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
八年级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20分)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务必将你的姓名、座号和准考证号按要求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
2. 本试题不分 III 卷,所有答案都写在答题卡上,不要直接在本试卷上答题。
3. 必须用 0. 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对应的答题卡区域,不得超出规定范围。
一、积累与运用(共 20分)
1.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黄土高原上蓦然响起的鼓声,彻底打破了这里原有的沉寂,这片醇厚质朴的土地不再保持 jiān 默,现
实和梦想在这里交织,痛苦和欢乐在这里共存,这是生命和力量的宣泄,是人情和自由的挥洒 ……
①蓦 ②jiān
2.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随着时间的慢慢 ,大地上的景象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原先的高山成为深谷,以往的沧海,变成 原野。
②地壳深处不仅压强极大,而且温度也非常高,在那里,任何的岩石都 成了火红的岩浆。
③他的计划严密周到,可以说 ,根本无法找到破绽加以利用。 A. 流逝 融化 浑然天成
B. 流逝 熔化 天衣无缝 C. 消逝 融化 天衣无缝 D. 消逝 熔化 浑然天成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汉字书写大赛,使人们重拾汉字之美,也就越发珍惜纸质时代的美好。
B. “ 关爱生命,杜绝校园欺凌” 的主题班会,有效地增强了中学生自我保护的习惯。
C.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青少年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文 化。
D. “ 东方美食生活家” 李子柒是一位追梦人,也是一位让梦想成真的普通人,她用一餐一饭让四季流转具 有了新的美学意义。
4. 下面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处应填入的句子,与原文衔接最紧密的一项是( ) ·
第 1页/共 13页
雁有合群性,喜集体行动,并且很守纪律,往往排成了行列,在空中一行行地飞过, 。
①而他们的阵形,又像是写出来的字,所以又称“ 雁字” 。
②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曾有“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之句。
③苏东坡所谓“ 雁字一行书降霄” ,而明代唐时升竟有咏 “ 雁字” 诗二十四首之多。
④好像是军队列阵形一般,因有雁阵之称。
A. ④②①③ B. ④③②① C. ②④①③ D. ②①④③
5. 古诗词填空。
①贺敬之的《回延安》一诗中用比兴手法写出了自己与延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句子: , 。”
②落英是古诗文中的一种意象,屈原借“ 夕餐秋菊之落英” 表达自己的高洁,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以
“ , 展现春日的绚烂。
③孟子曾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大道之行也》中与之相近
句子是: , 。”
④努力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是党和政府的追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
“ , 两句也表达了类似的美好愿望。
⑤ 《卖炭翁》中 “ , ” 两句诗歌所表现的矛盾心理,正是卖炭翁生活陷入绝境的反映。
6. 名著阅读。
有一天,在发电厂那堆满木料的院子里,A拦住保尔,微笑着说,“ 你母亲说你爱打架。她说,‘ 我那孩 子就像小公鸡一样好斗。’” A纵声大笑,似乎挺赞赏,“ 打架根本不是坏事,只是要弄清楚该打谁和为什么 打。”
保尔不知道 A是在嘲笑他还是跟他说正经的,便回答说 ,“ 我从不平白无故打架,总是在有理的时候才 打。”
A. 出其不意地提议道,“ 想要我教你打架的真功夫吗 ” 保尔惊诧地望着他,“ 什么是真功夫 ” “ 好, 你就瞧着吧。”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1 )语段中的 A是 (人物) ;语段中画线句体现了保尔 的品质。
( 2 )保尔说:“ 我从不平白无故打架,总是在有理的时候才打。” 请概括整本书中的一个情节证明这句话。 综合性学习(4分)
7. “ 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 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项倡议,班级为此开展“ 以和为贵” 综合性学习 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任务,
( 1 )探“ 和” 之义
第 2页/共 13页
下面是同学搜集到的一些材料,结合注释理解下面的古典论述,请用自己的话解释 “ 和而不同” 。
A .云 “ 君子和而不同” 者,和,谓心不争也 ;不同,谓立志各异也。君子之人千万,千万其心和如一 , 而所习立之志业不同也。
(选自皇侃《论语集释义疏》 )
B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① 。以他平他谓之和 ② ,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 ③ 同,尽乃弃矣。
(选自《国语 · 郑语》)
【注释】①继:发展。 ②以他平他谓之和:不同的事的相融合,形成新的事物、新的方案。 ③裨:弥补、 增益。
A. “ 和而不同” 就是: 。
B. “ 和而不同” 就是: 。
( 2 )践 “ 和” 之行
近来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为彰显 “ 和” 的内涵,学校准备开展 “ 构建和谐校园” 主题班会,请你就如 何 “ 构建和谐校园” ,从师生和学校两方面各提一条建议。
二、阅读欣赏(共 50 分)
(一)(4分)
阅读下面课外古诗,回答小题
北陂杏花①
王安石
一陂② 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③ ,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释】①本诗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②陂:池。这里指池边或池中 小洲。 一说 “ 北陂” 是地名,在江宁。③雪:指杏花像雪花一样在风中飘零。
8. 结合诗歌前两句简析 “ 杏花” 的形象特点。
9. 诗歌后两句主要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8分)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 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
者相乐。
·
第 3页/共 13页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乙】
