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一单元2.3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目标引领】语言建构与运用:正确朗诵诗歌,赏析诗歌语言。思维发展与提升:借助对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味“雪峰”“太阳”“蜘蛛”等意象营造出的凝重壮美的氛围。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诗歌蕴含的谦卑而强劲的生命力量。教学重点:感受诗歌丰富的内涵。教学难点:分析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问题激疑】读他的诗如同徐徐打开一幅色彩斑斓的高原油画长卷。那雪山、草原、河流、戈壁,恢弘大气,摄人心魄。那踏着蚀洞斑驳的岩原跛行的瘦马,那从北斗星空之侧悄然轧过的高车,那披毛牴角豪天悲血的月下野牛,那牧羊妇捧起熏沐的香炉,那远行的鹤阵在清越的嘎嘎长唳,那帐房烟熏火燎的灶头上的黄铜茶炊,那峨日朵雪峰飞逝的雄鹰,这一切在他笔下元气淋漓,从青海高原的开阔、粗犷和忧伤中,沛然而出一种丰富而博大的生命意识。他就是被称为“诗人中的诗人”的昌耀。【自主探究】一.题目解读《峨日朵雪峰之侧》:峨日朵雪峰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内,是祁连山脉的一座无名山,靠近祁连县峨堡镇,山顶终年积雪。作者在诗中借称这座山为“峨日朵雪峰”。在这首诗中,作者写了自己攀登峨日朵雪峰时的所见与所思。二.知人论世昌耀,原名王昌耀,湖南省桃源县人,诗人。昌耀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代表作有《人桥》《慈航》《划呀,划呀,父亲们!》《意绪》《哈拉库图》等。三.背景介绍1957年,昌耀因诗作《林中试笛》被打成右派,此后仅得以一“赎罪者”身份辗转于青海西部荒原从事农垦。1962年昌耀已陷入冷寂和沉闷了,由此,他得以以理智和清醒,观照和揣度个体生命及周围的世界: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昌耀于1962年8月2日完成《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初稿,当时,他被定为“右派”。“右派”一般指1957年“反右运动”中被错划的知识分子和爱国民主人士,他们中的许多人被送去“劳动教养,许多人身败名裂、家破人亡。1965年9月,昌耀成了所谓的“摘帽右派”,但并没有改变昌耀在流放营地的处境。直到1979年3月,昌耀才获得平反,告别流放生涯。当时,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多年的禁锢被打破,民族的精神诉求被重新唤起。他的“昌耀体”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80年代时代精神和文学思潮。四.感知课文1、齐读后,再指名读,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意象:“太阳”“山海”“石砾”“深渊”“军旅”“铆钉”“巨石”“血滴”“雄鹰”“雪豹”“蜘蛛”。2、思考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并且有什么作用?庄严、奇险。有利于营造凝重而又壮美的氛围。课文分析,字斟句酌,赏析意象感受意境1.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太阳”象征光明、未来、希望,它虽“彷徨许久”,但最终仍旧出场、带给人们新的期待。“山海”象征深渊、失望,它虽“引力无穷”,但人们仍然在以自己的方式不断奋斗、砥砺向前。2.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石砾和深渊代表着种种挫折与打击,出现在人们追求光明的道路上,考验着人们的意志和毅力。3.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血滴代表着牺牲与决心,既是人们的牺牲、痛苦与磨难的见证,也是人们刚强不屈、永不言弃的佐证。4.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雄鹰” “雪豹”是作者理想中的精神、意志和心灵的形象,代表着一种真正强大、雄壮和坚韧。他们是英雄标榜,给人以奋进的力量。5.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蜘蛛” 则是作者现实状态的写照,是他“囚徒”身份的一种反映。同时也暗喻那些虽然渺小、但不失刚毅之志的无名英雄。【合作解疑】1.最后一节的意象有何用意?运用特写镜头,突出强烈对比雪峰、落日、山海、石砾、巨石的罅隙、雄鹰、雪豹,锈蚀的岩壁一系列形象,构成雄浑、壮美、崇高、紧张的审美特征(意境),与蜘蛛弱小、可怜、默享的形象特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生命的谦卑与坚毅,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2.诗人笔下的“我”具有什么形象特点?①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②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③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攀登者致力于征服,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3.本首诗采用了哪些表现方法?象征(特写镜头)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强烈的对比两组意象形成鲜明而浓烈的对比:强大和弱小、光明与幽暗、热闹与沉寂、高拔与低矮。【知识建构】【精讲点拨】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峨日朵雪峰之侧》“我”的形象 立在地球边上歌号的巨人 处境艰难的攀登者所在之处 地球边缘 雪峰之中身份 旁观者 亲历者视角画面 全面 受限2.