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浙教版)八年级上1.2 声与听觉第1章“第2课时”对环境的察觉01学习目标内容总览02新知导入03探究新知04课堂练习05课堂总结06分层作业学习目标科学观念:了解声音在传播过程会形成声波;了解声波传播过程中的特点;了解影响声波的传播的主要因素;了解听觉形成的过程;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与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探究实践:学生通过读图等活动形式了解耳的结构,感知听觉的形成过程;态度责任:通过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科学原理的兴趣与欲望。新知导入活动:在水槽中加入水,放上一个软木塞。然后用铅笔不断轻触水面,水面上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向外传播。水槽中的软木塞会怎样运动?水面出现水波,一圈一圈地向外荡漾开去;软木塞随着水波上下波动并被水波推动着向外运动。任务一探究新知活动: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观察烛焰的摇晃情况。认识声波(点击图片播放)扬声器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产生波动,波不断地向远处传播,引起火焰晃动。这种波称为声波。当喇叭的振动面向外侧运动时,压缩邻近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变密;当喇叭的振动面向内侧运动时,这部分空气变疏。振动面的不断振动,空气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向远处传播。喇叭响起,火焰就跳舞的原因分析:分析比较分析与水波的传播相似,声音在空气中也是以波的方式向远处传播的。类比法一、声波1、声波声音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这个波叫声波。(1)发声体的振动通过声波的形式在不同介质中传播。(2)声波借助各种介质向四面八方传播。(3)传播过程只是能量的传递过程,而不发生质量的传播;(4)声波是疏密相间波。新知归纳新知归纳2、声波有广泛的用途,如科学家用声波来探测海水深度、超声波洗眼镜、B超诊断病情等。3、声波传播能量举例:例如,雷电发生后,雷声以声波形式将能量向四面八方传播,到达我们周围,使我们周围的空气振动,从而使我们能够听到雷声,但雷电发生处空气并没有到达我们的周围。3、影响声速的主要因素:介质和温度。(1)相同温度下,声速与介质的密度有关:如,相同条件下,气体传播声音最慢,固体传播声音最快。(2)相同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如,在 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气温每升高 1℃ , 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探究新知探究新知任务二、认识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耳是人的听觉器官,有了它,我们才能感受世界上的各种声音。读图:外耳包括______、_____;中耳包括 、鼓室和咽鼓管。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_______。耳廓 外耳道鼓膜耳蜗探究新知耳的结构与其听觉功能相适应:耳的主要功能:﹟收集并感知声音;﹟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保持美观。探究新知读图1.2-12,说一说:听觉的形成过程: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听神经大脑产生振动传导振动并放大耳蜗传导声波产生听觉传导冲动收集声波听觉感受器图1.2- 12 耳的结构二、听觉的形成:1、耳的结构: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鼓室、咽鼓管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2、听觉的形成: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3、注意用耳卫生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谈谈引起听觉障碍的原因可能有哪些?讨论交流听觉障碍的主要成因:一些人由于听觉器官某一部分受了损伤,即使用助听器也很难再听到声音;滥用抗生素已经成为我国儿童后天性耳聋的首要原因。耳聋的类型:1)传导性耳聋:由于外耳道阻塞或中耳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而引起的听力下降。2)神经性耳聋:由于耳蜗、听觉中枢和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到损伤而引起的听力下降或丧失。探究新知使用助听器改善听力:听觉通常会随年龄的增大而越来越不灵敏。助听器能帮助很多听觉不灵敏的人提高听力。但是,有些人由于听觉器官某一部分受了损伤,那么,即使用助听器也很难再听到声音了。人们把这种状况叫做失聪。图1.2-13 助听器可改善人的听力讨论交流1)遇到巨大声响时,我们应如何保护自己?2)耳道内耳垢较多时,正确的处理方式是什么?3)鼻咽部有炎症时,会对耳造成影响吗?4)为什么有些人会出现晕船、晕车现象?要迅速张口,使咽鼓管张开;或闭嘴,同时双手堵耳,使鼓膜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以免震破鼓膜。不要使用火柴棒、发夹等尖锐的器具挖耳朵,以免戳伤外耳道和鼓膜。