余与河南元集虚① 凡十七人,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② ,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 竹。寺中惟板屋木器。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③ ,涧草犹短 ;人物风候, 与平地聚落④ 不同。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筒、李补阙渤⑤ 三人姓名文句。因与集虚辈叹 且曰:“ 此地实匡庐⑥ 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⑦ 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⑧ 今垂二十年,寂寞无继 者。” 嗟呼,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
——(节选《游大林寺序》,有删改)
【注释】①元集虚:唐代隐士,隐居庐山,善文会乐,与白居易交情甚好。 ②穷远:十分僻远。 ③华:同 “ 花” ,此作动词,开花。④聚落:村落,村庄。 ⑤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筒、李补阙渤:分别指唐代比部 郎中萧存、户部郎中魏弘简、右补阙李渤三人。 ⑥匡庐:庐山。相传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隐居庐山,故有 此说。 ⑦曾:还。 ⑧迨:至,到。
10.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日光下澈 澈 ②悄怆幽邃 邃
③时节绝晚 绝 ④ 周览屋壁 周
11. 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 ,其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12. 【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三)(8分)
①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②第一次是雨季,……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 进去 ……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 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 :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于是,只急 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
③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 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 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 “ 龙槽” ,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 便是 “ 壶口” 。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 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
第 4页/共 13页
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 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 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 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④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 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 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界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 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 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 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 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 ;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 ;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 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 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
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壶口瀑布》
13. 第一次去看壶口瀑布,作者几乎 “ 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到” ,那么描写这次经历的第②节在文中 是否显得多余,为什么?
14. 选文语言讲究炼字铸句,请就选文中描写枯水期瀑布 语段加以赏析。
(四)(14分)
中国刺绣,针尖上的千年国粹
①小小的一根针,传承着历史,联结着古今。刺绣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 ,具有深厚的历 史文化底蕴。在闻名遐迩的古代丝绸之路上,刺绣和蚕丝不仅是珍贵的货物,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 “ 使者” ,是除了瓷器之外中华文明的又一张名片。
②我国刺绣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举世闻名。据《尚书》记载,远在 4000 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 定 “ 衣画而裳绣” 。至周代,有 “ 绣绩共职” 的记载。西周的染织刺绣已有专门的分工,文献记载了素衣 朱锈、流畅的刺绣线条等情况。
③战国是我国刺绣史上第一个极盛时期,刺绣的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是丝绸之路上对外运输的重要 商品之一。
④汉代,刺绣开始展露艺术之美。因为经济繁荣,百业兴盛,丝织造业尤为发达,手工刺绣制作也迈 向专业化,技艺突飞猛进。汉代王充所著的《论衡》中记有 “ 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 ,足以说明当时
第 5页/共 13页
刺绣技艺和生产的普及。最具代表性的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刺绣残片 ,它们虽在地下埋藏了几千 年,但出土时仍然精美绝伦、配色、针工都运用得恰到好处。
⑤到了唐朝,刺绣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各种针法基本均已出现。此时的刺绣一般用作服 饰用品的装饰,做工精巧,色彩华美,在唐代的文献和诗文中都有所反映。如李白诗 “ 翡翠黄金缕,绣成 歌舞衣” 、白居易诗 “ 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 等,都是对刺绣的咏颂。
⑥宋代是手工刺绣发达臻至高峰的时期,特别是在开纯审美的画绣方面,更堪称绝后。宋代改良了工 具和材料,使用精制钢针和发细丝线,针法极细密,色彩运用淡雅、素净。南宋时,针法已达十五六种之 多。
⑦中国刺绣有锁绣、彩绣、平绣、雕绣、包梗绣、贴布绣、绚带绣、鱼骨绣、挑花绣、钉线绣等很多 种绣法。光是看这些绣法,我们就知道一个刺绣图案的完成有多难了 !
