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浙江省衢州市普通高中高二(下)期末语 文 试 题本卷满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摘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材料二:1963年5月,毛泽东在修改《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时增写了一段话,即今天人们所熟知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该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和矛盾分析方法的精髓。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抓住了哲学思想的主要矛盾。纵观世界哲学史,各种思想体系纷繁复杂,但归根结底不外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其中,“天上掉下来的”,代表客观唯心主义,如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说;“头脑里固有的”,则体现主观唯心主义,如陆九渊“吾心即是宇宙”的心学观。否定了这两种认识论的根源后,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就凸显出来了: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接着分析矛盾,在深入剖析矛盾的过程中,层层揭示了六大新矛盾。新矛盾一:正确思想转化成物质力量,即思想和物质的矛盾。新矛盾二: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就拥有了思想,即量变与质变的矛盾。新矛盾三:将思想运用于社会实践,由精神到物质,由思想到存在,实践成功证明思想正确,失败则证明思想错误,即正确与错误的矛盾。新矛盾四:社会斗争中先进势力的暂时失败,根源并非思想错误,而是斗争力量对比的悬殊,即斗争力量强弱的矛盾。新矛盾五: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能够验证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思想是否正确,即无产阶级是否拥有正确思想的矛盾。新矛盾六: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即一次与多次的矛盾。这六个新矛盾并非围绕文章论点呈“众星拱月”式分布,而是具有从属性、连锁性、系统性的特征。这种紧扣本质联系的矛盾分析,使文章自然推导出结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毛泽东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他在1937年8月写成的《矛盾论》中指出:“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因此,今天我们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时,也要善于从思维的根本法则出发,理解伟人在洞察人类根本问题时的超人智慧。如果仅仅满足于将只有一个段落的文章划分层次,明晰层次间的关系,就极有可能使我们的思维停留在表层,无法认识到伟人如此思考的深层原因。当然,并非所有的文章学习都需要知人论世。有时正如钱锺书所言:“假如你吃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又何必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不过,在学习课文时,有现成资源可利用且应该利用时,我们为什么要放弃呢?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对待这样的文章,总是要深入其里的。(摘编自孙绍振《实践真理论及其活的灵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而思想到底是否正确,又要回到社会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B.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是因为它能让人的思想从不正确走向正确,并更好地指导实践。C.毛泽东否定了客观、主观唯心主义两种认识论的根源,认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D.引用钱锺书的话,强调文章的学习重在学习文章本身,无需了解作者。但并非所有文章的学习都是这样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此时的认识不能说正确,也不能说不正确。B.明代的王阳明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这应该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C.要深刻理解伟人的作品,需要了解伟人生平思想,这是知人论世的表现。D.曹丕认为文章是治国的大业,也是永存的伟业,但不被材料二的作者认可。3.请对材料二中“新矛盾一”和“新矛盾二”之间的“从属性、连锁性”作简要说明。4.材料一中说“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与前文“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似乎矛盾,对此应如何理解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材料二作者根据材料一内容揭示出种种矛盾,请据此分析黄庭坚的《登快阁》表现出哪些矛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风之夜李娟离搬家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天气突然热了起来。