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2张PPT)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2.2课红烛01.目标引领02.问题激疑03.自主探究04.合作解疑05.精讲点拨06.知识建构07.拓展延伸08.巩固训练课堂环节目标引领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诗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心中情感的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新诗的魅力,感受诗歌的“三美”。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本文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在他的《无题》中深情地吟诵:“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古代,蜡炬是照明的主要工具,一般用动物油脂制成,通过燃烧发出光亮。每一支蜡炬都是把自己燃烧成灰烬才换来光明的。蜡炬为什么要这样 这样的蜡炬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闻一多的《红烛》,体会蜡炬的精神。问题激疑01自主探究一.题目解读《红烛》:“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人格的化身。在这首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诗人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之心。民主斗士: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二.知人论世写作背景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该诗集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诗写于1923年,作者创作这首诗时,正值五四运动落潮、黑暗势力笼罩全国的时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族灾难重压下,觉醒了的爱国青年经历了探索、奋斗、挫折、再斗争的过程。他们开始觉醒,可又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与方法,他们苦闷、彷徨。但是,他们心中燃起的烈火却从未熄灭过。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激过的,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着历史的抉择,思考着人生的价值。中华儿女的一颗赤子之心跳荡在他的胸腔,迸发出炽烈的爱国热情。“新月诗派”【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 后期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为了实现这一理论原则,新月派诗人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作,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然后再用想象来装成那模糊影像的轮廓,把主观情绪化为具体形象。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严谨",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三美”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宣扬格律,声称“诗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音节和韵脚的和谐又构成了诗的音乐美,成为诗的基本动力。 主要是指诗的词藻的选用, 即诗歌语言要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虽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数一律相等,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齐整之感。1. 自由读:读两遍。2. 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诗歌的内容。3. 清理内容结构,整体感知。①什么是红烛?②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红色的蜡烛,多用于喜庆,如寿星像前,洞房内。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③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④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三处问:第1节为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第2节为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第6节为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小结:本诗共九节,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全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全诗以诗人对“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的宗旨求索的过程和结果。聆听配乐朗读诵读指导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诵读时,需要注意其中的格律美、情感美。结合视频泛读,读出诗人情感的变化?朗读指导:请大家自由朗读,根据提示,读出诗人情感的变化。第1节:赞叹红烛的“红”——扬第2节:困惑于红烛的自焚——抑第3节: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扬第4节: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抑第5-7节: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扬第8节:掂量“灰心”与“创造”的份量——抑第9节:红烛精神的总结——扬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02合作解疑(1)这一句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结构)(2)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诗人的赤子之心,红烛是诗人理想和追求的化身。(手法)(3)托物言志,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一个“吐”字逼真地描绘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情感)1.诗歌开头的“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2.请大家分析“红烛”的“色”“灰”“泪”“光”在闻一多的诗中分别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红烛”象征着什么?“色”将红烛的红,类比为红心的红。红烛的红色代表赤诚、热烈、忠诚。“灰”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自我牺牲后还能培育出花果的脂膏。诗人勉励红烛流泪,并培出花儿,结成果子,实际是勉励自己为争取人民的幸福快乐无私奉献。“泪”象征着因拯救祖国、拯救世人的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体现了诗人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故而痛苦流泪。“光”象征着红烛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红烛”象征为拯救世人主动自我牺牲的理想人格的化身。2.请大家分析“红烛”的“色”“灰”“泪”“光”在闻一多的诗中分别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红烛”象征着什么?“色”将红烛的红,类比为红心的红。红烛的红色代表赤诚、热烈、忠诚。“灰”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自我牺牲后还能培育出花果的脂膏。诗人勉励红烛流泪,并培出花儿,结成果子,实际是勉励自己为争取人民的幸福快乐无私奉献。