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1.(2024八下·越城期末)“建模”是科学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没有使用模型法的是( )A.原子结构 B.磁场分布C.水分子 D.滑动变阻器2.(2024八下·越城期末)下列能够证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实验是( )A. B.C. D.3.(2024八下·越城期末)将两枚一元硬币放在条形磁体下方,硬币静止时的情形应为( )A. B. C. D.4.(2024八下·越城期末)古代冶炼金属都需要高温,为了保持冶炼炉内高温,需要不断拉动风箱的目的是( )A.降低木材的着火点 B.增大木材之间间隔C.提供了充足的空气 D.清除多余的可燃物5.(2024八下·越城期末)如图所示是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下列有关说法符合安全用电原则的是( )A.有经验的电工在安装充电桩时不必断开电源B.每个充电桩在安装时都要装漏电保护器C.安装充电桩时,不连接地线也可以D.万一有充电桩起火,应马上浇水扑灭6.(2024八下·越城期末)我国南方有“笋有多大,竹有多粗”的说法。竹笋初钻出土面就有了与长成后同样的粗细。这说明竹茎的结构中没有( )A.韧皮部 B.形成层 C.木质部 D.髓7.(2024八下·越城期末)西班牙有一条酸河。酸河形成的原因是河床所含物质X在水和氧气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所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7O2+2X+2H2O═2FeSO4+2H2SO4,则X的化学式为( )A.FeS2 B.Fe2S3 C.FeS D.FeO8.(2024八下·越城期末)某同学家中的一棵桃树,在桃子成熟前由于某种原因损伤了部分树皮,收获时果实反面又大又好吃,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木质部输送给果实更多的水分B.受伤树皮的运输能力更强了C.木质部运输有机物,损伤树皮不影响果实的发育D.树叶制造的营养物质向下运输受阻而供给了果实9.(2024八下·越城期末)“福建舰”是我国首次采用电磁弹射起飞技术的航空母舰,其弹射原理如上图:舰载机位于两条通电轨道的中间,起飞时,给轨道如上驱动电流使其沿轨道方向由静止开始加速。最终被弹射出去。下列与电磁弹射工作原理相同的电器设备是( )A.电灯 B.电铃 C.发电机 D.电动机10.(2024八下·越城期末)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时,试管内的物质总质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变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也能用该图表示的是( )A.MnO2的质量分数 B.氯化钾的质量分数C.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D.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11.(2024八下·越城期末)流程图可以用来表示一些关系或生理过程。下列所述顺序与内容正确的是( )A.植物吸收水到散失水:根毛细胞→…→根、茎、叶中的筛管→…→气孔→叶外B.原子结构模型发展历程:实心球模型→西瓜模型→核式结构模型→分层模型→…C.氧气进入人体:鼻腔→咽→喉→支气管→气管→肺泡→肺泡周围毛细血管→…D.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检查气密性→加药品→…→熄灭酒精灯→从水槽中移出导管12.(2024八下·越城期末)下列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碳循环中的“碳”是指碳元素B.微粒观: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减少C.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D.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质量守恒13.(2024八下·越城期末)如图是研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创新实验,①③为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湿润纸片,②是用紫色石蕊试液浸过的干燥纸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A中滴加的稀盐酸可用稀硫酸代替,使实验现象更明显B.装置B中①③变红是因为生成的CO2呈酸性C.装置B中能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的现象是③比①先变红D.装置C中点燃的蜡烛自上面下熄灭14.(2024八下·越城期末)为了测定金属R的相对原子质量,准确称取一定量该金属粉末,在坩埚内加热使其完全氧化,形成金属氧化物冷却后再称重,获得如表数据。但知R的化合价为+3价,则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金属质量(g) 金属氧化物质量(g)45.0 85.0A.27 B.18 C.24 D.4815.(2024八下·越城期末)中国科学家已实现由CO2到淀粉的全人工合成,其中一步重要反应的物质转化如图所示。已知参加反应a的各物质分子个数比为1:1:1:1,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H2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B.甲醛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2:1C.甲醛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高于甲醇,反应b属于分解反应D.为使甲醇持续转化为甲醛,反应b不需要补充H2O216.(2024八下·越城期末)用适当的化学符号填空:(1)用于医疗急救的气体 ;(2)2个氢原子 ;(3)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17.(2024八下·越城期末)分类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方法,分类有一定的标准。右上图所示容器中分别盛有不同物质,其中所盛物质属于单质的是 (填字母,下同),属于混合物的是 .属于氧化物的是 。18.(2024八下·越城期末)我国自主研制的天问一号搭载祝融号火星车,已经成功登陆火星。火星拥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二氧化碳等资源。火星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如表一。表一气体成分 CO2 N2 Ar O2 其他体积分数/% 95.32 2.7 1.6 0.13 0.25(1)为鉴别一瓶模拟“火星低层大气”和一瓶空气,可采用的化学方法是 。(2)祝融号火星车的太阳能板主要成分是单晶硅。表二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已知同族元素化学性质相似,则常温下与硅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是 。表二(3)若为满足人类未来在火星上生活,下列研究设想不合理的是 (选填字母)。A.将CO2转化为O2,提高O2含量B.将CO2分解转化为N2,提高N2含量C.寻找水的存在和开发水循环技术D.利用火星上的金属矿物资源冶炼金属19.(2024八下·越城期末)某地区发现一种未知植物的化石,科学家通过技术手段确定该植物叶片在生命活动中总是处于卷曲状态,如图为其显微结构示意图。(1)该叶片中的叶绿体主要分布在 (选填“上”或“下”)表皮附近,这样更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2)科学家猜测该植物具有很强的保水能力,可能生长在干旱的环境中。请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结合示意图中的相关结构,分析说明科学家猜测的理由 (回答一点即可)。20.(2024八下·越城期末)医学上使用的心肺机是用“电动泵”替代心脏,推动血液循环,如图是某血泵的工作示意图,线圈AB固定在用软铁制成的活塞柄上(相当于一个电磁铁),通电时线圈与活塞柄组成的系统与固定在左侧的磁体相互作用,从而带动活塞运动。活塞筒通过阀门与血管相通,阀门S1只能向活塞筒外开启,S2只能向活塞筒内开启。(1)当绘图中的电流从B流向A时,此时居塞将向 (填“左”或“右”)运动,血液 (选填“从②流向①”或“从③流向②”);(2)若要维持电动泵持续工作.AB间应该接入 (填“直流电”或“交流电”)。21.(2024八下·越城期末)兴趣小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的植物叶,分成4等份,分别在不同温度下暗处理1小时,接着在相同光照下放置1小时,测定每份叶中有机物质量的变化,制成图甲。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叶在28℃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量为 毫克。(2)乙图是:29℃时该植物吸收(释放)二氧化碳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则曲线上b点的含义是 。(3)若温度由29℃下降到28℃,图乙中相应的a点将往 方(选填“上”或“下”)移。22.(2024八下·越城期末)图甲为某家用电路示意图,为防止电路短路而引发火灾,小明欲将某款双金属片段路器接入该家庭电路中,图乙为断路器分别在“电路正常”和“某处短路”两种状态的示意图。(1)图甲中灯泡与插座的联接方式是 ;(2)将断路器接入图甲中M处时,应选择a、b、c中的 两个接线柱;(3)小明将该断路器接入图甲中N处,在使用中因电灯L发生短路导致断路器断开,若用测电笔测试插座三个孔的带电情况,其中能使氖管发光的是 。A.接地插孔 B.零线插孔 C.火线插孔23.(2024八下·越城期末)实验室用加热熟石灰和氯化铵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NH3)。氨气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显碱性,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遇到氨气变成蓝色。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室制取氨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选填字母。(2)如果用F装置收集NH3,则气体应从 (选填“a”或“b”)端通入,若要检验氨气是否集满,请写出操作方法: 。24.(2024八下·越城期末)为验证“镁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小科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查阅资料】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各种无机盐,镁参与绿色植物叶绿素的形成,植物缺镁会出现叶片失绿变黄、植物生长不良等症状。【实验器材】完全营养液(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矿物质元素)、缺镁的完全培养液、长势相同的青菜幼苗、普通蒸馏水、含镁蒸馏水、玻璃器皿若干。【实验步骤】①选20株长势旺盛、大小相似的青菜幼苗,用蒸馏水洗净根上的泥土,备用;②取2只玻璃器皿,编号甲、乙。甲组加入适量完全营养液,乙组加入等量的另一种液体、将幼苗随机均分栽入其中;③将装置放在温暖有光通风的环境,并适时给根部通入空气;④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幼苗的高度、叶片颜色等生长指标;⑤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请回答:(1)步骤①中,“用蒸馏水洗净根上的泥土”的目的是 ;(2)步骤②中,乙瓶中应该加入的液体是 (3)小红认为,实验所用的营养液浓度不宜太高,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其理由是: ;(4)小明认为,步骤②中,如果在甲、乙两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含镁蒸馏水和普通蒸馏水,其它步骤和条件与小科相同,也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论。请对小明的观点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 。25.(2024八下·越城期末)雾霾会造成阳光被遮挡。为“探究雾霾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进行如下实验:①在三个玻璃瓶中分别加入等量2%碳酸氢钠溶液(维持溶液中二氧化碳浓度不变);②用打孔器在菠菜叶上打出直径1厘米的叶圆片30片,进行抽气处理(抽出叶圆片细胞间隙的空气,使其能沉入水底)。将叶圆片平均分为三组,放入三个玻璃瓶中,密封处理;③如图所示,将玻璃瓶分别放入甲、乙、丙3个密闭玻璃罩中。甲中不放卫生香,乙中点燃1根卫生香,丙中点燃2根卫生香;④打开台灯照射30分钟后,观察并记录甲、乙、丙装置内叶圆片浮起的数量依次为10片、5片和2片。请回答下列问题:(1)本实验中卫生香的作用是 。(2)步骤④中“菠菜叶圆片上浮”的原因是光合作用产生的 附着在叶圆片表面,增大了排开水的体积,导致其所受浮力大于重力。(3)本实验说明“雾霾对植物光合作用会有影响”的证据是 。(4)本实验运用了转换法这一科学方法,即通过 反映叶圆片的光合作用强度。以下没有运用转换法的是 (选填字母)。A.研究叶表面气孔分布B.研究动物的呼吸作用C.研究直线电流的磁场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26.(2024八下·越城期末)小明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同时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装置中注射器活塞与内壁摩擦非常小,可忽略不计。查阅资料发现:①当容器内的氧气浓度低于一定值时,白磷无法继续与氧气反应。②“暖宝宝”能耗尽容器中少量的氧气。实验操作步骤如下:步骤1:步骤2:将盛有足量白磷的燃烧匙放入空集气瓶中,塞紧塞子,白磷不燃烧。步骤3:打开集气瓶塞子,往瓶中倒满80℃的热水,并塞紧塞子,白磷仍然不能燃烧。步骤4:打开K1和K2, 通过注射器从b管抽水,当注射器中水量达到V1毫升时,瓶中液面低于燃烧匙底部,此时立即关闭K1、K2, 发现瓶中白磷燃烧。步骤5:待整个装置冷却至室温时,打开K2, 发现注射器中的水剩余V2毫升。(1)请补充步骤1 (2)步骤 对照,说明白磷燃烧需要的条件是充足的氧气。(3)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 。(用V1、V2来表示)(4)小明多次重复上述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远大于21%,原因是 。27.(2024八下·越城期末)学校开展项目化学习挑战赛——为夜跑者设计制作节能夜跑灯。【提供器材】塑料水管、胶塞、圆柱形强磁体、漆包线、LED灯(图甲,LED灯具有单向导电性,当电流从“+”极流入时,LED灯会发光,当电流从“-”极流入时,LED灯不发光)等。【方案设计】乙图为小柯设计的节能夜跑灯结构图,当磁体在水管中来回移动时,塑料水管外与线圈相连的LED灯发光。【产品制作】小柯用磁性相同的磁体,以正常跑步时甩臂的速度切割磁感线,得到感应电压大小和线圈匝数关系如丙所示。【项目评价】节能夜跑灯产品性能评价量表(节选)评价指标 5分 3分 1分发光情况 两盏LED灯交替发光 两盏LED灯发光 一盏LED灯发光使用情况 日常跑步甩臂发光 快于日常跑步甩臂发光 手中摇动发光(1)如图丁,为使节能夜跑灯跑步时自动发光,将其佩戴在 (选填“A”或“B”)位置比较合适,请简述理由 ;(2)若LED灯正常发光需要的电压为18V、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小组同学至少要绕制 匝的线圈;(3)根据评价表,小科设计的夜跑灯“发光情况”一项评分为1分.请在图戊所示虚线框内画出改进后的设计图,使该指标达到5分。 28.(2024八下·越城期末)图1表示人体在呼吸时胸廓的某一状态,图2表示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3是“探究呼出气体与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的实验装置。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1表示 (选填“吸气”或“呼气”)过程,此时膈肌处于 (选填“收缩”或“舒张”)状态。(2)图2中AB段曲线(不包括A、B两点)表示肺内气压 (填“大于或“小于”)外界气压,图1所示过程对应图2中的 (填“AB“或“BC”)段。(3)图3锥形瓶A、B中应加入 ;如果在模拟图1过程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选填“打开a,关闭b”、“打开b,关闭a”或“ab均打开”)。29.(2024八下·越城期末)人体缺乏维生素C(简写“Vc”)就会患坏血病。如图为某种Vc片剂的说明书(其中氧原子的个数被隐去,化学式可用C6H8Ox表示),根据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Vc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2)Vc化学式中x= 。(3)小科爸爸每天服用该Vc片剂,小科建议爸爸可食用“Vc之王”猕猴桃来代替Vc片,若每100g猕猴桃含维生素C120mg,则小科爸爸要达到服用上述Vc片的效果,每天至少需要食用猕猴桃多少克 (写出具体计算过程) 30.(2024八下·越城期末)实验室有一瓶含少量氯化钾的氯酸钾样品,某项目化学习小组利用该样品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实验数据记录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a= 。