⑧中国的刺绣技艺精湛、鬼斧神工,不仅有针法之分,也有地域之别。我国各地均有刺绣的痕迹,不 仅有湘绣、苏绣、粤绣、蜀绣、京绣、秦绣、鲁绣、晋绣、汴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名绣, 少数民族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绣,可谓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 四大名绣” ,即 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
⑨700多年前,马可 · 波罗来到杭州,琳琅满目的中国工艺品使他目眩神迷。中国刺绣也随商船漂洋过 海,风靡了西方上流社会,成了享誉世界的中式奢侈品 !至此,中国刺绣的传统手艺在全世界得以融合与 发展。然而,中国刺绣这一心手合一的传世绝技,其高超技艺、时间厚度、文化深度、人情温度,都使之 成为他国无法超越的经典,
⑩雅艳相宜,典雅奢华。如今,刺绣这项精美绝伦的工艺还被呈现在各大秀场之中,成为时尚界的宠 儿,更是国际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中国刺绣已经不再是记忆中那样简单,更是一种艺术和时尚。
中国刺绣凭借它独有的魅力穿越沙漠,远渡重洋,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 “ 使者” 。
15. 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中国刺绣?
16. 文章第②-⑥段 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17. 第④段划线句子主要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说说其作用。
18. 举例说明本文语言的一个特点。
(五)(16分)
饹馇① 刘 (宋向阳)
①水城的柳条巷里有一家老作坊,青瓦,灰墙,方格窗,经过几次修葺,仍然保留着过去的样式。门 口斜插着一面黄旗,上边写着三个红字 :饹馇刘。
第 6页/共 13页
②刘福生经营着这家饹馇作坊,独生女儿香秀随丈夫去了南方,家中只剩下他和老伴。白天,刘福生 用石磨碾绿豆面,然后加水过箩去渣,再除毛浆 ;半夜,他又早早起来,用姜黄汁和面,搅成糊状,在锅 上摊饹馇。
③水城里有好多家摊饹馇的,星罗棋布在各个角落,众人却说,即便把饹馇刘的黄旗摘了,照样能闻 着饹馇味儿找到他的作坊。
④巷子里有个鞋匠叫王十三,日子过得不赖,常常在刘福生家买饹馇吃。谁知,王十三家里突然着了 大火,穷得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再也没有光硕刘福生的作坊,即使在门口路过,他也是佝偻着腰,捂着鼻 子匆匆而过。
⑤偏偏遇上天灾,王十三瘦成了皮包骨。媳妇见他快不中了,便四下借钱为他准备后事。
⑥凉炕上,王十三紧闭双眼,仿佛真魂就要出窍。家人围在一旁,正哭天抹泪。这时,面色枯黄的刘 福生端着一大碗饹馇汤,步履蹒跚地来到了王十三面前。王十三的鼻尖动了动,猛地睁开双眼喊道 :饹馇 刘 !饹馇刘 !吃过这碗饹馇汤,王十三的脸色居然缓了上来。王十三媳妇翻箱倒柜找了几枚零钱,双手颤 巍巍地捧给刘福生。刘福生却摇摇头说 :十三是我的老客户,没少照顾我。说完,笑呵呵地走了。
⑦一连数日,刘福生都给王家送饹馇汤来,分文不取。不久,王十三又在巷子里摆起了鞋摊。
⑧不知何时,水城里开了一家大饭店,用刘福生的饹馇做了一道招牌菜,每天客人爆满。饭店老板找 到刘福生,让他把饹馇独卖他一家。刘福生说 :这可不行。老板说 :只要你不给别人,价钱我给你翻番。 刘福生的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说 :水城的大街小巷都有我的衣食父母,我不能只钻钱眼儿,把心挤没了。
老板在他家坐了一天冷板凳,脸都快绿了。刘福生却在隔壁不紧不慢地磨着绿豆,嘴里还哼着评戏段子。 终于,老板站起身拍拍屁股,冲刘福生翘了翘大拇指,走了。
⑨水城有一座火车站,有人在那里卖起了饹馇。这天,一个老头倒背着手,在饹馇摊前来回转悠。摊 主冲他笑道 ;大爷,我这可是正宗的饹馇刘,保您不上当。老头笑了笑,说 :好啊,你的东西我都要了。
⑩摊主高兴极了,赶紧用报纸包装饹馇。老头突然吼道 :搁着 !摊主顿时愣住了,说 :大爷,我这是 饹馇呀 !老头啪地拍了一下案子,说 :我让你别动,搁着。他嗖地抖开报纸,指着那一摞饹馇说 :你瞪大 眼睛看看,这饹馇刚折上就撕开了,分明是白面掺多了。摊主慌了神儿,道 :你别瞎说呀 !老头哼了一声, 抓起一块饹馇说 :你这饹馇看着亮黄,其实是掺了色米,才闻不到姜黄和豆香味。
⑩摊主道 :你咋啥都明白?
