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7张PPT)复 习 讲 义第二篇 考点攻坚专题四十 观点论述题攻坚聚焦重难点专题解读内容 分析 观点论述题是近两年广西中考的新趋势,这类试题对学生分析材料、总结归纳、语言表述等能力要求较高。本讲介绍了观点论述题中的两个类型——观点论述类试题和历史小短文类试题,帮助学生熟悉此类试题并掌握基本的解法复习 方法 日常学习时,多总结、归纳和思考历史问题,培养问题意识;解题时,结合试题中的材料,灵活运用基本解题方法,举一反三,表述尽量简洁、准确专题四十 观点论述题攻坚把握主线线索1 观点论述类试题基 本 解 法 一般提供材料(图片、文字、表格等),要求学生从中提出观点、证明观点,最后得出结论,开放性和综合性较高,结构一般为论点(观点)、论述(史实)、结论三部分。解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分析材料,找关键词,提炼观点(即材料说的是什么),或分析几则材料的异同,最后得出观点,观点应是简练的肯定句。(2)论证说明(即为什么这么说),列举相关史实解释观点,要围绕主题,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分析影响、意义、作用等),从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观点。(3)结论部分总结或回应观点并略有提高、升华(即指出应怎样做)答题示例 类型 观点 论述(史实举例) 结论政治 社会制度 的更替过 程曲折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的历程,苏联建立 和解体的历程,中 国探索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的历程 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过程是曲折的,要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方式;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续表类型 观点 论述(史实举例) 结论政治 改革是社 会进步和 发展的动 力 商鞅变法、北魏孝 文帝改革、改革开 放、罗斯福新政及 其意义 改革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应结合国情,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续表类型 观点 论述(史实举例) 结论思想 文化 思想解放 能够推动 社会的发 展 文艺复兴运动、启 蒙运动、新文化运 动及其意义 先进思想是社会发展的先导;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续表类型 观点 论述(史实举例) 结论思想 文化 爱国主义 是中华民 族的强大 精神动力 五四运动及其意 义,抗日战争胜利 的原因及意义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应以爱国主义为精神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学习续表类型 观点 论述(史实举例) 结论对外 交往 综合国力 是一个国 家外交的 后盾 清朝闭关锁国的危 害,新中国成立后 的外交政策和成 就,改革开放后的 外交成就 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取得更大的外交成就;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续表类型 观点 论述(史实举例) 结论对外 交往 友好交往 促进世界 经济、文 化的发展 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倡议及其意义 “一带一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实现合作共赢续表类型 观点 论述(史实举例) 结论科技 创新 科技发展 推动了社 会进步 四大发明及其对欧洲 的影响,三次科技革 命及其影响 科学技术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应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续表类型 观点 论述(史实举例) 结论科技 创新 创新是一 个民族进 步的灵魂 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 成就和影响,明清时 期科技发展停滞的表 现及原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坚持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续表类型 观点 论述(史实举例) 结论探索与 抗争 为挽救民族 危亡,中国 人民进行了 艰苦卓绝的 探索 中国各阶层掀起的洋务 运动、戊戌变法、辛亥 革命、新文化运动及其 意义 中国人民一直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应继续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续表类型 观点 论述(史实举例) 结论探索与 抗争 近代以来, 中国人民反 抗侵略,民 族意识觉醒 虎门销烟、反割台斗争 及其意义;国共第二次 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的意义 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屈辱史,还是一部抗争史;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续表类型 观点 论述(史实举例) 结论探索与抗 争 中国共产党 是中国革命 和建设的领 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 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胜利,开创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形 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取得举世 瞩目的成就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要坚持党的领导;制定国家发展政策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续表类型 观点 论述(史实举例) 结论唯物史观 人民群众是 历史的创造 者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 利及其意义;全民族 抗战,取得抗日战争 的胜利及其意义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前进的动力;要发挥群众的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续表类型 观点 论述(史实举例) 结论唯物史观 生产关系的 调整要适应 生产力发展 的要求 土地改革、农业合作 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的意义,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危害,新经济政策及其意义 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要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续表类型 观点 论述(史实举例) 结论国家统一 国家统一促 进了社会的 发展 美国内战及其意义,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及其意义 维护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的核心利益;要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综合国力,为维护祖国统一作贡献续表类型 观点 论述(史实举例) 结论国际格局 国家实力的 变化促进国 际格局的演 变 两极格局的形成,国 际格局朝着多极化方 向发展的史实 随着国家实力的变化,国际关系呈现出不同的格局;我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推动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续表类型 观点 论述(史实举例) 结论经济全球 化 经济全球化 是一把“双刃剑” 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 用和消极影响等 经济全球化有利有弊;我国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要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趋利避害续表类型 观点 论述(史实举例) 结论环境问题 工业革命在 创造巨大生 产力的同 时,造成了 环境污染问 题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积 极影响,第一次工业 革命造成的严重的环 境问题 工业革命能创造巨大的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技;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发展科技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续表类型 观点 论述(史实举例) 结论其他 人类文明在 多元共生中 发展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发展历程,中外历 史上对外交往的史 实,世界多极化发展 的趋势 人类文明是在多元共生中发展起来的,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续表线索2 历史小短文类试题基本 解法 该题型属于特殊的一类观点论述题,一般分事件类、主题类、观点类,结构上与观点论述类试题有一定区别,一般分为标题和正文两部分。