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2020中国抗疫记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写作背景
“三年困难时期”又称“三年自然灾害”,是指中国从1959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严重“左”倾错误,加上从1959年到1961年,中国农田连续几年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新中国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进入1961年后,大旱蔓延黄河、淮河和整个长江流域,河北、山东、河南三个主要产粮区的小麦比上一年最低水平又减产50%。
1.重温历史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课
1964年12月份,新华社为了摸清河南受灾情况,穆青派记者周原去受灾最重的豫东采风。一个偶然的机会,周原来到兰考县,了解到焦裕禄的事迹,并深为震撼。随后,穆青带着新华社记者周原、冯健等人抵达兰考再次深入县乡基层、群众和干部中采访,掌握了第一手真实材料。在耗时一年又两个多月采访、座谈、写稿、改稿,七易其稿后,1966年2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出,随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感动全中国!
在中国,有个“铁三角”——钟华论,任仲平,钟声。
“钟华论”出手,必是大事。
作者介绍
钟华论,是由新华社领导直接指挥、集中全社评论骨干力量打造的重要政论栏目,于2019年创办。“钟华论”聚焦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重磅评论,实现文字、视频、图片、金句海报的全媒呈现,彰显新华社评论的权威性、传播力和影响力。
任仲平,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任仲平”他是一群人的新闻理想,是一张报纸的社会责任。
钟 声,是《人民日报》以此为笔名的国际评论,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把“中”字改成“钟”,取“警世钟声”的寓意。作为中国的权威媒体,人民日报有义务对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针对一些国际社会的不实指责进行反驳。
文体介绍
通讯
(1)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2)通讯的基本特点:
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间性(相对新闻消息而言),描写的形象性,议论色彩较浓。
(3)新闻通讯的种类: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工作通讯。
事件通讯是报道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的通讯。
它具体完整地记叙事件发生发展的情况和过程、原因和结果、意义和影响。事件通讯的题材非常广泛,既可以报道重大事件,又可以叙写“凡人小事”;既可以赞颂先进事物,又可以批评错误倾向。
复习文体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课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一篇人物通讯
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同时,也报道转变中的人物和某些有争议的人物。
人物通讯
2.复习文体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课
特 点
通讯的评论贵在以情感人,情在理中
真实性
要求写真人真事
典型性
要求选择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加以报道
新闻性
及时发现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进行有针对性的报道
生动性
结构、表现手法可以灵活多样
评论性
2.复习文体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课
内容选材
选取的是具体、典型的事例
以记叙为主,辅以描写、议论、说明,形式活泼
表达方式
人物形象
运用典型的事件表现人物
多方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
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等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通过细节描写、心理刻画展示人物的内心形象
谋篇布局
以小标题布局谋篇精细巧妙
倒叙写法
主旨意义
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人物新近行动表现人物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
背景介绍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新华社北京时间5月10日发表的一篇电讯报道。由主副标题构成。
主标题“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是一个介词短语,指出抗击疫情在民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副标题“2020中国抗疫记”则交代了文章所写的具体内容。
这两个标题结合在一起,意思是2020年中国成功战胜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必将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梳理文本,分章节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小结:
第一节、第二节——侧重政治层面,突出表现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根本性原因。
第三节、第四节——侧重精神理念层面,突出表现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精神引领。
第五节:科学防疫,突出表现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手段。
第六节:抗疫斗争中暴露的短板与不足,侧重反思,突出表现抗疫斗争带来的经验教训。
第七节、第八节:抗疫斗争中的国际团结合作,抗疫斗争的胜利为民族复兴注入蓬勃之力,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显示出站位高、格局广的宏大气魄。
第一层:从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方面来揭示中国抗疫取得胜利的原因(第一、二、三节)
第二层:从理念、科学方面来探索抗疫胜利的做法(第四、五节)
第三层:从总结反思角度来报道抗疫的经验和教训(第六、七节)
思考探究二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这篇通讯中采用了大量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语句表达观点和情感,具有一种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
文中哪些金句打动了你?请你把这些语句诵读出来,并谈谈你从中读出了哪些感情。
再读文本 思考探究
鉴赏文章中的语句
寒冬再漫长,也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
化用英国诗人雪菜的诗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同时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寒冬象征困境,而春天象征生机与希望。“阻挡不了”说明困难总会过去,希望必将到来。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
运用比喻手法,把灾难比喻成镜子。灾难面前,人会充分暴露其品性,民族也是如此。疫情虽说是灾难,但也展现了中华民族沉稳干练、团结互助、乐观进取的优秀品质。
鉴赏文章中的语句
武汉,从来不是一座‘孤岛’;
湖北,从来不是孤军作战。
此句为对称句式,“从来不是”加强语气,突显了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青山一道,同担风雨。
引用诗句,增强文章的典雅厚重之感,更表现了全世界人民互相帮助,携手前行带来温暖与力量。
艺术特色
①多角度、分层次,呈现出全面性和立体感
全文主体共八个部分,围绕抗疫主题,每部分选取一个方面将从个人到国家,从地方到中央,从湖北武汉到全国各地,从卫生防疫到各行各业,层次分明,角度丰富。
②点面结合,将回顾与总结融为一体
既展现了医护人员群体的英勇无畏、辛劳坚守,也关注到典型人物张定宇、宋英杰的无私奉献、舍生忘死,这都是对医者仁心的最好诠释。
③议论抒情相结合,将记事与思考融为一体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
④运用排比、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语句表达观点和情感,将感情抒发与理性表达完美结合。重现了一幕幕感人的情景,全面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
4.拓展探究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课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焦裕禄这一典型形象?