妈妈说:“要给骆驼脱毛衣了!脱得只剩一件坎肩!”果然,后来每峰骆驼都脱得只剩坎肩。我们只把骆驼屁股、大腿和脖子上的毛剪掉,肚子和脊背上给留了一整圈。不能全脱光的原因大约是五月份就进山了,山里还非常冷。骆驼的毛极厚,一两寸呢,紧紧地纠结、交缠,理也理不顺,撕都撕不开,结结实实地敷满全身,就跟裹了一层毡子似的,它们正是靠这身衣服过冬的。我一手揪着毛皮,一手持厚厚的生铁削刀沿着毛根处小心地削割。①当我的刀刃锋利地切开结实的毛层,骆驼的黑色肌肤一寸一寸暴露到空气中,还冒着热乎乎的白色水汽,微风吹过,骆驼舒服得一动不动,脱了毛衣真凉快!看上去最厉害的似乎是斯马胡力。他往那儿一站,四下挥舞长长的钳剪,咔嚓咔嚓不停,潇洒又痛快。眼看整块的毛片从骆驼大腿上揭开,不一会儿就全部脱掉了裤子。又很快解开围脖,摘下帽子。妈妈和卡西她们也干得不错,只有我这边进行得一点儿也不顺。每过一会儿大家就会听到我大喊一声:“对不起!”一会儿又喊:“啊啊啊!实在对不起……”——活儿没干多少,就只见我在那儿不停给骆驼鞠躬。唉,技术实在太烂,害得骆驼屁股上被割了好几道血口子。真丢人。我只好收了刀子跑到最厉害的斯马胡力那边观摩取经。可不看倒罢了,一看……相比之下,我那几道小伤口微小得简直可忽略不计!斯马胡力这家伙,只图自个儿大刀阔斧剪得痛快,弄得人家浑身到处划满了血淋淋的伤口,跟刚下战场一样!卡西割毛,总是割着割着就忘了停下来,差点儿把人家最后的坎肩也给脱了。幸亏被妈妈及时喝止,但毛块已经与身体剥离开来,只有上端还连在脊背上。②于是这一大块毛耷拉在光肚皮上,披了衣服似的。后来每当这峰骆驼奔跑时,肚皮上那两块毛皮一掀一掀的,像挥舞着翅膀。斯马胡力刀下的骆驼全给剃了光头,光秃秃地竖着两只耳朵。而卡西的一律给剪成小平头。有一峰骆驼最倒霉,小平头也罢了,脑门上还留了圈刘海。另一边,妈妈和阿勒玛罕共同对付着一峰最调皮的骆驼。她俩一边辛苦地割剪,一边同它奋力搏斗。③斯马胡力很得意地说:“还是我们的骆驼好啊!”我附和称是。我们这边的骆驼的确老实,尤其斯马胡力剪的那峰,都给祸害成那样了……可他刚说完,一直好好地跪在他面前的骆驼突然站起来,拖着缰绳向西狂奔而去。这一天,我们开始给牛涂杀虫剂。杀虫剂的味道极其刺鼻,妈妈把高浓度的杀虫剂倒一点点儿在盆里,兑上大半盆水,用缠着布条的木棒蘸着往牛肚皮上涂抹。可恨的是这些牛一点儿也不能明白我们的苦心,对我们的行为相当反感。抹药的时候,一圈一圈打转躲避,拽都拽不住。尤其是那只黑白花的,卡西想尽了办法都没能逮到。这时,突然听到远处传来呼喊声。我们抬头一看,是阿依横别克姐夫,他正站在南面石头山的最顶端。仔细一听,他喊的是:“大风!大风!!”我们扭头一看,果然,不知何时,西边落日处有黑压压的云层正滚压过来。大家顾不上逮最后那头倔牛了,三下五下收拾起地上的杂物,飞快往毡房跑去。斯马胡力和卡西分头赶羊入圈、系骆驼。妈妈走向堆放在野地里的零碎家什,掀开盖在上面的毡片,紧张地翻找,最后取出两卷两指粗的羊毛绳。我看着她将羊毛绳中间部分紧紧系在毡房背风处的墙根儿上,然后拉开两股绳子向上兜住圆形屋顶各绕了半圈,一左一右地在毡房迎风面会合。再把它们拧成一股,吩咐我替她拽住绳头。腾出手后,她又找来了一条麻袋和一把铁锨。这时跑下山坡的阿依横别克也赶来帮忙,他把麻袋放在地上的绳端上,妈妈撑开麻袋口,阿依横别克用铁锨铲起附近的泥石往麻袋里装。我一下子明白了,装满泥石的麻袋将作为一个有力的固定点,沉甸甸地扯住绳子。这样毡房也就被系得紧紧的,不至于在大风中被吹翻。其实原先已经有这样一股绳子作固定了,再加一股是双保险。看着大家紧张严肃的样子,我隐约明白了“大风”意味着什么——肯定是沙尘暴。怪不得这几天天气怪异,突然热得这么厉害。时间紧迫,风势越来越强。大家四处奔忙,顾不上理我了。我也不知干什么好,只好尽可能地将门口的零碎物什统统挪进房子。挪不动的就用碎毡片或编织袋盖住,再压上石头,以防被风刮跑。连火坑边的牛粪堆也想法子盖住、压上石头。大铁盆没地方放,就反扣在地上,也压了几块石头。……第二天早上出门时,扎克拜妈妈不停大笑。看到被我倒扣过来压着石头的铁皮盆也笑,看到蒙着编织袋压着石头的牛粪堆也笑,还把卡西和斯马胡力喊出来一起笑。也不知道有啥好笑的。④清晨又开始起风,只是没有昨夜那么疯狂了。气温陡降,我翻出羽绒衣穿上,还是冷得不得了。过寒流了,气温骤然降到零下十几度。溪流冻得结结实实,青蛙不知去了哪里。哎,躲过了风,却躲不过寒冷啊。最倒霉的是骆驼,刚脱完毛衣……当骆驼顶着刺骨的寒流又冷又累地走在搬家的路上时,若是它们知道身上驮着的那些沉重无比的大包小包就是自己的衣服,肯定气死了。于是妈妈只好又寻了些破毡片(也是驼毛擀的),花了半天时间给骆驼缝新衣服,勉强盖住了它们的光膀子。对了,风灾中我花了许多工夫,在大风里追逐被吹跑的东西,并一一捡回毡房中妥善放置,包括半截扫帚、一块破铁皮、一截烟囱和一条破麻袋,也非常辛苦。觉得自己还算细心,还算有眼色。结果等妈妈和斯马胡力他们加固完房子回来一看,花毡边的空地堆得满满的,便皱着眉头又一一扔了出去。我连忙说:“外面有风!”他们说:“有风怎么了?”“要被风刮跑!”他们一边扔一边说:“刮跑了再捡回来嘛。”多么有道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描写骆驼脱毛时,将骆驼的毛比作“毡子”,既形象地写出其毛厚的特点,又为后文骆驼因脱毛受冻及重新缝衣作铺垫。B.斯马胡力剪毛时“大刀阔斧”让骆驼“遍体鳞伤”,与“我”的小心翼翼形成对比,凸显其粗放的性格特点。C.面对大风,“我”尽可能将零碎物什挪进房内,挪不动的就用东西盖住,再压上石头,这表明“我”想努力帮大家抵抗沙尘暴。D.结尾处妈妈“给骆驼缝新衣服”和我们关于“风”的对话,都暗含了牧区人民对恶劣自然环境的不满和怨愤。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句通过细腻的触觉、视觉描写,不仅生动展现出骆驼脱毛后的状态,也表现了天气的炎热。B.第②句多用比喻,以鲜活灵动的笔触勾勒出骆驼憨态可掬的滑稽模样,增添草原生活的诙谐意趣。C.第③句将语言描写与动作描写结合,既表现斯马胡力的自信,又隐含“我”对他粗暴剪毛方式的调侃与无奈。D.第④句用平实的语言叙述天气骤变,表现草原天气的瞬息万变,与前文天气怪异、热得厉害形成呼应。8.本文在叙述“给骆驼脱毛衣”时穿插多处幽默情节,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有何作用。