鼻咽部的病菌可能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因此,要及时就诊,以免引起中耳炎。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时,会出现晕车、晕船和航空病。课堂练习1、将每年3月3日设为“国际爱耳日”,是为了引起人们对保护耳和听觉的重视。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护耳和听力的是( )A. 每次使用耳机时间不超过一小时 B. 禁用对耳和听觉造成损伤的药物C. 遇到强烈的爆炸声及时捂住耳朵 D. 经常用尖锐和不洁的器具掏耳朵D课堂练习2、如图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处蒙上胶膜,膜上黏一片小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点的晃动是由于激光笔晃动引起的B.该实验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实现的D.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晃动B课堂练习3、某人失聪(没有听觉能力)后,经检查,医生认为中耳的结构没有受到损伤,那么可能发病的部位是( )A.听神经和听觉中枢 B.鼓膜C.中耳 D.内耳A课堂练习4、《最强大脑》节目中,有一位神奇的挑战者,他把嘴靠近红酒杯发声,就能将红酒杯震碎,震惊了所有人。这个表演说明声音能够传递 ,其中魔术师发出的声音是通过 传到红酒杯的。该表演的奥秘在于通过控制声音的频率使其与红酒杯的频率相同,从而达到共振震碎红酒杯,表演中魔术师调节的是声音的 ,并使红酒杯的 达到最大而碎裂。能量空气高低振动幅度课堂练习5、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不少场所的装修会考虑声学吸音效果。小明同学想比较几种常见装修材料的吸音性能,他找来厚度相同的四种小块材料(聚酯棉、软木、泡沫和海绵),进行了图示实验:桌面上放一个玻璃杯,在玻璃杯下分别放上待测试的小块材料,将悬挂在细线下的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去敲击玻璃杯,仔细比较玻璃杯发出的声音大小。(1)为控制实验过程中敲击玻璃杯的力大小相同,小明的做法是: ;(2)小明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小明实验中的四种材料,仅从吸音性能的角度考虑,最适合隔音墙装修的是 。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聚酯棉课堂总结1.2 声与听觉(2)……声波、听觉的形成1、声波:(1)声音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2)声波向周围传递能量;(3)不同介质和温度下,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V固>V液>V气; V真空=0;15℃时,V空气=340m/s2、耳的结构: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3、听觉的形成: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分层作业1、复习本课时主要内容;2、完成学案中的“课后练习”;3、预习“声音的特性和应用”相关内容。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让备课更有效www.21cnjy.comThanks!27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浙教版八上科学§1.2 声与听觉教学设计课题 1.2声与听觉(2)……声波、听觉的形成 单元 一 学科 科学 年级 八上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采用的教材是浙教版科学八上第1章第2节的内容,主要内容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每一部分都是以问题开始,通过实验与观察,得出结论,再与生活和自然相联系。本节拟用2课时完成教学。第1课时主要介绍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第2课时主要介绍声波、听觉的产生。本节课为第2课时。通过类比、活动等方式使学生认识到声波的存在;通过读图等形式了解耳的结构及听觉的形成过程,理解生物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声音在传播过程会形成声波;了解声波传播过程中的特点;了解影响声波的传播的主要因素;了解听觉形成的过程;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与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探究实践:学生通过读图等活动形式了解耳的结构,感知听觉的形成过程; 态度责任:通过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科学原理的兴趣与欲望。重点 声波、耳的结构及听觉的形成;难点 认识声波的存在,了解声波传播过程中的特点;知道听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活动: 在水槽中加入水,放上一个软木塞。然后用铅笔不断轻触水面,水面上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向外传播。水槽中的软木塞会怎样运动?参考:水面出现水波,一圈一圈地向外荡漾开去; 软木塞随着水波上下波动并被水波推动着向外运动。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 任务一、认识声波活动: (点击图片可播放) 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观察烛焰的摇晃情况。 