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蓟州区擂鼓台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蓟州区擂鼓台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天津市蓟州区擂鼓台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明史·食货志》记载:“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明朝统治者认为,只要控制了茶马交易,就可以控制住这些少数民族。相对于唐宋,明朝加强了对茶马贸易的管理。由此可知,明朝的茶马贸易( )
A.有利于提升边疆治理的效能 B.加强了朝廷对西域地区的控制
C.体现了朝贡贸易的内在要求 D.有助于改变少数民族生活习俗
2.苜蓿作为优质牧草在西汉时期被引种入华。两汉之际,苜蓿向黄河中下游地区推广。隋唐时期,苜蓿的种植范围打破南北界限。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化,苜蓿逐渐打破了农耕民族的“厌草”情结,逐渐融入中国人日常生活。苜蓿种植的推广反映了( )
A.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B.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C.农牧业分界线的逐渐南移 D.中华文明的包容凝聚
3.唐代,开元通宝等货币源源不断地从国内流通至泰国、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从11世纪起,埃及福斯塔特地区的陶瓷工人开始仿照青瓷和白瓷,来研究陶瓷的生产工艺。在古波斯王国,波斯三彩的定型与着色也深受中国陶瓷的影响。而外国的特产,如香料、象牙、琉璃等也来到了中国。这些可用于印证( )
A.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交流 B.欧亚大陆之间商贸交流频繁
C.中国传统手工业占据优势地位 D.唐朝政府积极调整商业政策
4.唐代庆山寺地宫中出土的凤头人面铜壶(如图)。壶身有六个高浮雕人面,这些人面具有天竺女性的面部特征——弯眉、大眼、共用发辫;铜壶颈部装饰有三周凸弦纹,具有典型的波斯金属器特征。据此可见( )
A.唐代手工艺品体现文化的融合 B.该铜壶普遍见于唐人社会生活
C.文化交融推动唐代贸易兴盛 D.唐代手工艺品大量出口西方
5.11—15世纪,非洲东海岸城市中的清真寺,其礼拜龛上多镶嵌陶瓷作为装饰。此外,清真寺内蓄水池的底部也以碎瓷器作铺垫,瓷器的青色、蓝白色底色有助于凸显水质的清洁。与清真寺比邻的柱墓,其顶部眉腰等处也往往镶嵌了从中国进口的陶瓷,成为当地特色建筑。材料所述现象( )
①说明了陶瓷在当地的功能以实用性为主
②体现了环印度洋贸易及伊斯兰教的影响
③印证了民居特点由当地的自然环境决定
④表明了文化的交流融合有助于文化创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葡萄牙打破了威尼斯人对欧洲香料贸易的垄断,香料开始从奢侈品向大众消费品转化。葡萄牙用印度棉布交换非洲的龙涎香和奴隶,再用它们换取胡椒。印度棉布也是交换东南亚香料的重要商品。于是,美洲白银成了葡萄牙支付亚洲贸易的主要手段。这表明( )
A.香料贸易促使早期世界市场的形成 B.三角贸易成为葡萄牙殖民掠夺的手段
C.印度棉纺织工业推动亚欧贸易增长 D.美洲白银流入导致欧洲商品价格上涨
7.“大致从1800年以后开始,欧洲人海外扩张的追求发生了重大改变,金属、棉花等原料成为其在海外寻求的主要物资。”推动上述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奴隶贸易的盛行
C.世界市场的拓展 D.交通工具的革新
8.如图是近代某一时期世界主要贸易路线图。由该图可知( )
A.全球联系初步建立 B.中国主导世界白银流向
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西欧加大对华资本输出
9.17世纪上半叶,茶传入英国,此时饮茶仅局限于上层社会。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人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 B.世界贸易的迅速发展
C.英国本土茶叶种植的扩大 D.饮茶文化的引入推广
10.17-18世纪,欧洲装饰艺术中出现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他们从中国的装饰纹样中寻找灵感,与欧洲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典雅、华丽、异国风情的装饰风格。这股“中国风”的出现得益于( )
A.西学东渐的风气渐盛 B.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
C.中国商品的文化价值 D.殖民扩张的深远影响
11.随着亚历山大的远征,成千上万的希腊人走出了故土,渴望在异国他乡寻找财富。有些成了政府官员,有些则服务于军队,但大多数人变成了当地的居民,并从事着各种职业,如商人、医生、建筑师、体育竞技者和男女演员等。希腊人的迁徙( )
A.摧毁了被征服地的文明 B.打通了中西方商贸之路
C.改变了区域文化的面貌 D.造成了严重的种族对立
12.古埃及法老名衔有荷鲁斯名、上、下埃及之王名和拉神之子名等。亚历山大曾将荷鲁斯名作为自己的名衔。其继任者托勒密一世则选取了上、下埃及之王名。自托勒密二世起,继任法老均沿用父辈名衔中的部分内容。这种做法旨在( )
A.彰显统治的合法性 B.借助神权强化王权 C.扩大帝国统治疆域 D.继承埃及政治传统
13.巴格达被攻陷后,各种火器大量传入阿拉伯地区,后传入西方。在十三、四世纪时,西方都称中国为“契丹”,他们把中国的火器称为“契丹火枪”、“契丹火炮”。与“契丹火枪”传播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
