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老子》四章预习任务1.了解老子的生平事迹及《老子》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3.理解《老子》四章的含义,体会“有”和“无”“胜人”和“自胜”“知人”和“自知”的关系4.借本文了解老子的思想,并感受儒道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影响。老子的传奇故事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dān),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与庄子并称为“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走近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楚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走近老子老子名言警句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3、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1、上善若水。背景简介春秋时期,周朝式微,诸侯争霸,战乱频频,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一些有识之士洞察祸福之机,深明成败之理,认为只有避世韬晦,才能保全个体的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老子1.“道”“道”是世界的本原;“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的基本思想第二十四章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夸耀的人建立不起功勋,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得到敬重(长久)。它们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形作动,显明意动,认为正确形作动,彰显形作动,得到敬重代,它们同“形”,形体为、做本段阐述了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比喻论证,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的不良后果。这些行为都是人们厌恶的,不仅使人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反而离目标越来越远,并不可取。本段阐述了什么观点 用了哪种论证方法?第三十三章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的人,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勤勉而行名,处所、立身之基肉体之不存精神之长存讲个人修养与自我建立的问题,老子主张人们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强调加强自我修养。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思考:本段阐述了什么观点 思想核心“道”是世界的本原;“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老子试图建立一个适合于所有事物的理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转化的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朴素辩证法太极阴阳老子思想的核心:朴素的辩证法。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而教。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样。水乃万物之源,可它却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它安处于众人不喜欢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于道。)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罪过没有比行私纵欲更为严重的,祸患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严重的,灾难没有比贪欲必得更为惨痛的。所以说懂的知足知止而心无贪求,才能经常适可而满足。)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老子语录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背景探寻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②共:共同占有,共用。③毂gǔ: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④当:在(某处,某时)。⑤无:指车毂的中空处。⑥埏shān埴 zhí: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⑦户牖:门窗。⑧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中空地方的“ 无”。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陶器中空地方的“ 无”。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于房屋四壁中空地方的“ 无”。所以“ 有”( 车子、器皿、屋室) 供人方便利用,正是“ 无”起了作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11章辐条泥土门窗无车子器皿屋室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举例论证问: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器物实体的“有” ,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无” ,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启示:有无相生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踮起脚尖的人自我夸耀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我夸耀为,做行走不稳同“形”第24章(1)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进行举例论证,以具体事物为喻进行比喻论证,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室”说明“有无相生”观点。(2)善用逆向思维。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3)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1、本文体现了什么写作特色?精彩亮剑2、儒家和道家都是中国传统文人思想,请分别举出你所知道的儒、道代表人物,思考儒道有何不同?道: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无为:人活着犹如宇宙之存在,没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因此,非理性地选择某个目标便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所以老子只说了“方法”,但没有指出“目的”。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人何必为刻意达到目的而痛苦不堪?无为、逍遥亦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察觉到。老子特意把“无”的作用向人们说明。1、第十一章列举了车子、器皿和屋室等例子,说明于了什么 检测提升2、第六十四章中包含几层意思 ①我们要注意事物的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②高远目标完成于点滴积累。③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善始善终,持之以恒。古代马车的各部分名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