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3张PPT)沁园春·长沙毛泽东面对秋天,马致远看到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因此便有了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一声长叹;面对秋天,柳永看到的是“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因此便有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百般无奈; 面对秋天,杜甫看到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因此便有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千古愁绪。同样是面对秋天,伟大的领袖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是什么样子的呢?问题激疑【目标引领】语言建构与运用:背诵并默写全词,拓展阅读毛泽东其他诗词作品,体会其诗词意境博大宏阔的艺术特色。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思维发展与提升:反复诵读,品味这首词“炼字”的精妙之处,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并认识诗歌的意象和意境,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理解上下片的关系。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激发青春的热情,理解青春的价值。教学重点难点:1. 学会欣赏诗歌的画面美,掌握写景的手法和炼字的技巧;2.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自主探究】“长沙”是题目。“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有人咏其事,词牌“沁园春”,由此得名。一.题目解读二.知人论世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二.写作背景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四.文学常识1.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别称:“长短句”或“诗余”等。2.词的组成:标题 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 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分类:词以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五.感知课文读一读,读“壮情”播放朗诵视频,感知这首词的基调。听范读正音: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廖廓(liáo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读一读 读“大气”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读一读读“大气”你能感受到这是一首什么风格的词?乐观豪迈、开阔大气你感受到了诗人哪些方面的大气?⑴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⑵自由的大声诵读,说说你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诗人的大气。读一读读“大气”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卓然而立、中流砥柱的英气。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诗人“独立”,表现出爱秋而不畏寒的卓然而立的形象和中流砥柱的气概。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写景视野的开阔豪气。比如“看”领起的七句,远观近看,仰视俯视,大开大合,开阔大气。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问江山问大地的情感大气;特别是“怅”领起的三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藐视权贵改造旧世界的凌云壮气!从“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到“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诗人的凌云壮志得以实现。你感受到了诗人哪些方面的大气?读一读读“大气”如果说豪迈气派反映的是毛泽东精神世界的质地,那么宏大气象说的就是他精神世界的容量。“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座座顶天立地的磅礴大山蜿蜒起伏,犹如温顺细碎的浪花、轻轻一握的泥丸——这是他精神世界的空间包容度。“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是他精神世界的时间包容度。30岁离开湖南、奔向革命风暴中心的时候,他就写下了“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以这样的决绝气势抒写自己改造旧中国的信念意志。从此,诸如昆仑、寰宇、四海、五洲、汪洋、北国、长城之类的宏大词汇就成了他诗作中最常见的意象关键词。学生边读边交流,概括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分别找到统领上下阕的关键字词(诗眼),并概括全词描述了哪几幅图画。【合作解疑】上、下阕各写了什么?上阕:写景 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下阕:抒情 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看忆四幅图画寒秋独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合作解疑】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思考(1)立:描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2)作者是以怎样的姿态看待眼前的景色的?(3)作者用“独立”二字,是想表达自己的孤寂吗“独”是表达什么?“立”又是想要表达什么?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意境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关于意象、意境的概念(一)看1.请同学们齐读上阙“看”领起的七句,看看诗人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大美体现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1)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里?这里诗人看到了哪些秋景?“看”字统领到哪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领字“看”(1)这里诗人看到了哪些秋景?(万)山 ———— 红(遍)(层)林 ————(尽)染(漫)江 ———— 碧(透) 红色给人以活力(百)舸 ————(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鹰 ———— 击长空鱼 ———— 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湘江秋景图①层林尽染:用拟人手法,活化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写出秋色之深浓。(王实甫《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②百舸争流: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③鹰击长空: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之强劲有力。(刘禹锡《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排”也有这种作用)④鱼翔浅底:“漫江碧透” 一句突出了湘江水的清澈,“鱼翔浅底”之“浅”可理解为江水清澈见底,一望而可见之,故曰“浅”,全句可理解为:天空中的景象映射在清澈的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2)讨论: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远眺近看仰视俯瞰总写动静湘江秋景立体构图(3)在这几句写景的句子中,你觉得哪些动词用得最好?为什么?“万”写出山之多。“遍”写出红之广。“层”既写出了山势的起伏,也写出随之而形成的林木的高低。“染”写出山林经霜变红,像染过一样。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漫”写出湘江水面的深而宽阔。“透”写出江水的澄澈,水深而洁。“击”写出鹰飞矫健,强劲有力。“翔”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自由轻快游动。湘江秋景图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诗人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 提出了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权的问题。“怅”写出了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写出了诗人博大胸怀、凌云壮志。(二)怅、问:1.作者看到了这样的景象,他有何感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面对广漠无垠的天地,感慨丛生,不禁要问、要思索:国家和社会的命运究竟由谁掌握呢 )1.面对眼前景物,作者突然发出如此感慨,突兀吗?不突兀。毛泽东作为一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又是一名文学家,因此他面对如此美景,联系到了自己所处的环境,由此发出感慨。一个“怅”字,写出诗人此时的思绪万千,作者此时由世间万物,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很自然的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交代创作背景:这首诗歌创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反帝反封建斗争如火如荼。