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毕业班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毕业班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届端州区毕业班第三次模拟适应性考试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东端形成多元并存的局面,武威、平城、洛阳、长安都曾担负起丝路起点的重任。这表明当时
A.战争影响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B.政治格局变动较为频繁
C.丝绸之路促进城市发展 D.北方经济得以恢复发展
2.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和日本学者池田大作谈话时指出:“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汤因比强调的是中华文明
A.向日本的辐射传播 B.促进国家政治统一
C.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D.具有强大的融合力
3.《大唐创业起居注》的作者温大雅是唐王朝建立的目击者,其笔下的李渊是一位勇敢的领袖、刚烈的对手和足智多谋的战略家。而按照新、旧《唐书》和司马光《资治通鉴》等的记载,李渊是一个碌碌无能之辈,且暮气沉沉,胸无大志。史书关于李渊不同形象的记载,可以说明
A.唐朝是一个开放时代 B.历史目击者的记录更可信
C.李渊完成了全国统一 D.时代影响人们的历史认知
4.北宋开封的街道较为狭促,皇帝出行,因不再“禁街”,也失去了往日的威严,随行的侍从和官员都“杂行道中”。面对日益加剧的“侵街”现象,北宋皇帝的出行仪仗队主动减少随行人员;不强行拆除关系到基本民生的违章建筑。这表明,宋代
A.传统礼制逐渐废弃 B.专制皇权受到限制
C.城市管理渐趋宽松 D.市民阶层力量壮大
5.元代堪称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后人评价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该评价主要是肯定元曲
A.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 B.以文人雅士抒情写志为主流
C.体现凝重与沉郁的特征 D.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6.晚清秀才刘绍宽在 1894年前就阅览过《物理小识》等西学书籍,但仍学经义。1896年他读了美国学者的《治心免病法》后感慨,“此真心理学,与宋儒无异”。此后数年,他阅读西书范围颇广,但对此并不满意,叹道:“究之所得新学,尽是皮毛。......非所谓邯郸学步,失其故步欤?此情形在清末士绅中并不鲜见。这体现了
A.维新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目标 B.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时人理解新时局的矛盾心理 D.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兴起
7.1938年出版的《内外杂志》分析了某场会战,此次大战由国民党将领李宗仁指挥,“敌人调集全部侵华兵力于津浦线,企图以外线作战策略,歼灭我抗战的主力,而我军却都本预定计划安全撤至指定地点,依然保持战斗的全力”。该会战是
A.淞沪会战 B.忻口会战 C.徐州会战 D.百团大战
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其主旨是
A.继承传统,抵制西方文化 B.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C.立足现实,坚持文化自信 D.强调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方针
9.20世纪80年代,外汇市场存在官方汇价市场和外汇调剂市场,外汇调剂市场中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明显高于官方汇价市场。1994年汇率并轨改革后,人民币兑美元的官方汇价从5.7:1调整为8.7:1,同时实行单一浮动汇率制。1994年汇率改革
A.有利于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 B.加大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
C.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成 D.助推了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
10.研究显示,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从未认为自己是“拜占庭人”,而以“罗马人”自称;他们自视为罗马帝国皇帝,延续着罗马帝国的统治。这一研究结果说明,拜占庭帝国
A.继承罗马帝国的版图 B.改变希腊正教的传统信仰
C.深受罗马文化的影响 D.复制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
11.19世纪中后期以来,英国女性服饰连衣裙下半身的膨胀逐渐减小,以至于越来越贴近身体体形;休闲服和西服套装的流行使得女服上大量使用纽扣、衬衫、衣领、裤子等男性化装束;当时的妇女颇有一种精简、干练的形象。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棉布出口增多导致制衣原材料紧张 B.工业文明推动社会生活变迁
C.女性获得普选权有利于其地位提高 D.启蒙运动促进妇女思想解放
12.随着晚清城市人口尤其是沿海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在大城市郊区往往兴起了不少规模不等的种植园和畜牧场。他们面向市场,生产水果、蔬菜、花卉及牛奶等。这可用于说明晚清
A.城市化推动经济结构变动 B.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城市化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D.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3.有学者认为,二战后,随着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对传统殖民政策的理解不应当局限于武力征服,而要着眼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控制和国际间的依附关系。据此,该学者强调
A.殖民体系在二战后彻底瓦解 B.新兴国家要警惕新殖民主义
C.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世界秩序 D.各国应致力于摆脱美苏控制
14.下表是宋朝与日本、高丽的海上贸易交易商品种类统计。下表突出反映了宋朝
主要贸易对象 宋朝进口物品 宋朝出口物品
日本 黄金、硫磺、木 稻谷等初级产品 丝绸、瓷器、铜钱、书籍、香料、药材等
高丽 人参、药材、折等特产 丝织品、鞍马、金银器、茶叶、药材、书籍、文化用品、印版、佛教典籍、佛事用品等
A.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B.主导了东亚对外贸易
C.对高丽影响较广泛 D.手工业生产优势明显
15.下图最大程度地体现了
A.生产技术的辐射 B.经济中心的转移
C.贸易格局的变化 D.工业城市的发展
16.巴基斯坦第一任总督真纳(1947-1948年在任)曾言:“克什米尔就像是巴基斯坦头上一顶帽子。如果我们允许印度取走头上的这顶帽子,那就会永远受印度的摆布。”这帽子”是
A.殖民主义埋下的祸根 B.源于社会制度的对立
C.南亚民族运动的成果 D.两极格局对抗的产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秦汉时期,文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从出土文书看,秦汉诸多有关基层民众管理的薄籍,其正本都是藏在乡一级,副本在县。东汉继承了文书藏乡的制度。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乡里社会演变与国家治理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唐宋时期的敦煌文书中有部分契约格式:如《十世纪敦煌遗嘱格式(乙)》其内容提到“吾若死后,不许相诤。......他生莫见佛面,长在地狱,兼受畜生。若不听知,于此为报”;《十世纪敦煌分家文书格式(甲)》其内容提到“骨肉之原,不可有分飞之愿。......长守尊卑之礼”。