A.列班·扫马对欧洲访问 B.蒙古军队的第三次西征
C.亚历山大灭亡波斯帝国 D.达·伽马船队驶达印度
14.据史料记载,蒙古西征在攻陷城池中将有技能的人掠至中国,并设置了专门机构来组织其从事生产,元朝设有诸色人匠总管府。同时,阿拉伯人接触到了蒙古火药的威力并加以改造,在其与欧洲基督教国家的战争中大显神威。据此可知,蒙古西征( )
A.引发了大规模人口流动 B.体现了生产分工的细化
C.推动了实用技术的交流 D.促进了欧洲社会的革新
15.如表是美国独立后三位国家领袖公开发表的相关言论。这些言论体现出美国文化的特点是( )
首任总统华盛顿 “人类已将维护神圣的自由火炬和共和政体命运的希望寄托于美国”
开国元勋杰斐逊 “美国将通过……成为不幸者和受压迫者的避难所而最好地服务于人类”
宪法之父麦迪逊 “我们将成为文明世界的自由工场,比其他任何国家对非文明世界贡献更大”
A.尊重文化多样性 B.力求全面融入世界 C.宣扬民族优越论 D.注重全球均衡发展
16.“有迹象令人担忧地表明印第安人表面上热情地接受了新的信仰,但仍然秘密地崇拜他们的老偶像。在那些地方,传教士企图灌输与久已确立的行为典范相冲突的基督教道德方面的教义,也碰到顽强的反抗。”由此可知,当时在拉丁美洲( )
A.不同文化相互交融 B.文化差异逐步消失
C.本土文化已被取代 D.文化侵略遭遇抵制
17.有学者撰文指出:法国大革命正如一阵清风,吹散了笼罩在拉美殖民地上空的阴霾,让深受殖民统治的拉美各族人民看到了独立的希望。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启蒙思想在拉丁美洲已深入人心 B.拿破仑战争重创了西葡两国
C.法国革命导致拉美独立运动爆发 D.法国大革命传播了革命精神
18.拿破仑在他征服的国家和地区中,扶植当地的资产阶级先进人士建立共和国,实行法国的革命制度、革命原则,并推行《民法典》,从而使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自由与平等思想在欧洲各国人民当中生根发芽。这一做法( )
A.冲击了欧洲的封建秩序 B.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统治
C.打击了教会的神权统治 D.使欧洲文化呈现出多样性
19.欧洲的殖民侵略中,文化侵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回应殖民者文化侵略的过程中,被殖民者会不同程度接受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传统文化,使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下列相关史实正确的是( )
A.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郑观应完成《盛世危言》推动洋务思想的广泛传播
B.埃及长期受到法国和英国的殖民统治,独立后实行民主共和制
C.印度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中,种姓制度被保留下来,在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
D.英国殖民印度过程中,受过英式教育的印度上层精英运用欧洲意识形态反抗英国殖民统治
20.一战期间,大量印度士兵加入英国军队入欧参战。巴黎和会期间,印度人接触到威尔逊包含民族自决的十四点原则,听到了列宁“无产阶级和殖民地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的呼吁。这之后,尽管面对英国的严厉镇压,印度人民却掀起了更多的暴力反抗活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印度( )
A.完全放弃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B.民族运动深受国际环境影响
C.助推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21.“欧洲列强的一个集团同另一个集团血战到底的惨状不可弥补地损坏了白人主子的威信,白人不再被认为几乎是天命注定的统治有色人种的人了”。这主要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A.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 B.促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的觉醒
C.使欧洲现存的社会制度遭到怀疑与否定 D.造成巨大破坏给人们留下了心灵创伤
22.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由各殖民地人民组成的参战军队就有300多万人,通过参战使他们对自己民族的解放有了坚定的信心。到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摆脱殖民统治,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据此可知,二战后殖民体系瓦解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识的增强 B.社会主义力量的大力支持
C.殖民主义国家国力趋于衰弱 D.殖民地各国经济获得发展
23.20世纪60-70年代,韩国一方面通过军队或独裁政党维护社会秩序,另一方面由技术性官僚制定并落实经济发展计划,同时采取市场经济体制,积极引进外资与技术。这些政策措施使韩国迎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局面,被誉为“汉江奇迹”。韩国现代化模式( )
A.利于国内政局长期稳定 B.成为东亚各国发展标杆
C.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特征 D.使其摆脱对西方的依赖
24.书院是唐诗的重要题材之一,通过唐诗可管窥当时的书院文化。下列唐诗中的书院情况反映出,唐朝( )
书院 诗句 创建或存在时间
