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音版音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唤风+三门峡畅想曲》课堂教学设计+课件+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人音版音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唤风+三门峡畅想曲》课堂教学设计+课件+素材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第三单元
经典协奏
目录
本课目标
新知导入
新知讲解
课堂展示
课堂拓展
课堂总结
(一)审美感知
通过赏、听、看、读、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京剧念白的韵味和丑角的表演魅力。
(二)艺术表现
通过学习《报灯名》,使学生初步了解京剧的基本知识,如四大行当(生、旦、净、丑)和念白的特点。
(三)创意实践
能用肢体语言和乐器简单等多种形式表现音乐。
(四)文化理解
通过学习歌曲,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京剧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
新知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播放一段特别的声音。
大家闭上眼睛,仔细聆听,在你们的脑海中,风是什么样的画面呢?
有人说风是温柔的轻抚,有人说风是猛烈的呼啸。那在音乐里,风又会以怎样奇妙的姿态出现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秦文琛的唢呐协奏曲《唤风》,去聆听音乐中风的故事,感受它独特的魅力。
新知讲解
大家还记得什么是协奏曲呢?
协奏曲指一件或多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作品。
接下来聆听音乐
1.感受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呢?
2.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3.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唤风》是当代作曲家秦文琛创作的唢呐协奏曲,1997年于北京音乐厅首演 。创作灵感源于他观看的一组油画《火中的凤凰》,画中凤凰于黑暗中诞生、成长,经烈火洗礼后飞向太阳,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屈精神,让秦文琛深受触动,由此以古老传说中“凤凰”为象征,创作此曲来召唤民族精神与气质,象征着生命亘古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对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探索。
你们了解唢呐吗?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唢呐的结构。
通过聆听你们说说唢呐的音色有什么特点?
唢呐音色极具特色,概括起来就是“高亢明亮,粗犷豪放”。其发声穿透力极强,能在热闹的民俗庆典或大型合奏中脱颖而出。演奏时,高音区尖锐激昂,像冲锋号角,能瞬间点燃气氛,常用于表达欢庆、激动的情绪;中音区醇厚饱满,兼具明亮与柔和,可叙事抒情,展现细腻情感;低音区则低沉雄厚,沉稳庄重,为乐曲奠定坚实基调 。它丰富多变的音色,既能营造出热烈欢腾的节庆氛围,又能演绎出深沉哀怨的情绪,是民间红白喜事、传统戏曲及各类民族音乐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乐器,承载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思考乐曲由几个部分组成?
下面聆听引子和主题部分,听听这段音乐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引子部分,利用唢呐独特音色奠定神秘而宏大的基调;主题旋律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线条流畅,通过滑音、颤音等技巧,将情感细腻展现;
下面聆听发展部分部分,听听这段音乐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发展部分,运用多种节奏型与和声变化,使音乐充满动感与张力;高潮部分,唢呐与乐队紧密配合,将情绪推至顶点;尾声则以舒缓旋律收尾,给人以余音绕梁之感,让整首作品在结构上既有层次感,又具备连贯性。
下面我们整体欣赏
同学们,给大家看几张图片。
这是位于黄河之上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一项伟大的建设成就。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无数建设者们怀着满腔热血,投身到这项宏伟工程中。他们不畏艰难,用勤劳的双手和坚定的信念,在黄河之上筑起了一座希望的丰碑。那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波澜壮阔的建设场景,要是用音乐来表现,会是什么样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文金先生创作的二胡曲《三门峡畅想曲》,去聆听音乐里的三门峡建设故事,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
聆听音乐
1.感受乐曲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三门峡畅想曲》创作于1960年,由著名作曲家刘文金所作。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10周年,国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作为黄河上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凝聚着全国人民的建设热情 。刘文金在北京观看三门峡水库建设工程展览后,被其宏伟气势深深触动,由此创作此曲,以独特音乐语言展现工程建设场景,歌颂建设者积极乐观精神,抒发对新中国建设成就的赞美。
乐曲是用二胡演奏的,二胡属于中国的什么乐器组?
