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一单元 第3课1.百合花茹志鹃【目标引领】语言建构与运用:让学生明白本小说构思和语言上的特点,培养鉴赏小说的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咀嚼本小说清新俊逸的语言。培养学生速读小说,概述小说的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明白本小说题目的含义和主题,体味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小说中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高尚的人物美和人性美。教学重点品读细节,感悟小说的人物形象之美、青春之美,进一步挖掘小说主旨。教学难点抓住小说中的典型物象,结合内容理解其象征意义,理解小说的诗话特点。【问题激疑】青春如诗如画,是毛泽东笔下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所展露的昂扬奋发,也是闻一多所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所体现的甘心奉献。有人用情感书写青春,也有人用行动书写青春。然而,当青春与战火、硝烟交织,那些英勇无畏、激昂壮丽的青春有人说茹志鹃的《百合花》是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战争年代中青春的美好与坚韧。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作品,共同感受那份属于战争年代的青春之美吧。【自主探究】一.知人论世茹志鹃(1925—1998),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简单明了,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反映时代本质。1950年起,陆续在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和特写,后来结集出版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禅院》和《百合花》等短篇集。其中不少名篇曾被译成日、英、法、俄、越等国文字。二.背景介绍茹志鹃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肝胆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往事的产物。三.文学常识小说:明确文体,掌握特征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人物刻画方法: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理、其他人物的言行评价)。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四.感知课文2.成语积累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难以理解。磕磕绊绊:状态词。①形容路不好走或腿脚有毛病而行走不灵便。②形容事情遇到困难、挫折,不称心,不顺利。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不专心,精神不集中。一惊一乍:①形容说话做事冲动夸张。②指对发生的事情感到惊讶、意外。窸窸窣窣:形容摩擦等轻微细小的声音。撼天动地:形容声音响亮或声势浩大。局促不安:形容举止拘谨,心神不安。2.理解标题。百合花的特点是:色泽文雅,香气清幽。百合花的花语是:纯洁、忠贞、庄严、高雅、百年好合,持久的爱……【思路提示】分析小说的标题,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表层义(字面义、最浅层的含义)深层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1)表层义“百合花”是以借代手法指印有百合花的被子(新媳妇唯一的嫁妆)。(2)深层义小通讯员和新媳妇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百合花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纯洁、高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4.问:小说中主要提到几个人物?通讯员 “我” 新媳妇5.请简洁概括围绕三个主要人物发生的故事的主要情节。“我”原来是文工团员,因战时需要而被派往前沿包扎所,护送任务派给一个见到女性就脸红的小通讯员,他的腼腆和害羞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和好感。接着新媳妇出现,她起初不愿借被子,为此事小通讯员蒙羞两次,且刮破上衣,新媳妇心存内疚,她执意寻找机会弥补。后来,小通讯员在救人时牺牲了,新媳妇毫不犹豫地把百合花被子献给这位年轻的战士。这篇小说以解放战争为背景,描写了1946年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以及我们向一个刚进过门的新媳妇借被子等故事,在掌握大致情节后,请将下面图表中的①②处的内容补充完整。情节: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何人 何时 何地 做何事1.小说的主要情节有:①……②……③……④……2.小说先写了……,接着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百合花》 开端(1-23段) 小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发展(24-43段) ①高潮(44-57段) ②结局(第58、59段) 新媳妇执意献出新被子①小通讯员随“我”借被子②小通讯员壮烈牺牲,新媳妇给他缝衣服【合作解疑】一、走进文本,感受人物形象原文情节 描写手法 形象特征送“我”去包扎所的路上故意停下来等“我” 动作描写 善解人意、腼腆“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厚实实的肩膀……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 外貌描写 年轻、质朴“我”问他是否结婚后“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皮腰带上的扣眼……憨憨地笑了一下,摇了摇头” 动作神态描写 腼腆、害羞参加革命是“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以及后文为救战友而牺牲。 语言侧面描写 机智、勇敢步枪筒里插的树枝与野菊花、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 细节描写 热爱生活、体贴1.在这个故事当中,作者是如何塑造小通讯员的?2.试着总结小通讯员的形象。小通讯员是一个天真活泼,充满朝气,对生活和自然无比热爱又憨厚朴实,拘谨腼腆,不善言辞,质朴纯洁,机智勇敢的军人形象。他关心同志,体贴别人,英勇无畏。在战斗中,当一颗手榴弹在担架队员们中间冒着烟乱转时,他毫不迟疑地扑了上去,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解除了危难。在这个故事当中,作者是如何塑造新媳妇的?原文情节 描写手法 形象特征“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 外貌描写 美丽、纯朴“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低头咬着嘴唇” 细节描写 娴静、羞涩、纯洁“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动作、心理描写 善良“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后又将百合花被子献给小通讯员 神态、动作描写 尊敬军人,品质高洁4.试着总结新媳妇的形象。美丽善良、纯洁、高尚新媳妇是一个美丽娴静、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对于让小通讯员受气这件事,她一直感到很愧疚,希望有机会向他道歉。