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杨氏之子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杨氏之子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品鉴幽默语言——妙言趣语甚聪慧
——《2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运用:会认“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聪”等4个字。
2.审美创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文化自信: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课时安排:2课时
情境与任务
活动一:穿越古今,趣说故事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认识一位古代的孩子,他就是——杨氏之子。用今天的话来说,他是谁 你能用文言文的方式介绍自己吗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关注停顿,难读的地方做好标记。
3.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多音字“为(wèi)”和“应(yìng)”的正确读音。
4.关注难读的两句话,指导读出节奏、韵味。
(1)出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要点:
①文言文节奏停顿的规律,一般可以在主语后面停顿一下,强调这句话在讲谁干了什么或说了什么。
②在哪里停顿还可以根据意思来判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两位学生读出节奏和韵味。(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2)出示: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要点:引导学生发现现代文中的“家禽”指人工驯养的鸟类动物,如鸡鸭鹅等。这里的“夫子家禽”指夫子家中养的鸟,禽指鸟。此处的家禽非现代说的家禽,所以要停顿。点拨学生了解古文中有个现象叫古今异义。
指名读出节奏和韵味。(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5.生齐读课文。
6.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自主理解课文内容,再和同学交流。
7.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指名讲故事。
要点:把“乃呼儿出”讲成孔君平就把杨氏之子叫了出来。把“为设果”讲成杨氏之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教给学生理解文言文意思的方法,就是要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活动二: 理解故事,感悟“甚聪惠”
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
(1)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小组汇报,重点研读。
(1)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预设:课文是围绕第一句话“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来写的。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2)杨氏之子“甚聪惠”在何处 画出相关词句,在旁边写批注。
预设一:品读“为设果”
要点:孔君平是晋朝的高官,和杨父关系非常好,常去杨家做客。才九岁的孩子就会端来水果替父招待客人,待人接物大方得体,果然“甚聪惠”。
预设二:品读“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要点:
①“未闻”就是没有听说过,他说话委婉,尊重长辈,很有修养,是个“甚聪惠”的孩子。
②“夫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可以看出他尊重长辈,是个聪惠的孩子。
③他听见孔君平说杨梅是君家果,他就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所以他很聪惠。
(3)除了“聪惠”,你觉得杨氏之子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杨氏之子还是一个懂礼貌、反应迅速不失幽默风趣的人。表现在:
①为设果,果有杨梅: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②反应迅速:回答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从“儿应声答曰”中的“应声”一词可以感受到。
③能听懂言外之意。
3.拓展课文内容,体会人物说话的技巧。
(1)为什么孔君平单单指着杨梅说,而不是指着其他水果说?他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预设: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于是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言外之意是,孩子姓杨,水果叫杨梅,杨梅和杨家就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而且还显得亲切。
(2)那么,杨氏之子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吗?
点拨:找出文中杨氏之子回答孔君平的话,体会他的话中的深意。
预设: 杨氏子听懂了对方是在用姓氏打趣他,他想到“孔君平”姓“孔”,“孔雀”的第一个字也是“孔”,所以用同样的方式回应了客人的玩笑。
(3)小结:孔君平的玩笑话信手拈来,幽默风趣;而杨氏之子年方九岁就能妙语应答,难怪作者夸他“甚聪惠”。这就是语言的精妙和智慧啊!
4.拓展练说:如果来访的客人不姓孔,而是其他的姓,你会说一句吗?
示例:梅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 。”
柳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 。”
马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 。”
黄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 。”
……
5.引导学生再次品读全文。
(1)师生分角色读“对话”,再次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慧。
(2)课件出示竖版无标点符号文言文,指导生配乐读出情趣并尝试背诵。
(3)合作演一演:小组合作,表演读对话。
①可以用文言文表演,也可以用白话文表演。
②尝试表现出孔君平的幽默风趣和杨氏子的机智礼貌,表演才会精彩。
故事表演评价标准
内容完整 人物对话时表情生动 合理表演出孔君平和杨氏子的后续对话
☆☆ ☆☆ ☆
我是______星小演员
6.总结:孔君平的玩笑话信手拈来,幽默风趣;而杨氏之子年方九岁能妙语应答,难怪作者夸他“甚聪惠”。这就是语言的精妙和智慧啊!
活动三:梳理古文,延用智慧
今天我们读了一个小故事,认识了很聪惠的杨氏之子,我们来关注一下以前学过的其他古代孩子。
2.出示《司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说一说他们的智慧藏在哪里?
3.对照学生自主交流。
4.小结:在生活中做一个幽默的人,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板书设计:
23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