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说“木叶”》课件(共51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说“木叶”》课件(共51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51张PPT)
说“木叶”
——林庚
一粒沙里见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
导 入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落木”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不用“树叶”或“落叶”?
亮 标
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诗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感悟诗歌中意象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培养筛选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第一部分
知人论事
静希
学者诗人
北大中文四老
文史学家
盛唐气象
清华四剑客
喧闹时代的隐退者
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作者介绍
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提出“盛唐气象”。
知行合一的学者诗人
“喧闹时代的隐退者”。
皎如白雪,煦如阳春。
——吴组缃
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的确是远离尘嚣。他的超然似乎是因为无须介入世俗的纷争……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
——葛晓音
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唐诗综论》一书。林庚从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发现了诗人极少用“树叶”一词而大多用“木叶”一词。从这一很容易被人忽略的细微用语中的差别入手,作者展开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欣赏的大门,令我们惊奇地发现,在貌似平常的简单用语的背后,是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是诗人的感情,是诗人精心遣词用语的良苦用心。本文作者在“木叶”上所下的功夫,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该怎样欣赏古诗词,推而广之,启发我们去思考该怎样欣赏文学作品。
第二部分
初读课文
字 音
袅袅
灼灼
涔阳
窸窣
褒寒

言筌
(niǎo)
(zhuó)
(cén)
(xī sū)
照浦
亭皋
万应锭
迢远
(tiáo)
(pǔ)
(gāo)
(dìng)
(bāo)
(zhēn)
(quán)
字 词
得鱼忘筌:筌(quán),捕鱼用的竹器。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
不落于言筌:不用在语言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得意忘言:原意是言词是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后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用明说。
文学赏析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注解】筌:捕鱼用的竹制的篓子,有口,内有
逆刺,鱼进入就出不来。
【译文】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捕到了鱼,就会忘
了竹笼;语言是用来表达意义的,掌握了(语言
所表达的)意义,就会忘了语言。
“说”是一种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较灵活。
“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意象。
解题
筛选信息
开头总起句、过渡句、结尾总结句、语段的中心句、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独立成段的句子、反复出现的句子、抒情句、议论句
序列词、指示代词、反复出现的词、重点关联词(不但……而且……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分离材料和观点的词(例如、像、好像、假如、由此可见)
关键句
关键词
初读课文
这些诗句中都是用“叶”做意象吗?
对于“树叶”这个物象,融入诗歌后称呼最多的是什么?
从课文看,“木”与“树”含意有别,你从中悟出什么?
预习任务一:初读文本,批注存疑。
木叶

