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3峨日朵雪峰之侧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xiē)入巨石的罅(xiá)隙。B.可是,即使我们能摈(bìng)弃憎(zēng)恨、傲慢和恐惧,即使我们生来不能抛洒一滴眼泪,我们也不知,怎样才能接近于你的欢愉。C.我拼命忍住笑,随便地问他是哪里人。他没回答,脸涨(zhàng)得像个关公,讷(nè)讷半晌,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D.列车一头扎进黑暗,把她们撇(piě)在冰冷的铁轨旁边。很久,她们还能感觉到它那越来越轻的振颤(chàn)。2.石砾滑坡的动势与落日的动势都是下坠的,这与攀登中的“我”的动势正好相反,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我”在攀登的同时,不时有石砾下滑,说明我有与困难作斗争的豪迈气概。B.“我”在攀爬过程中,会遇到重重阻力,“我”的攀爬之路非常困难。C.我在与石砾与落日抗衡中,是要付出血的代价,甚至会牺牲生命的。D.在荒谬的年代,导致人人信仰缺失,自然会出现“千军万马般的厮杀”的荒谬局面。3.下列对《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可以看作是登山勇士的自我写照。“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一句中“此刻”和“仅”意蕴丰富,虽历经艰难,可“我”并没有到达最高峰,但也不意味着这就是终点。B.诗人描写的是他在雪峰之侧目睹的一次高原落日美景,用比喻的手法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写得精彩绝伦,如在眼前。在视觉之上,诗人又叠加了听觉描写,滑坡的石砾制造的声响如军旅的喊杀声渐渐远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诗中所写落日更显壮观。C.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意象,“峨日朵之雪”“太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组成了一个协调的整体。D.诗歌的最后,诗人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一同默享快慰!诗人为一只渺小的蜘蛛而不是雄鹰或者雪豹和自己一同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而遗憾,深感无奈。4.本诗感情浓烈,诗人借助雪峰之侧一系列的意象,表达感情。本诗激情澎湃,催人奋进。抒情要讲究策略,遵循一定的章法,才能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请运用合适的抒情手法,写一段小诗,表达对现实生活中趋炎附势、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爬的人的憎恶。5.朗读《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用原文词句,完成填空。1.《峨日朵雪峰之侧》中“_________”一句,突出了“我”面对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时的惊讶与敬畏之情。2.《峨日朵雪峰之侧》写小蜘蛛时用“_____”与“_____”两个词将辉煌壮丽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3.《致云雀》中诗人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云雀比作诗人、深闺中的少女、“_________”“_________”等,从而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七层塔顶的黄桷树傅天琳七层塔顶的黄桷树像一件高高晾着的衣衫旷野,拖着它寂寞的影子许是鸟儿口中偶尔失落的一粒籽核不偏不倚在砖与灰浆的夹缝里萌发了永恒的灾难而它稀疏的丫枝上麻雀吵闹着正在筑巢而它伸直的手臂像要抓住破碎的云片捎去并不破碎的盼望它盼望什么呢?我不知道犹如我不知道它摇曳的枝叶是挣扎,还是舞蹈是的,它活得多别扭但绝不会死去它在不断延伸的岁月里把孤独者并不孤独的宣言写在天空6.诗人塑造的黄桷树的形象有哪些特点?7.谈谈你对“它摇曳的枝叶/是挣扎,还是舞蹈”这两行诗的理解。8.诗人托物言志,借黄桷树抒发了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城市昌耀颤动的城市。