-摘编自张传蛋《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
材料三
明清徽州文书包括商编路程、民间日用类书等。如《江湖绘图路程》内容包括“士商略”“镇江盐船上楚水路歌”以及渠口村至九江、汉口等地的水陆路程;《广东路程》记录了由江西进广东的水陆路程、广州八景名录等;《路程编歌》具体描述了自钱塘江一断安江溯流而上的沿途所见;《应酬文约有备》内容包括“合同大意式”“抵押借券式”等。
-摘编自王振忠《徽州文书与明清以来的中国史研究》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体现的文书功能。(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文书中所载内容出现的主要原因。(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文书内容对研究明清社会的价值。(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十九世纪末,清政府派驻国外的个别外交人员以及西方传教士等开始向中国零星传播社会主义思想。1901年后,赴日留学生转译日本关于社会主义的专著。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表达了对社会主义的赞赏,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五四运动后,增加了法国、俄国等传入途径,大量报刊开始摘登社会主义著作介绍马克思主义,各地陆续成立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李大钊、陈独秀、李达等人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准确、全面的阐述,马克思研究丛书以及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单行本陆续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被全面引进和翻译。
-摘编自李奕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当代启示》
材料二
1948年,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00周年之际,中国知识理论界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百年纪念活动。马克思主义学者与自由知识分子通过发表马克思主义百年纪念文章,其内容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所取得的成就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革命的介绍分析。纪念活动反映出了1948年知识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运用与发展的思考,以及自由知识分子从改良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复杂的心路历程变迁。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纪念活动注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阐释,而自由知识分子在纪念活动中则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运用关注较多。这一年,各民主党派与知识分子对待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的态度都在悄然发生改变。
-摘编自贺金林、江东屹《1948年中国知识理论界的马克思主义百年纪念》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变化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马克思主义百年纪念活动的历史意义。(9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材料
莫奈(1840-1926),法国杰出画家,印象派的创始人之一、被称为“印象派之父”。1872年,莫奈开始创作《日出·印象》,画中采用直接戳点的笔触描绘出薄雾中不清晰的背景,非准确的描画使几只小船依稀可见。当时很多画家对这幅画持反面意见,但莫奈这种创新的绘画风格因此声名远播。莫奈终其一生都执着于追求光与色带来的瞬间印象,用画笔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通过不断的努力,他带领一群艺术家,打破了以往保守的思想学术,将视角转移到更具冲击力的纯粹的视觉感受上,采用了与以前不同的创作技巧、观念和程序,淡化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更加突出地表现光与色的画面效果,极大地冲击了19世纪后期占据西方画坛官方艺术的主导地位,揭开了绘画史的新篇章。后来的一些画派,如野兽派、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等都受到了印象派的影响。
-摘编自孙逸淳《莫奈的光与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莫奈艺术创作的特点。(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莫奈艺术创作获得成功的原因。(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观察两幅图片,提取关联信息,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19世纪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5届端州区毕业班第三次模拟适应性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D D C A C C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C B A B D C A
17.(1)材料一:用于基层治理;档案保存与管理。材料二:处理民间日常生活问题;规范社会秩序。材料三;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传承文化。
(2)儒学向基层渗透;儒释融合发展,深刻影响民众。
(3)对于研究徽商等社会群体、商路交通、区域风土人情、地图、社会生活等都有研究
价值。
18.(1)变化:传入途径从以日本为主到加了法国、俄国等;传播主体从多元到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主;传播方式逐渐多样化,从翻译转译到创办报刊、成立研究和宣传团体等;传播内容从碎片化到准确、全面和丰富。
(2)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中国知识理论界对中国命运的关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政治意义: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基础;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巩固和扩大了统一战线;加速了新中国的建立。
19.(1)特点:注重捕捉光线和色彩的变化;以自然景观为主题。
(2)原因:热爱大自然;尝试新的技巧和风格,并挑战传统的绘画观念,坚持个人风格。
20.示例:
工业革命推动社会进步。
火车等交通工具问世,推动交通运输业进步;工厂制度逐渐普及,流水线的广泛运用,推高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促进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人们生活空间;农业机械日益普及,促进乡村改变;工厂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人们的时间观念更为增强;机器劳动普及对民众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推动初等教育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将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