参考:扬声器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产生波动,波不断地向远处传播,引起火焰晃动。 这种波称为声波。 喇叭响起,火焰就跳舞的原因分析:分析:当喇叭的振动面向外侧运动时,压缩邻近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变密;当喇叭的振动面向内侧运动时,这部分空气变疏。振动面的不断振动,空气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向远处传播。一、声波 1、声波 声音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这个波叫声波。 (1)发声体的振动通过声波的形式在不同介质中传播。 (2)声波借助各种介质向四面八方传播。 (3)传播过程只是能量的传递过程,而不发生质量的传播; (4)声波是疏密相间波。 2、声波有广泛的用途,如科学家用声波来探测海水深度、超声波洗眼镜、B超诊断病情等。 3、声波传播能量举例: 例如,雷电发生后,雷声以声波形式将能量向四面八方传播,到达我们周围,使我们周围的空气振动,从而使我们能够听到雷声,但雷电发生处空气并没有到达我们的周围。 3、影响声速的主要因素:介质和温度。 (1)相同温度下,声速与介质的密度有关: 如,相同条件下,气体传播声音最慢,固体传播声音最快。 (2)相同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如,在 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气温每升高 1℃ , 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 任务二、认识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耳是人的听觉器官,有了它,我们 才能感受世界上的各种声音。 读图: 外耳包括______、_____; 中耳包括 、鼓室和咽鼓管。 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_______。 耳的结构与其听觉功能相适应: 说一说,听觉的形成过程: 二、听觉的形成: 1、耳的结构: 外耳:耳廓、外耳道 中耳:鼓膜、鼓室、咽鼓管 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2、听觉的形成: 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 →听神经→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3、注意用耳卫生 讨论交流: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谈谈引起听觉障碍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参考:听觉障碍的主要成因: 一些人由于听觉器官某一部分受了损伤,即使用助听器也很难再听到声音; 滥用抗生素已经成为我国儿童后天性耳聋的首要原因。 耳聋的类型: 1)传导性耳聋: 由于外耳道阻塞或中耳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而引起的听力下降。 2)神经性耳聋: 由于耳蜗、听觉中枢和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到损伤而引起的听力下降或丧失。 拓展:使用助听器改善听力: 听觉通常会随年龄的增大而越来越不灵敏。 助听器能帮助很多听觉不灵敏的人提高听力。但是,有些人由于听觉器官某一部分受了损伤,那么,即使用助听器也很难再听到声音了。人们把这种状况叫做失聪。 讨论交流: 1)遇到巨大声响时,我们应如何保护自己? 参考:要迅速张口,使咽鼓管张开;或闭嘴,同时双手堵耳,使鼓膜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以免震破鼓膜。2)耳道内耳垢较多时,正确的处理方式是什么? 参考:不要使用火柴棒、发夹等尖锐的器具挖耳朵,以免戳伤外耳道和鼓膜。 3)鼻咽部有炎症时,会对耳造成影响吗?参考: 鼻咽部的病菌可能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因此,要及时就诊,以免引起中耳炎。4)为什么有些人会出现晕船、晕车现象?参考: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时,会出现晕车、晕船和航空病。 通过活动类比推出声波使学生认识到声波是一种波,与水波类似;图片介绍讲解耳的结构;图片视频介绍视觉的形成过程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了解耳聋的情况体会用耳卫生的重要性与方法课堂练习 1、将每年3月3日设为“国际爱耳日”,是为了引起人们对保护耳和听觉的重视。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护耳和听力的是( D ) A. 每次使用耳机时间不超过一小时 B. 禁用对耳和听觉造成损伤的药物C. 遇到强烈的爆炸声及时捂住耳朵 D. 经常用尖锐和不洁的器具掏耳朵2、如图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处蒙上胶膜,膜上黏一片小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光点的晃动是由于激光笔晃动引起的B.该实验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实现的D.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晃动3、某人失聪(没有听觉能力)后,经检查,医生认为中耳的结构没有受到损伤,那么可能发病的部位是(A ) A.听神经和听觉中枢 B.鼓膜 C.