/颤动着的/是它同时闪亮的百万张向阳的玻璃窗叶。/是它同时熄灭的百万张背阴的玻璃窗叶。/从群楼巍耸的街谷,/依次地叠印出了/黎明与黄昏的颤动。/就这么颤动。/而且不只是那些石英的六方晶体。城市,草原的一个/壮观的结构。/一个大胆的欲念。未曾有过教堂十字架或喇嘛寺金顶的新的城市,/不知道什么叫精神的创伤。/不知道什么叫旧的烙印。/不知道什么叫复活。/新的城市是昂奋的。/昂奋中,它的被机械摩擦得呻唤的体积在颤动。/它的云层和电磁波在颤动。/它的日渐扩大的垃圾停放场在颤动。/——从未有过这许多令人发愁的排泄物。/但是,新的文明和新的财富在颤动。/就这么颤动。/颤动着的还有回转的木马。/——在圆形广场,/在广场的同一个平面二度空间,/儿童的回转木马/与正午的车流以同一的转速在颤动。/就这么颤动。/牧羊人的角笛愈来愈远去了。/而新的城市站在值得骄傲的纬度/用钢筋和混凝土确定自己的位置。/每晚,它的风暴般颤动在空际的光之丛林/是抒情的,/比羊角号更动人,更热烈,/也更有永久的魅力!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草原的一个/壮观的结构。一个大胆的欲念”用比喻和夸张手法,表现了城市是勤劳的人们的伟大创造。B.诗人写“牧羊人的角笛”表现城市远离了自然。C.“钢筋和混凝土”的用意是突出城市的现代化特征。D.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中国的改革开放,讴歌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们的伟大创造。10.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谈论昌耀的诗歌之前,我翻阅了网页上可以查找到的关于昌耀先生的评论,有各大博士论文、昌耀先生的追捧者的文章等等,大多给他一个悲情诗人的称号。我觉得他们丝毫不懂昌耀先生。恰恰相反,他是一个那么热爱生命的人,不然面对父亲、母亲以及其他人的离世,要不然面对误读的诬陷,要不然面对两手空空无一物的家庭,以及家庭的烦恼、无回应的爱情,渴望生活而一再受挫的昌耀先生,早不知道要被杀死多少回,但他依然在不停向上。上帝是公平的,给了他梵高式的磨难,也给了他流芳百世的桂冠,大诗人的荆冠。上天安排他来完成他应造就的诗歌使命。诗歌的句子不是与生俱来的,句子和词语,是依托在诗人敏感的情怀和敏锐的洞悉之中的。如果没有这些经历,在一次次打击中崛起,一次次忍受孤寂与他人的不解,那么谁能获得这些厚重的句子和词语呢?技法固然重要,但形式与内容是并重的,纵使有再高超的技巧,而内心是草包,也不过是炫技而已,那样的诗句,机器人就可以造就了,但那根本不是承载灵魂的艺术。昌耀先生的诗,大多都是充满隐喻的,他吝啬词语,也吝啬着词语的修辞艺术,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了他这样的想法。他大部分的诗也在修改后面世,诗的裁剪的程度是一个正常人都不舍得的,但他又坚持着自己的观点继续着。他的不分行的诗歌,其设想的走向又被如今大多被认为是“先锋”的诗人书写着。要读明白昌耀先生的诗,不能单从字面上去解读,更需要读上一读大西北的文化背景,中国1930年代以来的历史进程。昌耀先生不只是在写诗,他是在用生命记录着每一段经历。(摘编自若小曼《浅谈诗人昌耀及其<斯人>》)材料二我们在读昌耀的诗集时,会发觉其选入的诗歌与网上的通行版本有些差异。作为研究昌耀的专家,燎原当然更早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但当涉及到如何看待昌耀早期的诗作——亦即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诗作时,我们可以通过相关资料发现,收入昌耀诗集中的很多早期诗作,都并非当年的原貌,而存在着1979年之后不同程度的改写。”昌耀对其早期创作的“重写”,已构成一个不容忽视、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现象。很多人认为这种改写“带有根本性,涉及语言风格、修辞手段乃至价值观的调整”。在我看来,昌耀对于自己早期作品的否定和彻底改写,完全体现了他对诗歌标准新的认定,也体现了他重写自己一生的意志和决心。他要以他成熟期所确立的“尺度”来严格考量自己。不仅是重写旧作,他还要让那个一直带在他身上的年轻苦役犯重新出来说话,这就是诗集中那些落款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实则明显写于80年代、并且“属于80年代”的一些作品。如果说这是一个一生都在寻求“救赎”的诗人,那么重写旧作就是他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他要留下一个他自己可以接受、也可以面向未来的一生。