(2)计算氯酸钾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3)计算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1.(2024八下·越城期末)在跨学科实践课上,某小组同学开展了“空气质量检测仪”的项目化学习活动。下面是该小组同学交流的实践过程,请帮助完成下列内容:【项目任务】制作一个简易空气质量检测仪。【项目导引】资料显示空气质量等级是按照空气质量指数K划分的,如表所示。空气质量指数K 0~50 51~100 101~150 151~200 201~300 >300空气质量等级 优 良 轻微污染 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 重度污染通过说明书获悉,气敏电阻R的阻值随空气质量指数K的关系如表所示:空气质量指数K 50 100 150 200 250 300电阻值R/ 100 50 30 20 15 10【方案设计】小组同学经过一番讨论和研究,设计如图所示的空气质量检测仪的电路。控制电器中定值电阻,电源电压U恒为6V不变,用电流表示数表示对应空气质量指数,电磁铁中线圈的电阻不计;闭合开关S,当电流表示数为0.15A时,电路报警.此时电磁铁把衔铁B吸下来,工作电路净化系统开始工作。【项目实施】(1)如图,闭合开关S,电磁继电器中电磁铁M的上端为 (选填“N”或“S”)极,当空气质量指数K值升高,电路中电流表的示数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2)计算①当空气质量指数K为50时,电阻R0两端的电压; ②当电路报警时对应的空气质量等级; (3)若想让仪器检测更加灵敏,使空气质量指数K略低于“方案设计”中数值时电路就报警,请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① ;② 。32.(2024八下·越城期末)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在海南文昌发射升空;53天后,“嫦娥六号”返回器将携带月球土壤样品着陆地球。(1)火箭发射与燃料①火箭的助推器系统采用一种液氧煤油分级燃烧循环发动机,若发射时使用120吨航空煤油,与液氧完全反应后生成396吨二氧化碳和108吨水,则反应共消耗 吨液氧,航空煤油中含有的元素有 。②火箭的子级推进系统采用一种液氧液氢燃气发生器循环发动机,液氢、液氧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一种无污染的常见物质,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月壤的采集与保存①根据月球的状况推断,月球土壤中一定含有 (选填字母);A.矿物质 B.水 C.微生物 D.腐殖质②着陆后,着陆器采用表钻结合的方式,既铲挖了月面表层土壤,又深孔钻取了月面至2米深处的“月壤柱”, 样品对研究月球地质演化历史更有价值(选填“表面土壤”或“月壤柱’);③采回的月壤,将由科学家真空解压后保存于氮气中。氮气能用于保存月壤,主要是因为其化学性质 。(3)月壤的成分与价值月壤中有丰富的可作核聚变燃料的He-3,如图所示为He-3发生的一种核聚变示意图,在①②③④⑤所示的微粒中,相对原子质量最大的是 (填写序号),①③ (填写“属于”或“不属于”)同种元素。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识点】模型与符号【解析】【分析】 模型是对某一系统、过程或概念的简化和抽象,通常用于研究、展示或模拟实际情况。模型可以是物理的(如地球仪、人体模型)或数学的(如方程、图形),其主要目的是帮助人们理解复杂的现象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符号是人们约定用来指代特定对象或概念的标志,通常是抽象的。符号可以是文字、语言、数学符号、交通标志等,其作用是传递信息。【解答】A、该图示是原子结构模型,利用了模型法,故A不合题意;B、该图示是磁感线模型,利用了模型法,故B不合题意;C、该图示是水分子结构模型,利用了模型法,故C不合题意;D、该图示是滑动变阻器符号,属于符号,故D符合题意。故选D。2.【答案】C【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解析】【分析】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包括土壤生物和土壤非生物;土壤生物是指土壤植物,土壤动物和微生物;土壤非生物有水分,空气,无机盐和有机物等;【解答】A.向盛有土壤块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时,产生气泡,是因为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不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因此从水中逸出,该选项能够证明土壤中含有空气,A错误。B.加热土壤时,试管内壁出现水珠,能证明土壤中含有水,但该实验的试管口应该略微向下倾斜,B错误。C.土壤可以直接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若果质量减少,有焦臭的味道,就是证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C正确。D.加热土壤浸出液,一段时间后随着水不断减少,若有白色固体出现,证明土壤中含有无机盐,D错误。故选C。3.【答案】A【知识点】磁体、磁极、磁化;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解析】【分析】磁化,是指在受磁场的作用下,由于材料中磁矩排列时取向趋于一致而呈现出一定的磁性的现象。使原来不具有磁性的物质获得磁性的过程。一些物体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会显现磁性,这种现象叫做磁化。相互接触的地方磁化为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同名磁极相互排斥;【解答】因两枚一元硬币放在条形磁体下方,容易被磁体磁化,此时两枚硬币的上端均与磁体下端的磁性相异,已知磁体有两极,则两枚硬币下端的磁极相同,根据磁极相互间的作用可知,两枚硬币相互排斥分开,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4.【答案】C【知识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解析】【分析】反应物的温度越高,接触面积越大,浓度越大,则反应越快。【解答】 古代冶炼金属都需要高温,为了保持冶炼炉内高温,需要不断拉动风箱的目的是提供了充足的空气,利于燃料充分燃烧,提供更高的温度。故选C。5.【答案】B【知识点】安全用电原则【解析】【分析】安全用电的总原则是: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梯;【解答】A.为防止发生触电,在安装充电桩时必须断开电源,故A不符合题意;B.防止发生漏电,则需要每个充电桩在安装时都要装漏电保护器,故B符合题意;C.安装充电桩时,避免金属外壳的用电器发生漏电,因此需要接地线,故C不符合题意;D.万一有充电桩起火,防止发生二次触电,则应立马切断电源,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6.【答案】B【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解析】【分析】茎从外向内分为树皮、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髄;树皮起保护作用;韧皮部中的筛管起运输有机物的作用;形成层可以不断地分裂向内形成木质部,向外形成韧皮部,使得植物的茎不断地增粗;木质部中的导管可以运输水和无机盐;髄可以储存营养物质;【解答】形成层可以不断地分裂向内形成木质部,向外形成韧皮部,使得植物的茎不断地增粗,所以竹笋初钻出土面就有了与长成后同样的粗细。这说明竹茎的结构中没形成层;故答案为:B.7.【答案】A【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质量守恒定律:(1)化学反应的过程: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成为各个生成物的过程。(2)实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会改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个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六个不变:宏观: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各元素的质量不变。微观: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两个一定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微观:分子的种类一定变;两个可能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原子团可能改变。【解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7O2+2X+2H2O═2FeSO4+2H2SO4看出,反应物中除了2X外有4个氢原子,16个氧原子,生成物中有2个铁原子,4个硫原子,4个氢原子,16个氧原子,所以X的化学式为FeS2。故选A。8.【答案】D【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茎的运输作用【解析】【分析】木质茎的结构组成部分:表皮: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隙比较小,起支持作用。韧皮部:在茎的横切面上呈环状排列,其中含有韧皮纤维和疏导有机物的筛管。形成层:呈环状排列,细胞扁平,能不断进行细胞分裂,产生子细胞。子细胞能吸收营养物质,从而不断长大,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加粗。水稻、小麦、竹类等植物没有形成层,因此,它们的茎不能加粗生长。木质部包括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和木纤维(坚硬)髓:细胞壁比较薄,常有贮藏营养物质的功能。【解答】木质部部输送给果实更多的水分,因为木质部中有导管,负责运输水分和无机盐,但是果皮中主要是从上而下运输有机物的韧皮部,所以 在桃子成熟前由于某种原因损伤了部分树皮, 使得树叶制造的营养物质向下运输受阻而供给了果实 ,所以收获时果实反而又大又好吃;故答案为:D9.【答案】D【知识点】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解析】【分析】 电动机主要由定子与转子组成,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运动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磁场方向)方向有关。改变其中一个因素,受力方向发生改变;同时改变两个影响因素,受力方向不变;电动机工作原理是磁场对电流受力的作用,使电动机转动。【解答】根据题意可知,电磁弹射工作原理是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而改变运动状态,该原理与电动机原理相同,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0.【答案】C【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加热氯酸钾(KClO3)与二氧化锰(MnO2)反应:反应方程式为:2KClO3→ 2KCl + 3O2↑(条件:MnO2、加热)。【解答】A、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加热到一定温度氯酸钾才能分解,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逸出,剩余固体的质量减少,则MnO2的质量分数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不符合图像变化趋势,故选项错误;B、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加热到一定温度氯酸钾才能分解,随着反应的进行,氯化钾的质量逐渐增大,则氯化钾质量分数的质量分数从0开始逐渐增大,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不符合图像变化趋势,故选项错误;C、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加热到一定温度氯酸钾才能分解,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逸出,则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逐渐减少,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最终剩余的固体中二氧化锰,符合图像变化趋势,故选项正确;D、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前后钾元素的质量不变;加热到一定温度氯酸钾才能分解,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逸出,剩余固体的质量减少,则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不符合图像变化趋势,故选项错误。故选C。11.【答案】B【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解析】【分析】 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是与物理学的蒸发过程不同,蒸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其主要过程为: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内导管→茎内导管→叶内导管→气孔→大气.植物幼小时,暴露在空气中的全部表面都能蒸腾。【解答】A.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和散失的过程是:土壤中的水分被植物的根吸收进入生物体后,通过茎中的导管运输到叶,再通过叶中的导管进入叶,最后以气体的形式通过气孔散失到空气中。所以植物体吸收水分,到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的四步,正确的顺序应该是:根吸收水分;通过导管输送到叶;水分化为水蒸气;通过气孔散失到空气。即根毛细胞→…→根、茎、叶中的导管→…→气孔→叶外,A错误。B.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实心球模型,到汤姆生提出的类似西瓜的“枣糕模型”(即西瓜模型),再到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的核式结构模型,以及后来的分层模型(如玻尔模型),这一历程是准确的,B正确。C.外界氧气沿呼吸道进入人体,在肺泡处扩散到血液,即: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周围毛细血管,C错误。D.涉及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在进行这类实验时,首先需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加入药品,接着进行加热以产生氧气。在实验结束时,为了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导致试管破裂,必须先移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因此,D选项中的“熄灭酒精灯→从水槽中移出导管”是错误的顺序,D错误。故选B。12.【答案】B【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A、根据碳氧循环指的是碳、氧元素分析;B、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分析;C、根据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稳定分析;D、根据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答】A、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碳循环中的“碳”是指碳元素,不符合题意;B、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化石燃料的燃烧不会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减少 ,符合题意;C、 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不符合题意;D、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质量守恒 ,不符合题意;故选B。13.【答案】C【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包括:稳定性:二氧化碳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分子,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化学性质较为惰性。 与水反应:二氧化碳可以溶解于水中形成碳酸(H2CO3),这是一种弱酸性物质。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与碱性物质反应:二氧化碳可以与碱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碳酸盐。 与金属反应:在高温下,二氧化碳可与金属反应,形成金属碳酸盐。 检验方法: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能使石灰水变浑浊,这是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之一。