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6张PPT)辞格也称“修辞格”“修辞方式”和“修辞格式”,是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形成的各种修饰、加工语言的特定格式。辞格是人们在长期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何为辞格“修辞”有三种含义:一是指客观存在的修辞现象,如“修辞属于言语现象”;二是指修辞知识或修辞学,如“要学点修辞”、“语法和修辞是两门科学”;三是指依据题旨情境运用特定手段,以加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活动,如“要变不善修辞为长于修辞”。何为辞格高中必学九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反复、排比、设问、反问修辞手法之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甲事物来描绘乙事物或用甲道理说明乙道理的辞格。含义要素喻体本体比喻词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作用分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故金锡以喻明德,珪璋以譬秀民,螟蛉以类教诲,蜩螗以写号呼,浣衣以拟心忧,席卷以方志固:凡斯切象,皆“比”义也。或喻之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刘勰《文心雕龙·比兴》中说:这里用了“喻”、“譬”、“类”、“写”、“拟”、“方”等词,也都是比喻的意思。尤其要注意的是“配”、“媲”、“托”、“为”、“写”、“类”、“拟”等词语,在阅读古代作品时,如果涉及到比喻方面的论述,我们应该根据一定的上下文作具体分析。明喻自伯之东,首如飞蓬。(《诗经·卫风·伯兮》)暗喻韩,天下之咽喉。(《战国策·秦策》)借喻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修辞手法之比拟含义作用分析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辞格叫比拟。被比拟的事物称为“本体”,用来比拟的事物称为“拟体”。拟人拟物注重标志--动词用来陈述:①静态事物;②无生命的事物增添特有的趣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具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引起共鸣。 对比辨析云朵像棉花糖。花儿对着我笑。比喻主要注重相似性,比拟主要注重转移性。喻体和本体都是名词,拟体具有情态、情感,并且是动词。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也叫“换名”。被代替的事物称为“本体”,用来代的事物叫“借体”修辞手法之借代动词陈述---①静态事物;②无生命的事物标志移情于物分类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例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例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分类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例如: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例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例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分类例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燕歌行》例如:族灭瞯氏首恶,余皆股栗。《史记·郅都传》例如:父子夫妇不能相保,诚可为酸鼻。《汉书·鲍宣传》例如:弃私家之事,而必汗马之劳。《韩非子·五蠹》例如:专弄文星,为壮夫捧腹。(柳宗元《送独孤书记序》)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例如: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1、特征(标志)代替本体2、专名代替本体3、具体代替抽象4、局部代替整体5、结果代替原因6、形象代替整体7、工具代替本体分类辨析借喻与借代本质构成基础能否改变借代的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借体在语境中有褒贬色彩运用想象,在客观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或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修辞手法之夸张基本类型--扩大、缩小、超前1.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例如:1、泰山小啊天山低。顶天立地的向秀丽!(贺敬之《向秀丽》)2、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2.缩小夸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可是当兵一当三四年,打仗总打了百十回吧,身上一根汗毛也没碰断。(刘白羽《无敌三勇士》)在两件事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先出现的,或同时出现的。3.超前夸张3.超前夸张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馒头的香味儿来了。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鲁迅《阿O正传》)标志①数量词②变形作用①突出特征②加强感情③烘托气氛④引发联想什么是对偶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辞格叫对偶。主要根据词性来区分。修辞手法之对偶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在内容上是相互补充的,以并列关系的复句为表现形式。正对上下联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借正反对照、比较以突出事物的不同本质。反对上下联内容根据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因果、条件、假设等方面的关联,连成复句,一顺而下,也叫“流水对”。串对基本类型小试牛刀①治学求深先去做,做人要好务存诚。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③斧头劈翻旧世界,镰刀开出新乾坤。(杨益言、罗广斌《红岩》)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⑤漫道古稀加十岁,还将余勇写千篇。(王力《龙虫并雕斋诗集》)作用修辞手法之反复为了强调突出某个意思、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者句子。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者句子,中间没有其他的词语或者句子出现。连续相同词语或者句子的间隔出现,即有别的词语或者句子将反复的部分隔开。间隔注意反复与说理文、记叙文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突出强调,增强了语气和语势。注意反复与诗歌等文艺作品呵,雷锋!你白天的每一个思念,你夜晚的每一个梦境,都是:人民……人民……人民……你的每一声脚步,你的每一次呼吸,都是:革命……革命……革命……贺敬之《雷锋之歌》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回环起伏,具有旋律美。间隔反复,具有分清层次的作用。修辞手法之排比把结构相似或相同、语气一致、意思密切相关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可见话题与情感是相同排比分类成分排比分句排比即一个句子中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段落排比一个段落之间各个层次构成排比。