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速度的测量 课后培优检测(含解析)八年级物理人教版(2024)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速度的测量 课后培优检测(含解析)八年级物理人教版(2024)上册

资源简介

1.4速度的测量——八年级物理人教版(2024)上册课后培优检测
1.下图为“测量物体运动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大于BC段的平均速度
B.小车在AB段所用的时间等于BC段所用的时间
C.若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计算出的AB段的平均速度偏大
D.实验中为便于测量时间,应保持斜面较高的坡度
2.如图为“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将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车在这个过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
B.斜面应保持较大的坡度,以便于测量时间
C.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小于在BC段的平均速度
D.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可以将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
3.小明在测量小球的平均速度时,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滚到C点,并用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频闪照片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用时0.6s
B.小球在前0.4s内通过的路程为2.61cm
C.小球滚下的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为1.1m/sError! Digit expected.
D.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
4.在“测量小车的运动速度”实验中,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小明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为了减小斜面的坡度,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
(2)小明将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到达底端(虚线处)用时3.6s,已知小车的长度为10cm,则小车运动的距离为_________m,小车沿斜面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m/s。
(3)某次实验时,小车越过底端(虚线处)后才停止计时,这样会导致测量的小车平均速度_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4)本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小车下滑的速度在逐渐_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小车做的是_________直线运动。
5.某校物理兴趣小组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选择较小坡度的斜面,是为了便于测量__________。让小车从斜面的点由静止开始下滑,测出小车到达点的时间为1.6。则段的路程__________ (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小车在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如果在某次测量中小车过了点才停止计时,测得段的平均速度会偏__________。
6.小睿用如图实验装置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_。
(2)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________(选填“路程”或“时间”)是造成的误差。
(3)在测量小车从A点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________(选填“偏小”或“偏大”)。
(4)分析实验数据后,小睿判断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为变速运动,请你说明小睿判断的依据:________。
7.如图是“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装置。
(1)为便于测量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应使斜面保持很________(填“平缓”或“陡峭”)的坡度。
(2)B为AC中点,,两次实验小车都从A点由静止下滑,到达C点所用时间为2.8s,到达B点所用时间为2s,则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3)下列能反映该小车从斜面顶端下滑过程的图线是______(填字母)。
A. B. C. D.
(4)小车未开始运动就计时,速度测量值偏________。
(5)完成实验后,小明在对实验进行评估时意识到,时间不容易测准。在测量时间时,以下做法中能减小测量误差的是_______(多选)。
A.熟练使用电子停表
B.适当减小选定位置的间距
C.用光电计时器代替电子停表
8.实验小组完成了以下实验:
(1)如图甲所示,物体长度是______cm;温度计示数是______℃;
(2)如图乙所示,明明测量小车下滑的平均速度,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如果测得小车到达C点所用的时间为2s,则AC段的平均速度______m/s。
9.用图甲所示装置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每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自由释放,金属片可置于斜面的任意位置,用刻度尺测量路程,停表测量时间,图乙是第5次记录的时间。下表是实验中收集的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路程s/cm 20 40 60 80 100
时间t/s 2.0 2.8 3.5 4.0
(1)表格空白处的时间为______s;
(2)根据上表数据,可判断小车在斜面下滑的过程中做______直线运动;
(3)利用表格中数据,计算小车在第5次实验的平均速度为____m/s(保留两位小数)。
10.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将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上端A点由静止释放,用停表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调试器材时发现小车从A点出发后,记录员还没来得及摁下秒表,小车就已经运动到了B点。针对这种现象,应对斜面的坡度做出如何调整,便于准度测量时间。调整方法是________。
(2)小车运动的AB段长度为________cm。
(3)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________m/s。
(4)若释放小车时,稍微迟疑了一下才开始计时,则测量的平均速度比实际偏________。
11.团团与圆圆同学想利用下图所示的装置测量小车沿斜面滑行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除图示器材外,团团根据实验原理,备好的另一种测量仪器是:__________;
(2)他们每次实验时,都让小车从A点由静止自由滑下,分别测出小车从A点到达B点的时间和从A点到达C点的时间,由于操作时比较紧张,在测量的过程中,小车过了B点,圆圆才停止计时,则测得段的平均速度会偏__________(选填“大”或“小”);
(3)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添加金属片辅助计时,操作熟练后测得,则测得段的平均速度__________。
12.如图所示,是小华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装置,秒表每个小格的示数为1s(实验时秒表没有转过一圈)。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用公式表示);
