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3.2《哦,香雪》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3.2《哦,香雪》课件

资源简介

3.2 哦,香雪
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铁凝
课程导入
在我国有这么一个地方,它被称之为中国最后的火车集市。小火车慢悠而过,整个小镇充满烟火气,这个集市就是位于屏边县白河镇的“白河集市”。
白河镇是滇越铁路进入南溪河谷的第一个小镇,每逢周一,一大早附近的村民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带着农特产在铁路线两边摆摊交易,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绵延的钢轨隆隆声响的火车……古老的集市在百年米轨的陪伴下,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延续着……
屏边火车集市的热闹景象,让我们感受到火车给一个相对封闭的地方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活力。那么,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是在几十年前,一个比屏边还要偏远、几乎与世隔绝的北方小山村,当第一列火车经过,并且仅仅停留一分钟,那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对于那里的村民,尤其是那些从未走出过大山的年轻姑娘们,这一分钟意味着什么?
现在,就让我们翻开书页,跟随铁凝细腻的笔触,走进那个名叫台儿沟的小站,去感受那“一分钟”的魔力,去聆听一个关于纯真、渴望、文明冲击与心灵成长的动人故事——《哦,香雪》。
学习任务
一、结合时代背景,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学习作者语言运用的方法。
二、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三、鉴赏小说中的景物美、语言美、情感美。
四、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著与坚毅的品质。
学习重点
品读细节,感悟小说的人物形象之美、青春之美,进一步挖掘小说主旨。
抓住小说中的典型物象,结合内容理解其象征意义,理解小说的诗化特点。
通过文本细读,比较两篇小说人物形象的异同,感悟情感,把握主旨。
学习难点
一、了解《哦,香雪》的作者。
提示
铁凝,1957年生,当代著名作家,河北赵县人,现任中共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作品
长篇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笨花》,中篇小说《麦秸垛》《对面》《午后悬崖》《永远有多远》《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短篇小说《哦,香雪》《孕妇和牛》《马路动作》《安德烈的晚上》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300余万字。
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这篇小说发表于《青年文学》1982年第五期,并获得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
自主探究
二、了解《哦,香雪》的写作背景。
提示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一方面改革开放使中国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都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反映;另一方面,人道主义刚在中国盛行有着广泛影响的文学作品也必然引起整个社会的强烈关注。
《哦,香雪》正产生于此时,它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现代化给山村带来的震动,体现了女性对现代化与文明的强烈渴望。
三、了解《哦,香雪》的文体。
提示
《哦,香雪》是散文体小说。这种小说融合了散文的随意与小说的叙事,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散文化小说。它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以散文的笔调创作出小说的故事。
散文体小说追求的是一种诗意的美感,无论是在整体构思中渗透的诗情,还是在局部细节中弥漫的诗意,都彰显了其独特的审美目标。作家巧妙地提炼并塑造了独特的形象、细节、氛围和场景,使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抒彩,同时也蕴含了哲理的思考。
1.读准字音。
提示
撂(liào) 讷(nè) 憨(hān)
讪(shàn) 嬷(mó) 砦(zhài)
瞅(chǒu) 磕(kē) 拗(niù)
虔(qián) 髻(jì) 忸怩(niǔ ní)
四、整体感知
昂首阔步:仰起头,迈着大步向前。形容精神振奋,意气昂扬。
五彩缤纷:表示颜色繁多,色彩绚丽,十分好看的样子。
喜怒哀乐:泛指人的各种不同的感情。
窸窸窣窣:形容摩擦等轻微细小的声音。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通常是不好的事)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2.问题导学。
《哦,香雪》标题中的“哦”字读音是什么?为什么标题中要加上这个字?
(答案见课件第58页)
提示


ò
ó
叹词。
表示领会、醒悟;表示惊喜、赞叹;表示提醒。
叹词。
表示将信将疑;表示疑问、惊奇。表示承诺、应答。
请同学们暂且保留心中的答案,
待学习本课内容后再进一步回答。
3.小说是以什么为背景的?
主要描写了哪些人物?
又是通过哪几个故事情节表现的呢?