中耳 D.内耳 4、《最强大脑》节目中,有一位神奇的挑战者,他把嘴靠近红酒杯发声,就能将红酒杯震碎,震惊了所有人。这个表演说明声音能够传递 ,其中魔术师发出的声音是通过 传到红酒杯的。该表演的奥秘在于通过控制声音的频率使其与红酒杯的频率相同,从而达到共振震碎红酒杯,表演中魔术师调节的是声音的 ,并使红酒杯的 达到最大而碎裂。参考:能量;空气;高低;振动幅度 (例题4图) (例题5图)5、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不少场所的装修会考虑声学吸音效果。小明同学想比较几种常见装修材料的吸音性能,他找来厚度相同的四种小块材料(聚酯棉、软木、泡沫和海绵),进行了图示实验:桌面上放一个玻璃杯,在玻璃杯下分别放上待测试的小块材料,将悬挂在细线下的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去敲击玻璃杯,仔细比较玻璃杯发出的声音大小。(1)为控制实验过程中敲击玻璃杯的力大小相同,小明的做法是: ;(2)小明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材料种类聚酯棉软木泡沫海绵玻璃杯发声大小最小最大较大较小吸音性能最强最弱较弱较强小明实验中的四种材料,仅从吸音性能的角度考虑,最适合隔音墙装修的是 。参考:(1)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 (2)聚酯棉 及时训练,有利于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同时还有发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修补。板书设计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更加容易的学习。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浙教版八上§1.2 声与听觉(2)学案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声音在传播过程会形成声波; 2、了解声波传播过程中的特点;3、了解影响声波的传播的主要因素; 4、了解听觉形成的过程;5、知道听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一、知识点梳理:知识点1、声波1、声音能够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传播,与水波的传播相似,声音在空气中也是以__________的形式传播。2、当喇叭的振动面向外侧运动时,______邻近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变密;当喇叭的振动面向内侧运动时,这部分空气 _______。振动面的不断振动,空气中就形成_____________的波,声波有广泛的用途,如科学家用声波来探测______等。3、向远处传播声音在不同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下,传播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声音在_______中传播的最慢;在__________传播的最快。气温升高,声速也会_______,在 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________,气温每升高 1℃ , 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 0.6米。知识点2、听觉的形成1、耳的结构可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其中外耳包括 等,中耳包括 、鼓室、咽鼓管等,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 等,2、听觉形成的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经过 收集,进入外耳道后便会撞击鼓膜,使其产生 。鼓膜的振动会带动位于鼓室内的听小骨振动,听小骨把声音 后再传入 。耳蜗的外形像一个蜗牛壳,里面充满了液体和听觉感受器。当声音传至内耳时,耳蜗内的液体也会产生 ,听觉感受器便把这一信 息沿听神经传到 ,形成 ,我们就听到了声音。3、听觉的形成部位是 。二、例题讲解例题1、将每年3月3日设为“国际爱耳日”,是为了引起人们对保护耳和听觉的重视。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护耳和听力的是( )A. 每次使用耳机时间不超过一小时 B. 禁用对耳和听觉造成损伤的药物C. 遇到强烈的爆炸声及时捂住耳朵 D. 经常用尖锐和不洁的器具掏耳朵例题2、如图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处蒙上胶膜,膜上黏一片小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点的晃动是由于激光笔晃动引起的B.该实验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实现的D.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晃动例题3、某人失聪(没有听觉能力)后,经检查,医生认为中耳的结构没有受到损伤,那么可能发病的部位是( )A.听神经和听觉中枢 B.鼓膜 C.中耳 D.内耳例题4、《最强大脑》节目中,有一位神奇的挑战者,他把嘴靠近红酒杯发声,就能将红酒杯震碎,震惊了所有人。这个表演说明声音能够传递 ,其中魔术师发出的声音是通过 传到红酒杯的。该表演的奥秘在于通过控制声音的频率使其与红酒杯的频率相同,从而达到共振震碎红酒杯,表演中魔术师调节的是声音的 ,并使红酒杯的 达到最大而碎裂。(例题4图) (例题5图)例题5、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不少场所的装修会考虑声学吸音效果。