9.文中剪驼毛、应对沙尘暴等内容,体现了牧民“与自然共生”的哪些生存智慧?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桥。以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然河蓄衍溢,害中国也尤甚。唯是为务。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东下砥柱,及孟津、雒汭,至于大邳。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北载之高地,过降水,至于大陆,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勃海。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节选自《史记 河渠书》)材料二:淳化四年冬十月,河决澶州,陷北城,坏庐舍七千余区。诏发卒代民治之。是岁,巡河供奉官梁睿上言:“滑州土脉疏,岸善陨,每岁河决南岸,害民田。请于迎阳凿渠引水凡四十里至黎阳合大河以防暴涨。”帝许之。五年春正月,滑州言新渠成。帝又案图,命昭宣使、罗州刺史杜彦钧率兵夫计功十七万,凿河开渠,自韩村埽至州西铁狗庙凡五十余里复合于河以分水势。(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 治河》)材料三:或有问于驯曰:“河有神乎?化不可测之谓神。河决而东,神舍西矣;河决而南,神舍北矣。神之所舍,孰能治之?”驯曰:“神非他,即水之性也。水性无分于东西,而有分于上下。西上而东下,则神不欲决而西北;北上而南下,则神不欲决而北。间有决者,必其流缓而沙垫,是过颡在山之类也。挽上而归下,挽其所不欲而归于其所欲,乃所以奉神,非治神也。孟子曰:‘禹之治水,水之道也。’道即神也。聪明正直之谓神,岂有神而不道者乎?故语决为神者,愚夫俗子之言,慵臣慢吏推诿之词也。”或有问于驯曰:“黄淮原为二渎,今合而为一矣,又何怪其溢也?莫若多穿支河以杀其势,何如?”驯曰:“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尺寸之水皆由沙面,止见其高;水合则势猛,势猛则沙刷,沙刷则河深,寻丈之水皆由河底,止见其卑。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于两旁,则必直刷乎河底,一定之理,必然之势,此合之所以愈于分也。”(节选自潘季驯《河防一览》)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自韩村A埽至州西B铁狗庙C凡五十余里D复合E于河F以分水势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通“导”,与《离骚》中“来吾道夫先路”的“道”用法相同。B.“东下砥柱”与“河决而东”,两处中的“东”用法不同。C.结合字形和语境推断,可知材料三的“渎”应是与河川有关。D.材料二中“渠”,意为水渠,与《孔雀东南飞》中的“渠会永无缘”意思相同。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禹治水历时十三年,其间划分九州疆域,疏通河道,治理湖泽,测量山脉,鉴于黄河泛滥成灾,危害中原,所以将治河作为当务之急。B.北宋淳化年间,黄河在澶州决堤后,朝廷先开凿引水渠,后来又增凿新渠以形成双线水利系统,通过分流工程有效缓解了黄河水患压力。C.针对“河神主宰水患”的说法,潘季驯认为“河神”即水性,水势遵循高低流向法则,水的流向取决于地形,而出现决口是没有顺应水性。D.针对“增开支流减弱水势”的观点,潘季驯认为分流反而使水速降低,造成泥沙沉积,河床被不断抬高,形成“地上河”,带来决堤隐患。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②一定之理,必然之势,此合之所以愈于分也。14.与前人的经验相比,潘季驯的治水有何发展?请结合材料说明。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寄晋州孙学士曾 巩风标①闲淡易为安,晋陕应忘道路难。学似海收天下水,性如桂奈月中寒。素心②已向新书见,大法③常留后世看。自送西舟江上别,孤怀经岁未能宽。【注】①风标:风度。②素心:本心。③大法:道理,学问。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闲淡”二字勾勒出友人的形象,“应忘”暗含对其处世态度的肯定。B.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展现了孙学士的才学与品性,表达对友人的赞美之情。C.颈联的“新书见”与“后世看”形成前后呼应,强调友人著作的历史价值。D.诗末“孤怀经岁未能宽”与“天涯若比邻”都用对比表达了诗人的深情。16.曾参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请结合这句话,谈谈这种君子之交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四、作文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当下,ChatGPT能写七律诗,DeepSeek能解《周易》卦象之玄机……AI发展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古代文明的智慧也正面临新的审视。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五、名篇名句默写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代文人作品中不乏涉及星宿的句子,如《蜀道难》中的“ ”和《赤壁赋》中的“ ”就是其中的名句。(2)“后真相时代”人们更倾向于依赖个人的情感和信仰来形成舆论,从而影响人们对事件真相的认知,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的“ , ”两句就对这一类轻信传说、妄加臆断的人进行了指责。