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PDF格式,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玉溪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PDF格式,含答案)

资源简介

【考试时间:7月2日14:30-15:45】
玉溪市2024~2025学年春季学期期末高二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逃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第】页至第4
页,第Ⅱ卷第5页至第8页。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湖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培拉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
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五帝本纪》中说:“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这反映
出当时
A.禅让制已经完全被破坏
B.父死子继成为既定制度
C.制度变迁具有历史渊源
i
D.世袭制已经取代禅让制
.r1i
2.《史记》中记载:“汉连兵…初郡十七。”西汉时期,在边驱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边
郡,在“除其王”的基础上封降少数民族君长为王、侯或邑长。由此可知,西汉政府
的民族政策
A.有利于民族交融与国家统一
B.防止了少数民族割据和叛乱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权
D.发展为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
高二历史·第1页(共8页)
3.唐前期实行租庯调,以民户授田为基础和前提,按每户丁男、中男(未成年男子)数
均田、定赋役。安史之乱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只
要有资产、土地,就征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征税范围。由此可见,这一改革使
A.赋税原则由税产变税丁
B.税收支付手段发生变化
C.百姓税赋负担相对公平
D.政府放松户籍制度管理
4.王安石认为治经(研究四书五经)的首要目的不是拘泥于记忆背诵、对名物制度的训
释考辨、疏析文字,而是应该发现经典中的妙道至言,用于治世。王安石的主张意在
A.培育适应变法的人才
B.改革科举制度
C.重构儒家的经学体系
D.解放士人思想
5.云南境内银矿资源丰富,在清朝乾嘉年间,银矿业规模宏大,有额课之银厂十九处,
“皆多为私营场矿”,其中“大厂矿定六七万,次亦万余”。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的生产发展
B.银矿生产的专业化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达
D.社会需求的重要性
6.1899年,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认为想要挽救
中国诗歌日益衰落的命运,必须使诗歌创造出全新的境界来,提出“尔来诗界唱革
命,米风欧风作吟料”。梁启超提出的“诗界革命”
A.宣传了民主革命的思想
B.强调文学革命的重要性
C.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发展
D.依然固守传统改良思想
7.袁世凯死后,原本铁板一块的北洋军立刻分裂成直系、皖系、奉系等军阀势力;其他
各地督军也纷纷拥兵自重,形成新的派系。军阀割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军阀混战
B.社会性质
C.政权更迭
D.社会动荡
8.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府明确提出扶助朝鲜建立独立国家的方针,朝鲜抵抗派的政治
团体和武装力量在中国的土地上成长壮大。1942年10月,越南各民族主义团体在柳
州联合成立越南革命同盟会,实现了革命力量的大联合。这表明
A.抗战形势发生根本变化
B.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C.中国力图迅速结束战争
D.中国承担起大国的责任
高二历史·第2页(共8页)玉溪市2024~2025学年春季学期期末高二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参考答案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6
>
答案
C
A
C
A
A
B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0

C
【解析】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得出当时虽然没有出现王位世袭制,但早在尧、舜之前的大约黄帝
时代,己逐渐显现世袭制雏形,由禅让制过渡到世袭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故C项正
确:A、B项不符合史实,故A项和B项错误;世袭制已经取代禅让制是在夏朝,故D项
错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西汉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根据边疆地区独特的历史和现实因素的灵活
运用,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
西汉政府的民族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灵活运用,故D项错误。
3,据材料“只要有资产、土地,就征税”及所学知识,两税法使百姓税赋负担相对公平,故
C项正确:赋税原则由税丁变税产,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税收内容发生变化,故B
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
4.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王安石认为治经的重点在于治世,其目的是为变法奠定新的人才基
础,以求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故A项正确:改革科举制度是方式,故B项错误;C项不
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D项不是王安石的主旨,故D项错误。
5.据材料“大厂矿定六七万,次亦万余”“多为私营场矿”体现了当时云南的民营手工业规
模,进一步说明民营手工业的生产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提及云南的银矿规模大,但并
未提到其存在较精细的分工,所以不能反映专业化问题,故B项错误:C项和D项在材
料中未体现,故C项和D项错误。
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提出的“诗界革命”是在维新变法失败后提出,但
看出依然是文学思想改良,即“米风欧风作吟料”,故D项正确:梁启超主张改良,故A
项错误;B项不符合材料,故B项错误:根据时间,当时维新运动已经失败,故C项错误。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
7.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即由当时中国半殖
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一是半封建性,军阀本来就是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是地主阶
级的政治代表,大大小小的地主又支持本地军阀,依靠军阀统治生存。二是半殖民地性质,
帝国主义列强在袁世凯死后,为了维持和扩大在华的利益,各自寻找新的代理人,扶植军
阀派系:各派军阀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也亟需选择帝国主义国家做靠山。这样,帝国主
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也必然导致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故B项正确。
8.据材料“扶助朝鲜建立独立国家”“实现了越南革命力量的大联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抗战时期中国承担起大国的责任,故D项正确:A项和B项不符合史实,故A项和B项
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
9.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1952年中国的最核心问题是巩固政权、恢复经济,故
A项正确:195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展,故B项错误:1953年~1956年是三大改造
时期,故C项错误:D项不是目的,故D项错误。
10.据材料可知,自然产物再丰富、再美丽也不是文明,物化的知识力量是凝结了人类智慧
的劳动的产物,故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A项错误:C项和D项不符合材
料,故C项和D项错误
11,据材料“埃及人利用尼罗河定期泛滥造就的肥沃土壤发展了农业”可知,故A项正确:B
项中的“辉煌的成就”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C项不完全符合材料史实,故C项错误:
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
12.据材料可知,中世纪西欧国家的国王为琅城城市颁布特诈状,在法律层面上承认城市的
自治权利和城市内市民的身份自由,即城市市民的法律权利得到保障,故D项正确:“教
会不再控制人们的精神生活”说法绝对,故B项错误;A项材料未反映,C项不符合史
实,故A项和C项错误。
1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莫雷洛斯的主张“平等”“选举”等包含启蒙思想,故B项正
确;墨西哥独立并不是拉美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标志,故A项错误;当时的墨西哥是西
班牙的殖民地,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
14.据材料“普鲁士联合38个邦国”“邦国之间要一致对外地对英、法、荷、俄采取一样的
贸易政策”和所学知识可知,在普鲁士领导下,38个邦国保持一致,有利于民族凝聚力
加强,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故A项错误:1871年德国统一,故B项错误:D
项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15.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国际在马克思领导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故C
项正确:巴黎公社诞生于1871年,故A项错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
登上政治舞台,故B项错误;十月革命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故D项错误。
16.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瑞典的福利政策体现了政府对社会领域进行宏观调控,故B项正
确:A项和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A项和D项错误;C项抹杀了瑞典的阶级性,故C
项错误。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第2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