二胡是中国的拉弦乐器组,它的音色有什么特点?
二胡的音色具有独特的韵味,其特点可概括为醇厚柔美、细腻多变。它的音色既有着如泣如诉的婉转,又不失大气磅礴的气势。在音域上,二胡的低音区音色深沉、厚实,犹如沉稳的大地,给人以庄重之感;中音区柔和、圆润,宛如潺潺流水,流畅自然;高音区则明亮、清脆,似山间鸟鸣,灵动活泼。通过演奏者对弓法、指法等技巧的运用,二胡能细腻地表现出各种情感,无论是欢快的喜悦,还是悲伤的愁绪,都能生动地传达给听众,极具艺术感染力。作品采用回旋曲式结构,由引子、七个段落及尾声构成。
下面聆听引子部分,听听这部分音乐塑造了怎样的气势?
引子“自由辽阔地”,营造出开阔、激昂氛围,展现三门峡的壮观气势。
下面聆听第一段,听听这段音乐描绘了什么?
第一段是活泼且具舞蹈性的主题A段,为D徵调式,描绘建设者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
下面聆听第二段,听听这段音乐与第一段有什么联系?
第二段是第一插部,与第一段调式调性相同,以舒展歌唱性旋律展现建设者对新生活的憧憬,与第一段形成对比。
下面聆听第三段,听听这段音乐与第一段有什么联系?
第三段为同主音转调,从G调转为F调 ,调式由D徵调式变为D羽调式,是第一段的变奏再现,节奏缓和、音势减弱;
下面聆听第四段,听听这段音乐描绘了什么?
第四段为第二插部,从F调转为降B调,旋律优美平和,进一步表达对劳动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想象。
下面聆听第五段
1.听听这段音乐节奏、情绪有什么特点?
2.描绘了什么?
第五段小快板,情绪时而轻松愉快,时而紧张,生动展现劳动场面;
下面聆听第六、七段,听听这段音乐和哪一段音乐相同?
第六、七段是主部和第一插部的再现,情绪更为热烈激昂;尾声在热烈氛围中结束全曲,使作品浑然一体。
下面我们整体欣赏
课堂展示
下面请同学上台用声势动作和律动的方法表现音乐
课堂拓展
下面我们欣赏视频
通过欣赏,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课堂达标
1.作品《唤风》是一首 协奏曲。
2.作品《三门峡畅想曲》是一首 协奏曲。
答案:1.唢呐
2.二胡
课堂总结
《唤风》
唢呐协奏曲
《三门峡畅想曲》
二胡协奏曲 引子+七个段落+尾声
感谢
观看
感谢您观看与支持
攻坚克难赢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教学设计
【课型】
欣赏课型
【教学内容】
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经典协奏》第3课时《唤风+三门峡畅想曲》
【教材分析】
《唤风+三门峡畅想曲》是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经典协奏》第3课时欣赏课。《唤风》是当代作曲家秦文琛创作的唢呐协奏曲,1997年于北京音乐厅首演 。创作灵感源于他观看的一组油画《火中的凤凰》,画中凤凰于黑暗中诞生、成长,经烈火洗礼后飞向太阳,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屈精神,让秦文琛深受触动,由此以古老传说中“凤凰”为象征,创作此曲来召唤民族精神与气质,象征着生命亘古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对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探索。《三门峡畅想曲》创作于1960年,由著名作曲家刘文金所作。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10周年,国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作为黄河上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凝聚着全国人民的建设热情 。刘文金在北京观看三门峡水库建设工程展览后,被其宏伟气势深深触动,由此创作此曲,以独特音乐语言展现工程建设场景,歌颂建设者积极乐观精神,抒发对新中国建设成就的赞美。作品采用回旋曲式结构,由引子、七个段落及尾声构成。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在音乐学习方面呈现出鲜明特点。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知能力有所提升,不再局限于简单旋律,开始关注歌曲背后的情感、文化内涵。部分学生对音乐抱有浓厚兴趣,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对流行音乐尤为热衷,却对民族音乐、古典音乐接触较少,存在一定偏见。在演唱与演奏技巧上,学生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节奏感强、嗓音条件好,而另一部分学生在音准、节奏把握上存在困难。此外,八年级学生自尊心较强,在音乐展示时,部分学生因害怕出错,参与积极性不高,需要教师给予更多鼓励引导。
【教学目标】
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新颁布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体现课程性质,重点反映课程理念,我们确立本节课的目标:
(一)审美感知
引导学生聆听作品,感受其独特的旋律、节奏、和声,体会唢呐与乐队交织营造出的丰富音乐情感和氛围,提升对音乐美的感知能力。
(二)艺术表现
通过分析演奏技巧、哼唱旋律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唢呐演奏技巧在表达情感中的作用,学会准确把握作品情感变化,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增强艺术表现力。
