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古诗补充篇目:《苏幕遮》课件(共4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古诗补充篇目:《苏幕遮》课件(共40张PPT)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链接高考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毕业典礼上,柳教授谦逊地引用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勉励学生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张老师给守卫边疆的丈夫发信息,引用秦观《鹊桥仙》中“_______,_______”两句,表示虽不能朝夕相守,但仍情长意久。
(3)与左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③两情若是久长时 ④又岂在朝朝暮暮 ⑤水面清圆 ⑥ 一一风荷举(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导入课文
六月江南,荷花盛开。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却无法领略到家乡美丽的风光,不免对家乡产生无尽的思念。一千多年前的周邦彦也是如此,于是写下词作聊慰乡思。
这节课我们一起赏读周邦彦《苏幕遮》,感受词中的河塘美景和古代文人永恒的思乡之情。
素养目标
语言构建与运用:依据古典诗歌声律特点,斟酌字句,探求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从词作优美的意境及悠远的情感中感悟自然之美,情思之真。
思维发展与提升:赏析核心意象,培养由浅入深品读诗歌的思维方式。
文化传承与理解:传承诗词的声律美与意境美,体会古代文人的使命与代价。
苏幕遮
周邦彦
施华鹏
·泉眼无声细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 杨万里《小池》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唐 王昌龄《采莲曲》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江南》
知人论世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是北宋文学家、音乐家、“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近人王国维称其为“词中老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周邦彦词风典丽精工形象丰满,格律严谨,尤其是在慢词的创作中融入了铺陈与叙述的方式,极大拓展了词的叙事功能,被后世词人尊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
知人论世
《宋史·文苑传》记载:“邦彦好音乐,能自度曲,制乐府长短句,词韵清蔚,传于世。”这段话文字虽少,信息量却很大。
周邦彦是一个纯粹的音乐家,能填词,会谱曲。在整个宋代词坛能填词的词人倒是不少,但会谱曲的词人少之又少,周邦彦就是这少之又少中的一员。在宋徽宗时代,周邦彦曾任职于国家最高音乐机构“大晟府”。周邦彦的词主要以描写闺阁之情,羁旅之思,感慨身世,咏物抒情为主。
漂泊的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
知人论世
王国维曾经有议论:如果以宋词比唐诗,那么苏轼可比李白,欧阳修、秦观像王维,柳永似白居易,辛弃疾如韩愈。但如果要将一位词人比作“词中老杜”,那么非周邦彦莫属。
清末词人蒋兆兰在《词说》中,亦称周邦彦“功力既深,才调尤高。加以精通律吕,奄有众长,虽率然命笔,而浑厚和雅,冠绝古今,可谓极词中之圣。”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至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之间,当时周邦彦远离家乡钱塘(现杭州),旅居京城汴京(现开封)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本以太学生入都的周邦彦,凭借献上赞扬王安石新法的《汴都赋》得到天子青睐,由太学生直升为试太学正,但此后“居五年不迁”。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神宗驾崩旧党执政。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周邦彦被排挤出京师。
走进词作
解 题
《苏幕遮》原为唐教坊曲名,又名“古调歌“'云雾敛”“鬓云松”“鬓云松令’等。后用为词牌。双调六十二字,上下阕各来自西域,为一种少数民四仄韵。苏幕遮,族服饰。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诵读感知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稍慢  低沉  欢快  声音清脆   情绪饱满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欣喜 语势连贯 中音中速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伤愁 放慢速度    慢速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怅然 喃喃自语   缓慢而深情
整体感知
苏幕遮·燎沈香
燎①沉香②,消溽暑③。鸟雀呼晴④,侵晓⑤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⑥,水面清圆⑦,一一风荷举⑧。
①燎:烧。
②沈香:木名,其芯材可作熏香料。沈,现写作沉。沈(沉)香,一种名贵香料,置水中则下沉,故又名沉水香,其香味可辟恶气。
③溽(rù)暑:潮湿的暑气。沈约《休沐寄怀》诗:“临池清溽暑,开幌望高秋。”溽,湿润潮湿。
④呼晴:唤晴。旧有鸟鸣可占晴雨之说。
  
⑤侵晓:快天亮的时候。侵,渐近。
⑥宿雨:昨夜下的雨。
⑦清圆:清润圆正。
⑧一一风荷举:意味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举,擎起。司空图《王官二首》诗:“风荷似醉和花舞,沙鸟无情伴客闲。”
  上片译文:
细焚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旧有鸟鸣可占雨之说),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昨夜的雨,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
苏幕遮·燎沈香
燎①沉香②,消溽暑③。鸟雀呼晴④,侵晓⑤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⑥,水面清圆⑦,一一风荷举⑧。
苏幕遮·燎沈香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⑨,久作长安⑩旅⑾。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⑿轻舟,梦入芙蓉浦⒀。
   ⑨吴门:古吴县城亦称吴门,即今之江苏苏州,此处以吴门泛指江南一带。作者乃江南钱塘人。
  ⑩长安:原指今西安,唐以前此地久作都城,故后世每借指京都。词中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
  ⑾旅:客居。  
  ⑿楫:划船的短桨。
  ⒀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有溪涧可通的荷花塘。词中指杭州西湖。唐张宗昌《太平公主山亭侍宴》诗:“折桂芙蓉浦,吹萧明月湾。” 浦,水湾、河流。芙蓉,又叫“芙蕖”,荷花的别称。
  下片译文: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五月,我故乡的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划着一叶扁舟,在我的梦中来到了过去的荷花塘(词中指杭州西湖)。
苏幕遮·燎沈香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⑨,久作长安⑩旅⑾。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⑿轻舟,梦入芙蓉浦⒀。
缘景明情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问题二:词的下片抒情,抒发了一种什么情感?