(3)小刚发现很多成语在古诗文中都能寻觅到踪影,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有“柳暗花明”这个成语,这样的古诗文还有“ , ”等。六、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苏式彩画工艺曾辉煌一时,被广泛运用于古典园林建筑。如今,苏式彩画在苏州各大园林 A ,仅乳鱼亭还残存一处,且受到江南潮湿天气等因素影响,颜料不断脱落,彩画模糊不清。2019年2月,乳鱼亭彩画保护修缮项目启动,汇聚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故宫博物院等单位的数十名专家,进行多学科的“会诊”,花费近两年时间才完成修复。因为缺少历史文献资料,且苏式彩画工艺濒临失传,只能边摸索、边修复。在彩画的修复过程中,工作人员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数字化采集、建档。彩画的样式、大小,修复所用到的材料,修复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等都被录入数字系统,形成了线上的“数字彩画”。若干年以后,如果需要再对彩画进行保护修缮,工作人员只需要从数据库调出详细资料,“依样画葫芦”便可。①随着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9座苏州古典园林陆续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②苏州建立了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系统,③对古典园林的花窗、砖刻、门楼等特色要素进行了有序的数字化采集,④采集率达到90%左右。同时,苏州为古典园林各要素建立了详细的电子档案,并定期测量、更新数据,建成动态数据库。数字技术极大提高了苏州古典园林遗产保护的精准性、科学性。有了这个数据库,哪怕再过数百年,不管经过何种规模的保护修缮,我们依然可以给后人留下一座座原汁原味的苏州园林。数字化,也让一座座古老的苏州园林焕发出新活力,给人们提供了更丰富的游览体验。近年来,拙政园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前提下,运用数字光影等现代技术,在线上再造出一座座“数字孪生”的景点,市民游客只需登录“苏周到”APP,点击“苏州园林”,就可以看到景点的720°高清晰全景三维画面,市民游客足不出户,就可以“观赏”景点,获得 B 。1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中的“会诊”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0.与文中加点的熟语“依样画葫芦”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 )A.按图索骥 B.东施效颦 C.如法炮制 D.缘木求鱼21.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3.假如你是苏州文旅局的一名宣传人员,请你为“苏周到”APP“苏州名胜”版块中的景观(如虎丘、寒山寺、拙政园、狮子林等)写一段推广语,吸引市民游客线上体验。要求:整合材料相关信息,语言简洁,有吸引力,不超过45个字。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2024-2025学年浙江省衢州市普通高中高二(下)期末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B 2.D 3.“新矛盾一”是思想和物质的矛盾,“新矛盾二”是量变与质变的矛盾。感性认识积累多了产生理性认识(思想),这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属于“新矛盾二”。而思想属于“新矛盾一”中思想和物质矛盾里的“思想”一方,所以“新矛盾二”从属于“新矛盾一”。同时,先有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量变到质变,才会有思想和物质的矛盾关系,所以二者具有连锁性。 4.①前文“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是从一般情况而言,即思想是否正确需要由实践来检验,实践失败则说明思想存在错误,二者具有一致性。②后文“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则是在特殊情况下,即社会斗争中,先进势力的暂时失败并非思想错误,而是由于斗争力量对比的悬殊造成的。这种失败只是暂时的,随着斗争力量对比的变化,最终会取得成功。③二者并不矛盾,因为前者是一般规律,后者是特殊情形,共同体现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5.《登快阁》一诗中表现出的矛盾如下:①思想和物质的矛盾:诗人想摆脱世俗烦恼,追求自由闲适,这是思想层面;但现实中诗人身处官场,有各种事务缠身,这是物质层面,二者构成矛盾。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矛盾:诗人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感性认识,如看到自然景色、感受官场生活等,然后通过思考和感悟,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对人生、仕途等的感悟。③正确与错误的矛盾:诗人想要辞官归隐,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处境下,可能面临是否正确的考量,若实践成功,说明想法正确;若失败,说明可能想法不切实际,体现了正确与错误的矛盾。【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以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为核心文本,结合孙绍振的评论,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材料一通过“两次飞跃”理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材料二则从矛盾分析法切入,揭示文本蕴含的六大新矛盾。