(三)创意实践
鼓励学生对作品主题进行变奏创作,或尝试用其他乐器重新演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意实践能力 。
(四)文化理解
介绍作品创作背景及相关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体会传统与现代音乐融合的意义,增强对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解与包容。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把握作品曲式结构,感受不同段落音乐特点,体会音乐传达的情感,理解作品蕴含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难点
体会作品中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融合的精妙之处,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准确表现出作品独特的风格韵味。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教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播放一段特别的声音。(播放一段风声的音频)大家闭上眼睛,仔细聆听,在你们的脑海中,风是什么样的画面呢?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有人说风是温柔的轻抚,有人说风是猛烈的呼啸。那在音乐里,风又会以怎样奇妙的姿态出现呢?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秦文琛的唢呐协奏曲《唤风》,去聆听音乐中风的故事,感受它独特的魅力。书写板书《唤风》。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同学们对于本节课有一个预热的感觉,为后续引出主题奠定基础】
二、师生互动,走进音乐
(一)聆听音乐,感受情绪
教师:大家还记得什么事协奏曲呢?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协奏曲指一件或多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作品。接下来聆听音乐,感受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呢?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播放音乐)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唤风》是当代作曲家秦文琛创作的唢呐协奏曲,1997年于北京音乐厅首演 。创作灵感源于他观看的一组油画《火中的凤凰》,画中凤凰于黑暗中诞生、成长,经烈火洗礼后飞向太阳,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屈精神,让秦文琛深受触动,由此以古老传说中“凤凰”为象征,创作此曲来召唤民族精神与气质,象征着生命亘古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对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探索。你们了解唢呐吗?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唢呐的结构,通过聆听你们说说唢呐的音色有什么特点?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唢呐音色极具特色,概括起来就是“高亢明亮,粗犷豪放”。其发声穿透力极强,能在热闹的民俗庆典或大型合奏中脱颖而出。演奏时,高音区尖锐激昂,像冲锋号角,能瞬间点燃气氛,常用于表达欢庆、激动的情绪;中音区醇厚饱满,兼具明亮与柔和,可叙事抒情,展现细腻情感;低音区则低沉雄厚,沉稳庄重,为乐曲奠定坚实基调 。它丰富多变的音色,既能营造出热烈欢腾的节庆氛围,又能演绎出深沉哀怨的情绪,是民间红白喜事、传统戏曲及各类民族音乐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乐器,承载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思考乐曲由几个部分组成?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唤风》采用多段体结构,各部分之间过渡自然、衔接紧密 。下面聆听引子和主题部分,听听这段音乐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引子部分,利用唢呐独特音色奠定神秘而宏大的基调;主题旋律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线条流畅,通过滑音、颤音等技巧,将情感细腻展现;下面聆听发展部分部分,听听这段音乐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发展部分,运用多种节奏型与和声变化,使音乐充满动感与张力;高潮部分,唢呐与乐队紧密配合,将情绪推至顶点;尾声则以舒缓旋律收尾,给人以余音绕梁之感,让整首作品在结构上既有层次感,又具备连贯性 。下面我们整体欣赏