篇名 意象 意境特点 主要思想情感《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云海、北冰洋、太平洋、洪涛、力 雄伟、壮丽 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峨日朵雪峰之侧》 山海、雪峰、太阳、石砾、雄鹰、雪豹、蜘蛛 凝重、壮美 对生命力,生命的平等的赞颂。面对艰难坎坷,坚强不屈,保持对生活的信心和热情。3.诗人李以亮曾这样点评《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一首孤绝的超越之诗。结合作者背景,你认为这首诗表现的是孤绝之境的超越还是超 越之后落入的孤绝?世界让我遍体鳞伤, 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向我袭来的黑暗, 让我更加闪亮。 孤独,也是我向光明攀登的一道阶梯。——(叙利亚)阿多尼斯我喜欢望山。席坐山脚,望山良久良久而蓦然心猿意马。我喜欢在峻峭的崖岸背手徘徊复徘徊,而蓦然被茫无头绪的印象或说不透的原由深深苦恼。 ——《凶年逸稿》(节选)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我小心地探出前额,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峨日朵雪峰之侧》《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写作,从起点上讲是对《凶年逸稿》的继承,是抛弃或者说逾越了“凶年”的生命的提升,是一种冷 静的思考中充满爆发力的作品。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探究: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这确实是出人意料之外的神来之笔。在这样的高度上,只有一只不起眼的蜘蛛与“我”为伴;在这样的高度上,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这里,“可怜与“默享”两个词甚具分量。它们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饰,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在这首诗中,诗人为我们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太阳俄日多之雪巨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通过意象之间的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那是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在这个攀援、征服、抗争的过程, “渺小”或许就是“我”最后的结 局,但这个结局并不是“我”对自然的绝对“ 臣服” ,而是“我”在抗争 后的反思,是对生命和自然的新的认同,是孤绝之境的超越。【拓展延伸】课后思考,写作迁移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 “生命充满劳绩,仍当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外卖小哥雷海为勇夺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冠军的故事告诉我们,生 命的诗意不应只是优雅时光里赌书泼茶的那份闲情逸致,而应更是身处困 顿之时,依然不忘抬头看看那柳梢的月、檐角的星;“脑瘫诗人”余秀华不 惧命运不公和病痛折磨带给她的伤害,用摇晃的步伐写出最坚定的诗句,读者评论她的诗“像阳光透过水晶,折射出她的灵魂和光芒” 。但也有许多 人在平凡忙碌的生活中,尤其是身处困顿、遭受挫折、被病痛折磨之时, 感受不到任何一点生命的诗意。作为高一学生的你,对此有何见闻、经历或思考和感悟呢 请结合以上材料内容, 为我校文学社组织的以“生命的诗意”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写一篇文章。要求: 自拟标题, 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巩固训练】一、基础检测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B.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生的苦乐顺逆,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格以及无所不为的人生勇气。C.榕树就是这样,它把自己种植在生命难以存在的光石壁上,生长成其他生命望尘莫及的参天巨树,让自己成长为伟大的生命。D.电视剧《红高粱》讲述了一段爱与恨、征服与被征服的充满生命力的传奇故事,故事情节波澜壮阔,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答案 C解析 C项,“望尘莫及”是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使用正确。A项,“高山仰止”表示对崇高品德的仰慕,此处不合语境。B项,“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词,此处褒贬误用。D项,“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使用对象错误,“情节”应是“波澜起伏”。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诗人首先创造的是一组由诗人的命运自传和心灵经历开始,而逐渐推向整个西部时空,显现高原精神生命的长诗(或组诗)。B.昌耀的诗总有一股旁人难以企及的壮硕的艺术精神,似乎不屑于浅斟低唱的一己情愫,而是要将土地的全部丰富性展示出来。C.美感的流动性,更多的是作用于诗人和读者内心,而与表现对象自身的运动关系并不是很大。D.人生是追求伟大好,还是追求平凡好?是逃离苦难好,还是拥抱苦难好?人们常常对此争论不休。答案 B解析 B项,成分残缺,在“似乎”前加“他”。