老头理直气壮地说 :因为我就是刘福生。说着话,他一把扯下摊位上头悬挂的黄旗,怒气冲冲地盯 着上面的三个红字,眼里仿佛出了血。
数年后,刘福生因病去世。出殡那天,柳条巷内外人山人海。很多吃过他饹馇的人,都系着白布来 为他送行。刘福生的女儿香秀被人架着,简直哭成了一摊泥。大伙纷纷感叹 :饹馇刘的黄旗再也竖不起来
第 7页/共 13页
了。
一天凌晨,饹馇刘的作坊里突然亮起了灯。姜黄和豆香的味道从门缝和方格窗里钻出来,向四下弥 漫。人们惊喜地涌过来,还排起了队。房门打开,香秀和她的男人笑盈盈地站在那里。
——选自《小小说月刊》
注:饹馇(gē zha) ,一种用豆面做的食品。
19. 小说中的 “ 饹馇刘” 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20. 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列语句。
( 1)说着话,他一把扯下摊位上头悬挂的黄旗,怒气冲冲地盯着上面的三个红字,眼里仿佛出了血。(从 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
(2)水城的柳条巷里有一家老作坊,青瓦,灰墙,方格窗,经过几次修葺,仍然保留着过去的样式。(从 环境描写的角度)
21. 你对小说结尾 “ 房门打开,香秀和她的男人笑盈盈地站在那里” 这句话怎么理解?以此结尾有什么好处?
22. 请就小说运用的一种写作手法进行简要赏析。
三、写作(共 50分)
23. 作文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 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站在青春的门口,你有怎样的思考,你有怎样的展望?勤奋,合作, 实干,创造 ……你将用怎样的行动来描绘青春的画卷。
请以 “ 我用 绘青春”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④文中回避与你相关 的人名、地名、校名。
第 8页/共 13页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
八年级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20分)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务必将你的姓名、座号和准考证号按要求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
2. 本试题不分 III 卷,所有答案都写在答题卡上,不要直接在本试卷上答题。
3. 必须用 0. 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对应的答题卡区域,不得超出规定范围。
一、积累与运用(共 20分)
【 1 题答案】
【答案】 ① . mò ② . 缄
【 2 题答案】 【答案】B 【 3 题答案】 【答案】D 【4 题答案】 【答案】A
【 5 题答案】
【答案】 ① . 树梢树枝数根根 ② . 亲山亲水有亲人 ③ . 芳草鲜美 ④ . 落英缤纷 ⑤ . 故人
不独亲其亲 ⑥ . 不独子其子 ⑦ . 安得广厦千万间 ⑧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⑨ . 可怜身上衣
正单 ⑩ . 心忧炭贱愿天寒
【 6 题答案】
【答案】( 1 ) ① . 朱赫来 ② . 有正义感,讲原则(勇敢)
( 2 )示例一 :革命者朱赫来被捕后,保尔痛打押送朱赫来的士兵,救出朱赫来。
示例二:在火车上,几个投机商人欺负保尔和丽达,保尔将他们痛打一顿,并协助铁路肃反委员会检查车 厢。
示例三:在党委宣传鼓动部办公室,保尔痛打下流无耻的法伊洛。
示例四:保尔在车站食堂工作时,一个男孩要他六点换班,他拒绝了男孩的无理要求,并回应如若打架, 他会奉陪。
综合性学习(4分)
第 9页/共 13页
【7 题答案】 ·
【答案】( 1 ) ① . A ② . 与人和谐相处却不会盲目地迎合、附和他人,保持思想独立;B. 不排斥其
他事物,尊重差异,与其他事物协调、平衡。
( 2 )示例:师生:尊师爱生;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宽容待人;学校:建立好的学风、好的校风。
二、阅读欣赏(共 50 分)
(一)(4分)
【 8~9 题答案】
【答案】8. 诗歌前两句描绘出了杏花花影相映、鲜艳绚丽的形象。傍水而开的杏花,妖娆美丽,水中倒影 荡漾,树上水下,相映生辉,饱含着浓郁的春意。
9. 后两句主要运用对比(托物言志)的手法,写杏花宁愿被春风吹落,如雪般落于水上,也不愿意在南陌 被车轮碾作尘土。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
(二)(8分)
【 10~12 题答案】
【答案】 10. ① . 穿透 ② . 深 ③ . 极 ④ . 环绕,围绕
11. ①大林寺地处偏远,偏僻难行。 ②人们忙于追名逐利,没有时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名利对人的诱惑是 如此强烈啊!