思乡之情
问题一:从结构看,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
上片写景:盛夏早晨雨后风荷
1-2句写室内之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鸟雀呼睛”,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
3-4句写室外之景,今朝晴。“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清新美丽、动态可掬
5-6句写荷塘美景,一个“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景如生。
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画面: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燎沉香,消溽暑。 (嗅觉)。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听觉)。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视觉)。
沉香袅袅、鸟雀欢叫、初阳照荷、 宿雨新干、风荷出水 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上片(写景)
思考:
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感官上来讲,词人是从哪三个角度来描写这幅画的?
“鸟雀呼睛”:呼”字,极为传神,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鸟儿仿佛急于向人报告天晴的消息。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的神态。
“侵晓窥檐语”:“窥”字,采用细节描写,把鸟儿鸣叫时东张西望、张口摆尾的神态动作表现得活灵活现。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请赏析“呼”和“窥”的妙用。
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风荷摇曳图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王国维认为这两句词,“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这两句诗不事雕饰,风格简约,而荷之神态、精神跃然纸上。
·首先,这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平的,“清圆”的荷叶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婷婷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似乎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精髓。
·第二,这两句炼字的功夫了得。“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的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的淋漓尽致。“风”造成了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
---------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也
“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美丽。
“一一”-写出了荷塘里的荷叶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让人联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
“举”--写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和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亭亭净植”意蕴差不多,都有一种挺立的姿态。这样的荷花具有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下片(抒情)抒写思乡的愁怀与回忆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故乡”四句:写作者今日长居长安,其实是写思乡之情“五月”一句:写五月渔郎,这是虚写思乡之情。“小楫”二句:写梦回荷塘,这是虚写思乡之情。总之,本词由现实到故乡到梦境,由己及人,虚实结合地来表达思乡之情。
遥。从杭州到开封,确实有种路途迢迢,山水阻隔的感觉。
久。作者离乡时间愈长,乡愁愈浓。体现了作者对飘泊生活尤其是仕途生活的厌倦。世事的无常、仕途的阻滞、官场的黑暗,使他不由地想起故乡的往事。
旅。旅居,客居之意。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浓重乡土情结的民族。旅居外地,只能像一个没根的浮萍一样漂泊,缺少一种归属感。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
下片着重写思乡之情,从哪几个字能看出思乡情切,又是以谁的口吻传达的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如果说前面的都是写实景,那么最后一句就转入了虚构的梦境描写。思乡情切,以致梦中飞渡,恍若回到故乡,与友人一起小楫轻舟畅游芙蓉浦了,全词以如梦如幻的乡愁乡梦结束。
作者思念家乡之人,又不直说,而说渔郎是否记起自己,用设问反写不知旧友是否忆我,不仅把自己对家乡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的更加细腻真切,而且使得不落俗套的意境又进一层。王国维赞之曰:“词中老杜,非先生不可”。
对写法
“五月渔郎相忆否?”
杜甫在《月夜》中表达思念妻子之情,是这样表达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明代王嗣奭在《杜臆》中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已进一层。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周邦彦此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写法
“五月渔郎相忆否?”
( 1.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怜:爱。未解:尚不懂得。
  3.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4.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夜雾本无香,香从妻子的云鬟中散出;凄清的月光照在妻子的玉臂上,显得寒凉。湿、寒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5.虚幌:透明的窗帷。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月夜 杜甫
今夜鄜(fū)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我在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 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只是东悄悄,西瞧瞧看着天上圆圆的东西:真好看,像一轮白玉盘。 香雾沾湿了妻子的秀发,清冽的月光辉映着她雪白的双臂。
  什么时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我不禁留下了眼泪,滴在了妻子的心中!
思乡之切以至梦中飞度,恍若已回故乡,与友人小楫轻舟畅游于芙蓉浦词最后的“芙蓉浦”,与上片的“荷”遥相呼应,是对荷的描写的延伸使全词结构更为完整、紧密。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此处为何写梦
思考:作者上片写荷花,下片直接写思乡,你觉得突兀吗?结合课后习题第二题,想想联系上下两片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
风荷。词人的家在南方,可是他长期羁留京城,旅居他乡。此时家乡的西子湖畔,必定满是“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景致。
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家乡,进而发出这样的感叹:故乡是那样遥远,我何时才能回去呢?
1、艺术特色
语言自然、淡雅素洁,词境清新爽朗。
2、主旨
通过回忆想象联想,以荷花贯穿,既细致传神的写景状物又颇有诗意的表达了思乡之情。
总结全文
  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主要描绘荷花姿态,下片由荷花生发开去,梦回故乡。
  全诗明白如话,不加雕饰,然意境深远。
  从作者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中,对小楫轻舟泛游芙蓉浦的自在生活的深情向往中,也能依稀地感到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回归自然的宁静生活的向往。
小结:
词中除了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外,还寄托了其他什么情感?
深化主题
我们从作者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中,从对小楫轻舟泛游芙蓉浦的自在生活的向往中,也能依稀地感到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回归自然的宁静生活的向往。
上片写景,
情因景异,富于变化。
情景关系结构图
下片抒情,
情因景生,思乡情浓。
风荷
燎香消暑---沉闷
鸟雀呼晴---欢快
风荷摇曳---欣喜
伤愁---羁旅他乡
怅然---梦回荷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家里的人深夜不能入睡,说着远行人,其实是表明远行人对家人的思念。
拓展延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