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对下句,猜人物
他幼年在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先生曰: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思索了片刻,对道: 。由于对句不凡, 表现了强烈的进取精神, 结果全体偷桃学生,一律免罚了。
问题激疑
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目标引领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浪漫主义的诗作风格,把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诗歌的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诗歌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
教学重点难点:
1.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诗歌的意象。
2.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无私奉献、赤诚的爱国情感。
03
自主探究
一.题目解读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题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个祈使句,“立”是一个动词,“在地球边上”点明地点,“放号”的意思是“吹响号角”。“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面意思是站在地球的边上吹响号角,直接发出呼唤,结合全诗内容可知,诗人抒写的是对“力”的赞美。
新诗奠基人—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同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1952年4月9日郭沫若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
写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3.了解现代新诗
比较感悟:
文言诗 白话诗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陶渊明(约365—427年)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1964—1989年)
有什么变化? 【定义】: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
【特点】: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代表流派】: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2.律吕
(1)古代校正乐律的器具。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共十二管,管径相等,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叫作“律”;成偶数的六个管叫作“吕”,合称“律吕”。后亦用以指乐律或音律。马融《长笛赋》:“律吕既和,哀声五降。”翁洮《和方干题李频庄》诗:“犹凭律吕传心曲,岂虑星霜到鬓根。”
(2)比喻准则、标准。韩愈《进撰平淮西碑文表》:“至於臣者,自知最为浅陋,顾贪恩待,趋以就事,丛杂乖戾,律吕失次。”黄中黄《孙逸仙》:“其人诚亚东之珍宝,其言诚革命之律吕哉。”
朗读任务
1.指名朗读。
2.问题: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什么?
宏伟、强力、壮丽、炽热。
诵读指导
这首诗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它是在感情激荡时一气呵成的,是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其气势汹涌,灼热逼人,从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为了准确表达出诗人此时的情感,朗诵时语速应该稍快,尤其是到排比部分,语速要渐快起来;到排比的最后一小句,语速则要适度放缓。同时,朗诵时的语调也要随诗人感情的升华而逐渐加强。对每一句中的中心词,如“怒涌”“晴景”“推倒”“洪涛”等,也要做重音处理。
聆听配乐朗读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标划节拍和重音
4.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画面。
示例: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欢呼在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也欢呼在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 ”。
04
合作解疑
思考1:本诗开篇写了哪些自然景观,有什么特征?
意象 特点
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我、力
宏大、阔远、壮丽、雄奇、气势磅礴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面积、体积、威力,它们引起读者惊异、赞叹,一种狂暴的激情荡涤心胸,从而使人由这种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某种关于崇高和伟大的联想。
思考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最突出的两个字是什么?请加以赏析。
①“提”字,表现了“太平洋”汪洋浩瀚的万顷波涛横扫旧宇宙的力量。
②“推”字,表现了“太平洋”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发起的猛烈冲击。诗句充溢着对力的崇高美的歌颂,表达了诗人内心摧毁旧事物、创造新世界的激情。
思考3:诗歌结尾“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 哟!”是如何赞美“力”的?
答:诗歌结尾从不同角度设喻,讴歌赞美“力”。“力的绘画”指展现出的大海白云的壮丽景色,“力的舞蹈”是洪涛滚滚的比喻,“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音,而“力的律吕”则是洪涛的节奏和音律。总之,这是对“力”的美化。
思考4:如何理解诗歌中的 “力”字
答:①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这种力量直接震动了年轻气盛的诗人。
②大工业生产之力,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也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
思考5:本诗的主体形象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形象,其实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这个巨人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
②表达了诗人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决心,也是对劳动者和工农大众的颂扬和景仰。
06
知识建构
05
精讲点拨
大胆奇特的想象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它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该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诗歌中作者运用大胆奇特想象的艺术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巨人般的形象。
想象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想象的情景不一定是真实的,但都要以现实为依据。
运用想象的手法要注意:
1.想象要合理。想象既要大胆,更要合理,才能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2.想象要独特。独特,就是与众不同。
3.想象要丰富。丰富的想象可使文章的中心得以深化,使已有的材料得以充实,甚至突破材料的限制。
『针对练笔』
由月亮展开想象与联想,写一段话,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00字左右。
答案 (示例)我望着天边升起的那轮明月,皎洁的月光悄悄地铺满大地。我仿佛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如雪的大漠,羌笛悠扬的旋律在久久地回荡,仿佛在诉说着那金戈铁马的往事,倾诉着秦时明月古城悲壮的过往,如歌如泣。
08
拓展延伸
任务活动 阅读思考
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轻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任务活动 阅读思考
《炉中煤》的主体形象是炉中煤,《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我形象。《炉中煤》表达了诗人眷念祖国,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感情。《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诗歌以无与伦比、气吞山河的气概,想象一个巨人立在地球边上看到宏伟壮丽的景象,由此心生对力的赞美、歌颂,以至于对力的倾倒。体现出诗人充实的内心和如沸的激情,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豪迈气概。
总结
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