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老子》四章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老子》四章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


学 习 目 标
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
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领悟老子的唯物辩证主义和道家文化内涵,思考其现实意义。

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字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老子出生
刘向《列仙传》记老子出关:“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作《道德经》上下二卷。”又云:“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这便是若无尹喜遇太上,何来今日《道德经》的典故。
老子骑牛图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春秋末期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 子
“老庄”:老子、庄子
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
史载,老子曾任周王室史官,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
主张“无为而治”
后世的人对老子的事情知之甚少,《史记》记录孔子七千多字,而记录老子不足五百字。
事迹一: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孔子自鲁远道而来见老子,有两个目的: 一是到老子这里来印证学问,所以,他一见老子,就慷慨陈词,纵论古人;二是想听听老子的学问,以俾广益。
老子委婉地否定了周礼的合理性,向孔子介绍了自己的思想。
[老子日:“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意思是: 君子么,如果天下太平,官场干净,就出来坐坐公车做做官。如果时运不济,官场贪腐,那就做野外的蓬草,在乡下随风而行安步当车吧。
事迹二:函谷关留书
《史记》记载说老子在周都洛邑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西出函谷关的时候,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离去,从此以后就没有人知道老子的下落了。
《道德经》

联系实践,明意义,得启示

空,装东西。如果满了,就装不进任何东西。
空杯心态,忌满
无形,看不见,却能决定看得见的功用发挥
信号看不见,决定手机功能。
空气看不见,决定动植物生死。
人品看不见,决定这个人是否值得深交。
……
看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得见“有”,更要关注到“有”背后的“无”。
十一章
联系实践,明意义,得启示
十一章
小组讨论:“无”都在哪些方面发挥着作用?
小说的结局的留白,如《边城》,翠翠等待的那个人,“也许明天就会回来,也许永远也不会回来”,人生的等待,最悲者,莫过于等待的不可知性;国画留白,如齐白石画虾;影视剧里的人物对白等。“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老子)无用有的时候是大用,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如陶渊明的无弦琴。
艺术领域的“留白”
联系实践,明意义,得启示
十一章
小组讨论:“无”都在哪些方面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人际交往领域的“分寸感”“空间感”
学习工作时的“劳逸结合”
读书时的“思考空间”
政治历史领域的“修养生息”
太极阴阳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适合于所有事物的理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转化的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2.绝圣弃智,退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
3.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社会不平现象。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车轮的中心部位
揉和;黏土
门窗
“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第11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户牖:门窗。
《老子》
四章
第十一章
第二十四章
第三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圆孔用来插车轴 。
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无"指车毂的中空处。
埏埴: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
利:便利。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在车毂中空地方的“无”。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在陶器空地方的“无”。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在门窗四壁内空地方的“无”。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译文:
思考:1.本段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思考2:分别举例了那三个事例?
以车子、器皿和居室三者为例,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
器物实体的“有” ,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
器物中空的“无” ,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
思考3:运用这三个事例,说明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说明“有”和“无” 的相对性。(有无的关系)
思考4:运用比喻说明“有之以为利”,实际上是“无之以为用”,其中蕴含着“有”和“无”怎样的关系?
“有”与“无”对立而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
企【踮起脚】者不立【站立,这里指久立】,跨【迈大步】者不行【远行】;自【代自己; “自”作宾语,常提到动词之前】见【xiàn,表现】者不明【显明(显示得清楚)】;自是【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正确】者不彰【彰显(显著、显赫)】;自伐【夸耀】者无功;自矜【自夸】者不长【长久】。其【代指“自见”等行为】在【相当“于”,对、从】道也,曰余食【剩饭】赘行【赘瘤。行,通“形”】。物【人、众人】或【常常】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治、施行,引申意“为、做”】。
译文:踮着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不能远行,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这些行为)从“道”的观点来看,就和剩饭、赘瘤一样,人们常常会厌恶它们,所以有道之人不会做这样的事。
背诵检测
知人者智【聪明】,自知者明【高明(崇高明睿)】。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充裕,这里指精神充实】,强【qiǎnɡ,勤勉】行者有志。不失其所【处所;这里指立身之基,即立身处世的根本】者久,死【死亡,生命终结】而不亡【丧失、失去】者寿【长久、久远】。
第三十三章
译文: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才是真正高明的。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能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小组讨论:四种类型各举一个人物例子
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
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通过外事外物来反省自身,把握自己。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
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
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
知足者富:如果对已经达到得境界(自知、自胜的程度)感到知足,可称得上富有。
但强行者精益求精、强劲奋进,才称得上有(求道)的意志。
“不失其所”,可以立身长久,但强行者求道不息,死而不亡,身死道存,与道同在,才称得上不朽。
能“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才能延续他的精神生命。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聪明】,自知者明【高明(崇高明睿)】。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充裕,这里指精神充实】,强【qiǎnɡ,勤勉】行者有志。不失其所【处所;这里指立身之基,即立身处世的根本】者久,死【死亡,生命终结】而不亡【丧失、失去】者寿【长久、久远】。
背诵检测
译文: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才是真正高明的。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能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问2、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企立、跨行
根 源
急于求成 内心焦躁
自见、自是
自伐、自矜
本 质
余食赘行
令人厌恶
有道者不处
后果
启示:
顺道而行,
谦虚知足,
不可急躁冒进
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