小明同学想比较几种常见装修材料的吸音性能,他找来厚度相同的四种小块材料(聚酯棉、软木、泡沫和海绵),进行了图示实验:桌面上放一个玻璃杯,在玻璃杯下分别放上待测试的小块材料,将悬挂在细线下的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去敲击玻璃杯,仔细比较玻璃杯发出的声音大小。(1)为控制实验过程中敲击玻璃杯的力大小相同,小明的做法是: ;(2)小明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材料种类 聚酯棉 软木 泡沫 海绵玻璃杯发声大小 最小 最大 较大 较小吸音性能 最强 最弱 较弱 较强小明实验中的四种材料,仅从吸音性能的角度考虑,最适合隔音墙装修的是 。三、课后练习:1、下列关于耳的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耳是形成听觉的器官 B.耳是形成位觉的器官C.耳是听觉和位觉的感受器官 D.耳是形成听觉和位觉的器官2、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A. 变大 B. 变小 C. 不变 D. 不能确定3、魔术师表演“会跳舞的火焰”节目时,先在平台上点燃一支蜡烛,然后手持一面小鼓置于蜡烛附近,鼓面面对烛火。当他敲响小鼓,烛火就随着鼓声舞动。这一现象说明( )A.魔术师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B.烛火肯定被风吹动C.人的一种错觉 D.鼓面振动发声,带动空气振动4、“东方之星”客轮在长江水域监利段发生翻沉,客轮倒扣在江面上。为了尽快救出被困者,搜救队员用铁锤敲击露出水面的船体并将耳朵贴在船体上听。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敲击船体是为了使铁锤振动发声B.敲击船体是利用声音向被困者传递能量C.贴在船体上听是为了听到求救者的超声波信号D.贴在船体上听是利用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5、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B.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最快C. 要想听到声音,必须有振动的物体和传播声音的介质D. 声音能在墙壁中传播6、有一段长为18米的装满水的铁管,将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在另一端敲一下,能听到几次声音?(已知: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依次为5 200米/秒、1 500米/秒和340米/秒。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秒)( )A.1次 B.2次 C.3次 D.4次7、如图是公园中的“传声筒”,管子是空心且两侧开口,当一人在话筒管路一侧发声时,另一侧的人能够听到传输的声音。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 B. 听到的声音是靠金属管传来的C. 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出去 D. 传声筒的原理和听诊器相似(第7题图) (第8题图) (第9题图)8、今年5月1日凌晨,杭城遭遇狂风暴雨,许多市民在睡梦中被雷鸣声惊醒。下列关于人耳的有关结构在此过程中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A. ②收集声波 B. ⑦带动听小骨振动 C. ③放大振动 D. ⑤产生听觉9、某中学有一个150m×70m大小的操场,广播室在操场两端架起两个音箱S1和S2(如图),老师绕场一周试听了一番,在甲、乙、丙、丁四处(分别是各边中点),觉得有两处声音含混不清,则这两处是( )A.乙和丁 B.甲和乙 C.丙和丁 D.甲和丙10、无论人在何处,都会依靠各种器官接受周围世界各种刺激,并产生各种感觉,以适应周围环境。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皮肤具有保护功能,也可感受外界刺激 B. 耳感受各种声音,也帮助身体保持平衡C. 产生味觉等各种感觉的部位都在大脑 D. 嗅觉灵敏度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强11、放爆竹和礼花时,你若在一旁观看,最好张开嘴或捂住耳朵、闭上嘴。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 )A. 保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B. 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C. 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D. 防止听觉中枢受损伤12、人说话或唱歌是靠人的 ____振动,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引起周围的 振动,直至传到我们的耳中,引起鼓膜 ,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 ,引起听觉。13、根据你学习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分析并解决以下实际问题。(1)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的鸟声、风声分别是 体、 体的振动发出的;(2)北宋时期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简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 ;(3)将一颗石子抛入水中,若距击水处相同距离的水中、空中、岸边分别有一条鱼、一只小鸟、一个人,则最先听到击水声的是 ,这是因为 。