【解答】A、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硫酸钙会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反应反应进行一步发生,装置A中滴加的稀盐酸可用稀硫酸代替,使实验现象不明显,故说法错误;B、①③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产生碳酸呈酸性,能够使石蕊试纸变红,故说法错误;C、喷水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且③比①先变红,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说法正确;D、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所以装置C中点燃的蜡烛自下而上熄灭,故说法错误。故选C。14.【答案】A【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根据化合价写出氧化物化学式,再利用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计算出R的相对原子质量分析。【解答】R的化合价为+3价,则氧化物化学式为R2O3,设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则2x:48=45.0g:(85.0-45.0)g,x=27.故选A。15.【答案】D【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质量守恒定律:(1)化学反应的过程: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成为各个生成物的过程。(2)实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会改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个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六个不变:宏观: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各元素的质量不变。微观: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两个一定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微观:分子的种类一定变;两个可能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原子团可能改变。【解答】A、H2O2中氢元素显+1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氧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根据分析可知甲醛的化学式为CH2O,则甲醛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2:1,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甲醇的化学式为CH3OH,则甲醇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甲醛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甲醛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高于甲醇;根据流程图可知,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反应a方程式为CH3OH+O2=CH2O+H2O2,反应b为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方程式为2H2O2=2H2O+O2↑(图中没表明催化剂可以不写,仅为了说明分子数目在反应前后的变化),反应b中每两个过氧化氢分子分解才能得到一个氧分子,而反应a中,每消耗一个氧分子只能生成一个过氧化氢分子,需要另外补充一个过氧化氢分子才能使甲醇持续转化为甲醛,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16.【答案】O2;2H;H2O【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解析】【分析】氧气的性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理性质: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 熔点为-218.8℃,沸点为-183.1℃。 氧气的密度为1.429克/升,略大于空气。 化学性质:氧气具有氧化性和助燃性,能与大多数元素反应,形成氧化物。 它是一种高度活性的气体,与其他物质反应时释放能量。【解答】(1)氧气能供给呼吸,用于医疗急救的气体是氧气,氧气的化学式为O2;(2)原子的表示方法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个氢原子表示为2H;(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所以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水分子可用水的化学式表示,表示为H2O。故答案为:(1)O2(2)2H((3)H2O17.【答案】A;BC;D【知识点】常见物质的分类【解析】【分析】 物质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是在一个分子中,只有2种元素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解答】A、氧气与液氧是氧气的不同状态,是一种物质且只含有一种元素,是单质;B、氧气与臭氧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是混合物;C、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是混合物;D、冰与水是同种物质,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纯净物,是化合物。所盛物质属于单质的是A,属于混合物的是BC;属于氧化物的是D。18.【答案】通入澄清石灰水看能否使其变浑浊;碳;B【知识点】元素周期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用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吸收二氧化碳用氢氧化钠溶液;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一列叫做一个族;在同一列中,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在同一行中,元素的核电荷数从左向右依次增加;【解答】(1)“火星低层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最大为95.3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火星低层大气”和空气,具体的方法是:把适量的澄清石灰水分别注入两个集气瓶中振荡,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瓶气体是“火星低层大气”,无明显变化的原瓶气体是空气;(2)同族元素化学性质相似,则常温下与硅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是碳;(3)A、模拟“火星低层大气”组成的气体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和少量氧气,而二氧化碳中含有氧元素,可通过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来提高氧气的含量,故该设想合理;B、二氧化碳中不含氮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无法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氮气,故该设想不合理;C、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人类未来要想在火星上生活,必需寻找水的存在和开发水循环技术,故该设想合理;D、火星拥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可利用火星上的金属矿物冶炼金属供人类使用,故该设想合理;故答案为:(1)通入澄清石灰水看能否使其变浑浊(2)碳(3)B19.【答案】上;气孔被上表皮卷曲包裹在内,且表面有绒毛,使水分不容易蒸发,蒸腾作用减弱【知识点】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解析】【分析】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在叶片表皮上分布有气孔,气孔由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组成,可以张开或关闭,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解答】(1)叶肉细胞中含有大量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叶肉包括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栅栏组织主要靠近上表皮,含有大量的叶绿体,所以图中叶片的叶绿体主要分布在上表皮附近,这样更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2)该植物气孔着生部位向内凹陷,可以使保卫细胞存储更多的水分;叶片卷起,水蒸气可以积聚在卷起的叶片内;叶片下表皮的表面分布着大量绒毛,能降低叶下表皮附近的空气流动速度,减少水分散失。所以,科学家猜测该植物具有很强的保水能力。故答案为:(1)上(2)气孔被上表皮卷曲包裹在内,且表面有绒毛,使水分不容易蒸发,蒸腾作用减弱20.【答案】右;从②流向①;交流电【知识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解析】【分析】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电流大小: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中所通电流的大小成正比。电流越大,磁性越强1234。线圈匝数: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这是因为更多的匝数可以增强磁场12345。有无铁芯:有铁芯的电磁铁磁性更强。铁芯能够集中磁场,增强磁效应235。电磁铁的磁极方向随着电流方向的改变而改变;【解答】(1)已知线圈中的电流从B流向A时,由右手螺旋定则可知,螺线管左端为N极,此时同名磁极相对,故活塞右移,使得阀门S2关闭,S1打开,则血液由②流向①。(2)根据电动机原理可知,若要维持电动泵持续工作,AB间应该接入交流电,通过改变电流改变通电线圈受力方向,从而维持电动泵持续工作。故答案为:(1)右;从②流向①(2)交流电21.【答案】(1)7(2)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等于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3)上【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解析】【分析】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是与物理学的蒸发过程不同,蒸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其主要过程为: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内导管→茎内导管→叶内导管→气孔→大气.植物幼小时,暴露在空气中的全部表面都能蒸腾。【解答】(1)从甲图中看出,叶在28℃时,暗处理1小时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是2毫克;叶在28℃时光照1小时后与暗处理前的有机物增加量是3毫克。叶在28℃光照1小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时候还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2毫克。因此实验中,叶在28℃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量=2+3+2=7(毫克)。(2)图乙中,当曲线位于b点时,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为0,说明此时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等于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3)当光照强度为0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低呼吸作用弱;所以,若温度由29℃下降到28℃,由于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弱,a点将上移。故答案为:(1)7(2)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等于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3)上(1)从甲图中看出,叶在28℃时,暗处理1小时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是2毫克;叶在28℃时光照1小时后与暗处理前的有机物增加量是3毫克。叶在28℃光照1小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时候还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2毫克。因此实验中,叶在28℃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量=2+3+2=7(毫克)。(2)图乙中,当曲线位于b点时,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为0,说明此时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等于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3)当光照强度为0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低呼吸作用弱;所以,若温度由29℃下降到28℃,由于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弱,a点将上移。22.【答案】并联;a、c;BC【知识点】家庭电路的故障分析;测电笔的使用【解析】【分析】(1)断路器接入电路中时,电路是正常工作的;(3)N处为零线;测电笔接触火线时氖管会发光;三孔插座的接法是“左零右火上接地”。【解答】(1)由图可知,灯泡与插座工作时互不影响,是并联的。(2)将断路器接入图甲中M处时,断路器正常工作,应选择a、c两个接线柱。(3)将该断路器接入图甲中N处,在使用中因电灯L发生短路导致断路器断开,三孔插座的右孔接的是火线,左孔通过灯泡接到火线上,所以火线插孔、零线插孔都能时测电笔的氖管发光,故BC符合题意。23.【答案】A;b;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到a口,如果变蓝,说明集满了【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解析】【分析】气体制取发生装置的选取主要依据以下因素:反应物的状态固体和固体反应:通常需要加热,选择固体加热型装置,如试管、坩埚等。固体和液体反应:若不需加热,选择固液不加热型装置,如启普发生器或其简易装置;如需加热,选择固液加热型装置,如烧瓶配上加热设备。液体和液体反应:一般不需加热,选择与固液不加热型类似的装置。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需要加热的反应,装置需配备加热设备,如酒精灯、电热套等,并考虑仪器的耐高温性能。是否需要催化剂:如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需二氧化锰催化,装置应便于添加和分离催化剂。【解答】(1)反应物为固体,且需要加热,故选A为发生装置;(2)氨气密度比空气小,先在顶部聚集,所以从短口a进气;氨气可使湿润的红色湿润试纸变蓝,所以将红色湿润试纸置于b处,观察是否变蓝,判断是否集满。故答案为:(1)A(2)b;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到a口,如果变蓝,说明集满了24.【答案】防止根上泥土原有元素干扰实验;等量不含镁元素的完全营养液;营养液浓度过高会导致根部细胞脱水死亡;小明观点不正确,控制变量法除了控制需要探究的因素为变量外,其他因素要保证适合其生长,本实验中就不能用虽然相同而不适合其生长的蒸馏水,而要用完全营养液【知识点】控制变量法;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不同的植物、同种植物的不同生长时期,所需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 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解答】(1)每组只用少量的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做实验不科学,可能因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自身原因等偶然性而影响实验结果。为了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排除偶然性,增强实验的准确性、可靠性,所以步骤①中,“用蒸馏水洗净根上的泥土”的目的是防止根上泥土原有元素干扰实验。