白描化的语言描写
生动的细节描写
典型的环境描写
有力的侧面烘托
4.拓展探究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课
白描化的语言描写
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绚丽的语言,却能从平淡中体现出典型人物的丰满、细腻,这离不开白描化的语言描写。焦裕禄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深刻的道理说教,每一句话都明白、简单,能让百姓听懂、感动。
感人肺腑
我是您的儿子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温暖了那对无依无靠的老人的心
4.拓展探究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课
生动的细节描写
对于焦裕禄身患严重肝病仍坚持工作的场景,文中用“踩”“顶”“揣”“按”一系列动词将焦裕禄忍痛工作的细节描绘出来,简明生动,朴实形象
抓住“发呆”的神态,揭示了焦裕禄心中时刻装着人民的襟怀。
焦裕禄听见风雪声;倚在门边望着风雪发呆。
4.拓展探究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课
典型的环境描写
第三段写“三害”的象征和标志:“黄沙”“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色调的变化,展现出兰考大地遭受灾荒的苦难景象,更显示出焦裕禄身上的责任之重大。面对这种状况,焦裕禄不退缩、不逃避,展现了其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
4.拓展探究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课
文中除了对焦裕禄言行举止的直接描写外,还通过其他的人物来表现焦裕禄的崇高品质。
引言部分:“大家议论说新来的县委书记看问题高人一着棋,他能从困难中看到希望能从不利条件中看到有利因素”,通过别人的评价,表现了焦裕禄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
第一节:通过对金营大队支部书记李广志的“吃惊”“非常感动”的描写,表现了焦裕禄重视调研、实事求是的精神风貌。
最后一节,通过老百姓的回忆、评价,表现了焦裕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
有力的侧面烘托
4.拓展探究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课
焦裕禄强忍着病痛坚持工作,以致最终耽误病情以身殉职的做法,有人认为这体现了一种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值得大力弘扬;也有人认为精神固然令人饮佩,但做法不值得效仿。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联系课文内容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理由。
思考探究
比较《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和《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以这两篇为例概括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的异同。
人物通讯 事件通讯
概念定义
报道主体
写作重点
写作特色
相同之处
思考探究
比较《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和《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以这两篇为例概括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的异同。
人物通讯 事件通讯
概念定义 是一种对人物事迹和经历进行具体形象报道的新闻通讯类型 是一种对一些典型或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的新闻通讯类型
报道主体 一般以先进人物、英雄人物、具有突出贡献的正面人物为主 一般多以典型事件或先进单位为主
写作重点 重在写人,把人物放在突出位置,一般多写人物个像 重在写事,但在记事中写人,并且多写人物群像
写作特色 抓住典型事件表现人物,通过典型细节把人物形象表现得充实、立体;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精神品格 完整并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揭示事件的影响和意义;也可以概括性叙述事件,或突出描写事件片段
相同之处 同属新闻,具备新闻的基本属性——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等;内容都涉及人和事;写作目的与功用都是为了记录与传播。
思考探究
总结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团结、真诚合作、致力于民族发展大业的政党。革命领袖高瞻远瞩,有胆识、有魄力、有信心,能够让我们的国家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感悟“站起来”)
《长征胜利万岁》: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会“革命情”)
《大战中的插曲》:中国军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别了,“不列颠尼亚”》: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仰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是祖国统一的保障。(感受“国家尊严”)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不怕困难,迎难而上,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公而忘私,鞠躬尽瘁的公仆精神。(走近“时代楷模”)
《抗疫记》:彰显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品格,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力,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走向“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