预设:整体欣赏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提问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初步的聆听对音乐的情绪、速度建立初步的认知,为后续的教唱奠定基础】
(二)分析音乐,表现音乐
教师:同学们,给大家看几张图片。(展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图片)这是位于黄河之上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一项伟大的建设成就。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无数建设者们怀着满腔热血,投身到这项宏伟工程中。他们不畏艰难,用勤劳的双手和坚定的信念,在黄河之上筑起了一座希望的丰碑。那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波澜壮阔的建设场景,要是用音乐来表现,会是什么样的呢?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文金先生创作的二胡曲《三门峡畅想曲》,去聆听音乐里的三门峡建设故事,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聆听音乐,感受乐曲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播放音乐)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三门峡畅想曲》创作于1960年,由著名作曲家刘文金所作。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10周年,国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作为黄河上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凝聚着全国人民的建设热情 。刘文金在北京观看三门峡水库建设工程展览后,被其宏伟气势深深触动,由此创作此曲,以独特音乐语言展现工程建设场景,歌颂建设者积极乐观精神,抒发对新中国建设成就的赞美。乐曲是用二胡演奏的,二胡属于中国的什么乐器组?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二胡是中国的拉弦乐器组,它的音色有什么特点?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二胡的音色具有独特的韵味,其特点可概括为醇厚柔美、细腻多变。它的音色既有着如泣如诉的婉转,又不失大气磅礴的气势。在音域上,二胡的低音区音色深沉、厚实,犹如沉稳的大地,给人以庄重之感;中音区柔和、圆润,宛如潺潺流水,流畅自然;高音区则明亮、清脆,似山间鸟鸣,灵动活泼。通过演奏者对弓法、指法等技巧的运用,二胡能细腻地表现出各种情感,无论是欢快的喜悦,还是悲伤的愁绪,都能生动地传达给听众,极具艺术感染力。作品采用回旋曲式结构,由引子、七个段落及尾声构成。下面聆听引子部分,听听这部分音乐塑造了怎样的气势?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引子“自由辽阔地”,营造出开阔、激昂氛围,展现三门峡的壮观气势;下面聆听第一段,听听这段音乐描绘了什么?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第一段是活泼且具舞蹈性的主题A段,为D徵调式,描绘建设者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下面聆听第二段,听听这段音乐与第一段有什么联系?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第二段是第一插部,与第一段调式调性相同,以舒展歌唱性旋律展现建设者对新生活的憧憬,与第一段形成对比;下面聆听第三段,听听这段音乐与第一段有什么联系?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第三段为同主音转调,从G调转为F调 ,调式由D徵调式变为D羽调式,是第一段的变奏再现,节奏缓和、音势减弱;下面聆听第四段,听听这段音乐描绘了什么?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第四段为第二插部,从F调转为降B调,旋律优美平和,进一步表达对劳动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想象;下面聆听第五段,听听这段音乐节奏、情绪有什么特点?描绘了什么?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第五段小快板,情绪时而轻松愉快,时而紧张,生动展现劳动场面;下面聆听第六、七段,听听这段音乐和哪一段音乐相同?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第六、七段是主部和第一插部的再现,情绪更为热烈激昂;尾声在热烈氛围中结束全曲,使作品浑然一体。
教师:下面我们整体欣赏
预设:欣赏
【设计意图:通过感受、学唱音乐,体验音乐表现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对于音乐情感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
三、精彩演绎,自由发挥
教师:下面请同学上台用声势动作和律动的方法表现音乐。
预设:表现音乐
【设计意图:通过上台表演,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同学们体会舞台的乐趣,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让歌声、语言、动作充分融入歌曲当中,让音乐教学面对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当中来。】