纵然这给人们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难题,但这就是昌耀。他最终要奉献的,是一部他用全部生命铸就的“命运之书”,而非一部面目混乱、良莠不齐的全集或选集。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昌耀最重要和独特的,在我看来,是形成了一种卓越的和他的生命和美学追求相称的文体,这种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我们可以称之为“昌耀体”。正是这种“昌耀体”使他的诗歌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语言存在。这种“昌耀体”当然不限于一般意义上的个人风格,而是和昌耀的精神人格、美学追求和创作实践(包括对早期的重写)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不仅有着它独具的词汇学、修辞运作方式、意象系统,还有着它统摄性的精神风骨。更重要的,是有着足够的语言作品作为支撑。他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全部创作,把这一切提升到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探讨和研究的高度。“昌耀体”的显著标志,正如人们看到的,首先来自昌耀高度自觉地与汉语言古典传统的接通,由此给我们的“新诗”带来了汉语本身的血质、底蕴、调性和文白之间的语言张力,带来了一个“文明之子”才具有的那种崇高感、历史感和文脉贯通之感,也形成了他那时而苍劲姿纵、时而雍容华贵、时而高峻幽秘的文体风格。诗论家胡亮也曾这样精彩地描述过他对昌耀的语言文体的印象:“他大量启用古字古词,粗粝,嶙峋,滞涩,狰狞,惊悚,硬语盘空,而又能透出个人的呼吸和血肉。如此讲究到极致,精雕细刻,穷形尽相,甚至连每个小局部都会有生动的乐感和画面感。”(摘编自王家新《论昌耀诗歌的“重写”现象及“昌耀体”》)材料三在新诗如何用汉语发声的问题上,昌耀给我们作了示范。他不仅在语言上有滞涩的古语化倾向,汉语气质纯正,更主要的是,他凭一己之力,为汉语诗歌开辟了另一条路:用生命与脚下的土地建立起血脉联系。从土地的苦难生存直觉中滴出来的诗,必然是带着体温的诗,有生命痛感的诗,才能揭示自己和这片土地存在的真相。这样的诗,发出的必然是纯正汉语的声音。昌耀固守青海高原,在生命与脚下土地之间建立的语法关系,打通了汉语诗歌本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任督二脉。广袤的青海高原,因为有了钉子一样的诗人昌耀,将生命和语言持续有力地注入,已经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成为中国西部最有诗性意义的场域。(摘编自谭克修《重建生命和土地之间的语法关系》)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昌耀是一位热爱生命、有美学追求的诗人,他凭着敏感的情怀和敏锐的洞悉,在诗歌界达到了同梵高之于绘画领域的地位。B.昌耀重返诗坛后,以他成熟期的风格与“尺度”,对其早期作品进行了大幅度重写,但并未使其早期创作发生质的变化。C.“昌耀体”是一种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其含义等同于材料一中“厚重的句子和词语”。D.材料三认为昌耀在语言上有滞涩的古语化倾向,发出了纯正汉语的声音,同时重建了生命与脚下土地之间的语法关系。1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昌耀被很多人冠以“悲情诗人”的称号,是因为那些写评论的博士与追捧者没有真正地读懂他。B.昌耀先生的诗大多都是充满隐喻的,是与其生活经历、历史进程以及当时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C.昌耀十分重视对自己早期作品的修改与裁剪,他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诗皆在修改后才面世。D.“昌耀体”不仅是昌耀创作的一种文体风格,更与其精神人格、美学追求和创作实践密切地联系在一起。13.下列诗句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啸然一声/对我们红色的生活/作一次惊愕的眺视/而后/和我们一同欢呼”(昌耀《群山》)B.“是的/在善恶的角力中/爱的繁衍与生殖/比死亡的戕残更古老/更勇武百倍”(昌耀《慈航》)C.“我从空气摄取养料/经由阳光提取钙质/我的须髭如同箭毛/而我的爱情却如夜色一样羞涩”(昌耀《良宵》)D.