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黄石有色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亚里士多德强调健康的身体是城邦公民参与政治活动、参加战争和过美好生活的基本条件。体育场馆是城邦公民的主要社交场所,在这里培养了古代雅典人的民族认同感、公民意识、公平竞争和自由精神等。材料表明,体育在古代雅典A.推动民主体制建立B.是城邦政治的基石C.对城邦具有塑造力D.是男性公民的特权2.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规定将全国划分为中央与地方,地方分为国、郡、里,其官吏均由国家任免,废除贵族世袭制。这一规定旨在()A.移植唐朝地方管理制度B.打击武士集团特权C.削弱幕府对朝政的控制D.建立中央集权国家3.阿萨·勃里格斯说:“(英国)当时总共有42条运河计划修建,需耗资650万英镑。1792年,被当时的人们形容为运河狂热的年份,人们的投机热情像瘟疫般地传播。运河的股票为当地商人、工厂主和土地所有者踊跃争购,虽然它们直到1811年才在证券交易所报价。”该狂热现象的出现是由于A.价格革命出现,股票投资活动的狂热B.商业革命扩展,商业丰厚利润的刺激C.工业革命进行,科技创新的日益发展D.电气时代到来,生产社会化趋势加强4.近代欧洲某运动中的一些代表人物,他们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并特别推崇中国的政府模式,盛赞“中国的国王是哲学家......以哲学的方法塑造政府”。这场运动是()A.文艺复兴B.宗教改革C.启蒙运动D.工业革命5.1845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说:“阶级的差别将继续尖锐,反抗的精神已经进入工人的头脑,愤慨情绪与日俱增,个别的游击分子开始集结成相当规模的抗争和示威,只要小小的撞击,就足以引起雪崩。”材料表明恩格斯A.强调采取城市斗争的重要性B.已预感一触即发的斗争形势C.坚持暴力反抗手段的必要性D.看到工业革命后的阶级变化6.学者郑昌发指出,西属拉美人民经过近16年的浴血战斗,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如果从世界全局来考察,它不仅打击和彻底冲垮了西班牙的封建殖民主义体系,而且对欧洲、美洲的封建制度也是猛烈的冲击。这表明西属拉美独立运动()A.与世界各地革命运动相配合B.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C.有利于世界近代社会的转型D.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彻底完成7.下表是1914年欧洲主要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占有殖民地情况统计表。表格数据说明国家 占有殖民殖民地数(个) 殖民地人口(人) 殖民地人口(人)英国 55 3.9亿 14法国 29 6.235亿 6德国 10 1.307亿 16A.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B.法国实力最强占有殖民地面积最大C.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D.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8.1914年9月,时任印度国民大会党主席巴苏提出:“在目前英国的危急存亡之秋,要与英国同舟共济。一个巨大机会已经来临,就是印度要借机要求在帝国内的平等地位,并证明它值得平等地位。“由此可见,巴苏主张印度参加一战的主要目的是()A.争夺战后的世界霸权B.捍卫英国殖民霸主地位C.争取民族自治与自由D.抗击共同的敌人法西斯9.苏联从1932年至1957年在农业中实行义务交售制和拖拉机站实物报酬制。义务交售的农产品价格只及农产品成本的12%-22%,粮食只及17.4%,牛奶只及22.9%。苏联实行这种农业政策旨在A.促进农业生产发展B.提升民众生活质量C.调整工农业生产比重D.为工业发展积累资金10.1930年代,美国漫威和DC两大漫画公司成立。至40年代,两大公司创作了许多有着超级能力的英雄,如超人、美国队长等,他们匡扶正义、除暴安良,为人们带来希望,深受美国及世界民众喜爱。这一现象A.体现了现代主义艺术的流行B.反映了世界动荡不安的局面C.表明了美国超级大国的心态D.说明了现代电影技术的发展11.1939年8月22日,希特勒在德国高级军事会议上说:“我明白,迟早会同波兰发生一场冲突,我早在今年春天已做决定......接下来的最近几年里,我考虑应首先对付西方,然后才回头对付东方。”希特勒付诸这一行动的标志是A.突袭波兰B.入侵法国C.吞并捷克斯洛伐克D.空袭英国12.1947年11月,杜鲁门在递交国会的咨文中把欧洲复兴计划视为一场“挽救自由的行动”,声称“极权主义正在威胁世界和平以及一切道德的力量,美国应当领导这场抵抗运动,把世界从危机中解救出来”。由此可见欧洲复兴计划A.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实施B.有利于维护欧洲国家的和平与稳定C.本质是确立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D.为了展示美国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13.沃尔特拉非伯在《美国世纪》中写道:“政府用他的手掌管着美国经济汽车的方向盘,需要时则用他的脚踩下它的制动器或加速器。”