背景:一个位于北方大山深处的偏僻小山村——台儿沟
人物:一群淳朴、善良但性格各异的山村少女
小说主要写了四个情节:
(1)姑娘们对“北京话”的议论;
(2)姑娘们与旅客做生意;
(3)香雪渴望有一个铅笔盒;
(4)香雪为换回铅笔盒夜走三十里路。
提示
4.《哦,香雪》中火车开进台儿沟之前,这里是什么样子?请结合课文来回答。
(1)台儿沟人生活单调。“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他们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了大山无声的命令。于是,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得那样深沉、真切,好像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
提示
4.《哦,香雪》中火车开进台儿沟之前,这里是什么样子?请结合课文来回答。
(2)封闭、落后,不知道山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姑娘们问乘务员房顶上的那些大刀片子似的是干什么用的(她们根本不知道电扇是什么),把车厢当成房顶(孤陋寡闻)。
提示
4.《哦,香雪》中火车开进台儿沟之前,这里是什么样子?请结合课文来回答。
(3)生活贫穷、落后。姑娘们在车站做买卖,用核桃、鸡蛋和红枣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及姑娘们喜爱的发卡、纱巾和尼龙袜。(可见台儿沟的闭塞和贫穷)
提示
5.火车开进深山以后,台儿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课文来回答。
火车开来了,也带来了现代文明的风尚,自然影响到台儿沟的人。台儿沟以往的宁静被搅乱了。姑娘们为迎接火车,开始梳妆打扮,注重“服饰和容貌”了;起初是观望议论,“日久天长”,“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商品经济之风吹进了深山;香雪最后为换一个铅笔盒还登上火车走出了三十里路,希望“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再也不会让人瞧不起”,更是超出了物质层次要求,有了精神追求。
提示
6.《哦,香雪》这篇小说除了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还有引子(也叫序幕),也就是小说的开头几段。请将下面图表中的①②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哦,香雪》
引子(1-4段)
火车开进小山村
开端(5-47段)
姑娘们欢喜迎火车
发展(48-63段)

高潮(64-72段)

结局(73-83段)
香雪深夜归来
①香雪渴望拥有铅笔盒
②香雪换来铅笔盒
提示
1.通读课文,找一找在火车到来的那短暂的一分钟里,山村里的姑娘们都有着怎样的表现?
活动三:细读小说,勾勒人物形象
这群姑娘都因为火车的经过而搅乱了年轻的心,都像过节一样梳妆打扮,去迎接那列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的到来。
提示
她们对山外的东西全都充满了好奇:一个发卡、一块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一只人造革的书包、一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这些都会带给她们热烈的话题和美妙的遐想;
在这好奇与向往的目光里,还融入了少女对未来生活的个人梦想。
2.根据课文的内容完成右侧表格。从肖像、行为、心理等方面分析香雪的形象特征。
提示
“香雪”
肖 像
行 为
走夜路的心理变化
具体
分析
眼神清澈如水晶、面庞纯洁如婴儿
① 、被火车带走却坚定地走三十里夜路回家
从初走夜路的 ② 到心满意足,从对自己换来的铅笔盒的犹豫到对家乡发展、家乡人未来的 ③
人物
形象


①用鸡蛋换取自动铅笔盒/从旅客那里打听外面的世界
②害怕 ③坚定
④香雪是一位纯洁美丽、求知向上、勇敢坚定、在追求外界文明的同时不忘家乡的好姑娘
3.凤娇和香雪感兴趣的东西是一样的吗?比较二人个性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00A15C55-8517-42AA-B614-E9B94910E393}不同点
相同点
感兴趣的东西不同
关注点不同
都向往现代文明(新生活)
凤娇
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她注意到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特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香皂,甚至花色繁多的纱巾和能松能紧的尼龙袜
凤娇等姑娘的关注点是山外人物质层面的生活方式
香雪
注意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铅笔盒。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自动铅笔盒
香雪关注的是山外人的精神文化,她超越了一般姑娘,追求的是自尊、文明
提示
4.进一步思考:香雪为什么会有这种与其他女孩子不同的表现呢?
因为香雪是她们全村唯一的初中生,文化知识和文化追求使她与其他姑娘们的问题和物品需求都不一样,也正是这样,原本胆小的她才能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这个山村,第一个对山外的世界有了认识。文化知识和文化追求使她与别人不同,比别人的追求更高,显得比别人更勇敢、更突出。“知识就是力量”,这正是小说着力表现的内容,也是小说折射出来的时代信息之所在。
提示
5.铅笔盒有哪些象征意义?