“斜扫过这金属般凝固的铸体/消失于远方岩表的返照/遁去如骑士/极其凝重而又玄奥高古”(昌耀《踏着蚀洞斑驳的岩原》)1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15.昌耀先生在诗歌创作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A.“罅隙”中的“罅”应读作“xià”。B.“摈弃”中的“摈”应读作“bìn”。C.正确。D.“撇”应读作“piē”,“振颤”的“振”应写作“震”。故选:C。2.答案:D解析:A.说法正确;B.说法正确;C.说法正确;D.“人人信仰缺失”错,“我”是坚守信仰,不同流合污的清醒者。故选:D。3.答案:D解析:D项,“诗人为一只渺小的蜘蛛而不是雄鹰或者雪豹和自己一同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而遗憾,深感无奈”理解错误。诗人没有任何鄙视蜘蛛的意思,相反,在作者眼中,小小的蜘蛛代表着微不足道却不断奋斗的生命,这样的生命同样值得人们去赞美,去热爱。4.答案:【写作示例】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被砍作柴烧了。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这里写的是“藤”,但影射的是那种趋炎附势、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爬的人。作者把自己对这种投机的人的愤恨与蔑视的感情,寄寓在对“藤”的物性的描写之中,达到了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高度和谐与统一。解析:【写作指导】抒情的方式分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这种方式在诗歌写作中一般用得较少。中国诗讲究含蓄、委婉,由此,间接抒情用得较多。间接抒情分为两种形式:(1)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彩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2)咏物寓情。咏物寓情,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咏物寓情的关键在于“寓”。它的特点是,只描写物象,不直接抒情,作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对物象的具体描绘之中,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方式,委婉曲折地表达思想感情。解答本题时,可采用咏物寓情的形式,从自然界中选择一种外形不挺拔的植物作为意象,对它进行诗化的描写,进而达到讽刺现实中的某一类人的目的。5.答案:1.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2.可怜; 默享; 3.萤火虫; 玫瑰6.答案:(1)孤独寂寞;(2)生命力顽强(顽强抗争);(3)不放弃希望(执着追求)。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把握诗歌的形象,要抓住形象的特征。诗中描绘的黄桷树高悬在“七层塔顶”,旷野“拖着它寂寞的影子”,它有着“并不破碎的盼望”,它“绝不会死去”,并且“把孤独者并不孤独的宣言/写在天空”,由此可以看出,黄桷树虽孤独寂寞,但它顽强抗争,不放弃任何希望。7.答案:摇曳的枝叶既是挣扎也是舞蹈,它在逆境中的挣扎已升华为生命不屈的舞蹈。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理解这两行诗,要在把握诗歌主旨的基础上,探究“挣扎”与“舞蹈”的含义,了解黄桷树对待逆境的态度。全诗表现了黄桷树顽强抗争,不放弃希望,不断奋斗,不因周围的环境而气馁,不因人生的逆境而绝望的态度。“挣扎”是逆境中的抗争,“舞蹈”是对顽强生命的礼赞;“摇曳的枝叶”蕴含了黄桷树对待逆境的态度。8.答案:坚持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不放弃希望,不断奋斗,不因周围的环境而气馁,不因人生的逆境而绝望。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托物言志是通过对物象的描写,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要理解诗文的感情,就要掌握好“物象”与“志向”“意愿”的内在联系。首先,物象的主要特点要与作者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似点。