(2)本次实验为验证“镁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所以步骤②中,乙瓶中应该加入的液体是等量不含镁元素的完全营养液。(3)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所以小红认为,实验所用的营养液浓度不宜太高,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理由是营养液浓度过高会导致根部细胞脱水死亡。(4)小明认为,步骤②中,如果在甲、乙两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含镁蒸馏水和普通蒸馏水,其它步骤和条件与小科相同,也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论。小明观点不正确,控制变量法除了控制需要探究的因素为变量外,其他因素要保证适合其生长,本实验中就不能用虽然相同而不适合其生长的蒸馏水,而要用完全营养液。故答案为:(1)防止根上泥土原有元素干扰实验(2)等量不含镁元素的完全营养液(3)营养液浓度过高会导致根部细胞脱水死亡(4)小明观点不正确,控制变量法除了控制需要探究的因素为变量外,其他因素要保证适合其生长,本实验中就不能用虽然相同而不适合其生长的蒸馏水,而要用完全营养液25.【答案】(1)模拟雾霾遮挡光照(2)氧气(3)甲乙丙三个装置内叶圆片浮起数量不同(4)叶圆片浮起数量;D【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解析】【分析】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解答】(1)本实验是探究雾霾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装置中点燃卫生香是模拟雾霾,用卫生香的数量模拟雾霾的严重程度。(2)光合作用能够产生氧气;氧气附着在叶圆片表面,增大了排开水的体积,导致其所受浮力大于重力,叶片上浮。(3)甲装置中没有点燃卫生香、乙装置中点燃一支卫生香、丙装置中点燃两支卫生香,雾霾程度由轻到重;叶片上浮的数量分别是10片、5片和2片。由此说明,雾霾对植物光合作用会有影响。(4)光合作用的强弱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使叶片上浮的数量是直观的,可以检测的。A.气孔太小,肉眼不可见,但其在热水中排出的气泡数量是可以检测到的,故本实验研究叶表面气孔分布运用了转换法,A正确。B.呼吸作用的强弱无法直接观测,但红色液滴的移动距离是可以检测的,故本实验运用了转换法,B正确。C.磁场无法直接观测,但小磁针的转动是直观的、可见的,故本实验运用了转换法,C正确。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是直观的、可见的,没有运用转换法,D错误。故选D。故答案为:(1)模拟雾霾遮挡光照(2)氧气(3)甲乙丙三个装置内叶圆片浮起数量不同(4)叶圆片浮起数量;D(1)本实验是探究雾霾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装置中点燃卫生香是模拟雾霾,用卫生香的数量模拟雾霾的严重程度。(2)光合作用能够产生氧气;氧气附着在叶圆片表面,增大了排开水的体积,导致其所受浮力大于重力,叶片上浮。(3)甲装置中没有点燃卫生香、乙装置中点燃一支卫生香、丙装置中点燃两支卫生香,雾霾程度由轻到重;叶片上浮的数量分别是10片、5片和2片。由此说明,雾霾对植物光合作用会有影响。(4)光合作用的强弱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使叶片上浮的数量是直观的,可以检测的。A.气孔太小,肉眼不可见,但其在热水中排出的气泡数量是可以检测到的,故本实验研究叶表面气孔分布运用了转换法,A正确。B.呼吸作用的强弱无法直接观测,但红色液滴的移动距离是可以检测的,故本实验运用了转换法,B正确。C.磁场无法直接观测,但小磁针的转动是直观的、可见的,故本实验运用了转换法,C正确。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是直观的、可见的,没有运用转换法,D错误。故选D。26.【答案】检查气密性;3、4;;装置反应前是80℃热水,反应后冷却至室温,前后温度会对气体体积有影响【知识点】实验步骤的探究;空气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1)与气体有关的实验,实验前第一步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3中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没有燃烧,4中通入空气后开始,说明燃烧需要氧气。(3)氧气的体积等于注射器内水量变化量。(4)实验前后测量水的体积时温度不同,导致误差。【解答】(1)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在实验中,白磷的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步骤3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所以没有燃烧;步骤4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发生了燃烧。结合步骤3、4,说明白磷燃烧需要的条件是燃烧需要氧气。(3)步骤4中,注射器内的水的体积即为集气瓶内空气的体积,实验结束后,待整个装置冷却至室温时,打开K2发现注射器中的水剩余V2毫升,注射器内的水减少了(V1-V2)mL,这就是白磷燃烧消耗的氧气的体积,所以由此实验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4)题干中所给实验开始条件为80℃的水,实验完成后,待冷却到室温。此处由于冷却到室温导致空气冷缩带来的误差;或没有控制温度恢复到80摄氏度来测量体积而导致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偏大。27.【答案】B;B位置摆动幅度大,磁体切割磁感线数量更多,产生的电流越强,越容易发光;5000;【知识点】电磁继电器的组成、原理和特点;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和规律【解析】【分析】在闭合电路中,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感应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感应电流的方向和导体的运动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改变其中一个影响因素,感应电流方向改变;【解答】(1)为使节能夜跑灯跑步时自动发光,将其佩戴在B位置,因为B位置摆动幅度大,磁体切割磁感线数量更多,产生的感应电流越强,越容易发光。(2)有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当线圈匝数为50,感应电压为0.18V;当线圈匝数为100,感应电压为0.36V,可得感应电压与线圈匝数成正比,则可得线圈的匝数为5000。(3)由于LED具有单向导电性,切割方向发生改变,电流发生改变,两盏LED灯交替发光,则可设计电路如下图:故答案为:(1)B;B位置摆动幅度大,磁体切割磁感线数量更多,产生的电流越强,越容易发光(2)5000(3)28.【答案】(1)吸气;收缩(2)小于;AB(3)澄清石灰水;打开b,关闭a【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解析】【分析】 呼吸,也作“吸呼”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人的呼吸过程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环节: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指组织细胞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与组织细胞内的氧化代谢。 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当膈肌和肋间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肌顶部升高,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完成呼气。【解答】(1)图1表示膈顶下降、肋骨和胸骨上提,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是吸气过程;此时膈肌处于收缩状态。(2)图2中AB段曲线表示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为负值,表示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为吸气过程;图1所示过程也为吸气过程。因此,图1所示过程对应图2中的AB段。(3)图3是“探究呼出气体与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的实验装置,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图3锥形瓶A、B中应加入澄清石灰水。图1过程表示吸气,如果模拟图1吸气过程时,应将开关a关闭,否则会将石灰水吸入口中;同时,打开开关b,让外界空气进入B瓶中的石灰水。故答案为:(1)吸气;收缩(2)小于;AB(3)澄清石灰水;打开b,关闭a(1)图1表示膈顶下降、肋骨和胸骨上提,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是吸气过程;此时膈肌处于收缩状态。(2)图2中AB段曲线表示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为负值,表示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为吸气过程;图1所示过程也为吸气过程。因此,图1所示过程对应图2中的AB段。(3)图3是“探究呼出气体与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的实验装置,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图3锥形瓶A、B中应加入澄清石灰水。图1过程表示吸气,如果模拟图1吸气过程时,应将开关a关闭,否则会将石灰水吸入口中;同时,打开开关b,让外界空气进入B瓶中的石灰水。29.【答案】9:1;6;根据题意,每片含Vc10mg,一日3次,成人每次2片,则每日应服用的Vc的质量为10mg×3×2=60mg,每100g猕猴桃含维生素C120mg,则需要每天食用猕猴桃的质量为=50g,答:需要每天至少食用猕猴桃50g。【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元素的质量比是指在一个分子式或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总质量与另一种或几种元素总质量的比例关系。以下是关于元素质量比的详细介绍:公式:元素质量比 =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 原子个数)之比; 相对分子质量是指,组成某个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加和;【解答】(1)维生素C中,C、H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8)=9:1;(2)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6+1×8+16×x=176,x=6;(3)根据题意,每片含Vc10mg,一日3次,成人每次2片,则每日应服用的Vc的质量为10mg×3×2=60mg,每100g猕猴桃含维生素C120mg,则需要每天食用猕猴桃的质量为=50g,答:需要每天至少食用猕猴桃50g。故答案为:(1)9:1(2)6(3)50g30.【答案】4.5;81.7%;10.2%【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解析】【分析】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质量守恒定律:(1)化学反应的过程: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成为各个生成物的过程。(2)实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会改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个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六个不变:宏观: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各元素的质量不变。微观: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两个一定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微观:分子的种类一定变;两个可能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原子团可能改变。【解答】(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二氧化锰的质量为14.7g+4.8g-15g=4.5g,所以a=4.5;(2)设原固体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y,x=12.25gy=7.45g氯酸钾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为:;(3)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故答案为:(1)4.5(2)81.7%(3)10.2%31.【答案】S;增大;1V;200;减小R0;增大控制电路电压U【知识点】电磁继电器的组成、原理和特点【解析】【分析】电磁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较低的电压去控制较大电流、较高的电压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解答】(1)由图乙的控制电路可知,在电磁铁的外部电流方向是自右向左,根据右手螺旋定则可知, 电磁继电器中电磁铁M的上端为S极。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当空气质量指数K值升高,电阻变小,电路中的电流变大,即电流表的示数变大,螺线管的磁性增强。(2)由表格数据知,K为50时,电阻R0=100Ω, 由串联电路特点和可得,通过R0的电流为所以R0两端的电压[4]当电流表示数为0.15A时,电路报警, 由串联电路特点和欧姆定律有即解得:R'=20Ω, 由表中数据知,空气质量指数K为200。(3)由于气敏电阻的阻值R随空气质量指数K值减小而增大,故空气质量指数K略低于“方案设计”中数值 时,R的阻值变大,电路总电阻变大,而报警的电流是不变的,根据欧姆定律可知需减小定值电阻R0的阻值或增大电源电压。故答案为:(1)S;增大(2)1V;200;(3)减小R0;增大控制电路电压U32.【答案】384;碳、氢;;A;月壤柱;稳定;③;属于【知识点】原子的构成;同位素;空气的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月球的概况【解析】【分析】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列原子的总称;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需要依客观事实为依据,尊重客观事实;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质量守恒定律:(1)化学反应的过程: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成为各个生成物的过程。(2)实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会改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个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六个不变:宏观: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各元素的质量不变。微观: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两个一定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微观:分子的种类一定变;两个可能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原子团可能改变。【解答】(1)①若发射时使用120吨航空煤油,与液氧完全反应后生成396吨二氧化碳和108吨水,反应用去:396t+108t-120t=384t液氧;航空煤油中,碳元素质量:396t××100%=108t,氢元素质量:108t××100%=12t,氧元素质量:120t-108t-12t=0,说明不含有氧元素,即航空煤油的组成元素为碳元素和氢元素;②液氢、液氧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①月壤中存在天然的铁、金、银、铅、锌、铜、镁等矿物颗粒,据俄罗斯专家曾利用独特的方法对月球的土壤样本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了多种矿物质成分,这些成分虽少,但也达到20多种。月球没有水、微生物,腐殖质,故选A;②我们可以通过月壤柱中岩石碎块、矿物以及陨石等物质,了解月球的地质演化历史,所以月壤柱能具有研究意义;③氮气能用于保存月壤,主要是因为化学性质不活泼或稳定;(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故③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4,是最大的;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故①②③为一种元素,④⑤为另一种元素。