14、下表是声音在不同介质,不同温度下的传播速度。读表回答下列问题:(1)通过比较 (填“序号”),可得出在相同温度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2)通过比较A、B、C,可得出的结论是 ;(3)小明和小刚利用一根足够长的充满水的自来水管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小明将一只耳朵紧贴在水管一端,小刚在另一端敲一下,则小明会听到 声敲打声。15、气温影响空气密度,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则声速大,因而声速与气温有关,由此产生的声音不一定由声源沿直线传播。晴天的中午,地表迅速升温,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地表附近的传播较上层快,于是在地面上的声源发出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是向上拐弯的。(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爱走温度 、密度 的路径;(2)赤日炎炎,在沙漠或戈壁滩,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难以听清对方的大声叫喊,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声音在传播时向 (填“上”或“下”)拐弯了;(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的是:在清冷的深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因传播的途径向 (填“上”或“下”)拐弯而传到几里外的枫桥边;(4)1921年5月9日,莫斯科近郊发生一次大爆炸,距爆炸点70千米范围内,清楚地听到爆炸声,70~160千米的范围内听不到,但160~300千米的范围内又能听到。分析原因是因为70~160范围内靠近地面的空气温度 。参考答案:一、知识点梳理:知识点1、1、 固体 液体 气体 波2、 压缩 变疏 疏密相间 海水深度3、介质 温度 气体 固体 增大 340m知识点2、1、耳廓 外卫道2、耳廓 鼓膜 振动 振动 放大 耳蜗 振动 脑部 听觉3、大脑(大脑皮层)二、例题讲解:例题1、D解析:A、耳机使用时间超过一小时将对听力有害,A不符合题意;B、若是使用对耳和听觉造成损伤的药物将损害听力,B不符合题意;C、当听到巨大声响时,用双手堵耳能避免压强的突然改变,对鼓膜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D、经常用尖锐和不洁的器具掏耳朵对耳朵内部结构造成损害,因此不利于保护耳朵和听力,D符合题意。例题2、B解析:A.光点的晃动是由于小平面镜的晃动引起,而平面镜的晃动由纸杯口的胶膜振动引起,故A错误;B.小明说话时,声音通过空气传播,被胶膜吸收后引起小平面镜的振动,这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故B正确;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拉紧的棉线实现,故C错误;D.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从小明的口中传递到右边的纸杯中,故D错误。故B符合题意。例题3、A解析:听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听觉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由上可知,某人失聪后,医生检查发现中耳的结构完好无损,那么,推测发病的部位可能是听觉神经或听觉中枢。例题4、能量;空气;高低;振动幅度解析:(1)挑战者把嘴靠近红酒杯发声,就能将红酒杯震碎,这个表演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其中魔术师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红酒杯的。(2)该表演的奥秘在于通过控制声音的振动频率使其与红酒杯的频率相同,从而达到共振震碎红酒杯,表演中魔术师调节的是声音的高低,并使红酒杯的振动幅度达到最大而碎裂。例题5、(1)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 (2)聚酯棉解析:(1)小球的位置越高,下落时敲击玻璃杯发出声音越大,实验中为控制敲击玻璃杯的力度,必须把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2)吸音效果的好坏通过玻璃杯被敲击发出的声音的大小反应出来,聚酯棉垫在杯子底下时发出声音最小,因此它的吸音性能最好,适合装修隔音墙用。三、课后练习:1、C 2、A 3、D 4、D 5、B 6、A 7、B 8、B9、D 10、C 11、D12、声带,空气,振动,听觉神经13、(1)固;气 (2)固体传声比空气快(3)鱼;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14、(1)ADE (2)同一介质里,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快 (3)315、(1)低;大(2)上(3)下(4)高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浙教版八上科学 1.2 声与听觉(2).pptx 2025浙教版八上科学 1.2 声与听觉(2)学案.doc 2025浙教版八上科学 1.2 声与听觉(2)教学设计(表格式).doc 声波.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