解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提炼标题,标题要准确、简洁,要包含材料的关键信息或材料中的大部分历史事件。(2)组织材料(列举史实)论证,要围绕主题选材;材料要真实、准确,不能胡乱堆砌材料。(3)结尾要与标题首尾呼应,对全文进行概括或总结。(4)努力做到标题新、观点新、角度新,文笔流畅,既有较强的可读性,又有一定的启发性专题四十 观点论述题攻坚案例分析1.【观点论述·跨学科·小切口】(17分)某历史兴趣小组围绕“钱币中的历史人物”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请你参与并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见以下图文。_________________ 图一为英格兰王国于1689 年为纪念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共同加冕而发行的双人头像1/2克朗银币。银币正面为英格兰国王威廉三世与王后玛丽二世的双人侧身胸像。图一(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图一中的历史人物相关的历史事件,(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发行纪念币纪念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加冕的原因。(2分)历史事件:“光荣革命”。(1分)原因:威廉夫妇接受了《权利法案》和议会的要求,此后,英国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2分)材料二 见以下图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纸币正面印有“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纸币上的历史人物为该国第一任总 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二图三 法国发行的拿破仑纪念银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二、图三中的历史人物被印上纸币或纪念币的原因。(4分)原因:图二,华盛顿领导北美人民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主持制定1787年美国宪法,为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任答一点。2分)图三,拿破仑主持制定《拿破仑法典》,很多国家的民法都以其为参照蓝本;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并加冕称帝;多次击败反法联盟,废除各地封建特权,沉重打击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任答一点。2分)材料三 见以下图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55年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中,5 元和10元纸币以穿着各种民族服 装的人物画像和工人、农民形象 为设计图案 1962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中,2 元纸币的正面“车床工人”象征以工业为主导,10元纸币的正面绘有“人民代表步出大会堂”的图案 图四 民族大团结图五 工农像图六 车床工人图七 人民代表步出大会堂(3)材料三展示的是我国发行的两套人民币。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张纸币,说明选取该图案的理由。(4分)【示例】选择图六。理由: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高昂的工作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艰苦奋斗,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4分)(4)请你围绕“钱币与历史”提炼一个观点,并选取材料中的两个史实,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有总结提升。6分)【解析】前两问为材料型解析题,结合材料的关键信息回答。第三问,选择一幅图并结合史实分析。第四问,分析钱币与其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关系,提出观点并结合史实论述。【示例】观点:钱币是历史的见证者。(1分)论述:英格兰发行的1/2克朗银币,见证了“光荣革命”中威廉和玛丽入主英国的历史。我国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10元纸币正面绘有“人民代表步出大会堂”的图案,见证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4分)结论:钱币不仅是交易的媒介,还是历史的见证者;我们要关注钱币的历史研究价值。(1分)2.【历史小短文】根据以下内容,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相关史实,以“初心使命·伟大复兴”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荣。……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解析】解答时围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历程展开,紧扣主题、史论结合、表述合理。【示例】标题:初心使命·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初心使命。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1927 年,城市武装起义遭到挫折,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推动中国走向富强。2021年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见,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使命,必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专题四十 观点论述题攻坚靶向锤炼 专题四十 观点论述题攻坚靶向练1.【跨学科·艺术·观点论述】(2024·浙江·中考,有改动)结合严谨的史料,电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感受历史上的时代变迁、重大事件、人物情感和社会百态。下表为中外电影摘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见下表。中国电影 外国电影《杨靖宇》 《珍珠港》《百团大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血战台儿庄》 《巴顿将军》《七七事变》 《战争与和平》《狼牙山五壮士》 《不列颠空战》《平津战役》 《诺曼底登陆》——摘编自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等(1)呈现人类过往历史的方式是多元的,请写出除电影外的一种呈现方式。呈现方式: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口述历史等。(2)为举办主题观影活动,请你从材料中选出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两部电影,结合其反映的史实,拟定一个主题并加以论述。(要求:价值观正确,主题明确,史论结合)【示例】电影:《杨靖宇》《狼牙山五壮士》。主题:抗日英雄的浴血奋战。