铅笔盒作为小说的灵魂,不仅紧密地串联着主人公的情感脉络,更是知识的象征与载体。在80年代初的现代化浪潮中,铅笔盒就是那个时代对知识渴求与追求的生动写照。
铅笔盒曾给香雪留下创伤记忆。在公社中学,她的木头铅笔盒遭同学取笑。这伤害主要来自现代文明——机器制造的塑料铅笔盒与她的手工木铅笔盒形成鲜明对比。
提示
5.铅笔盒有哪些象征意义?
此外,闭塞的台儿沟落后的生存方式也让她受伤。香雪明白,她和她所生活的台儿沟被人耻笑。因此,她内心埋下了对铅笔盒代表的工业文明的向往。
香雪渴望得到新型铅笔盒,这是她的个人需要,也是获得尊严、实现自我的方式。首都的火车为她带来了机会。铅笔盒不仅给了她力量,让她克服走夜路的恐惧,还改变了她对世界的认知。
提示
6.你认为用四十个鸡蛋换铅笔盒的香雪是爱慕虚荣的人吗?
香雪不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因为香雪能够体会母亲的辛苦,也为此深深的内疚、自责,可见她是一个善良、单纯的人。
女学生执意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而香雪最后依然把鸡蛋塞到了她的座位底下,可见香雪其实是一个有高度自尊心和坚定品格的人。
提示
本文语言
作者凭着她女性特有的细腻和优美的文笔写作,表现独特、语言清新淡雅,如一条清澈的小溪流过读者心里,两岸风景美不胜收,无论是叙述语言,诸如对火车拟人化的描绘,还是对人物如香雪做生意的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对话,写得都很美。
二:品析小说语言
阅读课文,圈画你认为精彩的语言,并尝试分析作者这么写的妙处。
(1)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
明确:“皱褶”一词就突显了台儿沟是大山中的大山,其闭塞落后程度不可想象。
(2)它走得那样急忙,连车轮碾扎钢轨时发出的声音好像都在说:不停不停,不停不停!
明确:一组叠词,强调火车对台儿沟的不怜惜,不愿在这里多停一会儿,全句拟人化,从火车的心理写出了台儿沟的小。
(3)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明确:“五彩缤纷”表明了姑娘们对这一分钟的期盼。“喜怒哀乐”表明她们对这一分钟内发生的故事,心情是复杂的:既高兴,又伤心,高兴是因为可以每天接触大山以外的现代文明;伤心是因为不能走出大山,融入现代文明的世界中去。
示例
阅读课文,圈画你认为精彩的语言,并尝试分析作者这么写的妙处。
(4)她和他做买卖故意磨磨蹭蹭,车快开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要是他先把鸡蛋拿走,下次见面时再付钱,那就更够意思了。
明确:“故意磨磨蹭蹭”是因为凤娇想和“北京话”多聊一会儿;“更够意思”表明她对“北京话”好,凤娇对“北京话”好的实质是她向往“北京话”所代表的现代都市文明,“北京话”可以理解为一种象征。
(5)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明确:“被感动得战栗”运用拟人与双关,一方面指姑娘们的声音在群山间回荡;另一方面暗指古老的大山终于慢慢地被现代文明唤醒,共同欢呼文明时代的到来。
示例
三:答疑与拓展延伸
参考上一课我们对《百合花》标题的分析,可知应从“表层义”和“深层义”两方面回答。
【表层义】结合小说情节来看,“哦,香雪!香雪!”出现在小说的结尾处,是台儿沟的姐妹们(在香雪毅然踏进火车又夜半独自走了30里回到台儿沟时)见到香雪时所发出的惊喜之声。
【深层义】香雪为了那只铅笔盒,踏上火车毅然走了30里夜路,这种勇气说明香雪已打开心结去接受新生事物,作者为香雪的执着追求精神发出了由衷赞叹。
所以“哦”字所表达的是一种惊喜与欢呼。作者对这样一个十几岁的女孩独自踏上火车,走出封闭的农村,追求文明社会新生活的勇气与胆量,表达了由衷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综上可知,标题中的“哦”应该读去声“ò”,表示赞叹之情、敬佩之意。
答疑
(续课件第39页“问题导学”)
1.《哦,香雪》标题中的“哦”字读音是什么?为什么标题中要加上这个字?