这时候,一方面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了疯狂的镇压。诗人此时正领导湖南革命力量进行农民运动。从而引发了理性的思考,提出了“谁主沉浮”这样的革命领导权问题。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在对大自然万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国家命运的由衷关怀。如此壮丽的河山将由我们来主宰,那我们应该读出这三句怎样的感觉?(豪迈、充满自信和自豪)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在词中起了什么作用 内容上:这一问透露出诗人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结构上: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想到了国家前途与命运,想到革命,于是就很自然地想到了过去在一起进行革命活动的战友。点:时、地山上——层林尽染江中——百舸争流天空——鹰 击水底——鱼 翔(静)(动)(远)(近) 湘江秋景图(生机勃勃)万类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描写议论即景抒情 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壮志凌云。看上阕小结(三)忆:1.上阙主要写景,下阙主要回忆,那我们就来看看作者回忆了哪些内容。2.下阕的前两句是什么句式 通过“忆”字来写出下文的“峥嵘岁月”过渡句(承上启下)下阕诗人刻画了一群什么样的同学少年形象。“同学少年”的精神风貌如何 比一比 比“大志”“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青春年少,才华横溢。——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小结:刻画了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他们风华正茂、奋发有为、敢于斗争、藐视权贵,有改造旧世界的革命大无畏精神。比一比 比“大志”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1910年,外出求学的毛泽东,临行前写了一首励志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来写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借回忆当年游泳的情景,表现“同学少年”激流勇进,搏击风浪的斗争精神、壮志豪情,(浪遏飞舟:一说明青少年力量之大,足以阻止飞速前进的船;二说明江水很急,再这样湍急的流速之下,同学少年们依旧敢于在江水中央游泳,说明胆量之大)形象的概括了早期革命请您啊一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勇于改造旧世界,积极进取,斗志昂扬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同时巧妙的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革命领导权归属的问题,表明:革命领导权应当属于像毛泽东一样的同学少年,毛泽东一样的革命者。(四)记:1.为什么要“记”这些“同学少年”“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比一比 比“大志”“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国科学院人才学研究小组曾经对50位名人做过研究,发现他们中有90%是在20岁以前就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宏愿都是他们在青少年时确立的志向。如今缺乏大气格局的青少年又是怎样的呢?人情味缺乏、惰性十足、不善坚持、不爱吃苦、缺乏钻劲、好吃零食、没有规划、不重积累、缺乏诚信、沉迷网络等并不少见。另外,还有性别错位:男生比较伪娘,女生比较威武等等不一而足。评议:作者笔下的秋景与古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关“秋”的诗句诗人笔下的秋:数量(万、百)、范围(遍、漫)、程度(尽染、碧透)、力度(争、击、竞);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扫尽千古悲秋之气;感情基调:热爱、积极。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古人的悲秋情怀——自古逢秋悲寂寥: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屈原——哀秋冬之绪风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风华意气指点激扬粪土记情中显志 抒发诗人以天下为已任的伟大抱负。下阕小结忆——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恰精讲点拨诗歌“炼”字题常见考题形式(主要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诗中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4.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5.赏析诗中某字的妙处或说明某字的表达效果。答题思路1.确定赏析的字词→最能体现诗人强烈感情的字词,妙用修辞的字词,具有多重含义或临时改变词性的字词2.释义明法→解释该字词的准确含义,并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若有修辞手法,须点出手法3.概述作用→点出该字词在形象刻画、意境营造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作用,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答题术语解释该字的含义+特点(是否是颜色词、叠词、活用等)、手法(主要是修辞)+分析描写的内容+分析作用(描物/造境/写人/抒情方面的)。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答案示例:“击”描绘万里长空中雄鹰矫健飞翔的情景,“翔”表现清澈江水中游鱼的欢愉、自在之态,“竞”有力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生机勃勃)的生命力。通过描绘湘江秋景的动态之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沁园春 长沙》学习提示反复诵读,仔细揣摩,体会《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炼字选词的精妙之处。沁园春 长沙上阕下阕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独立寒秋 橘子洲头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视俯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静 景动 景(群山)(江中)(江中)(群山)(天空)(水底)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英姿勃勃 才华横溢)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意气风发 斗志昂扬)战斗风貌中流击水(搏击风浪 急流勇进)浪遏飞舟(不怕艰险 坚持到底)问——谁主沉浮?答——同学少年!英雄气概景中寓情 情中显志全词小结思考: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这与一个人的哪些方面有关?与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杰出的政治家,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他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拓展延伸感悟:请同学们联系自身和现实谈谈当代“同学少年”们应该有怎样的大志和怎样的大局意识?应该如何去实现大志树立大局意识?小组发言示例:学习毛泽东的自信、乐观、豪迈的英雄主义豪气。面对“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险恶局面,是“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迷人味道;在突破敌军围追堵截的长征路上,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热烈景象;面对“高天滚滚寒流急”的形势,诗人感受到的却是“大地微微暖气吹”的气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延续继承了毛泽东同志的这种精神,一群青年学子,他们崇尚行胜于言,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或奔赴西部,燃烧激情;或扎根基层,放飞梦想;或携笔从戎,筑我长城;或投身主流,谱写青春;或创新创业,乘风破浪……他们将自身命运与时代和祖国的命运牢牢系在一起,选择了更加厚重的人生。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大气的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大美的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大志的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有大局的斗士。整首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家国命运的关怀,表现了他藐视困难、敢于斗争、坚信革命必定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请同学们再次回到文本,齐读课文,感悟诗人的大气。课堂总结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作为我们这节课的结束语: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拥有一颗积极的心态,树立理想,掌控命运,让中国梦从我们这里起航!谢谢观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