可是惟一的机会却是小通讯员重伤被抬到包扎所,新媳妇全然没有之前的羞涩,“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小通讯员牺牲了,但新媳妇没有停下自己的工作,仍然认真地缝着小通讯员肩上的那个破洞,把自己的那条全新的花被子盖在他的身上。5.“我”又是怎样的形象?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我”既是小说的叙述者,也是作品中一个艺术形象。“我”与小通讯员去前沿包扎所的路上,主动找他搭讪,主动认老乡,甚至带着挑衅性地问他娶媳妇了没有的言行,表现出一种战争年代革命队伍中的女同志特有的“泼辣”。二、探究主题1.百合花在文中有什么寓意?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具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总的来说,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性格美。2.在语文《教学参考书》中,这篇小说的主题被概括为几句话:“塑造了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平凡而又感人的人物形象,歌颂了他们为革命甘愿献出一切的崇高品质,表现了军民之间和同志之间纯洁真挚的深厚感情。”你同意这个评价吗?除此之外,你对这篇小说的主题,还有别的理解吗?推荐阅读:作家几次谈到她在战争年代那简陋的包扎所工作时的深切感受:伤员一个个从前沿抬下来,“光从脸上看去,除了颜色有些灰黄以外,一个个都是熟睡中的小伙子。我要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我就看天上大个儿的圆月,翻看他们的符号,记录他们的姓名、单位。心里不可遏止地设想着他们的家庭、亲人、朋友,他们生前的种种愿望……”“他还只刚刚开始生活,还没有涉足过爱情的幸福。……我当时主要想的就是这些,至于主题是什么,副主题又是什么,主要事件又是什么,我都没有考虑过。”“为什么要新娘子,不要姑娘也不要大嫂子?现在我可以坦白交代,原因是我要写一个正处于爱情的幸福之旋涡中的美神,来反衬这个年轻的、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茹志鹃《我写<百合花>的经过》)三、捕捉细节,体悟感情品味细节细节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1.文中“我”与新媳妇对小通讯员有怎样的感情变化?2.分小组讨论:文本中最打动你的细节是什么?为什么?完成表格。细节所在段落 细节概括 细节感受7、40 通讯员的枪筒上稀疏地插着几根树枝、后来多了一枝野菊花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很美好的形象40 通讯员给我的两个馒头 善良、温暖51、52 通讯员毫不犹豫的牺牲自己 勇敢、奉献54~56 新媳妇给通讯员缝衣服破洞、把新的百合花被盖在通讯员身上 深深的内疚和悲痛之情11、45 对故乡的回忆 清新、温馨、温暖、美好3.挑选一个你感触最深的细节,并说说这个细节是如何打动你的。事例:小通讯员给“我”两个馒头的细节。这个细节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小通讯员要回去时给“我”留下两个馒头,说给“我”开饭,这是他对同志的关心、体贴。第二次是当小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中碰到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睹物思人,小通讯员的音容笑貌还历历在目,如今,物存人亡,怎不让人痛心疾首?四、探究小说艺术手法叙事视角小说的叙事视角有云端视角(也被称为上帝视角)、纯客观叙事和人物视角,人物视角就是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故事。1.不同的叙述视角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试分析《百合花》的叙述视角及其艺术效果。独特、细腻的女性视角。①这个主要是通过“我”这个人物形象来实现的。虽然,作品主要写的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圣洁感情,但是,“我”却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不可缺少的穿针引线的人物,是故事的叙述人和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因此,“我”不仅是作品采用“第一人称”方式的承担者,而且也是作品中的一个艺术形象。②“我”与小通讯员去前沿包扎所的路上,主动找他搭话,主动认老乡,甚至直接问他娶媳妇了没有,言行表现出一种战争年代革命队伍中的女同志特有的“泼辣”,是一个具有着强烈性别意识的人物。③作品不仅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微观察,使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通过富于浪漫气质的想象,使作品充满抒情的色彩。比如,“我”想象的小通讯员在家乡天目山拖毛竹时的情景:“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语言不多,却充满诗情画意。2.探究《百合花》的语言风格。自然、清新、柔和、优美《百合花》的语言不论叙述、描写还是对话,都给人一种自然、清新、柔和、优美的感觉,把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写得充满诗意。特别是其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生动传神。例如,“我”与小通讯员对话:“你多大了?”“十九。”“参加革命几年了?”“一年。”“你怎么参加革命的?”“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精讲点拨】标题对于一篇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往往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一)理解标题意蕴答题思路:表层义(字面义、最浅层的含义)深层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结合标题所用表达技巧:常用的有双关、比喻、象征等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和主题进行挖掘例:小说以“百合花”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1.表层义:“百合花”是以借代手法指印有百合花的被子(新媳妇唯一的嫁妆)2.深层义:象征小通讯员和新媳妇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象征军民之间、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象征人与人之间纯洁、高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二)分析标题作用例:小说以“百合花”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探究。情节方面:百合花被子是情节的一部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人物方面:百合花纯洁神圣,衬托出通讯员和新媳妇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主题方面:深化文章主题,突出了小说人性美、人情美的主题。读者方面:以百合花为题,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拓展延伸】名家点评(1)《百合花》结构上细致严密,同时富于节奏感。它的人物描写也有特点,人物形象是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得清,最后,不但让人看清了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它的风格清新俊逸,是一篇结构谨严,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但同时它又富于抒情诗的风味。