其次,描述时,作者的志向要以物象的特点为核心,以此来表达作者的意愿。抓住“而它伸直的手臂”“像要抓住破碎的云片”“捎去/并不破碎的盼望”“把孤独者并不孤独的宣言/写在天空”这些诗句,分析可知,诗人借黄桷树抒发了坚持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不放弃希望,不断奋斗的崇高追求。9.答案:A解析:A.“夸张”应该是“拟人”。10.答案:诗眼:“颤动”。原因:作者在诗歌中写到了“颤动”着的城市,“颤动”着的玻璃窗叶,“颤动”着的黎明与黄昏,“颤动”着的云层和电磁波……诗人说“颤动”着的“不只是那些石英的六方晶体”(镶着玻璃幕墙的城市群楼),“颤动”着的不只是一种外在的景象,更是人心中的“欲念”。11.答案:D解析:A.“在诗歌界达到了同梵高之于绘画领域的地位”说法错误。无中生有,原文表述为“给了他梵高式的磨难”;B.“但并未使其早期创作发生质的变化”说法错误,原文表述为“带有根本性”、“否定和彻底改写”;C.“其含义等同于”错误,两者含义显然不同,“厚重的句子和词语”来自于“诗人敏感的情怀和敏锐的洞悉”,“昌耀体”是指“孤绝超拔、沉雄遒劲”。故选D。12.答案:C解析:C.“他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诗皆在修改后才面世”说法错误,原文表述为“大部分”、“很多早期诗作”。故选C。13.答案:A解析:B项“戕残”、C项“须髭”、D项“金属般凝固的铸体”可以作为论据论证材料二中的“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苍劲姿纵、时而雍容华贵、时而高峻幽秘的文体风格”。故选A。14.答案:①在论证思路方面,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引论—本论—结论);②在论证方法方面,运用了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解析:在论证思路方面,材料二,先提出问题“昌耀的诗集与网上的通行版本有些差异”,接着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他要以他成熟期所确立的‘尺度’来严格考量自己”“重写旧作就是他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最后指出昌耀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最重要和独特的是形成了一种卓越的和他的生命和美学追求相称的‘昌耀体’作者在行文安排上逻辑严密,结构清晰。在论证方法方面,运用了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例如,在论证昌耀体特征的时候引用诗论家胡亮的话“他大量启用古字古词,粗粝,嶙峋,滞涩,狰狞,惊悚,硬语盘空,而又能透出个人的呼吸和血肉。如此讲究到极致,精雕细刻,穷形尽相,甚至连每个小局部都会有生动的乐感和画面感”,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在概括昌耀的文体特征的时候把他的文体特征比作青铜般的色调,直观形象。15.答案:①充满隐喻,吝啬词语及其修辞艺术,早年的创作大多在修改后才面世;②体现了其用生命记录着每一段经历以及其成熟期对诗歌标准新的认定;③文体风格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或时而苍劲姿纵、时而雍容华贵、时而高峻幽秘);④来源于土地的苦难生存直觉,揭示了其和这片土地存在的真相。解析:结合“昌耀先生的诗,大多都是充满隐喻的,他吝啬词语,也吝啬着词语的修辞艺术,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了他这样的想法。他大部分的诗也在修改后面世”可知,他的诗充满隐喻,吝啬词语及其修辞艺术,早年的创作大多在修改后才面世;结合“昌耀先生不只是在写诗,他是在用生命记录着每一段经历”可知,他的诗体现了其用生命记录着每一段经历以及其成熟期对诗歌标准新的认定;结合“在我看来,是形成了一种卓越的和他的生命和美学追求相称的文体,这种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我们可以称之为‘昌耀体’”可知,他的诗文体风格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或时而苍劲姿纵、时而雍容华贵、时而高峻幽秘);结合“从土地的苦难生存直觉中滴出来的诗,必然是带着体温的诗,有生命痛感的诗,才能揭示自己和这片土地存在的真相”可知,他的诗源于土地的苦难生存直觉,揭示了其和这片土地存在的真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