这体现了当代资本土义发展的新特征是A.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建立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体制D.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14.1945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重要事项都需会员国投票决定,投票权的大小与会员国认购的股本成正比。而1995年的《世贸组织协定》则将“协商一致”作为主要的决策方式,投票表决只是辅助方式。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A.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增强B.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C.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D.冷战结束推动国际决策民主化15.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像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C.国际关系逐渐缓和D.世界联系日益密切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阿拉伯帝国与印度洋贸易】(16分)材料一7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印度洋贸易从地中海贸易的一翼跃为连接亚欧非三洲的中心。印度洋有规律的季风、洋流以及沿岸丰富的物产,利于印度洋贸易区的形成。阿拉伯人学会了使用指南针,也方便了印度洋上的航海和贸易。印度洋贸易的产品十分丰富,主要有香料、瓷器、丝绸、黄金、象牙、宝石、玳瑁等。由于生产力的限制,印度洋贸易通常由阿拉伯中介人的多次传递而间接完成,直接贸易的成分相对较少。阿拉伯、印度和中国等地的商人在印度洋地区建立了较成熟的贸易规则,贸易的参与者通过和平的商业竞争控制贸易。-摘编自潘树林《试论中世纪印度洋国际贸易区的形成、特点和历史地位》材料二开辟好望角航线后,不具备商品优势的葡萄牙帝国,通过武力征服取得对阿拉伯人的优势,从而卷入到印度洋贸易体系中;通过散布在印度洋沿岸的要塞和贸易据点,以及通行证制度垄断印度洋贸易。葡萄牙通过引入武装贸易和垄断贸易模式,垄断了东方航线,称霸印度洋,获得了丰厚的商业利益。葡萄牙人在印度洋地区的贸易活动,丰富了从亚洲运往欧洲的商品,沟通了古老的印度洋贸易体系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体系,为荷兰、英国等在印度洋的扩张奠定了基础。-摘编自赵婧《葡萄牙帝国对印度洋贸易体系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6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早期印度洋贸易的变化并分析印度洋贸易的影响。(10分)17.【市镇自治与城市发展】(14分)材料一12世纪法国多个市镇实现了自治。这里的市民自定工商税赋标准,自选行政长官,自行审判和惩罚,并召开大会商讨自己的事务-兴办世俗大学、修筑防御工事、联络国王以反对领主等。全体市民出席大会;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向他们的领主宣战;他们有民兵组织。总而言之,他们自我管理,自为主宰。-摘编自[法]基佐《欧洲文明史》材料二1800年,英国只有一个大城市伦敦,其人口达到100万,此外还有6个城市人口介于5万到10万之间。50年后,伦敦的人口达到了263.3万,另有9个城市的人口超过了10万,18个城市的人口介于5万到10万之间。大量乡村人口迁居城市,使全国超过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欧洲大陆的城市人口也有所发展,但不如英国迅速。-摘编自[美]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2世纪法国市镇自治对法国的积极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上半叶英国城市发展的特点。(6分)18.【妇女选举杈与女性就业】(13分)材料-1914-1918年英国女性就业增长行业 1914年7月女性 就业数(人) 1918年数 增长(人) 增长百分比工业总计 2176000 565000 68.4%政府机构 2000 223000 10150%地方公用事业(水电煤) 600 4000 704.3%市政交通运输业 8200 99000 545.4%专业人员 50500 69000 136.5%银行、金融和商业 505500 429000 84%旅馆、酒店、戏院 18 000 39000-摘编自陆伟芳《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材料二从19世纪初开始,英国有人呼吁给予妇女选举权,让她们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19世纪70年代后,妇女选举权问题在英国导致了一场持久的全国性的社会运动,各种妇女选举权运动组织不断涌现,运动也从温和走向激进,并在一战前达到高潮。......