——茅盾(2)从文学史的价值来看,《百合花》的意义在于突破了建国以来以宏大叙事为主的文学格局,它通过对战争背景下人的生存情态与情感波折的展示来表达作者对人性美、人情美的追求。建国后大多数的战争题材的小说都秉承着歌颂我党我军在艰苦卓绝的战争中的卓越表现与光辉历史、为历史作记录和扫描的原则,于是,作品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英雄作为叙事对象,以惨烈的战争描写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作为叙事的主体,而往往忽略了对战争生活中的普通人的情感世界和心路历程的展现。《百合花》的出现,正是对这种忽略的有效补充。——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陈其强《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知识建构】【巩固训练】一、课内阅读理解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合花》是一篇将战争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对战争的描写用笔俭省,而对通讯员、新媳妇则不惜笔墨,从中我们能体会作者的审美感受。B.“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表达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看不起新媳妇,也为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两处省略号则勾勒出他不善言辞的窘态。C.小说中有不少意蕴丰富的意象,如“百合花”,一方面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预示新婚夫妻百年好合;另一方面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与纯洁无瑕。D.“天边涌起一轮满月”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对战斗的激烈残酷起到了反衬作用,同时对人物的思想情感美起到了正衬作用。C二、小说阅读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路标茹志鹃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一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肯定,快到铁路了。”“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儿,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儿。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迅速地爬去。这如豆的一小点儿光。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儿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着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着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看来,是一个聋子。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老乡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老乡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自己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老乡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老乡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至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老乡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老乡。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老乡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老乡挣脱了出来,急忙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转身走去。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为了把档案和掉队战友的消息及时送到部队,始终以执着的信念、乐观无畏的心态勇敢地前行。B.“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这句话表明如豆的一小点儿光给伍原带来了继续前行的希望,也预示着他会成功完成任务。C.老乡又聋又哑,出乎伍原的意料,使本来看到希望的伍原感到绝望。一路上的疲惫、辛苦涌上心头,使他放声痛哭。D.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写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表现了老乡对革命事业的支持。2.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主人公伍原的心理变化过程。3.小说中多次提及“泪水”,请简要概括其作用。1.A 2.(1)主人公伍原的心理变化过程:恐惧无助—燃起希望—悲观绝望—坚定无畏。(2)①小说开篇低沉压抑的环境让伍原感到窒息、恐惧;向北走了数小时,仍旧荒无人烟,让伍原感到无助。②看到不飘忽、不闪烁的一小点儿光,伍原似乎看到了希望。③在与聋哑老乡的“搏斗”中,伍原疲惫至极,内心充满了绝望。④老乡为伍原指明部队前进的方向,使他信心倍增,坚定无畏。 3.①泪水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②泪水使得伍原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③泪水串起了整个故事情节。【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的能力。A.“始终以执着的信念、乐观无畏的心态勇敢地前行”错误。根据原文“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踩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分析,在行军路上落单的他,曾经有过多次恐惧和绝望,最终他战胜了恐惧。故选A。2.本题考查概括并分析人物形象心理变化过程的能力。梳理情感变化,需要从小说结构入手。小说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组成。本小说由环境描写开始,压抑荒凉的自然环境衬托出主人公内心的无助和恐惧,向北走了数小时,还是没有任何与人有关的迹象,“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加上详细的心理描写,无不表现出主人公的窒息和无望。这是小说的开端。看到“如豆的一小点儿光”,是小说的发展,“这如豆的一小点儿光。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儿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此时伍原心里燃起了巨大的希望。伍原与老乡“搏斗”是小说的高潮。“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因为不能还手,伍原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而且老乡是聋哑人,此时伍原的内心是绝望的。老乡了解了伍原的身份后,给伍原指明了部队前进的方向,“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这是小说的结局。