四、拓展思路,开阔视野
教师:下面我们欣赏视频
预设:欣赏
教师:通过欣赏,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预设: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介绍作品创作背景及相关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体会传统与现代音乐融合的意义,增强对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解与包容。】
五、结语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总结。
六、课堂小结(或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通过播放风声音频导入,成功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迅速融入课堂。讲解曲式结构时,借助多媒体展示图谱,学生对作品整体架构理解较好。但在创意实践环节,学生虽有想法,却因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不足,在变奏创作和乐器重新演绎时遇到困难。后续应加强基础知识与技能教学,多提供实践机会。在文化理解方面,部分学生对传统与现代音乐融合的理解不够深入,之后可引入更多对比分析案例,加深学生对作品文化内涵的感悟,全面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七、课堂达标
1.作品《唤风》是一首 协奏曲。
2.作品《三门峡畅想曲》是一首 协奏曲。
答案:1.唢呐
2.二胡
【板书设计】
《唤风》
唢呐协奏曲
《三门峡畅想曲》
二胡协奏曲 引子+七个段落+尾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三单元
经典协奏
目 录
本课目标 新知导入
新知讲解 课堂展示
课堂拓展 课堂总结
教学目标
(一)审美感知
通过赏、听、看、读、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京剧念白的韵
味和丑角的表演魅力。
(二)艺术表现
通过学习《报灯名》,使学生初步了解京剧的基本知识,如四大行当(生、
旦、净、丑)和念白的特点。
(三)创意实践
能用肢体语言和乐器简单等多种形式表现音乐。
(四)文化理解
通过学习歌曲,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京剧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
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新知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
大家播放一段特别的声音。
大家闭上眼睛,仔细聆听,在你
们的脑海中,风是什么样的画面呢?
有人说风是温柔的轻抚,有人说
风是猛烈的呼啸。那在音乐里,风又
会以怎样奇妙的姿态出现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秦文
琛的唢呐协奏曲《唤风》,去聆听
音乐中风的故事,感受它独特的魅
力。
新知讲解
大家还记得什么是协奏曲呢?
协奏曲指一件或多件独奏乐器
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作品。
接下来聆听音乐
1.感受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呢?
2.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3.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唤风》是当代作曲家秦文琛创作的唢呐
协奏曲,1997年于北京音乐厅首演 。创作灵感
源于他观看的一组油画《火中的凤凰》,画中
凤凰于黑暗中诞生、成长,经烈火洗礼后飞向
太阳,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屈精神,让秦
文琛深受触动,由此以古老传说中“凤凰”为
象征,创作此曲来召唤民族精神与气质,象征
着生命亘古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对传
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探索。
你们了解唢呐吗?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唢呐的结构。
通过聆听你们说说唢呐的音色有什么特点?
唢呐音色极具特色,概括起来就是“高亢明亮,粗犷
豪放”。其发声穿透力极强,能在热闹的民俗庆典或大型合
奏中脱颖而出。演奏时,高音区尖锐激昂,像冲锋号角,能
瞬间点燃气氛,常用于表达欢庆、激动的情绪;中音区醇厚
饱满,兼具明亮与柔和,可叙事抒情,展现细腻情感;低音
区则低沉雄厚,沉稳庄重,为乐曲奠定坚实基调 。它丰富多
变的音色,既能营造出热烈欢腾的节庆氛围,又能演绎出深
沉哀怨的情绪,是民间红白喜事、传统戏曲及各类民族音乐
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乐器,承载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思考乐曲由几个部分组成?