故答案为:(1)384;碳、氢;(2)A;月壤柱;稳定(3)③;属于1 / 1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1.(2024八下·越城期末)“建模”是科学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没有使用模型法的是( )A.原子结构 B.磁场分布C.水分子 D.滑动变阻器【答案】D【知识点】模型与符号【解析】【分析】 模型是对某一系统、过程或概念的简化和抽象,通常用于研究、展示或模拟实际情况。模型可以是物理的(如地球仪、人体模型)或数学的(如方程、图形),其主要目的是帮助人们理解复杂的现象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符号是人们约定用来指代特定对象或概念的标志,通常是抽象的。符号可以是文字、语言、数学符号、交通标志等,其作用是传递信息。【解答】A、该图示是原子结构模型,利用了模型法,故A不合题意;B、该图示是磁感线模型,利用了模型法,故B不合题意;C、该图示是水分子结构模型,利用了模型法,故C不合题意;D、该图示是滑动变阻器符号,属于符号,故D符合题意。故选D。2.(2024八下·越城期末)下列能够证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实验是( )A. B.C. D.【答案】C【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解析】【分析】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包括土壤生物和土壤非生物;土壤生物是指土壤植物,土壤动物和微生物;土壤非生物有水分,空气,无机盐和有机物等;【解答】A.向盛有土壤块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时,产生气泡,是因为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不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因此从水中逸出,该选项能够证明土壤中含有空气,A错误。B.加热土壤时,试管内壁出现水珠,能证明土壤中含有水,但该实验的试管口应该略微向下倾斜,B错误。C.土壤可以直接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若果质量减少,有焦臭的味道,就是证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C正确。D.加热土壤浸出液,一段时间后随着水不断减少,若有白色固体出现,证明土壤中含有无机盐,D错误。故选C。3.(2024八下·越城期末)将两枚一元硬币放在条形磁体下方,硬币静止时的情形应为( )A. B. C. D.【答案】A【知识点】磁体、磁极、磁化;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解析】【分析】磁化,是指在受磁场的作用下,由于材料中磁矩排列时取向趋于一致而呈现出一定的磁性的现象。使原来不具有磁性的物质获得磁性的过程。一些物体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会显现磁性,这种现象叫做磁化。相互接触的地方磁化为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同名磁极相互排斥;【解答】因两枚一元硬币放在条形磁体下方,容易被磁体磁化,此时两枚硬币的上端均与磁体下端的磁性相异,已知磁体有两极,则两枚硬币下端的磁极相同,根据磁极相互间的作用可知,两枚硬币相互排斥分开,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4.(2024八下·越城期末)古代冶炼金属都需要高温,为了保持冶炼炉内高温,需要不断拉动风箱的目的是( )A.降低木材的着火点 B.增大木材之间间隔C.提供了充足的空气 D.清除多余的可燃物【答案】C【知识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解析】【分析】反应物的温度越高,接触面积越大,浓度越大,则反应越快。【解答】 古代冶炼金属都需要高温,为了保持冶炼炉内高温,需要不断拉动风箱的目的是提供了充足的空气,利于燃料充分燃烧,提供更高的温度。故选C。5.(2024八下·越城期末)如图所示是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下列有关说法符合安全用电原则的是( )A.有经验的电工在安装充电桩时不必断开电源B.每个充电桩在安装时都要装漏电保护器C.安装充电桩时,不连接地线也可以D.万一有充电桩起火,应马上浇水扑灭【答案】B【知识点】安全用电原则【解析】【分析】安全用电的总原则是: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梯;【解答】A.为防止发生触电,在安装充电桩时必须断开电源,故A不符合题意;B.防止发生漏电,则需要每个充电桩在安装时都要装漏电保护器,故B符合题意;C.安装充电桩时,避免金属外壳的用电器发生漏电,因此需要接地线,故C不符合题意;D.万一有充电桩起火,防止发生二次触电,则应立马切断电源,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6.(2024八下·越城期末)我国南方有“笋有多大,竹有多粗”的说法。竹笋初钻出土面就有了与长成后同样的粗细。这说明竹茎的结构中没有( )A.韧皮部 B.形成层 C.木质部 D.髓【答案】B【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解析】【分析】茎从外向内分为树皮、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髄;树皮起保护作用;韧皮部中的筛管起运输有机物的作用;形成层可以不断地分裂向内形成木质部,向外形成韧皮部,使得植物的茎不断地增粗;木质部中的导管可以运输水和无机盐;髄可以储存营养物质;【解答】形成层可以不断地分裂向内形成木质部,向外形成韧皮部,使得植物的茎不断地增粗,所以竹笋初钻出土面就有了与长成后同样的粗细。这说明竹茎的结构中没形成层;故答案为:B.7.(2024八下·越城期末)西班牙有一条酸河。酸河形成的原因是河床所含物质X在水和氧气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所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7O2+2X+2H2O═2FeSO4+2H2SO4,则X的化学式为( )A.FeS2 B.Fe2S3 C.FeS D.FeO【答案】A【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质量守恒定律:(1)化学反应的过程: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成为各个生成物的过程。(2)实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会改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个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六个不变:宏观: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各元素的质量不变。微观: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两个一定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微观:分子的种类一定变;两个可能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原子团可能改变。【解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7O2+2X+2H2O═2FeSO4+2H2SO4看出,反应物中除了2X外有4个氢原子,16个氧原子,生成物中有2个铁原子,4个硫原子,4个氢原子,16个氧原子,所以X的化学式为FeS2。故选A。8.(2024八下·越城期末)某同学家中的一棵桃树,在桃子成熟前由于某种原因损伤了部分树皮,收获时果实反面又大又好吃,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木质部输送给果实更多的水分B.受伤树皮的运输能力更强了C.木质部运输有机物,损伤树皮不影响果实的发育D.树叶制造的营养物质向下运输受阻而供给了果实【答案】D【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茎的运输作用【解析】【分析】木质茎的结构组成部分:表皮: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隙比较小,起支持作用。韧皮部:在茎的横切面上呈环状排列,其中含有韧皮纤维和疏导有机物的筛管。形成层:呈环状排列,细胞扁平,能不断进行细胞分裂,产生子细胞。子细胞能吸收营养物质,从而不断长大,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加粗。水稻、小麦、竹类等植物没有形成层,因此,它们的茎不能加粗生长。木质部包括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和木纤维(坚硬)髓:细胞壁比较薄,常有贮藏营养物质的功能。【解答】木质部部输送给果实更多的水分,因为木质部中有导管,负责运输水分和无机盐,但是果皮中主要是从上而下运输有机物的韧皮部,所以 在桃子成熟前由于某种原因损伤了部分树皮, 使得树叶制造的营养物质向下运输受阻而供给了果实 ,所以收获时果实反而又大又好吃;故答案为:D9.(2024八下·越城期末)“福建舰”是我国首次采用电磁弹射起飞技术的航空母舰,其弹射原理如上图:舰载机位于两条通电轨道的中间,起飞时,给轨道如上驱动电流使其沿轨道方向由静止开始加速。最终被弹射出去。下列与电磁弹射工作原理相同的电器设备是( )A.电灯 B.电铃 C.发电机 D.电动机【答案】D【知识点】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解析】【分析】 电动机主要由定子与转子组成,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运动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磁场方向)方向有关。改变其中一个因素,受力方向发生改变;同时改变两个影响因素,受力方向不变;电动机工作原理是磁场对电流受力的作用,使电动机转动。【解答】根据题意可知,电磁弹射工作原理是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而改变运动状态,该原理与电动机原理相同,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0.(2024八下·越城期末)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时,试管内的物质总质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变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也能用该图表示的是( )A.MnO2的质量分数 B.氯化钾的质量分数C.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D.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答案】C【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加热氯酸钾(KClO3)与二氧化锰(MnO2)反应:反应方程式为:2KClO3→ 2KCl + 3O2↑(条件:MnO2、加热)。【解答】A、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加热到一定温度氯酸钾才能分解,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逸出,剩余固体的质量减少,则MnO2的质量分数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不符合图像变化趋势,故选项错误;B、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加热到一定温度氯酸钾才能分解,随着反应的进行,氯化钾的质量逐渐增大,则氯化钾质量分数的质量分数从0开始逐渐增大,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不符合图像变化趋势,故选项错误;C、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加热到一定温度氯酸钾才能分解,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逸出,则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逐渐减少,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最终剩余的固体中二氧化锰,符合图像变化趋势,故选项正确;D、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前后钾元素的质量不变;加热到一定温度氯酸钾才能分解,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逸出,剩余固体的质量减少,则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不符合图像变化趋势,故选项错误。故选C。11.(2024八下·越城期末)流程图可以用来表示一些关系或生理过程。下列所述顺序与内容正确的是( )A.植物吸收水到散失水:根毛细胞→…→根、茎、叶中的筛管→…→气孔→叶外B.原子结构模型发展历程:实心球模型→西瓜模型→核式结构模型→分层模型→…C.氧气进入人体:鼻腔→咽→喉→支气管→气管→肺泡→肺泡周围毛细血管→…D.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检查气密性→加药品→…→熄灭酒精灯→从水槽中移出导管【答案】B【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解析】【分析】 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是与物理学的蒸发过程不同,蒸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其主要过程为: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内导管→茎内导管→叶内导管→气孔→大气.植物幼小时,暴露在空气中的全部表面都能蒸腾。【解答】A.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和散失的过程是:土壤中的水分被植物的根吸收进入生物体后,通过茎中的导管运输到叶,再通过叶中的导管进入叶,最后以气体的形式通过气孔散失到空气中。所以植物体吸收水分,到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的四步,正确的顺序应该是:根吸收水分;通过导管输送到叶;水分化为水蒸气;通过气孔散失到空气。即根毛细胞→…→根、茎、叶中的导管→…→气孔→叶外,A错误。B.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实心球模型,到汤姆生提出的类似西瓜的“枣糕模型”(即西瓜模型),再到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的核式结构模型,以及后来的分层模型(如玻尔模型),这一历程是准确的,B正确。C.外界氧气沿呼吸道进入人体,在肺泡处扩散到血液,即: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周围毛细血管,C错误。D.涉及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在进行这类实验时,首先需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加入药品,接着进行加热以产生氧气。在实验结束时,为了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导致试管破裂,必须先移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因此,D选项中的“熄灭酒精灯→从水槽中移出导管”是错误的顺序,D错误。故选B。12.(2024八下·越城期末)下列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碳循环中的“碳”是指碳元素B.微粒观: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减少C.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D.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质量守恒【答案】B【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A、根据碳氧循环指的是碳、氧元素分析;B、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分析;C、根据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稳定分析;D、根据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答】A、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碳循环中的“碳”是指碳元素,不符合题意;B、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化石燃料的燃烧不会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减少 ,符合题意;C、 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不符合题意;D、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质量守恒 ,不符合题意;故选B。13.