如何去拟写排比句?可以通过有关联的动词、形容词等形成排比。1、“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怎样的美好祝愿?‘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怎样的情感告白?‘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又是怎样的离情别意?”排比效果(一)用排比写人,如:“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可将人物刻画细致。(二)用排比写景,如朱自清《春》一文中,“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也红起来了。”再看郭风《松坊溪的冬天》一文中“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这两句都很好地表现出了景物的细微特征。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获得深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排比效果(三)运用排比说理,比如:“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为人民服务》)“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朱自清《匆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四)运用排比抒情,比如:“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辨析反复与排比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排比则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用。侧重点在重复的句子或者词语上。强调突出。侧重点在不同的句子或者词语上。强调气势。修辞手法之设问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一般在疑问句、选择句中主要目的在于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主要形式。它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①一问一答即提出一个设问句,紧跟着写一个答句。此种设问,能迅速集中读者注意力和吸引读者。②几问一答即先集中提出一连串设问句。然后,集中加以回答。此种设问,能增强论辩力量,引人深思。表达感情。③连续问答即连续地使用一问一答式。此种设问,能造成一种步步紧逼、势不可挡之气势,具有强大的论辩力量。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啊,是谁,这么早就把那亲爱的令人心醉的乡音送到我的耳畔。是谁,这么早就用他那吱吱哇哇的悦耳动听的音乐唤来了玫瑰色的黎明。是一个青年人。(峻青《乡音》)蒋介石总是要强迫人民接受战争,他左手拿着刀,右手也拿着刀。我们就按照他的办法,也拿起刀来。这是经过调查研究以后才找到的办法。这个调查研究很重要。看到人家手里拿着东西了,我们就要调查一下。他手里拿的是什么。是刀。刀有什么用处。可以杀人。他要拿刀杀谁。要杀人民。(毛泽东《抗日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老岩不是要在南方过年么。为什么提前回来了。一推门,我就看到了一个奇迹:一把褐色的样式古朴的陶土瓦壶,在蜂窝炉上咝咝地冒着水汽。(叶文玲《心香》)她像一只轻捷的小鸟一样飞走了。她刚一走,我就后悔了。晚上,校门口---这不明明是约会吗。万一让人看见了还讲得清楚。她怎么敢。到底有什么事呢。对了,一定是想把那张照片要回去,可是照片还在吕宏手里哩。(张抗抗《夏》)修辞手法之反问用疑问的语气来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和强烈感情的修辞手法叫做反问。又叫“激问”。①“小陈”不是他的名字,只是他的姓。至于他的名字叫什么,我也不知道。这真是件遗憾的事情。可是,这没有关系,在我们的记忆中,这样的无名英雄不是还很多吗?(峻青《黎明的河边》)②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加强语气和发人深思的作用。加强语气和发人深思的作用。声音是不太好听,有点沙哑,有点毛毛刺刺的。可是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理难受极了。(黄蓓佳《心声》)用集中反问或连续反问,表达激动的感情,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在旧社会,多少从事科学文化事业的人们,向往着国家昌盛,民族复兴,科学文化繁荣。但是,在那黑暗的岁月里,哪里有科学的地位,又哪里有科学家的出路!(郭沫若《科学的春天》)反问有连用的形式,表达的思想内容更深厚,语气更强烈。修辞手法课外拓展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辞格叫反语,也叫倒反”或“反话”。反语的特点是:词语表里不一,但并不影响正面理解,因为词语的反义在表里之问起作用。1.以正当反:用正面的语句去表达反面的意思。2.以反当正:用反面的语句去表达正面的意思。“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鲁迅《拿来主义》)1、反语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使文章富有战斗性;2、反语也用在风趣、幽默、诙谐等方面,使语言多有变化。3、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反语比正面论述更为有力。顶针又称“顶真”“蝉联”“续麻”,修辞学上统称为“顶针格”。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是上一句末尾的字、词、句是下一句开头的字、词、句。上传下接,首尾相连,层层承递,语势贯通,音律优美,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修辞手法之顶针主要形式连珠法的顶真是句与句之间的顶真。连环体的顶真是段与段之间的顶真。“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辞》)“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王配于京,世德作求。(《诗经》)修辞手法之拈连两个事物连着说时,把适用于前一事物的词语顺势拈过来,适用于本来不适用于该词语的后一事物。前一事物称为本体,后一事物称拈体,把两个事物拈连起来的词语称为拈词。拈词和本体的组合是合乎常规的,而拈词和拈体的组合关系是超越常规的,即一种变体。拈连的种类1.全式拈连2.略式拈连甲事物省略,或甲事物中的拈连词语省略,乙事物必须出现,借助上下文,省略的内容还是清楚的。甲乙两事物都出现,拈连词语不可少。①好哇,大风,你就使劲地刮吧。你刮得越大,秋后的雨水就越充足。刮吧,使劲地刮吧,刮来个丰收的好年景,刮来个富强的好日子。(峻青《秋色赋》)②铁窗和镣铐,坚壁和重门,锁得自己的身,锁不住革命的精神!……黄饭和臭菜,蚊蝇和虱蚤,瘦得了我的肉,瘦不了我的骨。(《坚强的战士》)④他飘飘然地飞了大半天,飘进土谷祠,照例应该躺下便打鼾。(鲁迅《阿Q正传》)⑤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流过。(宗璞《紫藤萝瀑布》)总结我们用语言交流思想、传达信息,不仅要表达得准确无误、清楚明白,还应该力求生动形象、妥帖鲜明、连贯得体、新颖独特,尽可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动人的美感。由于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与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统一关系,所以修辞是在适应表达内容和语言环境的前提下积极调动语言因素,为获取最理想的表达效果而对语言所进行的加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