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7月期末总结考历史中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1、2、3。洳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好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如1.下图所示为良褚古城遗址出土的墓葬,按随葬品的数量、器物材质等分为四个等级。这反映长了良渚文化时期瑶山M7反山M12姜家山M1文家山M1卞家山M20翩最高等级较高等级中等级低等级54件(组)/墓100件(组)/墓26件(组)/墓10件/墓3件/墓约700件(组)约1100件(组)363件(组)189件约198件13座墓葬11座慕葬14座墓菲18座慕葬66座墓葬A.阶级分化明显B.手工业生产专业化C.祭祀仪式规范D.奴隶制国家已出现2.下表为西周至东周时期诸侯国都城的礼制规定规模与实际建成规模的对比情况。这可用于研究项目城墙长度宫墙长度爵位登记备注大国9里(3742米)3里(1247米)相当于公、侯国规定尺度中等国3里(1247米)1里(415.8米)相当于伯国小国1里(415.8米)与城墙合一相当于子、男国暴琉璃河燕都7.5里(3100米)2.6里(1100米)燕为公国建成于西周初年实际尺度曲阜鲁都28.4里(11771米)3.8里(1600米)鲁为公国建成于东周时期【高二7月期末总结考·历史第1页(共6页)】25-X-796BA.分封制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B.都城形制突破礼制与政治秩序变动C都城的军事防御功能日益增强D.周代礼制对诸侯国内政的有效约束3.东汉时期.三公各置秩千石的长史为府内最高属官,主要负责上传下达;掾属数量从西汉数十人增至百余人·多由世家子弟充任,负资各类事务的执行。由此可推知,东汉A.门阀政治主导中枢决策B.三公行政效能显著提升C世家坐大潜藏集权危机D.察举选官标准发生质变4.唐朝.刘晏盐铁改革(760年)以来,《新唐书·食货志》称:“盐铁所人,岁百五十万缗…皆不入户部。”白居易的《策林》指出:“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唐廷诏书要求盐铁使“每岁具所入奏闻”。这反映出当时A.商业税成为财政主要来源B.重农抑商政策全面松弛C.地方藩镇丧失财政自主权D.中央集权管控趋向强化5.王夫之立足北宋张载气学,反对“离气言理”,提出“理势合一”历史观,认为“势之必然处见理”。他以《易经》“汤武革命顺乎天应乎人”为依据,在《读通鉴论》中批判君主专制时,强调“天下非一姓之私”。据此可知,王夫之A.呼应晚明个性解放的思潮浪潮B.延续了陆王心学的主观唯心路径C.推动了传统儒学的批判性发展D.完成了唯物辩证法的系统性构建6.清乾隆年间,汉口的山西、陕西商人依托山陕会馆设立了公议堂,成员按年利润5%缴纳基金,用于同行救急贷款;实行“联票”制度,多家商号联合签发汇票,汇票可在西北通行;将资本的20%投人当铺经营。这反映了当时A.商业资本向金融业流动B.金融制度异常混乱C.信贷是财富增值的根基D.商业经营注重诚信7.1886年,张之洞在《派员周历南洋各埠筹议保护华民折》中强调:“南洋侨民岁汇侨银千万两养赡乡族,今荷属苛例频出,宜速设领事。”他曾建议以“闽粤侨商捐资”方式在新加坡、槟榔屿设领,推动清廷设立领事馆。由此可见,当时A.“中体西用”全面渗透制度构建B.清廷与殖民列强矛盾完全激化C.外交实践中主体意识逐渐凸显D.国际法成为外交决策核心依据8.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首次将全国教育划分为初等、中等、高等三级,并规定各阶段必修课程。1904年修订为《奏定学堂章程》,在小学堂设置修身、读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8科。高等学堂(中学)则分设政法、文学、格致、农业、工艺、商务、医术七科。这表明,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A.弱化了国家的教育自主权B.体现了教育近代化的探索路径C.有效应对了废科举的影响D.固守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9.《训政纲领》规定,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代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权,负有发动“训政”的全权;国民政府作为政务执行机关,是“训政”的执行者;联系国民党与国民政府的总枢纽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这表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运作模式A.借训政之名行党治独裁之实B.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大步迈进C.标志近代政党政治彻底失败D.精准契合孙中山训政理念内核10.1932年6月,中央苏区发行两期革命战争公债,明确“以公债收入作为红军给养和土地革命经费”。20世纪30年代初,川陕苏区特别设立“红军公田”制度,每乡预留5%~10%耕地收益专供红军给养,1934年全苏区红军公田产粮达50万担。苏区政府的这些举措A.以土地资源为依托开展激进变革B.全面构建起稳固的财政保障体系C.从根本上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D.为苏维埃政权运转提供重要支撑【高二7月期末总结考·历史第2页(共6页)】25-X-796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