论述: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他们的英勇斗争有力地打击了日军,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1941年9月,晋察冀军区战士马宝玉等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撤退,毅然决然地把日军引上了狼牙山峰顶绝路,最后宁死不做日军俘虏,纵身跳下万丈悬崖。结论:杨靖宇、狼牙山五壮士等抗日英雄,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显示了中华儿女宁死不屈的伟大精神。攻坚练2.【观点论述】(2023·江西·中考,有改动)【社会的变迁】重要事件影响人类历史发展,改变着社会的诸多方面。下表中三幅图片折射了三个不同时代的社会。图 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一 16世纪30年代的西 欧植物绘画《大车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二 20世纪20年代的男孩着装和发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三 20世纪90年代,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知识说 明 文艺复兴时期,植 物绘画不仅栩栩如 生,还向公众呈现 令人愉悦的美 辛亥革命后,男子 留短发成为时髦, 服饰、休闲娱乐方 式日益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学习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根据上述材料,围绕“重要历史事件与社会变迁”,选取其中两幅图片,自拟标题,运用中国史和世界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续表【示例】观点:重要历史事件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选择图一、图二。论述:14世纪中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的控制,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意大利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文艺复兴促使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开始关注现实生活。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同时,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结论:文艺复兴运动和辛亥革命都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变革与进步。3.【历史小短文】(2024·河南·中考,有改动)请阅读右面的材料,围绕其中的观点,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20世纪50年代,莱斯特·皮尔逊曾警告说: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不同文明必须学会在和平交往中共同生活的时代,相互学习,研究彼此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丰富彼此的生活。否则,在这个拥挤不堪的窄小世界里,便会出现误解、紧张、冲突和灾难。——摘编自[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示例】题目:文明交流,共筑和平桥梁。文明交流是和平共处的前提。历史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贸之路,更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从中国的丝绸、瓷器到西方的宝石、香料,从佛教到儒家思想,各种文化和信仰在这条道路上交融,丰富了彼此的生活,也促进了相互理解与尊重。在全球化时代,文明交流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推动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合作,同时促进文化的交融。历史证明,各国只有相互尊重、平等交流,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友谊和信任,共同构建一个和平、繁荣的世界。拔尖练4.【观点论述】(2023·张家界·中考,有改动)综合探究题。【探究一 诗史证历史】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唐)皮日休《汴河怀古》605年,(隋炀帝)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人,开掘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自黄河入汴水……引汴水以达淮水。——范文澜《中国通史》续表隋运河示意图见第290页(1)史料互证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提取以上图文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并得出互证的结论。历史信息:皮日休认为隋朝灭亡是因为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虽然大运河促进了南北交通;范文澜认为隋炀帝征发百余万人开通大运河。结论:大运河是隋炀帝开通的。【探究二 数据探历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1807年起,蒸汽机开始运用于推动船舶,英国的第一艘汽船造成之后,又造了600多艘。19世纪,英国占世界制造业的份额从2%上升到23%,来自大西洋彼岸的竞争摧毁了亚洲的传统制造业。——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续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50—1865年英国经济发展情况续表英国水陆交通建设概况:1761年,内陆运河1条。1790—1800年,新开凿内陆运河42条。1844年,铁路公司50家,共建铁路805英里。1845年,铁路公司120家,共建铁路2 896英里。1846年,铁路公司272家,共建铁路4 540英里——摘编自欧阳萍、方文《19世纪英国城市交通的发展及其影响》续表(2)经济发展是各种因素形成合力的结果。指出以上图文中至少三个与英国经济发展相关的因素,并探究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因素:工业革命开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水陆交通发达。关系:工业革命开展,工厂数量增加,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同时,工业革命推动了新式交通方式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和商品的流通。【探究三 辩证论历史】1866年,外交官张德彝在日记中写道:从牛津乘火车赴伯明翰“沿途烟筒丛立,高皆数丈,黑烟冥冥,直冲霄汉”。——摘编自张德彝《航海述奇》巴拿马运河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地位。运河区一直由美国控制。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埃及收回由英国把持的苏伊士运河主权后,巴拿马不断爆发群众性反美运动,要求收回运河主权。——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3)综合上述材料,围绕“交通发展”自拟主题,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辩证论述,结构完整)续表【示例】主题:发展交通既要保护环境又要维护国家主权。论述:交通关系一个国家的发展。工业革命中,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新的动力出现,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投入使用,人们制造了新的交通工具汽船和火车,提高了运输能力和效率,也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和商品的流通;工业化也会带来环境污染,环境污染问题是交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而国际上的关键运河的权利之争,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埃及经过长期的斗争,终于收回由英国把持的苏伊士运河主权,但巴拿马运河一直由美国控制,巴拿马不断爆发群众性反美运动,要求收回运河主权,更凸显了交通发展中国家主权的重要性。结论:加强环境保护、维护国家主权是发展交通的正确道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