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是个诗人,却因为各种因缘,有机会走进很多地方的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最使我震撼的,是国家博物馆的中国历史文化精品展。辗转迂回间,我忽然明白,我看到的,其实都是时间,形形色色的展品,其实都只是时间的各种幻象。最初的展品,其实是由自然做出的选择,散布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后来有了有形的博物馆,有了人为的拣选。我不否认人为拣选之于它们的意义。但我想,最终,时间依旧是唯一的评判者。只有经历过时间,洗尽铅华后,其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被保留下来,或者,再往遥远的将来想一想,最终,这些有幸保留下来的展品或许也会烟消云散。( )是的,诗歌不是学术研究,不是论文,不需要缜密、翔实的考证,也不需要确凿、科学、正确的结果,但是它需要有温度的感知,有个性的表达,需要独特的体验和收获,我必须去感知、抓住并呈现它们。A.基于这样的理由,我想我应该用自己的方式,用诗歌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B.用自己的方式,用诗歌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是我基于这样的理由最想做的。C.我基于这样的理由,愿意用诗歌这种我自己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D.基于这样的理由,用诗歌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是我自己应该有的想法。答案 A解析 此处应该是一个过渡句,“基于这样的理由”承上,最好放于句首,排除B、C。“……是我自己应该有的想法”表述不符合表达习惯,排除D。故选A。4.下列是关于诗歌意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词的意象内涵丰富,如:“月亮”常代表思念,“鸿雁”可抒发乡愁,“梅花”有高洁之意,而“芳草”常用来比喻顽强的生命力,如唐朝崔颢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B.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是最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其传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当然亦是烂熟于心的,于是,“红烛”作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被现代诗人闻一多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下来。C.《红烛》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D.在《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峨日朵之雪和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答案 A解析 “‘芳草’常用来比喻顽强的生命力”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芳草”常用来比喻离恨或连绵不断的愁绪。二、课内阅读阅读《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完成5~6题。峨日朵雪峰之侧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我小心地探出前额,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结语“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舒缓、徐和的诗歌意绪,不仅与全诗紧绷、深沉的诗歌意绪形成深度对比,收到内在反讽的效果,而且传达出透过他的反讽展示出来的全诗的情感倾向和价值立场。B.仿佛是一切艰辛的一种报偿,“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那太阳彷徨久之,终于突然向一片山海跃入。诗人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精炼地组织在一个句子之中,显示了诗人锤炼语言的功力。C.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滑坡的动势与落日的动势都是下坠的,与攀登者的动势正好相反。于是强烈的视觉效果在读者的心理上引发一种紧张。D.手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诗句由“我”眼中的壮观景象转入自身状态的描述,日落和滑坡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答案 C解析 “强烈的视觉效果”应为“强烈的视听合一效果”。6.赏析“我小心地探出前额,/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答案 “小心地探出前额”的举动说明海拔之高。“薄壁那边”上演的是雪峰日落的一幕,“彷徨”一词生动地概括出了夕阳欲落未落之貌。“决然”表现出西沉之势的不可违逆,冷热交接之时,迫近冰峰的红日显现出跃赴绝境的决然的姿态。诗人用一个宛转重叠、绵密奇崛的长句描绘出一幅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写那太阳彷徨久之终于突然向一片山海跃入,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精炼地组织在一个句子之中,意象的密度显示了诗人锤炼语言的功力。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一单元 第3课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目标引领】语言建构与运用:正确朗诵诗歌,赏析诗歌语言。思维发展与提升:借助对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味“雪峰”“太阳”“蜘蛛”等意象营造出的凝重壮美的氛围。