(2)图中的木块A应选择较_______(选填“高”或“矮”)的,目的是为了减小测量_______(选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3)由实验测量数据可得,小车通过斜面上半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cm/s;根据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所需时间比上半段_______(选填“多”或“少”),可知小车沿斜面运动的速度越来越选填_______(“快”或“慢”);
(4)小华在记录小车运动到中点的时间时,由于操作不当,当小车过了中间点才记录时间,则会使所测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偏_______(选填“大”或“小”)。
13.兴趣小组进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测量的数据如图甲所示,B为AC中点,电子表的数字是显示小车前端经过A、B、C三点的时间(数字格式为“时:分:秒”)。
(1)除了电子表,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
(2)小车在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_________,小车在AB段运动的平均速度_________小车在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
(3)实验过程中,为了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通常采用_________方法,可以减慢小车向下运动的速度;
(4)兴趣小组又继续研究如图乙所示的“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
①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管口的塞子是_________的;
②为判断气泡是匀速还是变速运动,结合前面实验,你的做法是_________。
14.小明在“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电子表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所显示的时间(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2)若B点是AC的中点,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________m/s;则速度、、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如果B点由中点往下移一些,测得的将会比在中点时________(填“大”或“小”)。通过对大量实验的数据分析和推理可以得出小车在做________直线运动。
15.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量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沿斜面运动,分别记录小车在A、B、C三个位置的时刻,即可测出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要想完成实验探究,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_________;实验中应使斜面保持较_________的坡度,便于减小测量_________产生的误差;
(2)经测量,小车通过AB、AC段的时间分别为,,则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cm/s,在记录小车到达B点的时刻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第一次计时,则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_________;
(3)某同学提出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可以把小车从B点开始释放进行测量,这样测得的平均速度与上面实验中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理由是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B.B点是全程AC的中点,AB段路程等于BC段路程,由图中秒表指针转过的角度可知,AB段所用时间大于BC段的时间,则根据公式可知,小车AB段的平均速度小于BC段的平均速度,故AB错误;
C.若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时间偏小,则根据公式可知,则计算出AB段的平均速度偏大,故C正确;
D.为了方便测量时间,应保持斜面较低的坡度,小车运动时间较长,便于时间的测量,故D错误。
故选C。
2.答案:C
解析:A(×)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越来越大,因此小车在这个过程中做加速运动.
B(×)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下滑得越快,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越短,越不方便测量时间,因此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以便于测量时间.
C(√)小车做加速运动,由于AB段与BC段的路程相等,故小车在AB段运动的时间比在BC段运动的时间长,根据可知,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小于在BC段的平均速度.
D(×)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时,运动的起点必须是A点,计时的起点是B点,在C处停止计时.
3.答案:D
解析:A.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经过了5个时间间隔,用时,故A错误;
B.由图可知,小球在前0.4s内通过的路程为4.00cm,故B错误;
C.由图可知,AC之间的距离为,
则整个运动过程平均速度为:,故C错误;
D.由图可知,小球在BC段的时间为,路程,
小球在AB段的时间,路程,
所以,,
计算可知,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故D正确。
故选D。
4.答案:(1)便于测量时间;把支撑木块向右适当移动
(2)0.9;0.25
(3)偏小
(4)增大;加速
解析:(1)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这样做的目的是减慢小车运动的速度,增大小车运动的时间,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要减小斜面的坡度,可以把支撑木块向右适当移动。
(2)由图得,小车运动的距离为
小车沿斜面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3)某次实验时,小车越过底端(虚线处)后才停止计时,这会导致测得的时间偏大,而路程测量准确,由得,测量的平均速度偏小。
(4)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下滑过程中速度在逐渐增大,因此小车做的是加速直线运动。
5.答案:时间; 40.0; 25; 小
解析:如果斜面过陡,小车运动到底的时间太短,不容易测出,所以坡度较小的斜面容易测出时间; 段的路程;小车在段的平均速度为;如果过了点才计时,造成时间偏大,所以平均速度会偏小。
考点:测平均速度
6.答案:(1)0.1cm/1mm
(2)时间
(3)偏大
(4)根据图中实验数据发现小车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不同
解析:(1)由图可知,刻度0~1cm之间的长度为1cm,分成了10等分,则每一等分(小格)表示的长度就是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2)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运动得越快,时间越短,实验时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延长了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能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3)在测量小车从A点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所测得AB段的运动时间将偏小,根据可知所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4)由图像可知AB段距离与BC段距离相等。小车在AB段运动时间为。BC段运动时间为。即小车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不同,所以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是变速运动。