落木

逐段标出序号,划出段中古诗句。
木叶 树叶 落木 落叶
《全唐诗》 73次 28次 24次 204次
《全宋词》 18次 1次 10次 47次
《元曲选》 82次 50次 93次
——乐建兵 朱国《也说“木叶”》
1610年中国茶叶乘着商船漂洋过海,饮茶之风迅速传遍欧洲大陆。因一时不知如何命名,且其来自神秘的东方,被称为“神奇的东方树叶”。
“木叶”
“树叶”
“木”
在艺术形象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
颜色微黄、质地干燥
令人想到树干,暗示落叶
预习任务二:理清文章思路,完成思路图。
理思路
①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②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展到了“落木”。
③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木”字上。
④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⑤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使“木”具有落叶的特征。
⑥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透着黄色,在触感上是干燥的。
⑦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总结句)
(注意“可是”“而”等词语体现的句间关系)
(反复出现的句子、谈论的对象)
(结尾句)
(过渡句)
(上段尾句——过渡句)
(独立成段的句子)
① 总结句 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② 注意“可是”“而” 等词语体现的句间关系 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展到了“落木”。
③ 反复出现的句子、谈论的对象 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 “木”字上。
④ 结尾句 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⑤ 过渡句 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使“木”具有落叶的特征。
⑥ 上段尾句——过渡句 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透着黄色,在触感上是干燥的。
⑦ 独立成段的句子 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初读课文
初读课文
发现问题(1-3段) 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
“木叶”是为诗人所钟爱的艺术形象。
分析问题(4-6段) “木”被人喜欢的原因。
解决问题(第7段) “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似,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却是一字千里。
(现象)
(特征 )
(总结 )
快速阅读课文,梳理全文结构,共分为几个部分?
思路结构图
说“木叶”
“木叶”成为诗人所钟爱的形象
(发现问题)
诗人们钟爱“木叶”
古诗中很少用“树叶”
“木叶”与“树叶”的不同
(1—3)
“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及原因
(4—6)
(分析问题)
第一个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暗示性)
第二个特征:微黄、有干燥感(颜色性)
小结“木叶”“树叶”的异同
(7)
(总结全文)
概念上:相差无几
艺术想象:一字千金
第三部分
文本研读
文本研读
1.课文是怎么来引出话题的?
以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提出“木叶”是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2.第一段列举哪些名句,作者借此说明了什么观点?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湘夫人》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列举四个名句,引出话题。说明木叶之美,说明“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喜爱的形象。
文本研读
3.文章第二段作者又列举了哪些名句,借此说明了什么?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树”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叶”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木叶”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落木”
文本研读
用意:论证“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4.品味诗句“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多悲风”,比较诗中“高木”与“高树”的不同意味。并分析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文本研读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VS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没有落叶的形象 ;
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
“高树”则饱满。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是落叶的景况。
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
“高木”则空阔。
含有落叶因素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4.品味诗句“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多悲风”,比较诗中“高木”与“高树”的不同意味。并分析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
作用:说明“木”与“树”的不同,提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文本研读
5.作者除了论述“木”的质地的暗示性外,还论说了“木”的哪一方面的暗示性?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文本研读
6.怎样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所谓“暗示性” 指词语概念以外的意义,是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意义。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文本研读
7.再读文章,结合具体意象,区别“(落)木(叶)”与“树(叶)”,完成下列表格。
意象 时间 形征 颜色 质感 形象 联想(情感)
(落) 木 (叶)
树 (叶)
秋风叶落
春夏之交
脱尽叶子
枝叶繁茂
枯黄
叶绿
干褐绿
干燥
饱含水分
空阔疏朗
饱满绵密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生机活力
文本研读
1.课文阐释的是诗的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有什么好处?
全文以“木叶”作为引论、立论和结论的依据,以“说木叶”为题,体现了作者的行文思路。
标题为“说木叶”,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着并渗透于有关“木叶”的诗句中品读玩味,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简单,并逐层深入,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以“木叶”具有暗示性的独特角度,来阐释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有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拓展探究
2.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明确了“木叶”是一个好词。那么,我们再往反方向想一想:“树叶”为什么是一个艺术价值低下的词语呢?
①“树”本身就暗示着枝繁叶茂,颜色上通常也暗示着绿色,这样“树”“叶”两词连用,就没增加什么信息量,文字不够洗练。
②“树叶”没有明显的季节特色,可能是黄、绿、红各种颜色都有,这就不能使人产生特定的联想,不能成为大家都明白的语言密码。
而这样的语言密码很多时候就是“意象”。意象是有诗性的人之间的暗语,是彼此都懂得的,一读就会产生一种共鸣的愉悦,并且会根据自身的经历,不断改变丰富意象内涵。
拓展探究
3.为什么在古典诗歌中很少见到“树叶”这个词汇?(请结合有关段落,用文中语句整合、概括回答)
“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树”和“叶”之间有太多的一致,二者在概念和意味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因为古代诗人文字洗练,又习于用单字。
拓展探究
4.再读文本,分小组讨论总结本文作为一篇文学论文,具有怎样的特点。
本文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知识性、思想性强,说理由小见大,层层深入,行文活泼自由,富有文采。总体而言,其特点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①作者努力探究文学的规律性,善用归纳、辨析的方法。
②作者善于“卖关子”。作者不是直接抛出观点,而是借助问题引导读者,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探究的意愿,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
③本文有着作者真切而富有个人特色的体验。本文既表现出作者作为诗人对语言的敏感性,又表现出作为学者语言表达的严谨性。
文本研读
「艺术特色」
选题小,道理深。
文章旨在阐释文艺学原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若从纯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比较艰深的学术论文;作者没有摆出学者的面孔吓唬读者,而选取了古诗中的木叶形象作为论题,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这样,言近而旨远,深入而浅出。
1
艺术特色
深入意境,比较分析。
文章一个重要特征是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引领读者一起进入“树叶”与“木叶”的不同意境,品味“木叶”的形象魅力。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模式。先由诗句总结“木叶”出现的场合,再由此深入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由于作者紧扣诗句,并对诗句意境进行想象挖掘,读者也一同进入诗歌鉴赏的境界,学会品味诗歌的内部和外部语言。
2
艺术特色
巧妙联想,丰富内涵。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该借鉴文中的联想的写作技巧。全文从“木叶”开始,联想到历代诗人笔下的“木”与“叶”,并且对这些诗中所表达的意境进行分析,这种巧妙的联想使文章内容充实,且富有说服力。
3
艺术特色
小 结
作者通过“说木叶”,告诉人们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
诗歌的语言是有尽的,但它包含的意思,给读者的暗示,启发则是无尽的。
我们在鉴赏诗歌时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所局限,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意味。

“木 叶”
“木 叶”成为诗人所钟爱的对象
“木 ”的艺术特征及原因
小结“木 叶”“树叶”的异同
诗人们钟爱 “木叶”
古诗很少用 “树叶”
“木叶”与“树叶的不同”
代表树干,含有落叶的因素
微黄与干枯
概念上:相差无几
艺术形象:一字千里
发现问题
暗示性
分析
问题
总结
课堂小结
第四部分
知识拓展
导 入
实践之旅
A.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C.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E.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F.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①离别之情
②文化传承
③思念之情
④忧愁情绪
⑤脱俗之境
⑥圣洁坚贞
D.茉莉飘香,果行致远。
巩固练习
谈论交流
以“流水”意象为例,探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 阻隔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 绵绵愁思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历史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闲适悠然的自然风景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 世事无常
”繁华事散逐香尘, 流水无情草自春。”
—— 相思
” 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
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盛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有时候,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请思考下列诗中“梅”的暗示性。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强调了凌寒独开,不畏严寒,高洁品质(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
卜算子 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寂寞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乐观坚定,壮美豪放,充满自信。
(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
以上三首诗虽都是咏梅,但是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情境不同,导致其暗示性也不同。
结 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