2.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认为在乡土社会中“欲望”指导行为,现代社会中“需要”指导行为,从“欲望”到“需要”是理性的进步。请结合《哦,香雪》中的相关内容分析这一观点。
(1)以凤娇为代表的姑娘们关注的是爱情和物质层面的生活方式,即当下的“欲望”需求。
(2)香雪关注的是能给自身发展带来益处,给生存环境带来光明的精神意义上的“需要”需求。
(3)从“欲望”到“需要”是理性的进步。香雪是理性的,以前她不会为了物质的“芝麻糖”而说谎,现在她会为了上大学的美好梦想去说这是一个要什么有什么的“宝盒子”。乡土社会的香雪们对现代文明从无欲望到有需要的变迁,是理性的进步。
知识结构
引子
封闭的山村
美妙的一分钟
换回铅笔盒
香雪深夜归来
开端
高潮
结局
渴望铅笔盒
发展
摆脱贫穷
向往文明
哦,香雪
小结
《哦,香雪》是一篇抒情意味浓厚的散文短篇小说,其特点就在于纯净的诗情与隽永的意境。这篇小说把农村女孩的善良之心和温暖情怀转化为一种抒情诗的意境,情景交融,如诗如画,意境优美,韵味萦回。“生发以情,贯穿以情,旨在谈情,意在动情”。
对比阅读《百合花》和《哦,香雪》,
探索小说艺术手法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与伟人固然令人敬仰,但他们距离我们的生活似有遥不可及之感;相反,平凡的小人物会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他们的波折命运以及闪光的品质,都深深触动并启迪着我们的心灵。《百合花》与《哦,香雪》中的小通讯员、新媳妇、香雪等角色,尽管身份平凡,却触动了正值青春的我们。本节课,我们将对比阅读这两篇小说,探寻其中的共性与差异,以及那背后的文学魅力。
情境导入
精讲点拨
一:比较赏析人物形象
电影连环画《百合花》中的新媳妇一角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哦,香雪》中的香雪一角
(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
新媳妇和香雪都美丽、善良,散发着青春女性之美,是不同时代背景之下的女性代表,这是两个人物形象之间的共性,但又有所区别,试分析之。
①新媳妇是美丽善良的。
第一次见到新媳妇,“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
刚过门才三天,小通讯员就要借她唯一的嫁妆——一条有着百合花图案的被子,她当然舍不得,这种情感在情在理。但当听“我”说借被子是为了打仗,为了老百姓之后,“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到了包扎所,她又主动将被子“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提示
新媳妇形象——淳朴人性之美
新媳妇和香雪都美丽、善良,散发着青春女性之美,是不同时代背景之下的女性代表,这是两个人物形象之间的共性,但又有所区别,试分析之。
②新媳妇是高尚的。
在情节中,她的性格是发展的。当卫生员动手要揭掉小通讯员身上的百合花被子时,新媳妇“劈手夺过被子”。“劈手”集中写出了新媳妇用自己的新被子为通讯员入殓时的那种果断坚毅、不容商量的态度,与先前的娴静羞赧判若两人。刚开始做救护工作时,她害羞腼腆,可当看到小通讯员为了保护群众而受重伤时,“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新媳妇已经知道通讯员牺牲了,可她还是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其实是缝进她的一片深情。
提示
新媳妇和香雪都美丽、善良,散发着青春女性之美,是不同时代背景之下的女性代表,这是两个人物形象之间的共性,但又有所区别,试分析之。
①香雪的外表是美丽清纯的。
“咱们的香雪,天生一副好皮子”,在乘客的眼里,香雪的眼睛是“洁如水晶的”,“那么信任地瞧着你”,面孔是“洁净的”,嘴唇是“柔软的宛若红缎子似的”。人们看到香雪不但“心中马上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而且“不忍心跟这样的小姑娘耍滑头。”“再爱计较的人也会变得慷慨大度”。
提示
香雪形象——勇于追求之美
新媳妇和香雪都美丽、善良,散发着青春女性之美,是不同时代背景之下的女性代表,这是两个人物形象之间的共性,但又有所区别,试分析之。
②香雪的内心是纯真美好的。
她纯真无邪:看火车时,她跑在最前面;火车来了,她却缩到最后头。别的姑娘可以就“小白脸儿”“北京话”调笑,香雪却不但不敢搭腔,甚至听了就脸红。
