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福建省闽清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罗马帝国是将地中海、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和希腊等文明发源地都统一在一起的帝国罗马人不但使这些孤立的文明在传统轨道上继续发展,还促进它们同拉丁文明的顺利嫁接,催生出具有强大活力的新文明。这主要反映了( )A.罗马文明呈现出多元化特性 B.外来文化奠基了古代罗马文明C.世界文明已经连为一个整体 D.帝国统一利于文明交流与发展2.在西欧封建制度下,“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表明当时封君与封臣A.不存在权利义务关系 B.不能越级从属C.都不能独立行使权力 D.产生严重对立3.《查士丁尼法典》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这表明( )A.罗马法可以消除罗马社会矛盾 B.罗马法是制定政策的唯一依据C.法律是治国的重要的手段之一 D.罗马法对欧洲和世界影响深远4.西方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据此你认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的是A.中国人 B.阿拉伯人 C.法兰克人 D.罗马人5.第二次工业革命并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简单延续,它具有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表现如下( )①科学技术与生产更紧密结合②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③取得了更丰富更重要的成果④生产方式与管理方式发生根本变革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里造成的。现在我们又在进行着类似的运动”。这揭示出A.资本主义最终必将战胜封建主义 B.无产阶级深受阶级剥削压迫C.旧制度中孕育着摧毁自我的因素 D.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机已成熟7.下图漫画《下一个!》(1904年)把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描绘成一只章鱼,章鱼的头好似储油罐。章鱼的触须不只向工业设备延伸,还缠住了国会和白宫。画面最前方描绘了企业家惨遭鱼肉的样子。它可用来说明A.垄断组织的影响 B.三国同盟的形成C.西方民主的没落 D.跨国公司的蔓延8.1823年,美国在“门罗宣言”中提出,美国要尽量避免与欧洲国家的冲突,同时也要避免卷入欧洲国家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坚决实行“不干涉原则”,并力求建立“美洲体系”,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这说明美国这一时期的对外政策( )A.实现了对拉丁美洲的直接控制 B.具有孤立主义和扩张主义的双重性C.阻断了美洲和世界的经济交流 D.意在支持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9.以下资料摘录自《榆林党史与方志》记录的毛泽东在某年的一段行程,该行程发生的历史背景是( )3 月 18 日,离开了延安 3 月 25 日,在高家唸村签发了青化砭战役战报 7 月 1 日,在小河旮旯沟召开纪念七一大会 8 月 3 日,在曹家庄村开会统一意见,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都不过黄河 9 月 23 日,到达神泉堡村,发表《中国土地法大纲》等重要文件A.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B.敌后战场成为全国抗战主战场C.国民党发起对解放区重点进攻 D.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10.在晋察翼敌后根据地,基层党组织指导成立了青年救国团、农村俱乐部、战地动员会等文艺团体,时常以关公戏、地方剧、古装戏、民歌、墙画等乡村艺术形式开展宣传工作,获得民众好评。上述做法( )A.着眼于传播传统文化 B.实现了基层的全面动员C.丰富了对敌斗争策略 D.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11.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在中共文委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中小学普遍开设近代世界史与中国革命史课程,教材由马克思主义史学小组编写,涉及中国革命的任务、性质和动力等内容;八路军也要求所有干部和战士学习历史。据此可知,当时A.马克思主义引导了国民教育 B.抗日根据地教育体系完备C.历史教育成为文化工作重心 D.中共重视文化领域的抗战12.1922 年 5 月 22 日《土地劳动使用法》颁布,到 1926 年,苏联土地和生产资料租佃关系发展到顶峰,这一年出租土地数量达 1090 万俄亩,贫农户占出租土地的农户的 82%,承租土地的则主要是富裕农户,其中 67%是中农户。由此可知农村租佃关系的发展( )A.彻底完成苏联农民阶级的分化 B.实现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转变C.适应了苏联农业集体化的需要 D.有利于加速农业的恢复和发展13.1978年10月,邓小平同志访问日本,乘坐从东京到京都的新干线列车,触动很大“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如今,“中国血统”的“复兴号”以高达350公里的时速在中华大地上疾驰穿梭。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 B.联产承包制的推广C.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4.《一千零一夜》以古波斯故事为蓝本,增加印度、希腊、埃及各种东方民间故事,其叙事结构和内容影响《十日谈》等近代欧洲著作。这说明阿拉伯帝国( )A.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汇 B.推动了欧亚非文化的统一C.改变了西方文明的进程 D.贯通了陆上海上丝绸之路15.《汉谟拉比法典》又名"石柱法"(下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石柱上端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这反映了( )A.《汉谟拉比法典》集该区域各国法律之大成B.《汉谟拉比法典》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C.《汉谟拉比法典》建立种姓制度的意图D.《汉谟拉比法典》不能维护奴隶主利益16.下图为古印度犍陀罗艺术(又称希腊式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佛像面容呈椭圆形,眉目端庄,鼻梁高而长,头发呈波形并有顶髻,身披希腊式大褂。这体现了古代( )A.民族的交融 B.文化的冲突 C.雕像的精美 D.文明的交流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1-18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时间 中国 外国公元11世纪—15世纪 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并先后传入欧洲;明朝前期,明朝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明成祖派遣郑和远航海外。 佛罗伦萨是欧洲主要的工商业和金融中心之一,成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之一; 14、15世纪,西欧纺织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公元16世纪—18世纪中叶 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荷兰占据台湾; 玉米、甘薯传入中国; 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远销墨西哥; 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沿袭“海禁”,乾隆中期留广州一口通商。 哥伦布达到美洲大陆;意大利人利玛窦前往中国,借助传播科学知识传教; 伏尔泰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剧本《中国孤儿》;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成为最大殖民国家。