此时伍原心中充满信心,坚定无畏。3.本题考查概括分析相关情节、内容作用的能力。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把文中出现过“泪水”的地方圈画出来。其次,结合上下文弄清楚伍原每一次流泪的原因。最后,总结“泪水”的作用,分析其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小说开头,伍原因为迷路,流下了近乎绝望的泪水;“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等到发现了灯火,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伍原突然觉得疲惫至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因为聋哑老乡无法知道他是共产党,他又流下了委屈无奈的泪水。据此可知,泪水串联起了整个故事情节,展现了伍原的心理变化过程,令伍原的形象更加真实丰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一单元 第3课1.百合花茹志鹃【目标引领】语言建构与运用:让学生明白本小说构思和语言上的特点,培养鉴赏小说的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咀嚼本小说清新俊逸的语言。培养学生速读小说,概述小说的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明白本小说题目的含义和主题,体味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小说中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高尚的人物美和人性美。教学重点品读细节,感悟小说的人物形象之美、青春之美,进一步挖掘小说主旨。教学难点抓住小说中的典型物象,结合内容理解其象征意义,理解小说的诗话特点。【问题激疑】青春如诗如画,是毛泽东笔下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所展露的昂扬奋发,也是闻一多所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所体现的甘心奉献。有人用情感书写青春,也有人用行动书写青春。然而,当青春与战火、硝烟交织,那些英勇无畏、激昂壮丽的青春有人说茹志鹃的《百合花》是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战争年代中青春的美好与坚韧。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作品,共同感受那份属于战争年代的青春之美吧。【自主探究】一.知人论世茹志鹃(1925—1998),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简单明了,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反映时代本质。1950年起,陆续在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和特写,后来结集出版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禅院》和《百合花》等短篇集。其中不少名篇曾被译成日、英、法、俄、越等国文字。二.背景介绍茹志鹃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肝胆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往事的产物。三.文学常识小说:明确文体,掌握特征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人物刻画方法: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理、其他人物的言行评价)。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四.感知课文2.成语积累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难以理解。磕磕绊绊:状态词。①形容路不好走或腿脚有毛病而行走不灵便。②形容事情遇到困难、挫折,不称心,不顺利。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不专心,精神不集中。一惊一乍:①形容说话做事冲动夸张。②指对发生的事情感到惊讶、意外。窸窸窣窣:形容摩擦等轻微细小的声音。撼天动地:形容声音响亮或声势浩大。局促不安:形容举止拘谨,心神不安。2.理解标题。百合花的特点是:色泽文雅,香气清幽。百合花的花语是:纯洁、忠贞、庄严、高雅、百年好合,持久的爱……【思路提示】分析小说的标题,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表层义(字面义、最浅层的含义)深层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1)表层义:(2)深层义:4.问:小说中主要提到几个人物?请简洁概括围绕三个主要人物发生的故事的主要情节6.这篇小说以解放战争为背景,描写了1946年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以及我们向一个刚进过门的新媳妇借被子等故事,在掌握大致情节后,请将下面图表中的①②处的内容补充完整。《百合花》 开端(1-23段) 小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发展(24-43段) ①高潮(44-57段) ②结局(第58、59段) 新媳妇执意献出新被子情节: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何人 何时 何地 做何事1.小说的主要情节有:①……②……③……④……2.小说先写了……,接着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合作解疑】一、走进文本,感受人物形象在这个故事当中,作者是如何塑造小通讯员的?原文情节 描写手法 形象特征送“我”去包扎所的路上故意停下来等“我” 动作描写“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厚实实的肩膀……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 年轻、质朴“我”问他是否结婚后“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皮腰带上的扣眼……憨憨地笑了一下,摇了摇头” 动作神态描写参加革命是“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以及后文为救战友而牺牲。 机智、勇敢步枪筒里插的树枝与野菊花、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 细节描写 热爱生活、体贴试着总结小通讯员的形象。在这个故事当中,作者是如何塑造新媳妇的?原文情节 描写手法 形象特征“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 外貌描写“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低头咬着嘴唇” 细节描写 娴静、羞涩、纯洁“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善良“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后又将百合花被子献给小通讯员 神态、动作描写4.试着总结新媳妇的形象。5.“我”又是怎样的形象?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活动五:探究主题1.百合花在文中有什么寓意?2.在语文《教学参考书》中,这篇小说的主题被概括为几句话:“塑造了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平凡而又感人的人物形象,歌颂了他们为革命甘愿献出一切的崇高品质,表现了军民之间和同志之间纯洁真挚的深厚感情。”你同意这个评价吗?除此之外,你对这篇小说的主题,还有别的理解吗?活动六:捕捉细节,体悟感情品味细节细节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1.