(2024八下·越城期末)如图是研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创新实验,①③为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湿润纸片,②是用紫色石蕊试液浸过的干燥纸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A中滴加的稀盐酸可用稀硫酸代替,使实验现象更明显B.装置B中①③变红是因为生成的CO2呈酸性C.装置B中能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的现象是③比①先变红D.装置C中点燃的蜡烛自上面下熄灭【答案】C【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包括:稳定性:二氧化碳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分子,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化学性质较为惰性。 与水反应:二氧化碳可以溶解于水中形成碳酸(H2CO3),这是一种弱酸性物质。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与碱性物质反应:二氧化碳可以与碱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碳酸盐。 与金属反应:在高温下,二氧化碳可与金属反应,形成金属碳酸盐。 检验方法: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能使石灰水变浑浊,这是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之一。【解答】A、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硫酸钙会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反应反应进行一步发生,装置A中滴加的稀盐酸可用稀硫酸代替,使实验现象不明显,故说法错误;B、①③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产生碳酸呈酸性,能够使石蕊试纸变红,故说法错误;C、喷水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且③比①先变红,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说法正确;D、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所以装置C中点燃的蜡烛自下而上熄灭,故说法错误。故选C。14.(2024八下·越城期末)为了测定金属R的相对原子质量,准确称取一定量该金属粉末,在坩埚内加热使其完全氧化,形成金属氧化物冷却后再称重,获得如表数据。但知R的化合价为+3价,则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金属质量(g) 金属氧化物质量(g)45.0 85.0A.27 B.18 C.24 D.48【答案】A【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根据化合价写出氧化物化学式,再利用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计算出R的相对原子质量分析。【解答】R的化合价为+3价,则氧化物化学式为R2O3,设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则2x:48=45.0g:(85.0-45.0)g,x=27.故选A。15.(2024八下·越城期末)中国科学家已实现由CO2到淀粉的全人工合成,其中一步重要反应的物质转化如图所示。已知参加反应a的各物质分子个数比为1:1:1:1,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H2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B.甲醛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2:1C.甲醛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高于甲醇,反应b属于分解反应D.为使甲醇持续转化为甲醛,反应b不需要补充H2O2【答案】D【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质量守恒定律:(1)化学反应的过程: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成为各个生成物的过程。(2)实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会改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个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六个不变:宏观: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各元素的质量不变。微观: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两个一定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微观:分子的种类一定变;两个可能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原子团可能改变。【解答】A、H2O2中氢元素显+1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氧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根据分析可知甲醛的化学式为CH2O,则甲醛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2:1,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甲醇的化学式为CH3OH,则甲醇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甲醛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甲醛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高于甲醇;根据流程图可知,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反应a方程式为CH3OH+O2=CH2O+H2O2,反应b为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方程式为2H2O2=2H2O+O2↑(图中没表明催化剂可以不写,仅为了说明分子数目在反应前后的变化),反应b中每两个过氧化氢分子分解才能得到一个氧分子,而反应a中,每消耗一个氧分子只能生成一个过氧化氢分子,需要另外补充一个过氧化氢分子才能使甲醇持续转化为甲醛,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16.(2024八下·越城期末)用适当的化学符号填空:(1)用于医疗急救的气体 ;(2)2个氢原子 ;(3)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答案】O2;2H;H2O【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解析】【分析】氧气的性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理性质: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 熔点为-218.8℃,沸点为-183.1℃。 氧气的密度为1.429克/升,略大于空气。 化学性质:氧气具有氧化性和助燃性,能与大多数元素反应,形成氧化物。 它是一种高度活性的气体,与其他物质反应时释放能量。【解答】(1)氧气能供给呼吸,用于医疗急救的气体是氧气,氧气的化学式为O2;(2)原子的表示方法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个氢原子表示为2H;(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所以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水分子可用水的化学式表示,表示为H2O。故答案为:(1)O2(2)2H((3)H2O17.(2024八下·越城期末)分类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方法,分类有一定的标准。右上图所示容器中分别盛有不同物质,其中所盛物质属于单质的是 (填字母,下同),属于混合物的是 .属于氧化物的是 。【答案】A;BC;D【知识点】常见物质的分类【解析】【分析】 物质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是在一个分子中,只有2种元素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解答】A、氧气与液氧是氧气的不同状态,是一种物质且只含有一种元素,是单质;B、氧气与臭氧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是混合物;C、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是混合物;D、冰与水是同种物质,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纯净物,是化合物。所盛物质属于单质的是A,属于混合物的是BC;属于氧化物的是D。18.(2024八下·越城期末)我国自主研制的天问一号搭载祝融号火星车,已经成功登陆火星。火星拥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二氧化碳等资源。火星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如表一。表一气体成分 CO2 N2 Ar O2 其他体积分数/% 95.32 2.7 1.6 0.13 0.25(1)为鉴别一瓶模拟“火星低层大气”和一瓶空气,可采用的化学方法是 。(2)祝融号火星车的太阳能板主要成分是单晶硅。表二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已知同族元素化学性质相似,则常温下与硅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是 。表二(3)若为满足人类未来在火星上生活,下列研究设想不合理的是 (选填字母)。A.将CO2转化为O2,提高O2含量B.将CO2分解转化为N2,提高N2含量C.寻找水的存在和开发水循环技术D.利用火星上的金属矿物资源冶炼金属【答案】通入澄清石灰水看能否使其变浑浊;碳;B【知识点】元素周期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用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吸收二氧化碳用氢氧化钠溶液;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一列叫做一个族;在同一列中,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在同一行中,元素的核电荷数从左向右依次增加;【解答】(1)“火星低层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最大为95.3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火星低层大气”和空气,具体的方法是:把适量的澄清石灰水分别注入两个集气瓶中振荡,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瓶气体是“火星低层大气”,无明显变化的原瓶气体是空气;(2)同族元素化学性质相似,则常温下与硅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是碳;(3)A、模拟“火星低层大气”组成的气体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和少量氧气,而二氧化碳中含有氧元素,可通过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来提高氧气的含量,故该设想合理;B、二氧化碳中不含氮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无法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氮气,故该设想不合理;C、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人类未来要想在火星上生活,必需寻找水的存在和开发水循环技术,故该设想合理;D、火星拥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可利用火星上的金属矿物冶炼金属供人类使用,故该设想合理;故答案为:(1)通入澄清石灰水看能否使其变浑浊(2)碳(3)B19.(2024八下·越城期末)某地区发现一种未知植物的化石,科学家通过技术手段确定该植物叶片在生命活动中总是处于卷曲状态,如图为其显微结构示意图。(1)该叶片中的叶绿体主要分布在 (选填“上”或“下”)表皮附近,这样更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2)科学家猜测该植物具有很强的保水能力,可能生长在干旱的环境中。请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结合示意图中的相关结构,分析说明科学家猜测的理由 (回答一点即可)。【答案】上;气孔被上表皮卷曲包裹在内,且表面有绒毛,使水分不容易蒸发,蒸腾作用减弱【知识点】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解析】【分析】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在叶片表皮上分布有气孔,气孔由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组成,可以张开或关闭,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解答】(1)叶肉细胞中含有大量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叶肉包括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栅栏组织主要靠近上表皮,含有大量的叶绿体,所以图中叶片的叶绿体主要分布在上表皮附近,这样更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2)该植物气孔着生部位向内凹陷,可以使保卫细胞存储更多的水分;叶片卷起,水蒸气可以积聚在卷起的叶片内;叶片下表皮的表面分布着大量绒毛,能降低叶下表皮附近的空气流动速度,减少水分散失。所以,科学家猜测该植物具有很强的保水能力。故答案为:(1)上(2)气孔被上表皮卷曲包裹在内,且表面有绒毛,使水分不容易蒸发,蒸腾作用减弱20.(2024八下·越城期末)医学上使用的心肺机是用“电动泵”替代心脏,推动血液循环,如图是某血泵的工作示意图,线圈AB固定在用软铁制成的活塞柄上(相当于一个电磁铁),通电时线圈与活塞柄组成的系统与固定在左侧的磁体相互作用,从而带动活塞运动。活塞筒通过阀门与血管相通,阀门S1只能向活塞筒外开启,S2只能向活塞筒内开启。(1)当绘图中的电流从B流向A时,此时居塞将向 (填“左”或“右”)运动,血液 (选填“从②流向①”或“从③流向②”);(2)若要维持电动泵持续工作.AB间应该接入 (填“直流电”或“交流电”)。【答案】右;从②流向①;交流电【知识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解析】【分析】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电流大小: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中所通电流的大小成正比。电流越大,磁性越强1234。线圈匝数: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这是因为更多的匝数可以增强磁场12345。有无铁芯:有铁芯的电磁铁磁性更强。铁芯能够集中磁场,增强磁效应235。电磁铁的磁极方向随着电流方向的改变而改变;【解答】(1)已知线圈中的电流从B流向A时,由右手螺旋定则可知,螺线管左端为N极,此时同名磁极相对,故活塞右移,使得阀门S2关闭,S1打开,则血液由②流向①。(2)根据电动机原理可知,若要维持电动泵持续工作,AB间应该接入交流电,通过改变电流改变通电线圈受力方向,从而维持电动泵持续工作。故答案为:(1)右;从②流向①(2)交流电21.(2024八下·越城期末)兴趣小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的植物叶,分成4等份,分别在不同温度下暗处理1小时,接着在相同光照下放置1小时,测定每份叶中有机物质量的变化,制成图甲。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叶在28℃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量为 毫克。(2)乙图是:29℃时该植物吸收(释放)二氧化碳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则曲线上b点的含义是 。(3)若温度由29℃下降到28℃,图乙中相应的a点将往 方(选填“上”或“下”)移。【答案】(1)7(2)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等于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3)上【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解析】【分析】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是与物理学的蒸发过程不同,蒸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其主要过程为: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内导管→茎内导管→叶内导管→气孔→大气.