两则材料共同构建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辩证思维体系,展现了毛泽东将哲学原理转化为方法论的政治智慧。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是因为它能让人的思想从不正确走向正确”错误,原文是“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第二次飞跃的意义在于证明认识是否正确,而非让人的思想从不正确走向正确。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断和辨析的能力。D.“但不被材料二的作者认可”错误,材料二提到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是为了说明对待重要的文章要深入理解,并没有表明材料二的作者不认可曹丕的观点。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属性解析:材料二提到“新矛盾一:正确思想转化成物质力量,即思想和物质的矛盾”“新矛盾二: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就拥有了思想,即量变与质变的矛盾”。根据材料一“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可知感性认识积累产生理性认识(思想)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属于“新矛盾二”。而这里产生的“思想”正是“新矛盾一”中思想和物质矛盾里的“思想”一方,所以“新矛盾二”从属于“新矛盾一”。连锁性解析:由材料一可知,先有感性认识不断积累实现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即经历“新矛盾二”中量变到质变,才会有“新矛盾一”中思想和物质的矛盾关系,因为有了思想才会涉及思想与物质之间的转化等问题,所以二者具有连锁性。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重要句子意思的能力。①材料一中说“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这里明确指出从一般情况来讲,思想是否正确需要实践来检验,实践失败通常意味着思想存在错误,这是基于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得出的一般性结论。②文中提到“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这表明在社会斗争这个特殊情境下,先进势力失败是由于斗争力量对比悬殊,而非思想本身有问题,并且“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说明这种失败是暂时的。③“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是一般规律,适用于大多数通过实践检验认识的情况;“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是特殊情形,是在社会斗争这一特定领域中存在的情况。二者共同体现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即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是复杂的,需要全面、辩证地看待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关系。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本信息的能力。①思想和物质的矛盾:材料二提到“新矛盾一:正确思想转化成物质力量,即思想和物质的矛盾”。《登快阁》中,从“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等诗句可以看出,诗人想摆脱世俗烦恼,追求自由闲适,这是思想层面的追求;而现实中诗人身处官场,有各种事务缠身,这是物质层面的现实状况,二者构成了思想和物质的矛盾。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矛盾:依据材料二“新矛盾二: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就拥有了思想,即量变与质变的矛盾”。诗中,诗人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等自然景色,感受官场生活,这些是感性认识。然后通过思考和感悟,如“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对人生、仕途等的感悟,体现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矛盾。③正确与错误的矛盾:按照材料二“新矛盾三:将思想运用于社会实践,由精神到物质,由思想到存在,实践成功证明思想正确,失败则证明思想错误,即正确与错误的矛盾”。诗中诗人想要辞官归隐,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处境下,这一想法若付诸实践,成功了则说明想法正确,符合诗人自身发展和追求;若失败,说明可能想法不切实际,受到现实因素的制约,体现了正确与错误的矛盾。6.D 7.C 8.①舒缓叙事节奏:在紧张的劳动场景中穿插幽默描写,如将剪毛比作“脱裤子”“解围脖”,使叙述张弛有度。②凸显人物形象:通过“我”不停道歉、斯马胡力粗犷剪毛等幽默细节,生动展现“我”的笨拙、斯马胡力的粗放等性格特点。③深化主题表达:幽默描写让草原生活的独特场景更具画面感,突出了草原生活的质朴与美好,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④增强文本趣味:幽默描写使给骆驼脱毛衣这一过程变得妙趣横生,增强了文本趣味,使得读者更有兴趣进一步阅读相关内容。 