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诗歌蕴含的谦卑而强劲的生命力量。教学重点:感受诗歌丰富的内涵。教学难点:分析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问题激疑】读他的诗如同徐徐打开一幅色彩斑斓的高原油画长卷。那雪山、草原、河流、戈壁,恢弘大气,摄人心魄。那踏着蚀洞斑驳的岩原跛行的瘦马,那从北斗星空之侧悄然轧过的高车,那披毛牴角豪天悲血的月下野牛,那牧羊妇捧起熏沐的香炉,那远行的鹤阵在清越的嘎嘎长唳,那帐房烟熏火燎的灶头上的黄铜茶炊,那峨日朵雪峰飞逝的雄鹰,这一切在他笔下元气淋漓,从青海高原的开阔、粗犷和忧伤中,沛然而出一种丰富而博大的生命意识。他就是被称为“诗人中的诗人”的昌耀。【自主探究】一.题目解读《峨日朵雪峰之侧》:峨日朵雪峰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内,是祁连山脉的一座无名山,靠近祁连县峨堡镇,山顶终年积雪。作者在诗中借称这座山为“峨日朵雪峰”。在这首诗中,作者写了自己攀登峨日朵雪峰时的所见与所思。二.知人论世昌耀,原名王昌耀,湖南省桃源县人,诗人。昌耀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代表作有《人桥》《慈航》《划呀,划呀,父亲们!》《意绪》《哈拉库图》等。三.背景介绍1957年,昌耀因诗作《林中试笛》被打成右派,此后仅得以一“赎罪者”身份辗转于青海西部荒原从事农垦。1962年昌耀已陷入冷寂和沉闷了,由此,他得以以理智和清醒,观照和揣度个体生命及周围的世界: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昌耀于1962年8月2日完成《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初稿,当时,他被定为“右派”。“右派”一般指1957年“反右运动”中被错划的知识分子和爱国民主人士,他们中的许多人被送去“劳动教养,许多人身败名裂、家破人亡。1965年9月,昌耀成了所谓的“摘帽右派”,但并没有改变昌耀在流放营地的处境。直到1979年3月,昌耀才获得平反,告别流放生涯。当时,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多年的禁锢被打破,民族的精神诉求被重新唤起。他的“昌耀体”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80年代时代精神和文学思潮。四.感知课文1.齐读后,再指名读,找出诗歌中的意象。2.思考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并且有什么作用?课文分析,字斟句酌,赏析意象感受意境1.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2.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3.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4.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5.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合作解疑】1.最后一节的意象有何用意?2.诗人笔下的“我”具有什么形象特点?3.本首诗采用了哪些表现方法?【知识建构】【精讲点拨】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峨日朵雪峰之侧》“我”的形象 立在地球边上歌号的巨人 处境艰难的攀登者所在之处 地球边缘身份 亲历者视角画面 全面2.篇名 意象 意境特点 主要思想情感《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云海、北冰洋、太平洋、洪涛、力 雄伟、壮丽 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峨日朵雪峰之侧》 山海、雪峰、太阳、石砾、雄鹰、雪豹、蜘蛛3.诗人李以亮曾这样点评《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一首孤绝的超越之诗。结合作者背景,你认为这首诗表现的是孤绝之境的超越还是超 越之后落入的孤绝?世界让我遍体鳞伤, 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向我袭来的黑暗, 让我更加闪亮。 孤独,也是我向光明攀登的一道阶梯。——(叙利亚)阿多尼斯我喜欢望山。席坐山脚,望山良久良久而蓦然心猿意马。我喜欢在峻峭的崖岸背手徘徊复徘徊,而蓦然被茫无头绪的印象或说不透的原由深深苦恼。 ——《凶年逸稿》(节选)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我小心地探出前额,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峨日朵雪峰之侧》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峨日朵雪峰之侧》【拓展延伸】课后思考,写作迁移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 “生命充满劳绩,仍当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外卖小哥雷海为勇夺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冠军的故事告诉我们,生 命的诗意不应只是优雅时光里赌书泼茶的那份闲情逸致,而应更是身处困 顿之时,依然不忘抬头看看那柳梢的月、檐角的星;“脑瘫诗人”余秀华不 惧命运不公和病痛折磨带给她的伤害,用摇晃的步伐写出最坚定的诗句,读者评论她的诗“像阳光透过水晶,折射出她的灵魂和光芒” 。但也有许多 人在平凡忙碌的生活中,尤其是身处困顿、遭受挫折、被病痛折磨之时, 感受不到任何一点生命的诗意。作为高一学生的你,对此有何见闻、经历或思考和感悟呢 请结合以上材料内容, 为我校文学社组织的以“生命的诗意”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写一篇文章。