植物幼小时,暴露在空气中的全部表面都能蒸腾。【解答】(1)从甲图中看出,叶在28℃时,暗处理1小时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是2毫克;叶在28℃时光照1小时后与暗处理前的有机物增加量是3毫克。叶在28℃光照1小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时候还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2毫克。因此实验中,叶在28℃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量=2+3+2=7(毫克)。(2)图乙中,当曲线位于b点时,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为0,说明此时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等于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3)当光照强度为0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低呼吸作用弱;所以,若温度由29℃下降到28℃,由于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弱,a点将上移。故答案为:(1)7(2)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等于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3)上(1)从甲图中看出,叶在28℃时,暗处理1小时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是2毫克;叶在28℃时光照1小时后与暗处理前的有机物增加量是3毫克。叶在28℃光照1小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时候还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2毫克。因此实验中,叶在28℃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量=2+3+2=7(毫克)。(2)图乙中,当曲线位于b点时,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为0,说明此时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等于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3)当光照强度为0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低呼吸作用弱;所以,若温度由29℃下降到28℃,由于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弱,a点将上移。22.(2024八下·越城期末)图甲为某家用电路示意图,为防止电路短路而引发火灾,小明欲将某款双金属片段路器接入该家庭电路中,图乙为断路器分别在“电路正常”和“某处短路”两种状态的示意图。(1)图甲中灯泡与插座的联接方式是 ;(2)将断路器接入图甲中M处时,应选择a、b、c中的 两个接线柱;(3)小明将该断路器接入图甲中N处,在使用中因电灯L发生短路导致断路器断开,若用测电笔测试插座三个孔的带电情况,其中能使氖管发光的是 。A.接地插孔 B.零线插孔 C.火线插孔【答案】并联;a、c;BC【知识点】家庭电路的故障分析;测电笔的使用【解析】【分析】(1)断路器接入电路中时,电路是正常工作的;(3)N处为零线;测电笔接触火线时氖管会发光;三孔插座的接法是“左零右火上接地”。【解答】(1)由图可知,灯泡与插座工作时互不影响,是并联的。(2)将断路器接入图甲中M处时,断路器正常工作,应选择a、c两个接线柱。(3)将该断路器接入图甲中N处,在使用中因电灯L发生短路导致断路器断开,三孔插座的右孔接的是火线,左孔通过灯泡接到火线上,所以火线插孔、零线插孔都能时测电笔的氖管发光,故BC符合题意。23.(2024八下·越城期末)实验室用加热熟石灰和氯化铵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NH3)。氨气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显碱性,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遇到氨气变成蓝色。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室制取氨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选填字母。(2)如果用F装置收集NH3,则气体应从 (选填“a”或“b”)端通入,若要检验氨气是否集满,请写出操作方法: 。【答案】A;b;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到a口,如果变蓝,说明集满了【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解析】【分析】气体制取发生装置的选取主要依据以下因素:反应物的状态固体和固体反应:通常需要加热,选择固体加热型装置,如试管、坩埚等。固体和液体反应:若不需加热,选择固液不加热型装置,如启普发生器或其简易装置;如需加热,选择固液加热型装置,如烧瓶配上加热设备。液体和液体反应:一般不需加热,选择与固液不加热型类似的装置。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需要加热的反应,装置需配备加热设备,如酒精灯、电热套等,并考虑仪器的耐高温性能。是否需要催化剂:如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需二氧化锰催化,装置应便于添加和分离催化剂。【解答】(1)反应物为固体,且需要加热,故选A为发生装置;(2)氨气密度比空气小,先在顶部聚集,所以从短口a进气;氨气可使湿润的红色湿润试纸变蓝,所以将红色湿润试纸置于b处,观察是否变蓝,判断是否集满。故答案为:(1)A(2)b;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到a口,如果变蓝,说明集满了24.(2024八下·越城期末)为验证“镁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小科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查阅资料】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各种无机盐,镁参与绿色植物叶绿素的形成,植物缺镁会出现叶片失绿变黄、植物生长不良等症状。【实验器材】完全营养液(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矿物质元素)、缺镁的完全培养液、长势相同的青菜幼苗、普通蒸馏水、含镁蒸馏水、玻璃器皿若干。【实验步骤】①选20株长势旺盛、大小相似的青菜幼苗,用蒸馏水洗净根上的泥土,备用;②取2只玻璃器皿,编号甲、乙。甲组加入适量完全营养液,乙组加入等量的另一种液体、将幼苗随机均分栽入其中;③将装置放在温暖有光通风的环境,并适时给根部通入空气;④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幼苗的高度、叶片颜色等生长指标;⑤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请回答:(1)步骤①中,“用蒸馏水洗净根上的泥土”的目的是 ;(2)步骤②中,乙瓶中应该加入的液体是 (3)小红认为,实验所用的营养液浓度不宜太高,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其理由是: ;(4)小明认为,步骤②中,如果在甲、乙两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含镁蒸馏水和普通蒸馏水,其它步骤和条件与小科相同,也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论。请对小明的观点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 。【答案】防止根上泥土原有元素干扰实验;等量不含镁元素的完全营养液;营养液浓度过高会导致根部细胞脱水死亡;小明观点不正确,控制变量法除了控制需要探究的因素为变量外,其他因素要保证适合其生长,本实验中就不能用虽然相同而不适合其生长的蒸馏水,而要用完全营养液【知识点】控制变量法;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不同的植物、同种植物的不同生长时期,所需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 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解答】(1)每组只用少量的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做实验不科学,可能因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自身原因等偶然性而影响实验结果。为了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排除偶然性,增强实验的准确性、可靠性,所以步骤①中,“用蒸馏水洗净根上的泥土”的目的是防止根上泥土原有元素干扰实验。(2)本次实验为验证“镁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所以步骤②中,乙瓶中应该加入的液体是等量不含镁元素的完全营养液。(3)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所以小红认为,实验所用的营养液浓度不宜太高,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理由是营养液浓度过高会导致根部细胞脱水死亡。(4)小明认为,步骤②中,如果在甲、乙两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含镁蒸馏水和普通蒸馏水,其它步骤和条件与小科相同,也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论。小明观点不正确,控制变量法除了控制需要探究的因素为变量外,其他因素要保证适合其生长,本实验中就不能用虽然相同而不适合其生长的蒸馏水,而要用完全营养液。故答案为:(1)防止根上泥土原有元素干扰实验(2)等量不含镁元素的完全营养液(3)营养液浓度过高会导致根部细胞脱水死亡(4)小明观点不正确,控制变量法除了控制需要探究的因素为变量外,其他因素要保证适合其生长,本实验中就不能用虽然相同而不适合其生长的蒸馏水,而要用完全营养液25.(2024八下·越城期末)雾霾会造成阳光被遮挡。为“探究雾霾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进行如下实验:①在三个玻璃瓶中分别加入等量2%碳酸氢钠溶液(维持溶液中二氧化碳浓度不变);②用打孔器在菠菜叶上打出直径1厘米的叶圆片30片,进行抽气处理(抽出叶圆片细胞间隙的空气,使其能沉入水底)。将叶圆片平均分为三组,放入三个玻璃瓶中,密封处理;③如图所示,将玻璃瓶分别放入甲、乙、丙3个密闭玻璃罩中。甲中不放卫生香,乙中点燃1根卫生香,丙中点燃2根卫生香;④打开台灯照射30分钟后,观察并记录甲、乙、丙装置内叶圆片浮起的数量依次为10片、5片和2片。请回答下列问题:(1)本实验中卫生香的作用是 。(2)步骤④中“菠菜叶圆片上浮”的原因是光合作用产生的 附着在叶圆片表面,增大了排开水的体积,导致其所受浮力大于重力。(3)本实验说明“雾霾对植物光合作用会有影响”的证据是 。(4)本实验运用了转换法这一科学方法,即通过 反映叶圆片的光合作用强度。以下没有运用转换法的是 (选填字母)。A.研究叶表面气孔分布B.研究动物的呼吸作用C.研究直线电流的磁场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答案】(1)模拟雾霾遮挡光照(2)氧气(3)甲乙丙三个装置内叶圆片浮起数量不同(4)叶圆片浮起数量;D【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解析】【分析】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解答】(1)本实验是探究雾霾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装置中点燃卫生香是模拟雾霾,用卫生香的数量模拟雾霾的严重程度。(2)光合作用能够产生氧气;氧气附着在叶圆片表面,增大了排开水的体积,导致其所受浮力大于重力,叶片上浮。(3)甲装置中没有点燃卫生香、乙装置中点燃一支卫生香、丙装置中点燃两支卫生香,雾霾程度由轻到重;叶片上浮的数量分别是10片、5片和2片。由此说明,雾霾对植物光合作用会有影响。(4)光合作用的强弱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使叶片上浮的数量是直观的,可以检测的。A.气孔太小,肉眼不可见,但其在热水中排出的气泡数量是可以检测到的,故本实验研究叶表面气孔分布运用了转换法,A正确。B.呼吸作用的强弱无法直接观测,但红色液滴的移动距离是可以检测的,故本实验运用了转换法,B正确。C.磁场无法直接观测,但小磁针的转动是直观的、可见的,故本实验运用了转换法,C正确。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是直观的、可见的,没有运用转换法,D错误。故选D。故答案为:(1)模拟雾霾遮挡光照(2)氧气(3)甲乙丙三个装置内叶圆片浮起数量不同(4)叶圆片浮起数量;D(1)本实验是探究雾霾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装置中点燃卫生香是模拟雾霾,用卫生香的数量模拟雾霾的严重程度。(2)光合作用能够产生氧气;氧气附着在叶圆片表面,增大了排开水的体积,导致其所受浮力大于重力,叶片上浮。(3)甲装置中没有点燃卫生香、乙装置中点燃一支卫生香、丙装置中点燃两支卫生香,雾霾程度由轻到重;叶片上浮的数量分别是10片、5片和2片。由此说明,雾霾对植物光合作用会有影响。(4)光合作用的强弱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使叶片上浮的数量是直观的,可以检测的。A.气孔太小,肉眼不可见,但其在热水中排出的气泡数量是可以检测到的,故本实验研究叶表面气孔分布运用了转换法,A正确。B.呼吸作用的强弱无法直接观测,但红色液滴的移动距离是可以检测的,故本实验运用了转换法,B正确。C.磁场无法直接观测,但小磁针的转动是直观的、可见的,故本实验运用了转换法,C正确。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是直观的、可见的,没有运用转换法,D错误。故选D。26.(2024八下·越城期末)小明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同时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装置中注射器活塞与内壁摩擦非常小,可忽略不计。查阅资料发现:①当容器内的氧气浓度低于一定值时,白磷无法继续与氧气反应。②“暖宝宝”能耗尽容器中少量的氧气。实验操作步骤如下:步骤1:步骤2:将盛有足量白磷的燃烧匙放入空集气瓶中,塞紧塞子,白磷不燃烧。步骤3:打开集气瓶塞子,往瓶中倒满80℃的热水,并塞紧塞子,白磷仍然不能燃烧。步骤4:打开K1和K2, 通过注射器从b管抽水,当注射器中水量达到V1毫升时,瓶中液面低于燃烧匙底部,此时立即关闭K1、K2, 发现瓶中白磷燃烧。步骤5:待整个装置冷却至室温时,打开K2, 发现注射器中的水剩余V2毫升。(1)请补充步骤1 (2)步骤 对照,说明白磷燃烧需要的条件是充足的氧气。(3)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 。(用V1、V2来表示)(4)小明多次重复上述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远大于21%,原因是 。【答案】检查气密性;3、4;;装置反应前是80℃热水,反应后冷却至室温,前后温度会对气体体积有影响【知识点】实验步骤的探究;空气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1)与气体有关的实验,实验前第一步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3中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没有燃烧,4中通入空气后开始,说明燃烧需要氧气。(3)氧气的体积等于注射器内水量变化量。(4)实验前后测量水的体积时温度不同,导致误差。【解答】(1)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在实验中,白磷的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步骤3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所以没有燃烧;步骤4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发生了燃烧。结合步骤3、4,说明白磷燃烧需要的条件是燃烧需要氧气。(3)步骤4中,注射器内的水的体积即为集气瓶内空气的体积,实验结束后,待整个装置冷却至室温时,打开K2发现注射器中的水剩余V2毫升,注射器内的水减少了(V1-V2)mL,这就是白磷燃烧消耗的氧气的体积,所以由此实验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4)题干中所给实验开始条件为80℃的水,实验完成后,待冷却到室温。此处由于冷却到室温导致空气冷缩带来的误差;或没有控制温度恢复到80摄氏度来测量体积而导致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偏大。27.(2024八下·越城期末)学校开展项目化学习挑战赛——为夜跑者设计制作节能夜跑灯。【提供器材】塑料水管、胶塞、圆柱形强磁体、漆包线、LED灯(图甲,LED灯具有单向导电性,当电流从“+”极流入时,LED灯会发光,当电流从“-”极流入时,LED灯不发光)等。【方案设计】乙图为小柯设计的节能夜跑灯结构图,当磁体在水管中来回移动时,塑料水管外与线圈相连的LED灯发光。【产品制作】小柯用磁性相同的磁体,以正常跑步时甩臂的速度切割磁感线,得到感应电压大小和线圈匝数关系如丙所示。