9.①顺应自然规律:牧民剪驼毛时既考虑当下炎热天气,又保留部分毛发为进山防寒做准备,体现对自然规律的精准把握。②灵活利用资源:面对沙尘暴,就地取材用羊毛绳和泥石加固毡房;寒流来袭时,用驼毛毡片为骆驼缝制“新衣服”,展现物尽其用的智慧。③保持豁达心态:以“刮跑了再捡回来”的乐观态度面对自然灾害,体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从容。④集体协作共渡难关:分工剪驼毛、赶牲畜、加固房屋,凸显集体协作对生存的重要作用。【导语】李娟的《大风之夜》以细腻笔触描绘了哈萨克牧民与自然共处的生动图景。文章通过剪驼毛、防风灾等日常场景,既展现了游牧生活的艰辛与智慧,又以幽默笔调冲淡了生存的沉重感。作者巧妙运用比喻和细节描写,如“骆驼挥舞翅膀”的意象,将劳动场景诗意化。结尾处关于“风”的对话,更以举重若轻的方式道出牧民面对自然的豁达态度,体现了人与自然既抗争又和解的永恒命题。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都暗含了牧区人民对恶劣自然环境的不满和怨愤”错误。结尾处妈妈“给骆驼缝新衣服”体现对牲畜的关爱,并非对自然环境的不满;而“刮跑了再捡回来嘛”的对话展现处牧民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而非不满和怨愤。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重要语句的能力。C.“第③句将语言描写与动作描写结合”错误。第③句“还是我们的骆驼好啊”是斯马胡力的语言描写,此句没有动作描写。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①舒缓叙事节奏:文本给骆驼脱毛衣的场景是紧张忙碌的劳作状态。而“四下挥舞长长的钳剪,咔嚓咔嚓不停,潇洒又痛快。眼看整块的毛片从骆驼大腿上揭开,不一会儿就全部脱掉了裤子。又很快解开围脖,摘下帽子”,将剪骆驼毛形象地比作“脱裤子”“解围脖”“摘帽子”,这种充满趣味的表述打破了紧张的劳动氛围,让叙事节奏变得舒缓,有张有弛。②凸显人物形象:文中“活儿没干多少,就只见我在那儿不停给骆驼鞠躬。唉,技术实在太烂,害得骆驼屁股上被割了好几道血口子”,通过“我”不停道歉、给骆驼鞠躬等幽默细节,生动地展现出“我”在剪毛工作上的笨拙、不熟练;“斯马胡力这家伙,只图自个儿大刀阔斧剪得痛快,弄得人家浑身到处划满了血淋淋的伤口,跟刚下战场一样”,突出了斯马胡力剪毛时的粗犷、豪放,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③深化主题表达:“斯马胡力刀下的骆驼全给剃了光头,……脑门上还留了圈刘海”,这些幽默的描写将草原上给骆驼剪毛的独特场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充满了生活气息,读者从中能感受到草原生活的艰苦,但也充满质朴与美好,表达作者对草原生活的喜爱之情。④增强文本趣味:在描述给骆驼脱毛衣过程中,诸如“卡西割毛,总是割着割着就忘了停下来,差点儿把人家最后的坎肩也给脱了”等幽默情节,把原本普通的劳动过程变得妙趣横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更愿意深入了解草原生活的方方面面。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顺应自然规律:文中提到“妈妈说:‘要给骆驼脱毛衣了!脱得只剩一件坎肩!’”“不能全脱光的原因大约是五月份就进山了,山里还非常冷”,牧民在给骆驼剪毛时,充分考虑到当下天气炎热,也精准预判到即将进山面临的寒冷,既给骆驼适当剪毛应对炎热,又保留部分毛发防寒,体现了他们对自然季节变化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②灵活利用资源:面对沙尘暴,“妈妈走向堆放在野地里的零碎家什,……最后取出两卷两指粗的羊毛绳”“阿依横别克用铁锨铲起附近的泥石往麻袋里装。……沉甸甸地扯住绳子”,牧民就地取材,利用身边现有的羊毛绳和泥石来加固毡房,抵御风沙;“寒流来袭时,妈妈只好又寻了些破毡片……勉强盖住了它们的光膀子”,用驼毛毡片为骆驼缝制衣服保暖,充分展现了他们物尽其用,灵活利用自然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生存智慧。③保持豁达心态:“我连忙说:‘外面有风!’他们说:‘有风怎么了?’‘要被风刮跑!’他们一边扔一边说:‘刮跑了再捡回来嘛。’”面对大风,牧区人民以“刮跑了再捡回来”的乐观、豁达的态度应对,这种态度体现了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从容面对自然变化的生存智慧。④集体协作共渡难关:在给骆驼剪毛时,大家各自分工,共同完成这项工作;面对沙尘暴,“斯马胡力和卡西分头赶羊入圈、系骆驼。……阿依横别克用铁锨铲起附近的泥石往麻袋里装”,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任务,相互配合,通过集体协作来加固房屋、安置牲畜,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凸显了集体协作与自然共生的重要智慧。10.CDF 11.D 12.C 13.①九州的河流已经疏通,九州的水泽已经分流,中原治理安定,功绩延续到三代。②这是确定不变的道理,是必然的趋势,这就是河水汇合胜过河水分散的原因。 14.①前人:疏浚导流,分流泄洪。②潘季驯:否定迷信,理性治水;束水攻沙,沙水同治。【导语】这篇文言文阅读材料展现了从大禹到北宋再到明代的治水智慧演变。三则材料形成历史纵贯:大禹以疏导为本,北宋尝试分流工程,潘季驯则提出“束水攻沙”的创新理论。文本通过治水方法的对比,折射出中国古代科技思想的发展——从神话解释(河神说)到科学认知(水性论),体现了古人从被动治水到主动利用自然规律的认知飞跃。尤其潘季驯的论述,将水利工程提升到哲学高度,展现了传统科技文化的理性光辉。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从韩村埽到州西铁狗庙,共五十多里,又与黄河汇合,以分流水势。