李泌书院 白云斜日影深松,玉宇瑶坛知几重。 742~762
宇文褧读书院 读书林下寺,不出动经年。直草阁连僧院,山厨共石泉。 769~804
杜中丞书院 此地本无竹,远从山寺移。纟经年求养法,隔日记浇时。 766~835
沈彬进士书院 应有太平时节在,寒宵未卧(与僧友)共思量。 唐末
A.士人阶层出世超脱的精神境界 B.会文是书院主要的学术活动
C.学术氛围开放与文化多元融合 D.私学以服务教化为创办宗旨
25.大学是商代贵族子弟专门的教育场所,它还接受邻近的诸侯国子弟来游学。除军事教育外,祭祀活动的礼乐,阅读和书写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由此可知,商代的大学教育( )
A.以敬天保民思想为指导 B.利于文化的保存与传播
C.使得学术下移局面出现 D.得益于书籍的逐渐普及
26.某学者认为,15世纪以后,大学教师再也不用在课堂上大声朗读教本,学生也拥有了自己的教材,从而培养了大批饱读诗书的学者,还为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奠定了基础。该学者的主要依据是( )
A.文艺复兴的逐渐深入 B.宗教改革的扩展
C.印刷书的诞生及流行 D.科学革命的兴起
27.学校、书籍,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要载体。下表所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
时期 文化成就
①商鞅变法时期 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
②民国建立 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③约16世纪中叶 德国人谷登堡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
④约17世纪 阿什莫林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建立于此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28.1924年,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查点清宫物品时,发现了清室复辟的企图,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宣告成立并向平民百姓开放。这表明故宫博物院的成立( )
A.杜绝了帝制复辟的可能 B.保障了民国社会稳定
C.担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 D.带有明显的政治意图
29.《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是甘肃省九届人大常委会于2002年12月7日讨论通过的。《条例》规定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应当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这一定位重在( )
A.保留石窟的原始形态 B.加强科学保护与文化传承
C.为石窟研究提供范例 D.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30.《世界遗产公约》中对遗产的描述并未使用惯用的“国际”一词,而采用“世界”一词来表达。这不仅突出了“普遍的共同价值,也使文化遗产获得了超越文化民族主义来理解多样的、唯一的地球的眼光。”《世界遗产公约》的推行( )
A.促使文化遗产摆脱了民族属性 B.旨在推动国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C.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D.表明国际合作是遗产保护唯一途径
31.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始建于西汉的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东汉的江苏洪泽古灌区、唐代的山西霍泉灌溉工程、五代时期的湖北崇阳县白霓古堰等4个工程成功入选。目前,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4处。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①它们见证了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
②我国灌溉工程遗产分布广泛类型丰富
③入遗推动了灌溉工程遗产的保护传承
④应该全力挖掘其经济价值与经济效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中国考古学会公布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其中有38项是石器时代遗址(旧石器遗址5项、新石器遗址33项),分布在东北(3项)、华北(6项)、西北(7项)、华东(9项)、华中(9项)、华南(2项)、西南(2项)。这主要能够反映出( )
A.石器时代的划分标准 B.区域文化的交流状况
C.早期国家的形成原因 D.中华文明的起源特点
33.春秋晚期,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二者的主张均旨在( )
A.创立学术派别 B.重建社会秩序 C.维护民众利益 D.恢复天子权威
34.某学生学习《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的笔记摘录如下,笔记内容反映的是( )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A.秦统一的条件 B.秦统一的方式 C.秦统一的过程 D.秦统一的意义