【项目评价】节能夜跑灯产品性能评价量表(节选)评价指标 5分 3分 1分发光情况 两盏LED灯交替发光 两盏LED灯发光 一盏LED灯发光使用情况 日常跑步甩臂发光 快于日常跑步甩臂发光 手中摇动发光(1)如图丁,为使节能夜跑灯跑步时自动发光,将其佩戴在 (选填“A”或“B”)位置比较合适,请简述理由 ;(2)若LED灯正常发光需要的电压为18V、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小组同学至少要绕制 匝的线圈;(3)根据评价表,小科设计的夜跑灯“发光情况”一项评分为1分.请在图戊所示虚线框内画出改进后的设计图,使该指标达到5分。 【答案】B;B位置摆动幅度大,磁体切割磁感线数量更多,产生的电流越强,越容易发光;5000;【知识点】电磁继电器的组成、原理和特点;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和规律【解析】【分析】在闭合电路中,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感应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感应电流的方向和导体的运动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改变其中一个影响因素,感应电流方向改变;【解答】(1)为使节能夜跑灯跑步时自动发光,将其佩戴在B位置,因为B位置摆动幅度大,磁体切割磁感线数量更多,产生的感应电流越强,越容易发光。(2)有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当线圈匝数为50,感应电压为0.18V;当线圈匝数为100,感应电压为0.36V,可得感应电压与线圈匝数成正比,则可得线圈的匝数为5000。(3)由于LED具有单向导电性,切割方向发生改变,电流发生改变,两盏LED灯交替发光,则可设计电路如下图:故答案为:(1)B;B位置摆动幅度大,磁体切割磁感线数量更多,产生的电流越强,越容易发光(2)5000(3)28.(2024八下·越城期末)图1表示人体在呼吸时胸廓的某一状态,图2表示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3是“探究呼出气体与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的实验装置。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1表示 (选填“吸气”或“呼气”)过程,此时膈肌处于 (选填“收缩”或“舒张”)状态。(2)图2中AB段曲线(不包括A、B两点)表示肺内气压 (填“大于或“小于”)外界气压,图1所示过程对应图2中的 (填“AB“或“BC”)段。(3)图3锥形瓶A、B中应加入 ;如果在模拟图1过程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选填“打开a,关闭b”、“打开b,关闭a”或“ab均打开”)。【答案】(1)吸气;收缩(2)小于;AB(3)澄清石灰水;打开b,关闭a【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解析】【分析】 呼吸,也作“吸呼”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人的呼吸过程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环节: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指组织细胞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与组织细胞内的氧化代谢。 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当膈肌和肋间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肌顶部升高,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完成呼气。【解答】(1)图1表示膈顶下降、肋骨和胸骨上提,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是吸气过程;此时膈肌处于收缩状态。(2)图2中AB段曲线表示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为负值,表示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为吸气过程;图1所示过程也为吸气过程。因此,图1所示过程对应图2中的AB段。(3)图3是“探究呼出气体与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的实验装置,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图3锥形瓶A、B中应加入澄清石灰水。图1过程表示吸气,如果模拟图1吸气过程时,应将开关a关闭,否则会将石灰水吸入口中;同时,打开开关b,让外界空气进入B瓶中的石灰水。故答案为:(1)吸气;收缩(2)小于;AB(3)澄清石灰水;打开b,关闭a(1)图1表示膈顶下降、肋骨和胸骨上提,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是吸气过程;此时膈肌处于收缩状态。(2)图2中AB段曲线表示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为负值,表示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为吸气过程;图1所示过程也为吸气过程。因此,图1所示过程对应图2中的AB段。(3)图3是“探究呼出气体与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的实验装置,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图3锥形瓶A、B中应加入澄清石灰水。图1过程表示吸气,如果模拟图1吸气过程时,应将开关a关闭,否则会将石灰水吸入口中;同时,打开开关b,让外界空气进入B瓶中的石灰水。29.(2024八下·越城期末)人体缺乏维生素C(简写“Vc”)就会患坏血病。如图为某种Vc片剂的说明书(其中氧原子的个数被隐去,化学式可用C6H8Ox表示),根据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Vc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2)Vc化学式中x= 。(3)小科爸爸每天服用该Vc片剂,小科建议爸爸可食用“Vc之王”猕猴桃来代替Vc片,若每100g猕猴桃含维生素C120mg,则小科爸爸要达到服用上述Vc片的效果,每天至少需要食用猕猴桃多少克 (写出具体计算过程) 【答案】9:1;6;根据题意,每片含Vc10mg,一日3次,成人每次2片,则每日应服用的Vc的质量为10mg×3×2=60mg,每100g猕猴桃含维生素C120mg,则需要每天食用猕猴桃的质量为=50g,答:需要每天至少食用猕猴桃50g。【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元素的质量比是指在一个分子式或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总质量与另一种或几种元素总质量的比例关系。以下是关于元素质量比的详细介绍:公式:元素质量比 =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 原子个数)之比; 相对分子质量是指,组成某个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加和;【解答】(1)维生素C中,C、H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8)=9:1;(2)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6+1×8+16×x=176,x=6;(3)根据题意,每片含Vc10mg,一日3次,成人每次2片,则每日应服用的Vc的质量为10mg×3×2=60mg,每100g猕猴桃含维生素C120mg,则需要每天食用猕猴桃的质量为=50g,答:需要每天至少食用猕猴桃50g。故答案为:(1)9:1(2)6(3)50g30.(2024八下·越城期末)实验室有一瓶含少量氯化钾的氯酸钾样品,某项目化学习小组利用该样品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实验数据记录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a= 。(2)计算氯酸钾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3)计算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4.5;81.7%;10.2%【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解析】【分析】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质量守恒定律:(1)化学反应的过程: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成为各个生成物的过程。(2)实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会改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个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六个不变:宏观: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各元素的质量不变。微观: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两个一定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微观:分子的种类一定变;两个可能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原子团可能改变。【解答】(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二氧化锰的质量为14.7g+4.8g-15g=4.5g,所以a=4.5;(2)设原固体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y,x=12.25gy=7.45g氯酸钾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为:;(3)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故答案为:(1)4.5(2)81.7%(3)10.2%31.(2024八下·越城期末)在跨学科实践课上,某小组同学开展了“空气质量检测仪”的项目化学习活动。下面是该小组同学交流的实践过程,请帮助完成下列内容:【项目任务】制作一个简易空气质量检测仪。【项目导引】资料显示空气质量等级是按照空气质量指数K划分的,如表所示。空气质量指数K 0~50 51~100 101~150 151~200 201~300 >300空气质量等级 优 良 轻微污染 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 重度污染通过说明书获悉,气敏电阻R的阻值随空气质量指数K的关系如表所示:空气质量指数K 50 100 150 200 250 300电阻值R/ 100 50 30 20 15 10【方案设计】小组同学经过一番讨论和研究,设计如图所示的空气质量检测仪的电路。控制电器中定值电阻,电源电压U恒为6V不变,用电流表示数表示对应空气质量指数,电磁铁中线圈的电阻不计;闭合开关S,当电流表示数为0.15A时,电路报警.此时电磁铁把衔铁B吸下来,工作电路净化系统开始工作。【项目实施】(1)如图,闭合开关S,电磁继电器中电磁铁M的上端为 (选填“N”或“S”)极,当空气质量指数K值升高,电路中电流表的示数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2)计算①当空气质量指数K为50时,电阻R0两端的电压; ②当电路报警时对应的空气质量等级; (3)若想让仪器检测更加灵敏,使空气质量指数K略低于“方案设计”中数值时电路就报警,请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① ;② 。【答案】S;增大;1V;200;减小R0;增大控制电路电压U【知识点】电磁继电器的组成、原理和特点【解析】【分析】电磁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较低的电压去控制较大电流、较高的电压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解答】(1)由图乙的控制电路可知,在电磁铁的外部电流方向是自右向左,根据右手螺旋定则可知, 电磁继电器中电磁铁M的上端为S极。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当空气质量指数K值升高,电阻变小,电路中的电流变大,即电流表的示数变大,螺线管的磁性增强。(2)由表格数据知,K为50时,电阻R0=100Ω, 由串联电路特点和可得,通过R0的电流为所以R0两端的电压[4]当电流表示数为0.15A时,电路报警, 由串联电路特点和欧姆定律有即解得:R'=20Ω, 由表中数据知,空气质量指数K为200。(3)由于气敏电阻的阻值R随空气质量指数K值减小而增大,故空气质量指数K略低于“方案设计”中数值 时,R的阻值变大,电路总电阻变大,而报警的电流是不变的,根据欧姆定律可知需减小定值电阻R0的阻值或增大电源电压。故答案为:(1)S;增大(2)1V;200;(3)减小R0;增大控制电路电压U32.(2024八下·越城期末)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在海南文昌发射升空;53天后,“嫦娥六号”返回器将携带月球土壤样品着陆地球。(1)火箭发射与燃料①火箭的助推器系统采用一种液氧煤油分级燃烧循环发动机,若发射时使用120吨航空煤油,与液氧完全反应后生成396吨二氧化碳和108吨水,则反应共消耗 吨液氧,航空煤油中含有的元素有 。②火箭的子级推进系统采用一种液氧液氢燃气发生器循环发动机,液氢、液氧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一种无污染的常见物质,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月壤的采集与保存①根据月球的状况推断,月球土壤中一定含有 (选填字母);A.矿物质 B.水 C.微生物 D.腐殖质②着陆后,着陆器采用表钻结合的方式,既铲挖了月面表层土壤,又深孔钻取了月面至2米深处的“月壤柱”, 样品对研究月球地质演化历史更有价值(选填“表面土壤”或“月壤柱’);③采回的月壤,将由科学家真空解压后保存于氮气中。氮气能用于保存月壤,主要是因为其化学性质 。(3)月壤的成分与价值月壤中有丰富的可作核聚变燃料的He-3,如图所示为He-3发生的一种核聚变示意图,在①②③④⑤所示的微粒中,相对原子质量最大的是 (填写序号),①③ (填写“属于”或“不属于”)同种元素。【答案】384;碳、氢;;A;月壤柱;稳定;③;属于【知识点】原子的构成;同位素;空气的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月球的概况【解析】【分析】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列原子的总称;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需要依客观事实为依据,尊重客观事实;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质量守恒定律:(1)化学反应的过程: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成为各个生成物的过程。(2)实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会改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个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六个不变:宏观: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各元素的质量不变。微观: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两个一定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微观:分子的种类一定变;两个可能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原子团可能改变。【解答】(1)①若发射时使用120吨航空煤油,与液氧完全反应后生成396吨二氧化碳和108吨水,反应用去:396t+108t-120t=384t液氧;航空煤油中,碳元素质量:396t××100%=108t,氢元素质量:108t××100%=12t,氧元素质量:120t-108t-12t=0,说明不含有氧元素,即航空煤油的组成元素为碳元素和氢元素;②液氢、液氧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①月壤中存在天然的铁、金、银、铅、锌、铜、镁等矿物颗粒,据俄罗斯专家曾利用独特的方法对月球的土壤样本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了多种矿物质成分,这些成分虽少,但也达到20多种。月球没有水、微生物,腐殖质,故选A;②我们可以通过月壤柱中岩石碎块、矿物以及陨石等物质,了解月球的地质演化历史,所以月壤柱能具有研究意义;③氮气能用于保存月壤,主要是因为化学性质不活泼或稳定;(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故③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4,是最大的;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故①②③为一种元素,④⑤为另一种元素。故答案为:(1)384;碳、氢;(2)A;月壤柱;稳定(3)③;属于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学生版).docx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