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 沁园春·雪——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课后培优检测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冰封 莽莽 滔滔 嬴政B.蜡象 晴日 素裹 稍逊C.文采 风骚 恢宏 竞折腰D.天娇 大雕 风流 原驰2.对这幅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笔断意连 牵丝不断 B.劲健雄峻 神韵飘逸C.和谐匀称 端庄整齐 D.奇大奇小 粗细相间3.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富有文采,情文并茂。B.下雪的时候,雪花覆盖大地,到处红装素裹,风景异常美好。C.他觉得自己就是备受父母宠爱的一代天骄,事事顺心如意。D.他的作文写得很风骚,特别是在遣词造句方面堪称一绝。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沁园春·雪》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B.“风骚”,原指《楚辞》里的《国风》和《诗经》里的《离骚》。C.《沁园春·雪》中的“唐宗”指唐太宗李世民,“宋祖”指宋太祖赵匡胤。D.汉朝时匈奴单于自称为“天之骄子”,后来称历史上某些强盛的北方少数民族君主为“天骄”。5.小明参加此次活动准备朗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你认为下列哪种感情基调合适( )A.温柔婉转 B.慷慨悲壮 C.低沉悲痛 D.潇洒豪放6.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运用对偶、互文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千里”“万里”互文见义,表现了祖国幅员辽阔,也反映了诗人视野的宽广。)B.只识弯弓射大雕。(借代,以弯弓射雕代指尚武力而少文治,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历史英雄人物肯定中包含批判的情感。)C.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群山蜿蜒起伏、奋发竞争的态势,显得神采飞扬。)D.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强调了黄河一下子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了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快。)7.词,兴于_________,盛行于宋,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曲子词”。后来词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按字数多少可以分为_________(58字以内)、_________(59字—90字)、长调(91字以上)。A.隋唐 B.秦汉 C.中调 D.小令8.从表达方式上来看,这首词上阕侧重_________,下阕侧重_________,_________贯串全词。9.《沁园春·雪》(1)概写北国雪景的(动静结合)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运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方法(化静为动)描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3)描写作者想象景色(虚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由写景到论史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5)由“惜”字所统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点明全文主题,抒发诗人豪情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沁园春·雪》采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写景,并融情于景,实现了情与景的交融。请你任选一处景物进行描写,融入自己的心情,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手法。(150字左右)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1.词中“风骚”原指《__________》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__________》。上片所使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下片为__________。12.这首词旨在赞颂当代的“风流人物”,为什么还要大书雪景、评点帝王?13.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14.作者评价几位帝王,在用词上有什么不同?15.点明全词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表达的感情是:__________。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D.天娇——天骄;故选D。2.答案:C解析:本幅字结构简省、笔画连绵、简易流美、抒情写意,其结体省笔、变形,删繁就简,书写趋于便捷爽利,以概貌约形体,省略点画细节,奇大奇小,粗细相间,劲健雄峻,神韵飘逸,为草书;“和谐匀称、端庄整齐”不属于草书的特点;故选C。3.答案:A解析:A.文采:①华丽的色彩。多指文章的语言优美; ②文艺方面的才华。此处形容语言优美、华丽,使用正确;B.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用在此处与原句语境“雪花覆盖大地”不符;C.一代天骄:指一个时代中杰出的有影响的人物。此处形容受宠溺的人,大词小用,不合语境;D.风骚:作名词时,“风骚”本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用来泛指文学;作形容词时,指妇女举止轻佻。不能用来形容文章写得好,使用有误;故选A。4.答案:B解析:B.“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故选B。5.答案:D解析:D.《沁园春·雪》以雪冠名,却并非是为雪所作,该词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描写祖国壮丽的雪景,横跨千万里,表现出大气磅礴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下片主要议论抒情,歌颂当代人物,点评历史英雄,抒发了诗人心中的豪情壮志。全词在借雪言志,是诗人情感的真实流露,展示了广阔的胸怀、磅礴的气势、豪放的风格、深远的意境。所以“潇洒豪迈”与本诗意境很契合;故选D。6.答案:D解析:D.“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不是对偶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强调了黄河的宽广和其水势的迅猛;故选D。7.答案:A;D;C解析:词: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分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故第①空选:A。