12. 示例一 :①移步换景。从甲文中 “ 西行” “ 下见” “ 潭中” “ 潭西南” 等词与乙文中 “ 环寺” “ 寺中”
等词可看出。
示例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都把自己的心情和所描写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 对景物的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的感受和情怀。
示例三:抓住景物特征,都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两篇游记描绘景物都能抓住特征,既 肖其貌,又传其神,既有整体,又有细节,使人如临其境。
(三)(8分)
【 13~14 题答案】
【答案】13. ①不多余; ②第一次去看壶口瀑布初步勾勒了壶口瀑布壮阔的气势和令人惊心动魄的形象;给 后文详写第二次观看作了铺垫;也留下了悬念。
14. 示例一 :选词准确,意蕴丰富。如描写即将坠入深沟的河水,连用 “ 挤” “ 撞” “ 推” “ 搡” “ 呼” “ 拥” 等动词,非常准确地表现出水的种种动态。“ 挤着撞着” 突出波浪多而密,” 推推搡搡” 是横向的动态,“ 前 呼后拥” 是纵向的动态,细致传神的写出 “ 撞” 的情态。准确传神,意蕴丰富。
示例二:适当重复,形成特殊的表达效果。“ 跌” 字在选文③④两段中出现了六次,突出强调了瀑布飞流直
第 10页/共 13页
下的动态,特别是第④段,在不长的语句中连续五次使用 “ 跌” ,三次使用 “ 碎” ,不仅强化了瀑布流水 的力度,也因适当的重复而形成了独特的音节效果。
示例三:运用拟人手法,用人的动作写水的动态。选文③④两段中的动词,很多都常常用来表现人的动作, 像 “ 走” “ 进” “ 折返” “ 迂回” “ 觅” 等动词,写水又写人,作者将自己观景时的体验融入景物描写之 中,生动形象的写出水势浩大,气势雄伟、雄浑壮美的壶口瀑布,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
示例四:运用短促急骤的短句,突出画面的动态,突出表现了流水的力度及河水滚滚而来,急坠而下、四 溢奔流的场景,具有节奏感、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四)(14分)
【 15~18 题答案】
【答案】 15. 刺绣的历史与发展;刺绣的绣法;刺绣的种类;刺绣走向世界(刺绣与世界的融合)。
16. 不能。因为第②-⑥段依次按 4000多年前到周代到战国然后到汉代、唐朝、宋代的时间顺序介绍了刺绣 的历史与发展,条理清晰、具体详实地说明了中国刺绣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举世闻名的特点。所以 第②-⑥段的顺序不能颠倒。
17. 举例子,举了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精美绝伦的刺绣残片为例,具体地说明了汉代刺绣已经开始展 露艺术之美,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8. 示例一 :准确性、严谨性。如第③段 “ 刺绣的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是丝绸之路上对外运输的重要商品 之一。” 这句话中 “ 之一 ” 意为事物中的一个,说明 “ 丝绸之路上对外运输的重要商品” 不只刺绣,还有其
他重要商品。“ 之一 ”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性。
示例二:生动性。如第 1段中,说中国刺绣 “ 穿越沙漠 ” “ 远渡重洋 ” ,成为 “ 使者 ” ,这里运用了拟人 手法,将中国刺绣人格化,赋予其人的行为和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中国刺绣与世界的融合,体现了说 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五)(16分)
【 19~22 题答案】
【答案】 19. ①勤劳能干。刘福生终年早起晚睡,辛苦劳碌;
②手艺精湛。做的饹馇远近闻名,饹馇坊的生意很好,吸引众多顾客;
③心地善良,知恩图报。照顾老主顾王十三,为他送饹馇,帮其度过难关;
④不贪财、有原则。拒绝饭店老板饹馇独卖他一家,价钱翻番的要求;