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05年,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要消灭商品经济”。1921年,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我们要在许多经济领域退向国家资本主义,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退向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摘编自边丽冉《论列宁商品经济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意义》材料二 1929年被斯大林称为是大转变的一年: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已定,“一五”计划开始实施;急风暴雨式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全面展开;国有经济在工业产值中已经占了绝对优势。随着新经济政策被抛弃,苏联模式开始形成。强调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不惜一切代价迅速增加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但忽视效率。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国民经济中农、轻、重之间的比例一直为2:2:6,直到苏联解体。——摘编自孙代尧《苏联模式的历史解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经济思想的变化及“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经济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其影响。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文艺复兴运动家们的斗争锋芒,主要针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神学。他们歌颂世俗,蔑视天堂,肯定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深信人的智慧和力量能战胜愚昧和黑暗。在新陈代谢的时代潮流中,起了显著的思想解放作用。他们的那些珍贵的艺术品,其课题大部分带有宗教性,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宗教信徒。——摘编自王正平《要实事求是地评价“文艺复兴”》材料二 文艺复兴运动并不只局限于意大利,16世纪时,它还将种种新事物传播到了北欧。这一传播固然得益于北方诸君主所雇用的意大利外交官和将领,大批的印刷品也激起了公众对政治和宗教问题的极大热情,促成了宗教改革以及随后的宗教和王朝战争。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是对人类所能做到的事情的新的强调,比起中世纪时期的观点,更有助于海外扩张。——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1755年卢梭发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并完成《政治经济学》,由于同狄德罗在宗教等观点上的不同,1758年卢梭与百科全书派决裂。1761年发表《新爱洛绮丝》,这部小说猛烈地冲击封建专制制度,给卢梭带来了巨大声誉。1762年《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相继出版,更激起了新旧教会的极大愤怒和政府当局的谴责,卢梭宣布放弃日内瓦的公民身份,晚年在法国去世。——摘编自齐世荣《人类文明的演进》(1)根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思想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促成文艺复兴运动扩展到北欧的因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梭的主要观点及其影响。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不得摘抄原文,否则0分)材料一 一群接受现代观念的人开始组织建立新型的产业……后来又转而制造西式的武器和蒸船。但是,这时政府权力已落到年老的慈禧手里。在1908年她去世前,她一直控制着她继承人的一切权力,阻碍了改革。——摘编自[美]霍华德·斯波德克《全球通史》材料二 在民国的前10年间,中资现代工业的增长很快。1913年有698家工厂,拥有创办资本为330824000元,工人270717名;1920年有1759家工厂,拥有创办资本为500620000元,工人557622名。由于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时军火生产,又缺乏船只运输,减少了对中国的出口。这为中资工业的扩大提供了机会。外资和中外合资的企业也有增加。这些工厂(和矿场),多是面粉、纺织等轻工业,并且大都集中在上海、天津以及江苏、辽宁、河北、广东、山东和湖北等地。——摘编自费正清、崔瑞德《剑桥中华民国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末我国工业发展的状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民国的前十年间”中国现代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参考答案1.D2.B3.C4.B5.A6.C7.A8.B9.C10.C11.D12.D13.A14.A15.B16.D17.示例:论题: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中国明清社会的巨大变化阐述:新航路的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全球联系逐步建立。美洲的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推动了中国人口增长,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欧洲传教士东来,客观上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中国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远销墨西哥,西方殖民者从美洲掠夺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中国普遍流通的货币。欧洲殖民者的东来,占据澳门、台湾,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威胁着中国的封建统治。中国实行“海禁政策”,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总之,新航路开辟和西欧的殖民掠夺,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明清社会。18.(1)变化:由排斥商品经济到依靠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措施: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私营企业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引入外国资本;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2)特点:高速度;重视国防;优先发展重工业;指令性强;公有制经济。影响:实现工业化;为卫国战争奠定基础;提高国际地位;高度集权;经济结构比例失调。19.(1)思想特点:斗争锋芒指向宗教神学;具有人文主义精神;并不反对宗教信仰(带有宗教性)。(2)因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崛起;意大利和北欧的政治、军事交流;印刷出版物的流行。(3)观点: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影响:丰富了人文主义内涵,发展了人文主义精神;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为法国大革命的理论武器;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0.(1)状况: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族资本义产生并初发展;中国现代业整体发展长期滞。(2)原因:中华民国的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障碍;民国政府励兴办实业;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