下面聆听引子和主题部分,听听这
段音乐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引子部分,利用唢呐独特音色奠定神
秘而宏大的基调;主题旋律具有鲜明民族
特色,线条流畅,通过滑音、颤音等技巧,
将情感细腻展现;
下面聆听发展部分部分,听听这段音
乐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发展部分,运用多种节奏型与和
声变化,使音乐充满动感与张力;高
潮部分,唢呐与乐队紧密配合,将情
绪推至顶点;尾声则以舒缓旋律收尾,
给人以余音绕梁之感,让整首作品在
结构上既有层次感,又具备连贯性。
下面我们整体欣赏
同学们,给大家看几张图片。
这是位于黄河之上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
一项伟大的建设成就。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无数建设者们怀着满
腔热血,投身到这项宏伟工程中。他们不畏艰难,用勤劳的双手和坚
定的信念,在黄河之上筑起了一座希望的丰碑。那大家有没有想过,
这样波澜壮阔的建设场景,要是用音乐来表现,会是什么样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文金先生创作的二胡曲《三门峡畅
想曲》,去聆听音乐里的三门峡建设故事,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
聆听音乐
1.感受乐曲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三门峡畅想曲》创作于1960年,由著名作曲家刘文金所作。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10周年,国家大
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作为黄河上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凝聚着全国人民的建设
热情 。刘文金在北京观看三门峡水库建设工程展览后,被其宏伟气势深深触动,由此创作此曲,以独特音
乐语言展现工程建设场景,歌颂建设者积极乐观精神,抒发对新中国建设成就的赞美。
乐曲是用二胡演奏的,二胡属于中国的什么乐器组?
二胡是中国的拉弦乐器组,它
的音色有什么特点?
二胡的音色具有独特的韵味,其特点可概括为醇厚柔美、细腻多变。它的音色既有着如泣如诉的婉转,
又不失大气磅礴的气势。在音域上,二胡的低音区音色深沉、厚实,犹如沉稳的大地,给人以庄重之感;
中音区柔和、圆润,宛如潺潺流水,流畅自然;高音区则明亮、清脆,似山间鸟鸣,灵动活泼。通过演奏
者对弓法、指法等技巧的运用,二胡能细腻地表现出各种情感,无论是欢快的喜悦,还是悲伤的愁绪,都
能生动地传达给听众,极具艺术感染力。作品采用回旋曲式结构,由引子、七个段落及尾声构成。
下面聆听引子部分,听听这部分音乐塑造了怎样的气势?
引子“自由辽阔地”,营造出开阔、激昂氛围,展现三门峡的壮观气势。
下面聆听第一段,听听这段音乐描绘了什么?
第一段是活泼且具舞蹈性的主题A段,为D徵调式,描绘建设
者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
下面聆听第二段,听听这段音乐与第一段有什么联系?
第二段是第一插部,与第一段调式调性相同,以舒展歌唱性旋律展现建设者
对新生活的憧憬,与第一段形成对比。
下面聆听第三段,听听这段音乐与第一段有什么联系?
第三段为同主音转调,从G调转为F调 ,调式由D徵调式变为D羽调式,是第一
段的变奏再现,节奏缓和、音势减弱;
下面聆听第四段,听听这段音乐描绘了什么?
第四段为第二插部,从F调转为降B调,旋律优美平和,进一步表达对劳动
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想象。
下面聆听第五段
1.听听这段音乐节奏、情绪有什么特点?
2.描绘了什么?
第五段小快板,情绪时而轻松愉快,时而紧张,生动
展现劳动场面;
下面聆听第六、七段,听听这段音乐和哪一段音乐相
同?
第六、七段是主部和第一插部的再现,
情绪更为热烈激昂;尾声在热烈氛围中
结束全曲,使作品浑然一体。
下面我们整体欣赏
课堂展示
下面请同学上台用声势动作
和律动的方法表现音乐
课堂拓展
下面我们欣赏视频
通过欣赏,你有什么感受
和想法?
课堂达标
1.作品《唤风》是一首 协奏曲。
2.作品《三门峡畅想曲》是一首 协奏曲。
答案:1.唢呐
2.二胡
课堂总结
《唤风》
唢呐协奏曲
《三门峡畅想曲》
二胡协奏曲 引子+七个段落+尾声
感谢
观看
感谢您观看与支持
攻坚克难赢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