要求: 自拟标题, 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巩固训练】一、基础检测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B.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生的苦乐顺逆,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格以及无所不为的人生勇气。C.榕树就是这样,它把自己种植在生命难以存在的光石壁上,生长成其他生命望尘莫及的参天巨树,让自己成长为伟大的生命。D.电视剧《红高粱》讲述了一段爱与恨、征服与被征服的充满生命力的传奇故事,故事情节波澜壮阔,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诗人首先创造的是一组由诗人的命运自传和心灵经历开始,而逐渐推向整个西部时空,显现高原精神生命的长诗(或组诗)。B.昌耀的诗总有一股旁人难以企及的壮硕的艺术精神,似乎不屑于浅斟低唱的一己情愫,而是要将土地的全部丰富性展示出来。C.美感的流动性,更多的是作用于诗人和读者内心,而与表现对象自身的运动关系并不是很大。D.人生是追求伟大好,还是追求平凡好?是逃离苦难好,还是拥抱苦难好?人们常常对此争论不休。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是个诗人,却因为各种因缘,有机会走进很多地方的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最使我震撼的,是国家博物馆的中国历史文化精品展。辗转迂回间,我忽然明白,我看到的,其实都是时间,形形色色的展品,其实都只是时间的各种幻象。最初的展品,其实是由自然做出的选择,散布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后来有了有形的博物馆,有了人为的拣选。我不否认人为拣选之于它们的意义。但我想,最终,时间依旧是唯一的评判者。只有经历过时间,洗尽铅华后,其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被保留下来,或者,再往遥远的将来想一想,最终,这些有幸保留下来的展品或许也会烟消云散。( )是的,诗歌不是学术研究,不是论文,不需要缜密、翔实的考证,也不需要确凿、科学、正确的结果,但是它需要有温度的感知,有个性的表达,需要独特的体验和收获,我必须去感知、抓住并呈现它们。A.基于这样的理由,我想我应该用自己的方式,用诗歌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B.用自己的方式,用诗歌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是我基于这样的理由最想做的。C.我基于这样的理由,愿意用诗歌这种我自己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D.基于这样的理由,用诗歌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是我自己应该有的想法。4.下列是关于诗歌意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词的意象内涵丰富,如:“月亮”常代表思念,“鸿雁”可抒发乡愁,“梅花”有高洁之意,而“芳草”常用来比喻顽强的生命力,如唐朝崔颢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B.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是最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其传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当然亦是烂熟于心的,于是,“红烛”作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被现代诗人闻一多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下来。C.《红烛》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D.在《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峨日朵之雪和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二、课内阅读阅读《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完成5~6题。峨日朵雪峰之侧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我小心地探出前额,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结语“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舒缓、徐和的诗歌意绪,不仅与全诗紧绷、深沉的诗歌意绪形成深度对比,收到内在反讽的效果,而且传达出透过他的反讽展示出来的全诗的情感倾向和价值立场。B.仿佛是一切艰辛的一种报偿,“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那太阳彷徨久之,终于突然向一片山海跃入。诗人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精炼地组织在一个句子之中,显示了诗人锤炼语言的功力。C.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滑坡的动势与落日的动势都是下坠的,与攀登者的动势正好相反。于是强烈的视觉效果在读者的心理上引发一种紧张。D.手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诗句由“我”眼中的壮观景象转入自身状态的描述,日落和滑坡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一单元2.3峨日朵雪峰之侧 学案 学生版.docx 第一单元2.3峨日朵雪峰之侧 学案 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