提示
新媳妇和香雪都美丽、善良,散发着青春女性之美,是不同时代背景之下的女性代表,这是两个人物形象之间的共性,但又有所区别,试分析之。
③香雪渴求进取。
她是台儿沟唯一上初中的人;别的姑娘注意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而香雪注意的则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姑娘们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特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丝巾和尼龙袜,而香雪则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自动铅笔盒。
提示
新媳妇和香雪都美丽、善良,散发着青春女性之美,是不同时代背景之下的女性代表,这是两个人物形象之间的共性,但又有所区别,试分析之。
④香雪淳朴自尊。
女同学们对她的嘲笑,使她意识到贫穷是不光彩的;听“北京话”说他爱人有个亲戚住在西山口的站上时,她替凤娇感到委屈、替台儿沟委屈;得到了铅笔盒,她执意将那一篮鸡蛋留下;她认为台儿沟应该是这样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会求上门,火车会停得久一些,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香雪是多么渴望台儿沟改变现状,变得富足、进步啊!
提示
新媳妇和香雪都美丽、善良,散发着青春女性之美,是不同时代背景之下的女性代表,这是两个人物形象之间的共性,但又有所区别,试分析之。
⑤香雪坚毅执着。
为了换取铅笔盒,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为此,她甘愿被父母责怪,而且一个人摸黑走了三十里的山路,这对一个平时说话不多,胆子又小的山村少女来说,需要多大的勇气!
提示
新媳妇和香雪都美丽、善良,散发着青春女性之美,是不同时代背景之下的女性代表,这是两个人物形象之间的共性,但又有所区别,试分析之。
总之:
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友善、关切、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态度变化,更展示了新媳妇娴静、淳朴、善良、纯真、高洁如百合花一样美丽的人性美和性格美。
香雪这个人物形象,能够为了追求理想而表现出来巨大的勇气,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在现代文明与传统乡村文明碰撞中,在与其他姑娘对生活不同追求的冲突中、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香雪的性格逐一得以展现,从而表现了人物性格的美好——为改变命运而努力的坚韧品格和奋斗精神。
提示
二:赏析物象
思考: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两篇小说中有哪些典型物象及其象征意义。
提示
{00A15C55-8517-42AA-B614-E9B94910E393}篇名
典型物象
象征意义
作用
《百合花》
百合花
百合花象征着性格美、人性美、人情美。
具体体现为通讯员、新媳妇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战士之间纯洁高尚美好的感情
“百合花”装饰的被子将“我”、通讯员、新媳妇联结在一起,成为形象鲜明的艺术整体;体现了作者对战争年代素不相识的人们建立的美好情感的歌颂,喻示着美好的未来
《哦,香雪》
铅笔盒
铅笔盒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也是一种心愿、追求和自尊的象征
对于香雪来说,铅笔盒具有文化启蒙的意义,表达了香雪对知识和现代文明的渴望
阅读名家评论,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作家茅盾评论《百合花》:“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它是结构严谨,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但同时它又富于抒情诗的风味。”
三:赏析“诗美”
文学编辑家李清泉在《短篇小说的年度纪事》中评价《哦,香雪》时说:“火车只停留一分钟,倘不是如此,怎么能够从一分钟里挖掘出这么多生活蕴藏!”