《1918年人民代表法》最终出台。根据这部法案,英国的选民人数增长3倍,从战前的770多万增加到2140多万,其中女性选民840万。-摘编自薛永生《论一战与英国妇女选举杈的实现》(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战期间女性就业情况的特点。(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以来英国女性争取选举权的背景。(6分)19.【国家利益实力与国际关系】(12分)材料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往往错综复杂,变换多端,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主要包含两个方面:(1)利益,在国际关系中,民族与国家的利益总是放在第一位的,它决定着外交的方向。(2)实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根源,实力是外交的后盾,国际关系大多情况下体现的是强权政治。-摘编自徐蓝《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实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表达清晰。)答案一、选择题1-15CBBBCBCDADBACBCD二、非选择题16.(1)作用:阿拉伯帝国的兴起为印度洋贸易提供了政治和经济的支持;连接欧亚非三洲,地处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区,是东西方贸易的中介和桥梁;商品种类丰富,促进各地资源的交流;阿拉伯商人贸易范围广,加强了世界各地联系;阿拉伯人学会了使用指南针,为航海和贸易提供了便利。(6分)(2)变化:贸易主体,由阿拉伯人到葡萄牙帝国的介入改变了原有的贸易格局;贸易模式从和平的商业竞争转变为武装贸易和垄断贸易;贸易产品上,印度洋贸易的商品种类更加丰富;贸易利益上,商业利益更加丰厚。(4分)影响:促进了印度洋沿岸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贸易规则的完善和商业竞争的规范化;沟通了古老的印度洋贸易体系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体系;为欧洲国家的崛起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经济支持,促进了欧洲国家向海外扩张的步伐。(6分)(1)影响:推动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世俗大学的兴办和市民文化的发展,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有助于反对封建领主制度;有利于王权的加强,促进了国王统一事业;有助于民主议事活动的发展。(8分)(2)特点: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速度领先欧洲。(6分)18.(1)就业人数增长;就业领域扩大;专业技术人员增多;参政机会增多;传统服务行业就业增长相对较少。(7分)(2)工业革命的推动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与完善;一战的影响;启蒙思想的传播;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6分)19.论题:国家利益与实力主导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演变。(2分)阐述: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复杂多变,然而利益与实力始终是其演变的核心驱动力。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根本导向。一战前,德国作为新兴强国,世界殖民地已被老牌列强瓜分殆尽。为获取更多资源、市场和原料产地,德国试图打破现有格局,重新瓜分世界。英、法等国为维护既得利益,坚决抵制。双方利益冲突不断激化,最终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版图。二战后,美苏展开冷战。美国妄图通过遏制苏联,构建以自己为主导的全球正政治经济秩序,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苏联测要捍卫自身安全与势力范围。这种利益博弈,塑造了两极对峙的国际关系格局。实力是维持国际秩序的关键支撑。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和德国经济飞速发展,实力超越英法。凭借强大经济实力,美、德在国际事务中话语权大增,冲击了英法主导的国际秩序。二战后,美国凭借战时积累的雄厚经济、军事实力,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苏联也凭借强大军事力量和在东欧的影响力,与美国分庭抗礼,两极格局逐渐形成。(8分)综上所述,利益与实力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走向,实力决定各国国际地位。(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