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玉林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玉林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春季期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语文参考答案
1.BB项“主要途径”错误,材料一第①段提到融合产值“成为带动农民增收、激活乡村发展的新引擎”,
但“新引擎”不等于“主要途径”,选项过度推断,原文未明确“主要”这一程度。
2.CA项“直接提升”错误,政策支持是破除制度壁垒,提升附加值需通过科技、品牌等(如材料一第③段):
B项“颠覆性改造”夸大,原文是“催生无限可能”,非彻底改变:D项“唯一路径”绝对化,材料二第③段
称生态融合是“未来方向”,而非唯一
3.B材料二“系统融合”强调全产业链思维和城乡要素流动。B项对应材料二第②段“深化城乡要素流动”,
符合“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论述:A、C、D均停留在单一产业或环节,未体现系统性融合。
4.①政策引领保障:中央通过财政扶持、用地保障等构建政策体系(如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地方探索“农业+”
模式破除制度壁垒(如浙江“千万工程”“智慧农业+冷链物流”)。②科技赋能驱动:运用5G、区块链、大数
据等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如“数字稻田”“农产品溯源”),推动农业与文旅、康养等产业融合(如“农业科
技文旅”项目、新媒体营销)。③构建利益共享机制: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保底分红+利润返还”
等模式,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如山东寿光、湖南十八洞村实践),吸引人才回流。④强化系统融合思
维:推进全产业链贯通(如黑龙江粮食产业集群延伸至生物制药),深化城乡要素流动(如建立统一建设用地
市场、实施人才专项计划)。⑤践行生态融合理念: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结合(如浙江丽水“两山”实践、
云南洱海生态种植+文旅融合),打造可持续发展模式。(每答出1点得1分,答出4点即可)
5.(1)科技赋能:①科技重塑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通过技术渗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引入物联网技术建立果园
监测系统,实时监控环境数据并精准施肥灌溉,提升产量(20%)和优质果率(85%)。②科技推动农业与电商
深度融合,搭建电商平台并运用直播带货、产地直供等新媒体营销手段,将蜜橘附加值提升40%。
(2)利益共享机制:保障农民在融合发展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产业协会组织农户以土地和技术入股,让农民
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人均年收入增长50%。(每答出1点得2分)
6.CA项《百合花》中“借被子”情节通过对被子这一生活化物件的描写,展现了新媳妇等人物的性格,二
者都是通过生活中的小物件来刻画人物,该项理解正确。B项文中把母亲浇地时陪伴葵花吮饮的行为拟人化,
生动地体现出母亲对土地和作物的深情。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也表达了自己与地坛之间深厚的情感共鸣,
二者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该项理解正确。C项母亲赤身锄草主要是因为天气干热,劳作时出汗多,这
更多体现的是劳作的生存需求以及与自然的交融,而不是追求精神自由。所以该项理解错误。D项作者通过
多次描绘母亲在荒野中的劳作与生活,如母亲浇地、照顾作物等情节,展现了母亲在艰苦环境中的坚韧与乐
观,字里行间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以及对荒野生活那种既包含艰辛又有独特情感的复杂态度,该项理
解正确。
7.BB“兔子,快看!水来了!”兔子无动于衷这一情节,主要是以动物的冷漠反衬出母亲对水的珍视,而
不是侧面表现荒野生活的单调乏味以及动物对水习以为常。A项“花蕾深处的女子才下定决心,选中了最终
出场的一套华服”,将葵花比作女子,“下定决心”“选中华服”等词赋予葵花人的行为和情感,运用了拟
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葵花即将开放时如同女子精心挑选华服准备盛装出场的状态。前文提到葵
花“迟迟不绽”,这里通过拟人化的描写与之呼应,同时也为后文描写葵花的盛开做了铺垫,该项分析正确。
C选项,本文动物活动场景展现生机,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风雪的紧张氛围对比明显;D选项,结尾“我
们从不曾真正触动过这个世界的内核”,这句话是一种含蓄的议论。它引发读者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我
们看似生活在自然中,与自然有各种接触,但可能并没有真正理解和触及到自然的本质和世界的内核,收束
全文的同时,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该项分析正确。所以答案选B。
8.①勤劳坚韧:每天长途取水,在荒野中辛勒劳作,体现出顽强的生存意志;②智慧节俭:精打细算使用珍贵
的水资源,合理安排家庭生活,展现生活智慧:③豁达洒脱:赤身劳作不拘小节,体现出对艰苦环境的坦然
接受:④乐观热爱:即使身处荒野,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每点1分)
高二语文答案第1页(共4页)2025年春季期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选涂其它答隶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融合强农”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
合产值突破32万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45%,成为带动农民增收、激活乡村发展的新引擎。融合强
农,核心是通过产业跨界、技术渗透、城乡联动,推动农业从“单一生产”向“多元价值”转型,让农
村资源要素活起来、产业结构优起来、农民钱包鼓起来。
政策引领是融合强农的根本保障。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强调“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从财政扶持、用地保倖到金融创新,构建了全方位政策支持体系。例如,2025年中央财政安排150亿元
支持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重点培有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电商物流等融合业态。各地还探索“农业+”
模式:浙江“千万工程”将美丽乡村与休闲旅游结合,2024年全省乡村旅游收入超2000亿元,带动500
万农民就业;河南推进“智慧农业+冷链物流”,建成1200个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农产品网络零售
额年均增长20%以上。这些实践证明,政策“组合基”能有效破除产业融合的制度壁垒,释放农村发展
潜力。
科技赋能是融合强农的关健动力。现代信息技术正在重塑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江苏无锡的“数字稻
田”通过5G传感器实时监测墒情,无人机植保效率提升3倍以上;四川成都打造“区块链+农产品湖
源”平台,让汶川车厘子、蒲江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溢价率达30%。更重要的是,科技推动农业与教育、
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陕西杨凌的“农业科技文旅”项目,将农业科普教育、农事体验与乡村旅
游结合,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广东梅州利用大数据开发“客都米”品牌,通过短视频直橘等新蝶
体营销,使传统稻米产业附加值提升50%。科技不仅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场景,更催生了
“农业+”的无限可能。
利益共享是融合强农的核心目标。融合发展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农民增收上。各地通过“龙头企业
+合作社+农户”“保底分红+利润返还”等模式,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山东寿光的蔬莱全产业
链中,农民通过土地入股、劳务参与、产品直销等方式,人均年增收1.2万元:湖南十八洞村发展“猕
猴桃种植+乡村旅游”,村集体收入从2013年的不足1万元增至2024年的8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达3.5万元。此外,融合发展还吸引了人才回流:全国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超过1200万人,他
们带着技术、资金和理念回乡,创办了50万家新型经营主体,成为融合强农的“生力军”。
(摘编自韩长赋《以融合创新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高二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CS扫描全能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