这两篇小说读起来感觉在审美取向上追求诗美效果,请结合小说的叙事特点、审美追求、语言风格等方面,谈谈你的阅读体会。
提示
①这两篇小说都注重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美好的感情。
②语言上充满诗意美,重视营造氛围,有诗的象征和意境,抒情性强。
③在叙事上,两篇小说虽然都以宏大的时代为背景,《百合花》故事发生在1946年解放战争时期,《哦,香雪》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但都不以情节取胜,选材以小见大,《百合花》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和惨烈,《哦,香雪》没有曲折复杂的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
【拓展延伸】
铁凝自评: 我还是怀着一点希望,希望读者从这个平凡的故事里,不仅看到古老山村的姑娘们质朴、纯真的美好心灵,还能看到她们对新生活强烈、真挚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为了这种追求,不顾一切所付出的代价。还有别的什么?能感觉到生活本身那叫人心酸的严峻吗?能唤起我们年轻一代改变生活、改变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吗?也许这是我的奢望。(《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
作家孙犁: 《谈铁凝新作<哦,香雪>》: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青年文学》1983年第2期)
作家成一:
《谈铁凝新作<哦,香雪>》:以那婉丽的调子,发此严峻之恩;给那僻远的山地涂上柔美的色彩。却又分明渗出心酸来,我是有些被感染了。这种题材也许并不算新,但你发现了新意,特别是你发现了内涵那么深沉的“一分钟”,抓住写了这“一分钟”。这是挺佳的短篇素质。“一分钟”,真是属于你自己的发现,香雪她们对这“一分钟”的期待,对这“一分钟”的享受,以及这“一分钟"过后立刻呈现出的寂静,真是一支婉约而冷峻的短歌。她们的期待是那么真挚,她们的享受是那么快乐,她们在寂静之中又是那么热烈地回味着很快逝去了的享受,而正是在这真挚、快乐、热烈的后面,叫人感到了那沉重的东西。自然,在沉重之中,又叫人感觉到新的希望毕竟已在向旧的方面渗透了。香雪以及那个凤娇,都写得挺牵动人的,虽然你不是用写实的笔墨刻画人物。(《青年文学》1983年第2期)
作家李清泉:
《短篇小说的年度记事》:《哦,香雪》这篇小说的机钮,全在于铁路修通。姑娘们从火车窗口窥望着、探究着。呵!世界上原来竟有这么多新鲜而引人的事物!香雪却缱绻于取得她心爱的漂亮的铅笔盒。我认为作为表现了处于封闭的、落后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姑娘们,对于大千世界的向往。……作者铁凝的形象感受力是敏锐的,生活观察异常精细。火车只停留一分钟,倘不是如此,怎么能够从一分钟里挖掘出这么多生活蕴藏!(《文艺报》1983年第6期)
作家白烨:
《评铁凝的小说创作》:1982年发表《哦,香雪》,标志着作者的创作又上了一层楼。乍看起来,作品似乎比较单薄,细一琢磨,方见出其中丰厚意蕴。一个山村少女因为想拿鸡蛋换一个自己心爱的铅笔盒而被火车带走了,从而使自己吃了一次平生未有的徒步30里夜路之苦。愿望委实不大,但又多么的庄重、坚定;所得也微不足道,然而她又是何等的自得和欢欣。假如我们把她的行为理解为对自己的信念(哪怕是微小的)的坚韧追求,也理解为她对由学习文化所带来的新的生活的热望所作做出的努力,那么,我们就会感到她的行为是多么难能可贵!她的精神多么值得赞美!一列火车,使我们看到了沉寂的山村所发生的变化;一只铅笔盒,使我们看到了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农村青年的积极人生追求!铁凝把她以小见大、平中求奇的创作将长充分施展出来了。(《人民日报))1983年9月18日)
作家王蒙:
《香雪的善良的眼睛——读铁凝的小说》:香雪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翻开作者最早的一批习作……我们不是都或隐或现地看到香雪的一双善良、淳朴、充满美好的向往,而又无限活泼生动的眼睛吗?在描写青年与青年写的作品里,这样的目光实在是凤毛麟角!那些作品里,出现在我们的读者面前的,多半是一些批判的、受过伤害的、深沉痛苦有时仍然是热烈执着,有时是冷峻严肃、有时甚至是“不怀好意”的眼睛。而铁凝的作品完全不同。(《文艺报》1985年第6期)
谈铁凝的《哦,香雪》
孙 犁
①收到你的信和寄来的《青年文学》。国庆节以后,我先是闹了几天肠炎,紧接着又感冒,咳嗽很厉害,夜晚不能安睡。去年这时,好像也这样闹过一次。人到老年,抵抗力太差了。
②刊物一直放在案头上,惟恐叫孩子们拿走。今晚安静,在灯下一口气读完你的小说《哦,香雪》,心里有说不出的愉快。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
③读完以后,我就退到一个角落里,以便有更多的时间,享受一次阅读的愉快,我忘记了咳嗽,抽了一支烟。我想:过去,读过什么作品以后,有这种纯净的感觉呢?我第一个想到的,竟是苏东坡的《赤壁赋》。
④我也算读过你的一些作品了。我总感觉,你写农村最合适,一写到农村,你的才力便得到充分的发挥,一写到那些女孩子们,你的高尚的纯洁的想象,便如同加上翅膀一样,能往更高处、更远处飞翔。
正文
