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雷锋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长沙市雷锋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一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中世纪时,德国特格尔恩湖修道院的修士向其封君写信称:如果其封君不准备以恩地的形式资助他,就要允许他自由地寻找新的封君。这说明(  )
A.封君有维持其封臣生计的义务 B.封臣可以直接解除雇佣关系
C.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比较灵活 D.封君封臣之间关系比较平等
2.中国象棋棋盘中的分界线叫做“楚河汉界”,来源于楚汉争霸时期的历史典故。楚、汉两方曾在荥阳展开争夺战,双方曾相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下面关于楚汉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项羽率军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B.乱局之中“张楚”政权建立
C.吴广“约法三章”深得民心 D.之后中国历史进入西汉时期
3.下面为20世纪40年代,美国政府印发的一张鼓励民众购买国债和邮票的漫画。该漫画的发表(  )
A.表明战争导致严重的财政危机
B.意在号召民众支持反法西斯战争
C.反映出法西斯势力的日益壮大
D.体现出美国团结御辱的时代精神
4.宋朝统治者为分散机构权力,在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这种设置(  )
A.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 B.体现了崇文抑武的方针
C.提高了地方办事效率 D.旨在扩大宋朝的疆域
5. 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强调情感体验对个人或国家行动的影响,提出“恐惧、荣誉、利益是帝国政策的最强有力的心理动机”、“人性总是易于犯法”、“实力是公正的基础”等观点,并指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由此可知,修昔底德(  )
A.开创了史学叙事新体裁 B.准确分析了战争的根源
C.旨在维护雅典民主制度 D.受到了人文主义的影响
6.东晋之初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现象,此后高门士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这表明东晋政治的基本特点是(  )
A.门阀士族强大 B.豪强地主衰落
C.政权更迭频繁 D.皇权逐渐加强
7.“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你这庄严雄伟的城墙筑成了坚固的抗日的阵线,你的名字将万古流芳,在历史上灿烂辉煌。”该歌曲赞颂的地方,被称为“革命圣地”。它位于下图中的大概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印加古驰道是印加帝国在1438-1532年期间沿着安第斯山脉修建的山路,以库斯科城边的萨克萨瓦曼圆形古堡为起点,全长二三千公里。该驰道的修建主要是为了(  )
A.巩固帝国统治 B.促进经济交流
C.移民边疆地区 D.便于百姓生活
9.巴巴多斯岛位于西印度洋群岛的最东端,其经济主要依靠烟草,最初多数种植者是来自欧洲的移民和契约佣工,非洲奴隶只占三十分之一。但到了1680年,非洲奴隶已经是欧洲人的三倍。这一变化反映出
A.巴巴多斯岛经济成分单一 B.非洲奴隶的处境日益悲惨
C.当地的人口结构渐趋合理 D.欧洲殖民者侵略掠夺加剧
10.汉文帝时,其亲弟淮南王刘长曾称东帝,其堂弟济北王刘兴居曾举兵为乱,而文帝的太子刘启(后来的景帝)失手打死吴王太子,吴王刘濞怨恨,甚至拒绝朝觐。由此可见,当时(  )
A.封国在地方肆意横行 B.颁布推恩令势在必行
C.郡国并行制存在隐患 D.盛世局面已不复存在
11.《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种制度是(  )
A.郡县制 B.推恩令 C.行省制 D.分封制
12.历史学家田余庆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指出:“士族当权是东晋政治的基本特色,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东晋偏安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外戚宦官专权,政治腐朽黑暗
C.君主权力低落,政权依赖士族 D.皇帝沉溺享乐,常年怠于政事
13.亚历山大帝国是短暂的,但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成千上万的希腊商人、行政官员和各种专业人员成群地涌往亚历山大及其继承人所建立的许多城市。这些城市从最著名的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到最东面的亚历山大城(即阿富汗的科贾特),都成为传播希腊文化的中心。尽管希腊文化的传播给人以深刻印象,但它并没有在中东留下永久的印记,更不用说亚洲其余地方了。这说明(  )
A.西亚北非文化与希腊文化差异巨大难以调和
B.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中断了希腊化时代的进程
C.希腊文化的影响力未能深入广大乡村地区
D.希腊化世界的生产力水平制约了文化发展
14.明代中后期福建邵武府对于经济的态度强调“积些谷”“多置田”。清中叶以来则出现“士见义不为,见利必趋”“嫁女犹从厚,设筵必欲丰”等现象。上述现象反映了(  )
A.消费观念变迁促成四民平等 B.奢侈风气导致社会经济衰退
C.经济结构变化影响社会风气 D.经济发展造就百姓生活富足
15.下面是1850年至1936年中国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1936年币制:亿元)的变化情况。由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
年份 农业 工矿交通业 服务业 人口(亿) 人均国民收入(元)
1850 --- — --- 4.15 43.80
1887 99.87 14.49 29.07 4.00 35.90
1914 128.01 24.80 34.72 4.55 41.22
1936 166.41 40.60 51.51 5.11 50.51
A.传统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B.民众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增强
C.国内的土地资源得以充分开垦 D.近代民族经济得以持续发展
16.下图为某一时期世界棉花产业的主要分布及流通示意图。这一时期(  )
A.拉美实行独立的经济模式 B.亚洲棉纺织业领先世界