35.仰韶文化晚期的青海柳湾遗址墓葬中,82座男性墓中随葬石斧、石锛、石凿、石刀等生产工具的有48座,随葬石球、石镞的有2座;71座女性墓中随葬石斧、石锛、石刀者仅8座,随葬骨锥的有38座。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原始农业逐步发展 B.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C.社会组织形式转变 D.早期国家逐步形成
36.农学上,统计不同作物颗粒重量的术语是“千粒重”。据统计,粟米平均千粒重一般为2克米平均千粒重一般为16-34克。下表所示为1999-2006年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粮食占比。据此可推测二里头遗址( )
粟 稻 黍 合计
粒数 11059 5687 1542 18288
粒数占比 60.5% 31.1% 8.4% 100%
A.稻米成为重要的粮食 B.具备早期国家初始形态
C.存在来自南方的赋税 D.出现较完善的社会分工
37.有学者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实行是极郑重的,手续是极严格的。受封者不仅始封时要经过极严格的手续,而且新君继位后,还要“再受命”“再册封”,否则,这一世族和王室疏远了,必然会没落。该学者认为,西周的分封制
A.孕育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 B.加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C.扩大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区域 D.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
38.春秋管子言:“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战国商君曰:“农战之民千人,而有《诗》《书》辩慧者一人焉,千人者皆怠于农战矣。……《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上无使守战。国以十者治,敌至必削,不至必贫。”上述思想( )
A.适应了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 B.反映了社会教化的重要影响
C.体现了变革时期的治国探索 D.确立了重本抑末的经济政策
39.公元前575年,在晋楚鄢陵之战中,晋国将军郤在战场上三次遇到楚王,他都下车行礼,楚王见了十分高兴还把自己的弓赏赐给了他。公元前554年,晋国将领匄率军攻齐,已经打到了齐国的国都附近,这时候传来了齐灵公去世的消息,按“礼不伐丧”的礼制,晋国主动撤兵。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
A.春秋礼韵,君子风范 B.井然有序的礼乐制度
C.诸侯争霸,烽火连天 D.友好热情的外交氛围
40.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和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由于各国统治者忙于战争,疏于对思想文化方面的统治,文化传播规模日盛,多种文化因素彼此冲突、交织与渗透。这说明( )
A.先秦时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奠基期 B.文化专制政策受到各大诸侯国青睐
C.战争需求激发思想文化创新的活力 D.“百家争鸣”植根于特殊的社会环境
41.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下令收缴六国武器,运到咸阳先集中销毁,再铸成悬挂乐钟的铜架和12座重达千石的铜人;拆毁原六国地区的城池壁垒,强制将富豪强宗迁徙到咸阳、巴蜀等地区,仅迁到咸阳的就有12万户。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 )
A.践行重农抑商政策 B.恪守法家严刑酷法
C.巩固秦朝集权统治 D.保障关中劳力需求
42.汉初贾谊评价秦朝反击匈奴的效果时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桑弘羊也认为,经蒙恬反击之后,“匈奴势慑,不敢南面而望十余年”。由此可知,秦朝反击匈奴( )
A.成为建立大一统的关键一步
B.有利于保障农耕文明的发展
C.彰显了中央集权制的优越性
D.推动了中原文化向边疆扩展
43.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陈胜占领陈后,三老、豪杰建议“复立楚国之社稷”,陈胜乃建号“张楚”。项羽在彭城建“楚”,号西楚霸王,分封诸侯。这折射出( )
A.秦朝的暴政是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B.农民起义迫切需要树立政权合法性
C.秦文化的扩张严重滞后于政治发展 D.楚文化在秦朝末年最具社会影响力
44.汉初,刘邦允许诸侯王“自置吏,得赋敛”,仿照汉廷建立宫室、官僚机构。汉景帝时“令诸侯王不得治民,令内史主治民。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大夫、渴者、郎诸官长承皆损其员。“到成帝绥和元年省王国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
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强化君主专制权力 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45.汉儒刘向曾指出:“(汉文帝)即位十余年,时五谷丰熟,百姓足,仓廪实,蓄积有余。然文帝本修黄、老之言,不甚好儒术,其治尚清静无为。以故礼乐庠序(泛指教育)未修,民俗未能大化,苟温饱完给,所谓治安之国也”。据此,刘向主张( )
A.恢复百家争鸣的盛况 B.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C.改变儒学的正统地位 D.进一步强化汉朝统治秩序