文中“我”与新媳妇对小通讯员有怎样的感情变化?2.分小组讨论:文本中最打动你的细节是什么?为什么?完成表格。细节所在段落 细节概括 细节感受7、40 通讯员的枪筒上稀疏地插着几根树枝、后来多了一枝野菊花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很美好的形象40 通讯员给我的两个馒头51、52 通讯员毫不犹豫的牺牲自己54~56 新媳妇给通讯员缝衣服破洞、把新的百合花被盖在通讯员身上11、45 对故乡的回忆3.挑选一个你感触最深的细节,并说说这个细节是如何打动你的。四、探究小说艺术手法叙事视角小说的叙事视角有云端视角(也被称为上帝视角)、纯客观叙事和人物视角,人物视角就是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故事。1.不同的叙述视角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试分析《百合花》的叙述视角及其艺术效果。独特、细腻的女性视角。2.探究《百合花》的语言风格。【精讲点拨】标题对于一篇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往往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1)理解标题意蕴答题思路:表层义(字面义、最浅层的含义)深层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结合标题所用表达技巧:常用的有双关、比喻、象征等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和主题进行挖掘例:小说以“百合花”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1.表层义:“百合花”是以借代手法指印有百合花的被子(新媳妇唯一的嫁妆)2.深层义:象征小通讯员和新媳妇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象征军民之间、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象征人与人之间纯洁、高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2)分析标题作用例:小说以“百合花”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探究。情节方面:百合花被子是情节的一部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人物方面:百合花纯洁神圣,衬托出通讯员和新媳妇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主题方面:深化文章主题,突出了小说人性美、人情美的主题。读者方面:以百合花为题,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拓展延伸】名家点评(1)《百合花》结构上细致严密,同时富于节奏感。它的人物描写也有特点,人物形象是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得清,最后,不但让人看清了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它的风格清新俊逸,是一篇结构谨严,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但同时它又富于抒情诗的风味。——茅盾(2)从文学史的价值来看,《百合花》的意义在于突破了建国以来以宏大叙事为主的文学格局,它通过对战争背景下人的生存情态与情感波折的展示来表达作者对人性美、人情美的追求。建国后大多数的战争题材的小说都秉承着歌颂我党我军在艰苦卓绝的战争中的卓越表现与光辉历史、为历史作记录和扫描的原则,于是,作品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英雄作为叙事对象,以惨烈的战争描写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作为叙事的主体,而往往忽略了对战争生活中的普通人的情感世界和心路历程的展现。《百合花》的出现,正是对这种忽略的有效补充。——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陈其强《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知识建构】【巩固训练】一、小说阅读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路标茹志鹃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一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肯定,快到铁路了。”“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儿,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儿。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迅速地爬去。这如豆的一小点儿光。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儿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着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着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看来,是一个聋子。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老乡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老乡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自己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老乡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老乡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至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老乡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老乡。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老乡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老乡挣脱了出来,急忙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转身走去。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为了把档案和掉队战友的消息及时送到部队,始终以执着的信念、乐观无畏的心态勇敢地前行。B.“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这句话表明如豆的一小点儿光给伍原带来了继续前行的希望,也预示着他会成功完成任务。C.老乡又聋又哑,出乎伍原的意料,使本来看到希望的伍原感到绝望。一路上的疲惫、辛苦涌上心头,使他放声痛哭。D.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写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表现了老乡对革命事业的支持。2.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主人公伍原的心理变化过程。3.小说中多次提及“泪水”,请简要概括其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一单元3.1百合花 学案 学生版.docx 第一单元3.1百合花 学案 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