C.大西洋三角贸易走向衰落 D.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确立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分裂混战时期,也是我国许多民族迁徙混合时期。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与汉族之间,无论是社会发展阶段,还是经济文化水平,或是生活习俗特点、居住地理环境等,都存在差异。但魏晋南北朝时期至唐,鲜卑、匈奴、羯这些族体载于史册的记录不多。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二 茶马互市,就是藏族人民用马或其他土特产品交换汉地茶叶的一种经济活动。它源于唐,流于宋,兴于明,终于清。明代茶马互市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它不但“东有马市,西有茶市”,而且还强化了马政,完善了茶法。它既是一种经济关系,又是一种政治关系,体现了明朝中央政府对藏族地区的有效管辖和统治。有明一代,汉藏之间的茶马互市既有官营的茶马交易,也有活跃的民间贸易活动。
——摘编自陈庆英等《西藏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推动民族交融的典型例子,并简述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茶马互市在明朝走向繁荣的原因。
18.改革经济体制需要转变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初,设置榷货务管理茶叶贸易。官府向园户(种茶的百姓)提供种植本钱,园户则将所焙制之茶除输租外全数交由政府收购。政府向园户以较低的价格收购,又以较高的价格批发给商贾。政府榷货机构根据收购茶叶的数量向商贾出售茶券(亦称茶引),商贾凭茶券到茶场提货(称为交引)。至嘉祐(公元1056~1063年)中期,茶叶产量和质量逐年下降,茶叶贸易实施改革,茶商与园户交易,则按质论价,可讨价还价,政府征收茶税。《宋史》记载,行禁榷(即官卖法)时平均每年从茶利得到的财政收入109.41万贯,改革后平均每年得117.75万贯。
——据屠振林《我国古代茶叶专卖政策和茶税征收办法》
材料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全面展开以后,出现了全国粮食供销矛盾严重的问题。国家于1953年10月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采取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国家控制粮食资源,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供应,取消农产品自由市场,禁止粮食自由买卖。1983年开始,中央陆续制定调整农副产品购销的政策,逐步减少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品种和数量,并采取多渠道经营。1984年,农业丰收导致全国性的“卖粮难”,改革流通体制,势在必行。1985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规定,“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1993年,粮油等实现敞开供应,价格由市场决定,统购统销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据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茶叶贸易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政策实行和废止的原因。
三、论述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指出,经济现代化包含市场化和工业化两个层次,中外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如下表:
近代欧洲 新航路开辟、商业革命、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
近代中国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运动、民族工业产生发展。
现代中国 逐步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改革开放、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腾飞。
根据材料,围绕“市场化与工业化”的关系自拟论题,并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楚,史论结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2.【答案】D
3.【答案】B
4.【答案】A
5.【答案】D
6.【答案】A
7.【答案】A
8.【答案】A
9.【答案】D
10.【答案】C
11.【答案】B
12.【答案】C
13.【答案】C
14.【答案】C
15.【答案】A
16.【答案】B
17.【答案】(1)例子:北魏孝文帝改革。积极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2)原因:汉地和藏族地区间的经济存在互补性;明朝对西藏的有效管理;明朝政府的重视;羁縻政策的影响;汉藏人民的共同推动。
18.【答案】(1)变化:从专卖制度转变为通商法
原因:专卖制度下政府垄断茶叶贸易,与民争利,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主管官吏的官商作风,挫伤茶农的积极性;管理不善造成经济效益下降
(2)实行:粮食供销矛盾严重的问题;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废止:改革开放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国家农副产品购销的政策的调整;农业丰收导致全国性的“卖粮难”。
19.【答案】(示例)论题:市场化有利于工业化。
论述: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国际、国内市场都在不断扩大,需求与生产能力的矛盾逐渐凸显,最终引发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欧洲国家逐渐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人对西方工业的认识逐渐深入,洋务运动引入西方机器生产,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历程。
总之,市场的发展和扩大推动和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
(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也可得分,如市场化与工业化相互推动:工业化促进市场化发展;市场化并非工业化唯一条件,计划经济也能推动工业化等角度均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