“自……至……”是一个固定的表地点范围的短语,故在C处断开。“凡”是谓语,“五十余里”是宾语,故在D处断开。“复合”是谓语,“于河”是后置状语,故在F处断开。故选CDF。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用法相同,都是“通‘导’,引导”。句意:因此他引导黄河。/我愿为前驱。B.正确,用法不同,名词作状语,向东/名词作动词,向东流。句意:向东经过砥柱山。/黄河改道向东流。C.正确。句意:黄河和淮河原本是两条河。D.错误,意思不同,水渠/他。句意:请求在迎阳开凿水渠引水。/但与他永远没有机会见面了。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出现决口是没有顺应水性”错误,材料三说“间有决者,必其流缓而沙垫”,即决口原因还有水流缓慢、泥沙淤积,并不只是没有顺应水性。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既”,已经;“洒”,分流;“艾安”,治理安定;“施”,延续。(2)“一定”,确定不变;“愈”,胜过;“此合之所以愈于分也”判断句,“也”为标志。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前人:材料一提到大禹治水“随山浚川”“通九道”“厮二渠以引其河”,即顺着山势疏浚河道,开通多条河道,还开凿两条渠道引导黄河水,通过疏浚和引导水流来治理水患。材料一记载大禹“乃厮二渠以引其河……播为九河”,将黄河水分流为九条河,材料二也提到北宋时期“凿河开渠……复合于河以分水势”,通过开凿渠道让河水汇合来分流水势,都是采用分流的方式来减轻水患。 ②潘季驯:材料三中潘季驯针对“河神主宰水患”的说法,提出“神非他,即水之性也”,认为所谓的“河神”就是水的特性,否定了河有神的迷信说法,强调要遵循水性来治水,体现了理性治水的理念。潘季驯在反驳“多穿支河以杀其势”的观点时指出“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于两旁,则必直刷乎河底”,提出通过修筑堤坝约束水流,利用水流的力量冲刷泥沙,达到沙水同治的效果,这是对治水方法的创新和发展。参考译文:材料一:大禹治理洪水十三年,路过家门都不进去。他在陆地上乘车,在水上乘船,在泥沼中行走就踩着木橇,在山上行走就用带铁齿的鞋。他借此划分了九州的疆界,顺着山势疏浚河道,根据土地所产制定贡赋。他开通了九条河道,修筑了九州的湖泽堤岸,测量了九州的山脉。然而黄河水积蓄泛滥,对中原地区的危害尤其严重。于是大禹把治理黄河当作首要任务。因此他疏导黄河,从积石山经过龙门,向南到达华阴,向东经过砥柱山,直到孟津、雒汭,到达大邳山。这时大禹认为黄河发源地地势高,水流湍急凶猛,在平地上难以顺利流淌,多次造成灾害,于是就开凿了两条河渠来引导黄河水。让河水从北面高地流过,经过降水,到达大陆泽,又分为九条河,一同流入逆河,最后注入渤海。九州的河流已经疏通,九州的水泽已经分流,中原治理安定,功绩延续到三代。材料二:淳化四年冬十月,黄河在澶州决口,冲毁了北城,毁坏房屋七千多间。朝廷下诏征调士兵代替百姓修筑河堤。这一年,巡河供奉官梁睿上书说:“滑州土质疏松,河岸容易崩塌,每年黄河在南岸决口,损害百姓田地。请求在迎阳开凿水渠引水,共四十里,到黎阳与黄河汇合,以防河水暴涨。”皇帝答应了他。五年春正月,滑州报告说新水渠修成。皇帝又查看地图,命令昭宣使、罗州刺史杜彦钧率领士兵民夫,共计用工十七万,开凿河道,从韩村埽到州西铁狗庙共五十多里,又与黄河汇合,以分流水势。材料三:有人问潘季驯说:“黄河有神灵吗?变化不可预测就叫做神。黄河在东面决口,神就舍弃了西面;黄河在南面决口,神就舍弃了北面。神所舍弃的地方,谁能治理呢?”潘季驯说:“神不是别的,就是水的本性。水的本性没有东西之分,但有上下之分。从西流向东,那么神就不想在西北决口;从北流向南,那么神就不想在北方决口。偶尔有决口的情况,一定是水流缓慢而泥沙淤积,这就像水从山上漫过额头一样。把水引到下游,把它引到它应该去的地方,这才是顺应神,而不是治理神。孟子说:‘大禹治水,是遵循水的规律。’规律就是神。聪明正直就叫做神,难道有违背规律的神吗?所以说决口是神的旨意,是愚夫俗子的言论,是庸懒的臣子和懈怠的官吏推诿责任的言辞。”有人问潘季驯说:“黄河和淮河原本是两条河,现在合为一条了,又怎么能怪它泛滥呢?不如多开凿一些支流来减弱水势,怎么样?”潘季驯说:“水分流则水势缓慢,水势缓慢则泥沙沉积,泥沙沉积则河床抬高,一点点水都在沙面上,只看到水位升高;水汇合则水势凶猛,水势凶猛则泥沙被冲刷,泥沙被冲刷则河床加深,几丈深的水都在河底,只看到水位降低。修筑堤坝约束河水,用水来冲刷泥沙,水不向两旁奔涌泛滥,就必然会直接冲刷河底,这是确定不变的道理,是必然的趋势,这就是河水汇合胜过河水分散的原因。”15.D 16.①“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是指品德高尚的人用文章、学问结交朋友,也依靠朋友帮助培养自己的仁德。②孙学士学问广博如海,曾巩与他诗书往还,此为“以文会友”。③孙学士为人恬淡,品性高洁,令人钦佩,可见“以友辅仁”。【导语】这首诗情感真挚,通过对孙学士的赞美展现深厚情谊。语言精妙,如颔联比喻生动形象。结构严谨,层层递进。诗中从多方面体现君子之交,既有对友人文采品德的推崇,又饱含别后的思念,情感丰富且动人。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都用对比表达了诗人的深情”错误。“孤怀经岁未能宽”是直抒胸臆,表达自己长久以来因与友人分别而心怀孤寂,并未运用对比手法;而“天涯若比邻”运用对比手法,强调友情不受距离限制。并非都用对比表达了诗人的深情。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作答时,先解释题干中句子含义,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是怎样体现君子之交的。“学似海收天下水”,将孙学士的才学比作大海收纳天下之水,突出其学问的广博。这表明孙学士在学问方面有很高造诣,曾巩与这样有学识的孙学士通过诗书往来交流,符合“以文会友”中凭借学问结交朋友这一特点。从“风标闲淡易为安”能看出孙学士为人处世风度闲淡,容易安于现状;“性如桂耐月中寒”则把孙学士的品性比作桂树能耐受月中寒冷,展现其品性高洁。