第②空选:D。第③空选:C。8.答案:描写;议论;抒情解析:《沁园春·雪》上阕侧重描写,通过对北国壮丽雪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冰封大地、雪花纷飞、长城内外一片银装素裹、黄河失去滔滔气势、山峦如银蛇舞动、高原似蜡象奔跑的雄伟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抒发了作者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下阕侧重议论,“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议论的方式评价了古代帝王在文治方面的不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则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赞美和对未来的信心,坚信新时代的风流人物必将创造更加伟大的功绩。抒情贯穿其中,使整首词情感豪迈、气势磅礴。9.答案: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解析: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本题中应注意“舞、素、裹、竞、骚、雕”等字的写法。10.答案:示例:仰首望天,星光熠熠,横亘的银河似乎是舞女卸下的一条衣带。风过处,一阵清凉,使人想起热情沸腾的夏季已经在检点着她的残妆了。繁华似梦,梦也不长,红灯下喧闹的欢乐中,谁又顾到灯残后的寥落?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一样的新秋。秋山,变得丰腴起来;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秋云,变得淡远起来。解析:解答此题,要做到语言简洁、优美,注意句式的选择、词语的选用、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句子的逻辑等(如:对偶句、排比句、短句子等)。因此,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要注意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注意日常多积累一些好词好句,提高语文表达的能力。拟写语段需要注意融情于景、情境交融,还要注意融入自己的心情。在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语言优美,合理使用修辞手法。11.答案:诗经;离骚;描写;议论、抒情解析:第一空:风骚:“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楚辞》里的《离骚》,后用来泛指文学。第二空和第三空:本题考查表达方式。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下阕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12.答案:词人描写北国的严冬雪景,表现山川的壮美,抒发热爱之情,并发挥自己丰富独特的想象,在茫茫的浩瀚画面上,呈现出阳光照耀大地的娇美。正因为“江山如此多娇”,所以才自然引出为它竞相折腰的无数英雄。而对五位封建帝王,作者客观地评价他们武功有余,文治不足。有了词人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价这个铺垫,下文主旨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出现就水到渠成了。解析: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为虚写,发挥作者的想象,想象天晴后阳光照耀大地壮美画面。“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正因为江山如此多娇,所以才会引出得无数英雄人物竞相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是作者对历史上五位功勋卓著的帝王的评价。作者认为他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自然引出末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那些历代帝王都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真正的风流人物,可以建功立业的风流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中华儿女。13.答案:此句运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将覆盖白雪的山岭比作银蛇,将高原(上的丘陵)比作奔跑的白象、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北方在冬日里的独特景观,既写出了作者内心涌动的豪情壮志,又表达了作者对眼前雪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解析:这句话运作比喻的修辞手法,“山舞银蛇”把白雪覆盖的山岭比作银色的蛇,“原驰蜡象”把高原上的丘陵比作奔跑的白象。前一句是静景,后一句化静为动,是动景。静景与动景形成对比,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白雪覆盖下的祖国山河的雄奇壮美。比喻和对比的运用,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欲与天公试比高”是作者心志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14.答案:评价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时分别用“略输”“稍逊”,表示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其历史功绩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评价成吉思汗时,用“只识”,不但有“可惜”的意思,而且有近乎嘲讽的意思,批评得就更严厉一些。解析:根据“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可知,作者评价秦皇汉武时用的是“略输”,评价“唐宗宋祖”时用的是“稍逊”。这表明作者对这四位帝王的功绩并不是一味的否定,而是认为他们在文治上稍有不足。根据“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可知,作者评价成吉思汗时用的是“只识”,这就明非常明显的惋惜与嘲讽之意了。嘲讽他只知武力征服,不懂文治。对于他的批评,无疑是要严厉一些了。15.答案: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对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人民大众的赞美之情解析:本词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下阕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全词的主旨句,“俱往矣”三字,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画龙点睛之妙。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