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我与地坛》课件(共2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我与地坛》课件(共2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航拍地坛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加入中国作协。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其中 《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作者曾这样解释过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去向。”这可以看作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地 坛
地坛又名方泽坛,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
地坛和天坛、日坛、月坛等都曾是皇帝祭祀的场所,风光一时。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天坛等几经修缮成为人们游览的热闹所在时,地坛却于风吹雨打中颓圮荒凉趋于沉寂。地坛虽与天坛功能上相似,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认识上的“天大于地”的倾向,地坛日渐衰落,几乎成为历史的老照片。
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由盛转衰,曾经富贵繁华
变得破败荒芜、古旧沧桑、冷落寂寥
明景悟情——景1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 ,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生机勃勃
荒芜但并不衰败
明景悟情——景2
灿烂的落日
高歌的雨燕
孩子的脚印
苍黑的古柏
草木泥土的气味
落叶的味道
齐读六个“譬如”句
明景悟情——景3
1.衬托人物心情:地坛是破败荒芜古旧的,同时又宁静充满活力生气。
2.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特定环境: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3.揭示主题:景物描写本身即是感悟,是对“生命”对“世界”的解读。地坛让作者获得新生。
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
母亲之行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
母亲的“知道”与“不知道”
母亲的“目送”
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做过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母亲之行
母亲的“不幸”
问13:红色字部分刻画出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 但这倔只留给我痛侮,丝毫也没有骄傲。
母亲之行
母亲的“寻找”
守护所爱,坚韧而活,乐观而活,好好活儿。
我从母亲身上获得了什么人生启示?
面对苦难,以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母爱,为所爱的人承受一切苦难,为所爱的人献出一切爱,坚定地生活下去。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母亲对儿子的爱,让作者明白了面对苦难应该怎样活下去。
理解: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最终能找到。
“不能仅仅是活着”“得有”强调了母亲对儿子人生的定位,显示出母亲不同于常人的远见,自己虽然未必能为儿子做到,但只要有一口气在,就要为这个目标竭尽全力,这显示了“母爱的伟大”
为什么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我”所承受的只是自己的痛苦,而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作者为什么要插入“我”与作家朋友聊天这件事
由作家朋友的创作动机引出自己的创作动机;由作家朋友为母亲着想的一番话引出自己的想法,为当时不能为母亲考虑而自责。
我想,他比我坦率我想,他又比我幸福,因为他的母亲还活着。而且我想,他的母亲也比我的母亲运气好,他的母亲没有一个双腿残废的儿子,否则事情就不这么简单。
[对比]
用对比的手法,既写出了使母亲能因“我”而感到幸福的心愿!又表明了作者感受到了母亲生命的沉重和痛苦,希望能够给她带来微薄的回报,同时表达了自己的遗憾和悔恨之情。
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 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 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 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呀!
分析连用3个问号的作用
连续三个问句,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和对母亲没能看到“我”的小说获奖的遗憾。交代母亲去世时的年龄,更让人感到母亲的不幸,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悔恨和无限的哀思。
后来我在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天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 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天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
“安慰”一词揭示了“我”的矛盾心理:“我”思念母亲,不想让她过早离开;同时,“我”又觉得她心里太苦了,应该让她早点解脱。
如何理解“上天的考虑,也许是对的”这句话
这句话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沉痛悼念。母亲的悲苦太深重了,所以说上天召她回去,也许是对的,因为这对忍受着巨大苦难的母亲而言是一种解脱,作者也只能以此作为无奈的安慰。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
[反复]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出“我”因母亲不在而产生的失落和痛苦之情。
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我”的“倔强”指在“我”看见她,她没有看见“我”的时候,“我”决意不去喊她。“痛悔”的原因是“我”的“倔强”使承受了双倍痛苦的母亲对“我”更充满了担忧,她在焦灼的寻找与持久的担忧中,终因心力交瘁而去世。作者的感受中饱含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无尽的歉疚。
理解: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了一天。作者写这些内容,一是表现了他内心的失落和惆怅之情,二是流露出他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作者所说的“倔强”指什么 他为什么为此而“痛悔”
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是什么样的路
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是一条自立自强的幸福之路,作者不说出来,是想表明母亲的希望并不是用言语说出来的,而是以她伟大的爱向儿子暗示的,而“我”实际上也正是在她的暗示下找到了一条自立自强之路。
如何理解“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 "
本文结尾形象地点明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我”的每一点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车辙”与“脚印”的交织,象征着母亲与地坛的重合:地坛是“我”获得生命信念的地方,也是“我”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这句话与第二部分开头的一段相呼应,完成了对母爱的诠释。
第七单元
人文主题:自然情怀
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
课前问卷调查1:用“物我相遇”“物我相融”“物我相生”的框架来预习,效果如何?
【通读任务】赏“物我相遇”:梳理际会,感受地坛情状。
1.探际会,理缘分
无意——宿命
方形方形
地坛祭坛
失魂落魄——荒凉冷落
【精读任务】品“物我相融”:
品味语言,发现生命感悟.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变得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园墙
在金晃晃的空气中
斜切下一溜阴凉
剥蚀了
古殿檐头
浮夸的琉璃
第3段:荒芜冷落之景
【精读任务】品“物我相融”
荒芜冷落历尽沧桑的地坛 了失魂落魄的我。
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 了我,我安心多了。
永恒不变多姿多彩的地坛 了我,我变得坦然了。
接纳/安慰
启发/昭示
治愈/平复
“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我与地坛(三)
讨论:结合单元主题"自然情怀"和朱自清、史铁生等的遭遇,思考当我们身处逆境或被现实环境所逼迫,如何才能超越现实、 获得精神自由?
落叶
或飘摇歌舞
或坦然安卧
走进自然
积极主动,而非消极被动:
转换环境,与现实拉开一定的距离
提升境界,站在时间长河中去观照
转换视角,获得新的价值认定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