⑤不忘初心,诚信为本。面对 “ 盗版” 饹馇,义愤填膺,坚持以信誉、质量赢人心。
20. (1)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扯” “ 盯” 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饹馇刘拉下黄旗 情景、“ 眼里仿佛出 了血” 写出了他情绪的激愤,表现了他因别人弄虚作假而极度气愤的心情。
第 11页/共 13页
(2)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渲染了古朴宁静的气氛,暗示了刘福生对传统工艺的坚守和为人的淳 朴。
21. 理解:饹馇刘的女儿接过父亲的事业,重开饹馇店;传统的工艺得以传承;老一辈手艺人身上的诚实守 信、不贪图小利的优秀品质得到传承。
作用:结尾深化了文章中心;这样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带给读者无尽的感慨和思考,耐人寻味, 引人深思。
22. 示例一 :对比手法。“ 水城里有好多家摊饹馇的,星罗棋布在各个角落” ,但饹馇刘地位无人能撼动; 打着 “ 饹馇刘” 旗号招摇撞骗的摊主,与诚信经营、质量为本的饹馇刘形成了鲜明对比。
示例二:精彩的侧面描写。王十三在弥留之际闻到饹馇的香味,能死里逃生,表现出饹馇刘手艺的高超; 大饭店老板对饹馇刘竖起的大拇指,侧面表现了他高尚的人品;刘福生去世后,“ 柳条巷内外人山人海。很 多吃过他饹馇的人,都系着白布来为他送行” ,侧面表现出饹馇刘在水城人们心中的地位。
示例三:细节描写。饭店老板在外焦急等待,“ 刘福生却在隔壁不紧不慢地磨着绿豆,嘴里还哼着评戏段子” , 该处细节表现人物心志 坚定;摊主卖 “ 盗版” 饹馇,刘福生 “ 啪地拍了一下案子” ,表现出主人公对质
量和信誉的看重,对饹馇手艺的坚守。
示例四:情节的突转。因为只有一个女儿并且在南方发展,刘福生去世后,人们都觉得这项手艺再无面世 可能,但女儿和女婿却突然出现在刘福生的作坊里,情节突转,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三、写作(共 50分)
【 23 题答案】 【答案】例文
我用奋斗绘青春
这世界上成功的人有很多他们取得的成功不是白来的,是他们经过多少个日日夜夜奋斗出来的,而你 不奋斗一把,怎么能知道自己有多么的优秀。正值青春的我们需要用奋斗来描绘自己的画卷。
我们就像是石缝里的花芽,如果不奋斗的生长。就会永远的待在阴暗的石缝底下,虽然这个生长的过 程十分困难,可是只要你奋斗一把就可以冲出石缝,开放出这世间最美丽的花朵。
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在做着数学试卷,刚开始我如鱼得水很快就做完了,前面一页可是刚翻 过来我就被另一道题给难住了,就像是小鸟被剪断了翅膀不能飞翔,就像是小鱼离开了河水不能生存,就 像是花朵离开了土壤,不能再次生长,我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十分着急。这样我第一次有一种想要放弃的念 想。
失去了奋斗的动力,我感觉到前方一片迷茫,不知不觉地停下了脚步,我不禁沉思了起来,我到底为 什么而奋斗呢?对呀,为了什么呢?是为了父母吗?不是。是为了老师吗?不是。而是为了我自己,为了
第 12页/共 13页
自己的未来而奋斗。我恍然大悟,这世间唯有青春和梦想不能辜负。而青春在于奋斗,梦想也在于奋斗, 所以成长过程中需要奋斗。
我又拿起了笔总结前面的错误,算了一遍又一遍,我相信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获得成功。爱迪生曾经 做过电灯的线路时,实验了 1000 多次都失败了,他的助理让他不要再次实验了,爱迪生却说我虽然失败 1000 多次,但我发现了 1000 多种材料不能通电之后,他又实验了 1000 多次,终于做出了电灯。所以生命在于 奋斗,成功在于奋斗,成长更需要奋斗。
. 当你感到重水复疑无路,再奋斗一把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了。是的,在奋斗中我成长了,知道了在绝 境时不应该放弃,而是再努力一下,再奋斗一-把 。没有奋斗的青春是不完整的,我用奋斗绘青春!
第 13页/共 1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