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传统节日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传统节日 教案

资源简介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认识 “传、统” 等 15 个生字,会写 “贴、街” 等 9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 “春节、花灯” 等词语,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意思。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受传统节日的韵律美和文化内涵。
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的习俗,知道不同节日的庆祝方式,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简单的语言介绍某个传统节日。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
(二)教学难点
体会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能结合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传统节日,表达对传统节日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游戏法、实践法
四、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神秘的礼物,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呀?(出示一个精美的盒子)这个盒子里装着很多和节日有关的小秘密,谁愿意来摸一摸,猜一猜?
请几位同学上台摸盒子里的物品(如窗花、花灯、粽子、月饼等),并描述摸到的感觉,让其他同学猜是什么节日的物品。
师:同学们真厉害,一下子就猜出了这些节日物品。我们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传统节日》,去了解这些有趣的节日吧!(板书课题:传统节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也可以问问老师和同学。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
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开火车认读,齐读。
重点指导 “传、统、贴、宵、巷、祭、舟、艾、堂、乞、巧、郎、饼、赏、菊、街、敬、转、团、热、闹” 等字的读音,提醒学生注意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
结合图片和生活实际,理解 “贴窗花、放鞭炮、看花灯、赛龙舟、乞巧、赏月” 等词语的意思。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边听边思考:课文中介绍了哪些传统节日?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节日名称: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学习春节部分:
师:春节是我们中国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课文中是怎么描写春节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句。
学生朗读后,教师提问:春节到了,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人欢笑)从哪些活动可以看出人们很开心?(贴窗花、放鞭炮)
师: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谁能说说你家是怎么过春节的?(学生自由交流)
引导学生用 “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的句式说话,描述自己家过春节的情景。
指导朗读,读出春节热闹、喜庆的气氛。
学习元宵节部分:
师:春节过后,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有什么习俗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句。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花灯图片,让学生感受 “大街小巷人如潮” 的热闹场面。
师:你们看过花灯吗?花灯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自由描述)
组织学生进行 “花灯展销会” 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组扮演卖花灯的小商贩和买花灯的顾客,用简单的对话介绍花灯的形状、颜色和特点。
指导朗读,读出元宵节的热闹和欢乐。
学习清明节部分:
师:清明节是一个缅怀先人的节日,课文中是怎么描写清明节的呢?请同学们轻声朗读第三句。
学生朗读后,教师提问:清明节的天气是怎样的?(雨纷纷)人们会做什么?(先人墓前去祭扫)
师:你们知道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吗?(学生自由交流)
播放清明节扫墓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扫墓的习俗和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怎样缅怀先人?(学生自由发言)
指导朗读,读出清明节的忧伤和怀念之情。
学习端午节部分:
师: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它有哪些习俗呢?请同学们朗读第四句。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赛龙舟和粽子的图片,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组织学生进行 “赛龙舟” 比赛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用彩色纸条制作龙舟,然后用手推动龙舟在课桌上 “前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龙舟划得最快。
师:你们吃过粽子吗?粽子是什么味道的?(学生自由描述)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粽子种类和包粽子的方法。
指导朗读,读出端午节的热闹和喜庆。
学习乞巧节部分:
师:乞巧节是古代女子向织女乞求智慧和巧艺的节日,课文中是怎么描写乞巧节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五句。
学生朗读后,教师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乞巧节的由来。
师:你们知道乞巧节有哪些习俗吗?(学生自由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 “乞巧” 活动,让学生分组比赛穿针引线,看谁穿得又快又好,体验古代女子乞巧的乐趣。
指导朗读,读出乞巧节的浪漫和神秘。
学习中秋节部分:
师: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节日,课文中是怎么描写中秋节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六句。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月饼和圆月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中秋节的团圆氛围。
师:你们家是怎么过中秋节的?(学生自由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 “中秋赏月” 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中秋节的习俗和传说,然后推选代表上台分享。
指导朗读,读出中秋节的温馨和团圆。
(四)生字教学,夯实基础
出示要写的生字:贴、街、转、闹、敬、团、热、闹、节。
分析生字的结构和笔画:
“贴”:左右结构,左边是 “贝”,右边是 “占”,共 9 画。
“街”:左中右结构,中间是 “圭”,两边是 “彳” 和 “亍”,共 12 画。
“转”:左右结构,左边是 “车”,右边是 “专”,共 8 画。
“闹”:半包围结构,里面是 “市”,共 8 画。
“敬”:左右结构,左边是 “苟”,右边是 “攵”,共 12 画。
“团”:全包围结构,里面是 “才”,共 6 画。
“热”:上下结构,上面是 “执”,下面是 “灬”,共 10 画。
“闹”:半包围结构,里面是 “市”,共 8 画。
“节”:上下结构,上面是 “艹”,下面是 “卩”,共 5 画。
教师示范书写,学生书空练习,注意笔画的顺序和写法。
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和笔画规范。
展示学生的书写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表扬写得好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
(五)课堂小结,回顾内容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传统节日》这篇课文,了解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文化内涵。谁能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节日?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师: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们承载着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积极参与传统节日活动,传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背诵课文,把课文中的传统节日讲给爸爸妈妈听。
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传统节日,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一张节日手抄报,介绍这个节日的习俗和传说。
观察生活中人们是怎样过传统节日的,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下节课和同学们分享。
五、板书设计
(一)主板书
传统节日
春节:贴窗花、放鞭炮
元宵节:看花灯、人如潮
清明节:雨纷纷、去祭扫
端午节:赛龙舟、粽子香
乞巧节:来乞巧、会鹊桥
中秋节:吃月饼、赏圆月
(二)副板书
生字词:传、统、贴、宵、巷、祭、舟、艾、堂、乞、巧、郎、饼、赏、菊、街、敬、转、团、热、闹、节
习俗:贴窗花、放鞭炮、看花灯、赛龙舟、乞巧、赏月、扫墓、包粽子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趣味导入、初读课文、精读课文、生字教学、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等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传统节日的知识。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活动、手工制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分享自己家过节日的经历,增强了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感受和理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讲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时,有些内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此外,在课堂时间的分配上,还需要更加合理,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交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