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老子》四章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老子》四章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说》
“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
一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受到商容举荐入周, 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被推荐为守藏室吏。
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孔子向老子问礼 “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
老子弃世出关
大约公元前485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后就骑着大青牛走了。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
第二十四章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夸耀的人建立不起功勋,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得到敬重(长久)。它们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
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
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形作动,显明
意动,认为正确
形作动,彰显
形作动,得到敬重
代,它们
同“形”,形体
为、做
本段阐述了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比喻论证,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的不良后果。这些行为都是人们厌恶的,不仅使人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反而离目标越来越远,并不可取。
本段阐述了什么观点 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第三十三章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的人,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
不亡者寿。
勤勉而行
名,处所、立身之基
肉体之不存
精神之长存
讲个人修养与自我建立的问题,老子主张人们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强调加强自我修养。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
思考:本段阐述了什么观点
联系实践,明意义,得启示

空,装东西。如果满了,就装不进任何东西。
空杯心态,忌满
无形,看不见,却能决定看得见的功用发挥
信号看不见,决定手机功能。
空气看不见,决定动植物生死。
人品看不见,决定这个人是否值得深交。
……
看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得见“有”,更要关注到“有”背后的“无”。
十一章
联系实践,明意义,得启示
十一章
小组讨论:“无”都在哪些方面发挥着作用?
小说的结局的留白,如《边城》,翠翠等待的那个人,“也许明天就会回来,也许永远也不会回来”,人生的等待,最悲者,莫过于等待的不可知性;国画留白,如齐白石画虾;影视剧里的人物对白等。“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老子)无用有的时候是大用,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如陶渊明的无弦琴。
艺术领域的“留白”
联系实践,明意义,得启示
十一章
小组讨论:“无”都在哪些方面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人际交往领域的“分寸感”“空间感”
学习工作时的“劳逸结合”
读书时的“思考空间”
政治历史领域的“修养生息”
你认为第十一章体现了什么道理?
本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车子、器皿、屋室等事物,论述了“有”与“无”、“利”与“用”的辩证关系。事物包含“无”和“有”两个方面,“无”是抽象的,无色、无声、无形;“有”是具体的,有声、有色、有形。不同的事物能带给人不同的便利,如车可载物、碗能盛水、房屋能够居住,这些都是“有之以为利”。但是真正起作用的恰恰是这些事物中“无”的部分,故称“无之以为用”。
请举出生活中的有和无
阅读下列材料对于有无的关系你有什么看法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一颗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下去,结出了一个大葫芦,大到可以装五石粮食。我想用它装水,可它的硬度根本无法承受,会碎掉。我又想把它剖开当水瓢,可还是太大,大到缸里都放不下。我因为它太大又没什么用,就把它打破了。”
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有个宋国人善于制造防止手皲裂的药物,他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一个外地人听说了这件事,愿意拿一百金买他的药方。这位宋国人就召集全家族的人商量这件事,说‘我们世世代代漂洗丝絮,一年也赚不了几金。现在一旦卖出药方,能得到一百金,就卖给他吧。’外地人拿着药方就去讨好吴王了。正遇上越国发兵攻打吴国,吴王就让他带兵统率军队。到了冬天,与越国人在水上交战,最后大败越国人,吴王划出一块土地封赏了他。同样是拥有防止手皲裂的药方,有的人凭借它得到了封地,而有的人却只能用来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它们的途径不一样啊。现在您有能盛五石粮食的大葫芦,为什么不给它系上绳索当做腰舟,乘着它自由地漂游在江河湖海之上呢?可您却发愁它太大而无处安放。
有颗臭椿树,树干疙疙瘩瘩,木匠想用绳墨画直线,找不到下手的地方;枝杈弯弯曲曲,用圆规到它上面画圈都画不完整。所以无论农民,还是木匠,都不喜欢它。你就像那臭椿树一样,说话夸大不实用,大家都不愿意听。
庄子很平静地说:那为什么不把它种在广袤的旷野中呢?木匠不会来砍它,虫蚁不会来吃它,它就可以长成大树,你就可以在树下怡然自得地睡觉了。
根据材料请思考 1 有和无的关系
2 有与无的现实价值
有和无相互对立相互统一
有中有无 无中生有(有无相生)共存
无是价值所在 有是无的表现与体现 缺一不可
在生活中要注重观察我们常常忽略的无(要开阔眼界,多角度思考问题)
有和无当中蕴含发展规律(深入)
1如社会从无到有,从原始社会进步,事物逐渐从无发展,我们拥有了更多的物品,材料,食物,甚至手工一类的经济制品,而现在社会正逐渐化繁为简,我们更崇尚物品的便携,多功能化,知识也逐渐整合,融合
2在比如社会经济是由无形的手 ---市场 ---所调解
3甚至天体运动,生态系统,生命调节等自然界当中表现出来的规律无不归结到无的重要性
(1)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进行举例论证,以具体事物为喻进行比喻论证,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室”说明“有无相生”观点。
(2)善用逆向思维。
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
(3)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
1、本文体现了什么写作特色?
精彩亮剑
2、儒家和道家都是中国传统文人思想,请分别举出你所知道的儒、道代表人物,思考儒道有何不同?
道: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无为:人活着犹如宇宙之存在,没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因此,非理性地选择某个目标便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所以老子只说了“方法”,但没有指出“目的”。这给我们一个启示:
人何必为刻意达到目的而痛苦不堪?
无为、逍遥亦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察觉到。老子特意把“无”的作用向人们说明。
1、第十一章列举了车子、器皿和屋室等例子,说明于了什么
检测提升
2、第六十四章中包含几层意思
①我们要注意事物的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
②高远目标完成于点滴积累。
③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善始善终,持之以恒。
企【踮起脚】者不立【站立,这里指久立】,跨【迈大步】者不行【远行】;自【代自己; “自”作宾语,常提到动词之前】见【xiàn,表现】者不明【显明(显示得清楚)】;自是【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正确】者不彰【彰显(显著、显赫)】;自伐【夸耀】者无功;自矜【自夸】者不长【长久】。其【代指“自见”等行为】在【相当“于”,对、从】道也,曰余食【剩饭】赘行【赘瘤。行,通“形”】。物【人、众人】或【常常】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治、施行,引申意“为、做”】。
译文:踮着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不能远行,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这些行为)从“道”的观点来看,就和剩饭、赘瘤一样,人们常常会厌恶它们,所以有道之人不会做这样的事。
背诵检测
知人者智【聪明】,自知者明【高明(崇高明睿)】。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充裕,这里指精神充实】,强【qiǎnɡ,勤勉】行者有志。不失其所【处所;这里指立身之基,即立身处世的根本】者久,死【死亡,生命终结】而不亡【丧失、失去】者寿【长久、久远】。
第三十三章
译文: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才是真正高明的。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能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