7.答案:(1)平缓
(2)0.25
(3)C
(4)小
(5)AC
解析:(1)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若斜面坡度陡峭,小车下滑速度快,通过某段路程的时间短,不便于准确测量时间;而使斜面保持平缓的坡度,小车下滑速度较慢,通过某段路程的时间较长,便于测量时间。故应使斜面保持很平缓的坡度。
(2)B为AC中点,,则,小车通过AB段所用时间,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
(3)小车从斜面顶端下滑过程中,速度是越来越大的。
图象A表示路程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则小车处于静止状态,故A不符合题意;
图象B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加,速度不发生变化,说明小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图象C表示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逐渐增加,说明小车在做加速运动,符合小车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大的情况。故C符合题意;
图象D表示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说明小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如果小车未开始运动就计时,记录的时间会比实际运动时间偏大。根据平均速度公式,当路程一定时,时间偏大,速度的测量值就偏小。
(5)熟练使用电子停表,可以更准确地操作停表,减少人为操作带来的误差,从而减小测量误差。故A符合题意;
适当减小选定位置的间距,小车通过该间距的时间会更短,测量时间的误差会更大。故B不符合题意;
光电计时器比电子停表更精确,能够更准确地测量时间,从而减小测量误差。故C符合题意。
故选AC。
8.答案:(1)2.40;36(2)0.4
解析:(1)由图甲左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物体的长度是2.40cm;由图甲右图可知: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上,所以显示的温度36℃。
(2)由图示可知小车从A点到达C点的路程
测得小车从A点到达C点所用的时间为2s,则AC段的平均速度
9.答案:(1)4.4(2)变速(3)0.23
解析:(1)由图乙可知分针在0和1之间,且没有过半格;大盘分度值为0.1s,秒针指在4.4s处,所以表格空白处的时间为4.4s。
(2)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小车从斜面下滑后,第一个20m所用的时间为2.0s,第二个20m所用的时间为0.8s,第三个20m所用的时间为0.7s,第四个20m所用的时间为0.5s,第五个20m所用的时间为0.4s,则可以得出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即小车运动速度越来越快,所以小车在斜面下滑的过程中做变速直线运动。
(3)小车在第5次实验的平均速度为。
10.答案:(1)减小斜面坡度(2)60.0(3)0.2(4)大
解析:(1)由题意可知,小球从A点到B点的时间太短,不便于记录,所以为了便于准度测量时间,需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具体调整方法是减小斜面的坡度。
(2)由图可知,斜面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小车在A点的刻度值80.0cm,运动到B点的刻度值为20.0cm,所以AB段的长度为
(3)由图可知,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的时间为,则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
(4)若释放小车时,稍微迟疑了一下才开始计时,所测时间偏小,根据可知,所测量的平均速度比实际偏大。
11.答案:(1)秒表
(2)小
(3)0.25
解析:(1)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该实验所依据的原理是。根据,实验中要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秒表计量时间。
(2)在测量的过程中,小车过了B点,圆圆才停止计时,则测得段的时间偏大,根据,测得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小。
(3)图中刻度尺分度值为1cm,段的路程为
则段的平均速度
12.答案:(1)(2)矮;时间(3)10;少;快(4)小
解析:(1)在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中,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的路程,用秒表测量小车通过对应路程所需的时间,根据计算小车运动平均速度。
(2)为了减小测量时间时造成的误差,需要增大时间,斜面要选择较小的倾斜程度,故应选矮的。
(3)由图可知,上半段路程为30cm,所用时间为3s,小车通过斜面上半段的平均速度
由图可知,下半段路程为30cm,所用时间为2s,上下半段路程相等,而下半段路程所用时间少,由速度公式可知,小车沿斜面下滑速度越来越大。
(4)测上半段路平均速度时,如果小车过了中间点后才停止计时,会使得所测时间偏大,根据可知,平均速度将偏小。
13.答案:(1)刻度尺
(2)0.18;小于
(3)减小斜面的坡度
(4)运动;观察气泡在运动相同的路程内,时间是否相同
解析:(1)根据测量速度的原理可知,需要测量小车运动的距离,因此还需要刻度尺。
(2)图中AC段的时间为
AC段的速度为
图中小车AB段所用的时间大于BC段所用的时间,B为AC中点,因此两端的路程相同,根据可知,小车在AB段运动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在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
(3)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下滑的速度越快,时间越短,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应减小斜面的坡度。
(4)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管口的塞子与气泡之间的距离发生改变,因此玻璃管口的塞子是运动的。
为判断气泡是匀速还是变速运动,需要观察气泡在运动相同的路程内,时间是否相同。
14.答案:(1)偏大
(2)0.3;<<;大;加速
解析:(1)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使所测AC段的时间偏小,根据可知,s测量准确时,平均速度会偏大。
(2)由图可知,AC段长1.2m,B是中点,所以BC段长0.6m,通过BC段所用的时间为2s,所以BC段的平均速度为
AC段的平均速度为
AB段的平均速度为
因此速度的大小关系为
<<
由速度关系可知,小车在斜面上向下运动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所以小车在做加速直线运动;由于小车做加速运动,所以如果B点由中点往下移一些,测得的将会比在中点时大。
15.答案:(1)秒表;小;时间(2)20;小(3)不相等,因为两次实验小车运动的时间不同
解析:(1)实验需要测量长度和时间,长度可从图中读出,因此还需要用到秒表来测量时间。
实验中,要使斜面的坡度较小,这样小车的运动速度较慢,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较长,便于减小测量时间产生的误差。
(2)由图可知,BC段的长度为,小车通过BC段所用的时间
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第一次计时,所测的小车通过AB段的时间偏大,由可知,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小。
(3)把小车从B点开始释放进行测量,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因此这样测得的平均速度与上面实验中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不相等,是因为两次实验小车运动的时间不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