14.2《荷塘月色》课件(共32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2《荷塘月色》课件(共32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阅读《故都的秋》,要抓住“秋味”这个中心,慢慢读,调动各种感官来体会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等特点,看看作品是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巧妙地表现这些特点的。作者没有详细描绘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等北平著名景点,而是着重描写牵牛花、槐慕、秋雨、秋枣一类平凡细小的事物,这是为什么?再想想,悲凉的“秋味”,为什么在郁达夫笔下具有特别的美?作者说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有什么道理?
阅读《荷塘月色》,应该多朗读,边读边沉浸到月色清淡、荷香缕缕的意境中去,品味那种优雅、朦胧、幽静之美。重点学习作者如何写景,如何在景物描写中自然地融入感情,以及如何通过比喻和通感来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学习时要关注两篇写景文章的语言艺术,可以从用词、句式等方面来细细品味。如《故都的秋》开头多用短句,句中多停顿,起到了舒缓节奏和营造氛围的作用;《荷塘月色》善用叠词,语言朴素典雅、准确传神、贮满诗意。阅读时应多加体会。
学习提示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一、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
二、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
三、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四、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
时代背景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然,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得短暂的安宁。可是现实并不允许他去实现自己的这么一丁点儿的愿望。
所以在文章的一开始便有了一句:
理解题目 《荷塘月色》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字的读音
乘凉 liáng 煤屑 xiè 踱着 duó
点缀 zhuì 颤动 chàn 霎时 shà
敛裾 jū 蓊郁 wěng 脉脉 mò
斑驳 bó 袅娜 niǎo nuó
倩影 qiàn 船棹 zhào 媛女 yuán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朱自清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华园。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点明题旨)
理清思路及结构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夜景描写,烘托出一片宁静之后,让蝉声和蛙声打破宁静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写六朝采莲的热闹和江南故乡采莲的情状,心境又回到现实生活了。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为读者所喜爱,尤其是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以后,更为人所瞩目。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那么在《荷塘月色》里的朱自清是怎样的人,他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这篇文章的呢?下面我们来欣赏这篇课文。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此句称“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 在现实中(心里颇不宁静)的作者无法排遣心中的苦闷,因而要寻找感情的寄托。作者才夜游荷塘,去寻找宁静。作者找到了没有?在什么地方找到了?在自然环境的美丽和理想生活的憧憬中作者找到了宁静,但这是暂时的宁静,当作者回到家门,又回到了现实,心中的烦恼依旧。所以,作者极力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古代社会的自由快乐,是借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漫步荷塘是为了排遣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撞中矛盾的苦闷之情。
简介《荷塘月色》
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
心里颇不宁静
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文眼)
在现实中(心里颇不宁静)的作者无法排遣心中的苦闷,因而要寻找感情的寄托。作者才夜游荷塘,去寻找宁静。作者找到了没有?在什么地方找到了?在自然环境的美丽和理想生活的憧憬中作者找到了宁静,但这是暂时的宁静,当作者回到家门,又回到了现实,心中的烦恼依旧。所以,作者极力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古代社会的自由快乐,是借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漫步荷塘是为了排遣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撞中矛盾的苦闷之情。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点明题旨)
比喻:
修辞手法总结
1.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3.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4.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5.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6.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拟人:
修辞手法总结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2.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3.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4.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通感:
修辞手法总结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什么是通感?
通感
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通感又叫做“移觉”
例如:1.这声音听起来真甜。
2.香气似乎是浅紫色的。
3.我听见了她那闪烁的笑声。
散文线索的分类:
散文文体知识
事物形象、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感情变化、人物活动、事理
——线索
本篇散文的线索是:空间顺序(游踪)、感情变化
散文线索的作用:
结构上:1.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2.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3.使行文富于变化。
内容上:1.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
2.揭示主题;
3.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
怎样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此句是文章的文眼,统领全篇,为全文奠定了沉郁的感情基调。
“心里颇不宁静”是作者夜晚漫步荷塘的缘由,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诱因。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为何写路?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这句话是否矛盾?
不矛盾。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①在结构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承上启下,作者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
②在内容上,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
赏析第四段
在这段写景的文字中,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修辞?突出了景物怎样的美感特征?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
2.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3.“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犹如两幅画图,形成了“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4.“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试联系背景讨论作者“这几天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
(1)对现实不满的愤激;
(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
(3)表现了一种我行我素的闲适心情;
(4)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现状
带门出去
走在路上
月下荷塘
塘上月色
江南旧俗
推门进来
塘的四周
颇不宁静
淡淡喜悦
淡淡哀愁
淡淡喜悦
淡淡喜悦
无限慨叹
惦记江南
无法回避
幽雅宁静朦胧
现实
游踪导图
情感变化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文章主旨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本文在写景、抒情的结合之上有独到之处。作者以自然的美反衬社会的丑。在对自然美的描写和赞美中,渗透着自己孤高的情志,深沉的感慨和对美好自由的向往。在白色恐怖重压下的作者“难得后来片刻逍遥”,欣赏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悦中,夹杂着作者不满黑暗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现实的淡淡地哀愁,正是这个基调给优美的荷塘月色披上了一件朦胧恬静的轻纱。作者的感情和景物的色彩融合无间。
2、从多种角度,多方面去加强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生动性,唤起读者诗意的联想和想象:
如第五节中描写月光沭浴的荷叶和荷花,连用两个比喻“似牛乳”、“似轻纱”,淋漓尽致地表现月光下的荷叶和荷花那种飘渺轻柔的姿容。至于第四节、第五节中被当代语言学家改名为“通感”或“移觉”的两个比喻,以前被人们称为特殊的比喻,更是妙不可言。
3、用词精当,富于表现力:
本文用词准确鲜明生动,表现在两点上:一是动词的选择一丝不苟,煞费苦心。如第四节中“点缀”、“挨”,第五节中“浮”、“泻”等用得极其贴切。二是叠字形容词的匠心运用。全文共用二十六个叠词,有二字叠(AA)、三字叠(ABB)、四字叠(AABB)。很短的散文中大量运用叠字,丝毫不觉复沓,这主要是作者喜欢运用这种叠字来表现事物的特征和姿态,使得文章写景必豁人耳目,抒情必沁人心脾,同时也是为了使行文缓舒徐,读来富有节奏感。
写作特点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