阅读孙犁评价《哦,香雪》的文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完成相关问题。
巩固训练
⑤是的,我也写过一些女孩子,我哪里有你写得好!在农村工作时,我确实以很大的注意力,观察了她们,并不惜低声下气地接近她们,结交她们。二十多年里,我确实相信曹雪芹的话: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这些美好的东西,随着她们的年龄增长,随着她们的为生活操劳,随着人生的不可避免的达尔文规律,逐渐减少,直至消失。我,直到晚年,才深深感到其中的酸苦滋味。
⑥在农村,是文学,是作家的想象力,最能够自由驰骋的地方。我始终这样相信:在接近自然的地方,在空气清新的地方,人的想象才能发生,才能纯净。大城市,因为人口太密,互相碰撞,这种想象难以产生,即使偶然产生,也容易夭折。
⑦你如果居住在一个中小城市,每年有几次机会到偏远的农村去跑跑,对你的创作,将是很有利的。我希望能经常读到你这种纯净的歌!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四日
(选自孙犁《读书漫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年版)
(1)请找出孙犁对《哦,香雪》的评价的句子。
(2)结合《哦,香雪》的具体内容,请从人物形象、环境氛围、语言风格等方面中任选两个角度印证他的评价。
(3)结合你在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经验,举例谈谈你对画线句“在接近自然的地方,在空气清新的地方,人的想象才能发生,才能纯净”的理解。
问题
(1)第②段: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
答案
(2)①作者塑造了台儿沟里一群渴望外界文明的农村少女,她们性格各异,但都团结友爱,积极进步,这个群体是美好的,作者还给主人公香雪赋予了理想化的形象(形象、气质、品德等),使之成为最美好的人物形象;②台儿沟在作者笔下的环境也是纯净的,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而活泼;③作者的语言也是清新动人的,作者所选取的意象营造了诗歌般的意境,并穿插了大量抒情语句,令人陶醉回味。
(3)自然能激发人的想象力,开阔人的胸襟;民风淳厚、景色优美的台儿庄,是滋补铁凝的创作灵感的上好养分,是激发她想象力的无穷源泉,在这里,作家自由驰骋在艺术的世界里,创作出一曲曲纯净的歌。
2024年全国新课标I卷:《放牛记》(文章略)
9.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6分)
2024年全国新课标Ⅱ卷:《千里江山图(节选)》(文章略)
9.文本中频频出现“一年以后”“现在想来”“他知道这情况时”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链接高考
202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给儿子》(文章略)
8.“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4分)
202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长出一地的好荞麦》(文章略)
8.文中画线部分的描写,人、牛、犁浑然一体,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营造出来的?请简要赏析。(6分)
9.德贵与牛、犁对话,表现了德贵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2022年全国甲卷:《支队政委(节选)》《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文章略)
8.老胡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6分)
9.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6分)
2022年新高考Ⅱ卷:《到橘子林去》(文章略)
8.“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
9.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6分)
2020年全国卷Ⅱ:《书匠》(文章略)
8.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9.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2021年浙江卷:《麦子》(文章略)
10.第二自然段描写环境有何用意?(4分)
11.赏析文中画线部分比喻、象征手法的艺术效果。(4分)
12.小说用多种风格的人物语言塑造了主人公多方面的品格,试作分析。(6分)
13.探究“麦子”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小结
我们梦想着在物欲横流的生存背景下用文学微弱的能力捍卫人类精神的健康和心灵的高贵。这梦想路途的长远和艰难也就是文学得以存在的意义。同时这也是文学的魅力——梦想使我们不断出发,而路上的欢乐一定比目的地之后的满足更加结实。
——铁凝《捍卫人类精神的健康》
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