“泪”象征着因拯救祖国、拯救世人的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体现了诗人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故而痛苦流泪。“光”象征着红烛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红烛”象征为拯救世人主动自我牺牲的理想人格的化身。3.简要谈谈对“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句诗的理解。(1)诗人此处引用曾国藩的名言,是在劝勉红烛,也是在劝勉自己:不要在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只管付出、奉献即可;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2)同时该句承接上文“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而来,意在强调哪怕因果关系不公平、不合理,但仍做不屈的奉献。用词结尾,重申红烛精神,使情感归于理性沉静。4.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三美”理论,请简要分析《红烛》一诗是怎样体现“三美”的。音乐美: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使《红烛》在音韵上很适合朗诵。绘画美:《红烛》的绘画美体现在它不是直接描述物体的颜色,而是很巧妙地融合了意象来呈现。建筑美:《红烛》的建筑美,最主要是体现在节奏和前后呼应的结构上。诗歌先以感叹句的首节开始,转入以疑问句为主的次节,第三、四节的“不误,不误”“烧吧!烧吧”整齐对照,也加快了音韵上的节奏,接着两句“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即写文章时,对着不在面前的人或物说话,直接呼唤他(它)或者称呼他(它)。运用呼告的修辞手法,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仿佛诉说的对象就在你的面前,营造一种面对面“控诉”的语境,以此来加强感染力。而且呼告修辞往往运用的是第二人称视角,让人有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很能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呼告举例老天爷!你开开眼吧,放过这对孤苦无依的母女吧!有什么怒火朝我发,别再下啦!异乡的打工的人儿,你对这个陌生的城市还有什么留念的吗?你就是一个漂泊在海上的浮萍,浮浮沉沉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归宿。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天职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也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烧罢!烧罢!……监狱!”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血性犹存但麻木不仁。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04知识建构找到红烛燃烧的高尚理由感伤怜悯红烛的燃烧03精讲点拨艺术手法——象征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象征是指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感情或对事物的认识。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这种形象化的手法是由象征体和象征义两部分组成的。象征一、象征的表现形式:一般来讲,象征的手法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像《白杨礼赞》那样,直抒胸臆地点示出象征之意;一种是像《海燕》那样,让读者在诗与文的不言之中去意会其象征之意。相比之下,后者更为含蓄蕴藉,意味隽永。二、如何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 化实为虚的象征手法,可以让行文别开生面,寄意深远,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那么我们如何在作文中巧妙运用这一表现手法呢?①确定“象征体”。由此及彼,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如我们可以确定“蜡烛”为象征体,并展开合理的联想,把描摹的“蜡烛”实体和其“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舍己为人精神的象征意义融合为一。另外,也可以由“蜡烛”联想到“光明面”等。总之,联想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但须合理有依据。②明确“象征义”。寄意深远,保持行文逻辑一致。如“蜡烛”象征义不止一种,我们应在确定文章主旨的基础上选择切合文意的象征意义。如何提炼具体形象的象征义呢?一是根据外在形态,如“圆月”象征着“思亲念乡之情”;二是根据生存环境,如“野草”象征着“顽强不屈的精神”;三是根据特点性质,如“兰花”象征着“高洁的品质”;四是根据功能用法,如“手帕”象征着“妈妈的关爱”。 ③选择“象征法”。根据行文构思,选择整体性象征或局部象征等方法。总之,我们运用象征手法时要注意进行联想类比,由物及人,由景及人,使所借之物和所抒之志、所抒之情之间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三、明确“象征”与“比喻”的区别:“象征”和“比喻”有着相似之处,因此不少人会将二者混淆。那么二者有何区别呢?①比喻要求“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可以是“形似”,也可以是“神似”。 象征手法由“象征体”和“本体”两个部分组成,二者必须存在联系。②比喻是“以此物比彼物”,根据描写方式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象征则是以物征事,象征意义往往是抽象的,让读者自己去联想。 ③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只限于修饰语句,使语句表达得更生动形象;象征则是一种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其往往要立足全文含蓄地表达象征意义,至少也要基于文章某一个段落加以运用。“红烛”意象的内涵红烛就是诗人的化身,凝结着诗人灼热而复杂的爱国精神,烛之红是诗人赤诚的象征。红烛燃烧自己,象征诗人为祖国牺牲奉献的精神。红烛流泪,代表着诗人内心为不能很好地报效祖国、打破黑暗的伤感,决心用自己的痛苦去创造祖国的光明。05拓展延伸七子之歌·台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闻一多先生讲课闻一多在西南联大教书时,主讲“诗经”“楚辞”“古代神话”“唐诗”等课程。郑临川回忆闻一多讲“唐诗”的场景,“上课前,先生长衫布履,手提一只褪了色的旧布袋,目光炯炯地走进教室,端了一张空着的木椅坐下来,然后把布袋挂在椅背上,从容掏出那只似乎是自己用竹根雕制成的小烟斗,装上烟丝,静静地抽着休息”,“上课铃一响,就立刻收拾好烟斗,从口袋里抽出讲稿,温文地打开,开始了妙语如珠的课堂教学。那美髯飘拂的风姿,恰似一座神采奕奕的绝妙的诗人艺术塑像,特别是讲到得意处而掀髯大笑的时候,那光景更动人了”,“讲课时,不是照念讲稿,而是像进入了角色的演员,通过熟练生动的台词,把剧中人物活生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语言是那么精炼、形象而又富于诗意”,“他讲时代背景像讲自己切身的生活经历;讲诗人活动像讲熟识朋友的趣闻轶事;分析作品又像变成了诗人的化身在叙述这篇作品的创作过程”。汪曾祺回忆闻一多讲“楚辞”和“古代神话”时的趣事,“闻先生打开笔记本,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闻一多教“古代神话”,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摁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毛诗序》曰:“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闻一多放浪形骸至斯,整个课堂就如一幕精彩的舞台剧,他潇洒地表演、自如地指挥,所有的话语、形体、激情都让人心潮跌宕,叹服不已。闻一多天生是诗人、爱国志士、民主战士,他要的是热情,是力量,是火一样的生命。这种气质,即使在课堂上,他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沟绝望的死水,断不是美的所在,吐故纳新、汪洋恣肆的大海方显无限生机。闻一多无愧为最出色的课堂舞台设计者。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