曾巩对这样的孙学士满怀钦佩,说明孙学士的品德对曾巩产生积极影响,体现出“以友辅仁”中借助朋友影响培养自身仁德这一特点。17.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这个作文材料聚焦于AI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核心在于探讨人工智能突破传统认知边界时,人类应当如何重新审视古代智慧。首先,材料展示了AI在传统文化领域的突破性表现。ChatGPT写七律诗、DeepSeek解《周易》卦象,这些具体案例说明AI已经能够处理诗歌创作、玄学解析等传统认为需要人类独特智慧的活动。这打破了“机器只能处理逻辑问题”的固有认知,暗示AI正在进入人类精神文化的核心领域。其次,材料隐含着一个关键矛盾:当AI能够模拟甚至超越人类在传统文化上的表现时,这些文化成果的价值是否需要重新评估?比如,一首由AI创作的七律诗,其文学价值该如何认定?《周易》卦象被算法解析后,其神秘性是否会消解?这促使我们思考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的本质区别。最后,材料引导我们关注技术变革中的文化传承问题。AI对传统文化的“再解读”,既可能是对文化遗产的现代化诠释,也可能形成对传统的解构。这要求我们建立新的认知框架:既要看到AI作为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也要警惕技术理性对文化独特性的侵蚀。总的来说,这个题目要求考生辩证思考技术进步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既要承认AI拓展认知边界的积极意义,也要守住人文价值的核心地位。写作时应避免陷入“技术万能”或“文化保守”的极端,而要探讨人机协同的新可能。写作时,开头可从AI技术突破的具体现象切入,比如ChatGPT写诗、DeepSeek解卦等,引出“科技与人文碰撞”的核心议题,提出疑问:AI是在传承文明,还是在消解智慧?中间部分可分层展开:先分析AI解读传统文化的优势,如高效整合信息、提供新视角;再反思其局限性,如缺乏情感体验、难以理解文化语境;最后探讨人类应如何与AI协作——既借助技术挖掘文明价值,又保持人文精神的独特性。结尾可回归现实,强调在AI时代,人类更需要守护文明的温度,让科技成为激活传统的“钥匙”,而非替代思考的“答案”。立意:1.警惕算法消解,传统文化需要人性的温度。2.人机协作,打开传统文化研究的全新可能。3.在AI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人文精神。18. 扪参历井仰胁息 徘徊于斗牛之间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扪、徘徊、臆、蜉蝣、粟、琵琶、遮。19.借用医学用语,①表明了彩画修复的复杂性和专业性;②体现了专家团队阵容强大、协作 攻关;③突出了集体智慧的优势。 20.C 21.①将“列为”改成“列入”(或删去“名录”);④删去“左右”。 22.示例:A.却几乎销声匿迹了;B.身临其境的游览体验。 23.示例:足不出户,“登”临虎丘!“苏周到”APP 诚邀您 720°全景漫游虎丘,尽享名胜之美, 快来线上打卡吧!【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①“会诊”本指医学上多科室医生联合诊断病情,在此处借用到彩画修复语境中,将彩画受损比作“病症”,修复比作“诊治”,暗示修复需跨学科知识,凸显工作难度与专业要求,非单一领域可解决。②“汇聚数十名专家”“多学科联合”对应“会诊”的集体诊断模式,既体现参与机构(中国林科院、故宫等)的权威性,也强调修复是多方协作的系统工程。③“边摸索、边修复”的过程类似医学诊断中的“辨证施治”,用“会诊”突出修复需基于专业判断动态调整方案,强化其科学严谨性,突出了集体智慧的优势。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依样画葫芦” 意为按照已有的样子去做,强调模仿或依照现成模式操作。A.按图索骥:指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墨守成规或按线索寻找,侧重“循线索”,与 “依样模仿” 侧重不同。B.东施效颦:比喻盲目模仿他人,结果适得其反,含贬义,强调“效果不佳”,与原意不符。C.如法炮制:指依照成法制作,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做事,与“依样画葫芦”的“依照原样操作” 意思最接近。D.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或方法错误,无法达到目的,与原意无关。故选C。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列为……名录”搭配不当,“列入”指收录进特定名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具体名录名称,用“列入”更准确。将“列为”改成“列入”(或删去“名录”)。④“采集率达到90%左右”,“达到”后接具体数值,“90%”是确定比例,“左右”表约数,二者矛盾,删去“左右”。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前句提及苏式彩画曾广泛运用,后句说“仅乳鱼亭还残存一处”,前后形成转折,需体现“几乎消失”的意思,应填:却几乎销声匿迹了。B处:前文说线上可看720°全景三维画面,“游客足不出户”强调“沉浸式”体验特点,应填:身临其境的游览体验。23.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推广语的能力。突出核心优势:结合“线上体验”“720°全景”等数字技术,强调足不出户即可游览,解决时空限制痛点。融合景点特色:植入虎丘塔、寒山寺钟声等标志性元素,借助文化符号增强吸引力。强化行动引导:用“登临”“打卡”等动词激发参与感,以感叹句收尾提升号召力。语言简洁有力:控制字数在45字内,通过对仗、短句和引号突出重点,确保流畅易记。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