46.《后汉书》 记载,汉光武帝因为“天下垦田多不以实,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诏下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称为“度田”,这与拥有大量田庄的河南、南阳地方豪强地主集团产生矛盾,许多“郡国大姓”竟与“群盗”一起发动叛乱。刘秀在镇压地方豪强叛乱的同时,下令停止度田,向豪强地主集团做出了让步。这( )
A.推动了州刺史监察职能的演变 B.瓦解了“编户齐民”的户籍制度
C.埋下了东汉末分裂战乱的隐患 D.导致了东汉外戚和宦官的专权
47.“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有力量有影响的社会阶层即士族的存在,如果没有一个丧失了权威但尚余一定号召力的皇统存在,如果没有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这样一个外部条件,都不会有江左百年(江左:指东晋王朝)的门阀政治局面。”材料旨在揭示
A.士族势力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皇权 B.门阀政治存在的特殊条件
C.门阀政治阻碍了民族交融的进程 D.士族制度产生的社会条件
48.《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而《宋书》中记载的是“地广野丰,民勤本业……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两个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变化反映了( )
A.江南经济的发展趋势 B.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C.南方稳定的社会环境 D.北方动荡的社会环境
49.钱穆先生论曰:“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然亦须在改进中能善处反动方妙。魏孝文卒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据此可知,钱穆先生认为( )
A.社会进步通常具有曲折性 B.改革往往导致历史的倒退
C.孝文帝改革导致北魏灭亡 D.民族融合不利于统治稳固
50.“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下列表述与“大一统”治国理念最相符的是( )
A.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B.六合同风,九州共贯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D.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二、材料题
5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秦始皇之面相
内容 出处
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大洽濯俗,天下承风……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黔首修洁,人乐同则,嘉保太平…… [秦]李斯《会稽刻石》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 [西汉]贾谊《过秦论》
他(秦始皇)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倾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现代]翦伯赞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以“秦始皇之面相”为主题,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看法。
天津市蓟州区擂鼓台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A A C A A A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B C C D D A D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A C C B C B D B C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A D B A C A B C A D
题号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答案 C B C C D C B A A B
51.
看法:秦始皇有多个“面相”。秦始皇既是开创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雄主,也是贪鄙暴虐、不施仁义、摧残文化的暴君。一方面,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掉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如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出外巡游、封禅,征发繁重,百姓不堪重负。秦朝刑法严苛,人民摇手触禁,“赭衣塞路,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秦的速亡与秦的暴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三则材料都只是描绘了秦始皇“面相”的一个侧面,具有一定片面性。综合其内容就可展现出“秦始皇”相对完整丰满的面相,展现“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