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一轮复习:鉴赏形象类 课件(共3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一轮复习:鉴赏形象类 课件(共38张PPT)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诗歌鉴赏形象类题型
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鉴赏诗歌的基础。诗歌中的形象可以是人,可以是景,还可以是物。但无论是人、是景还是物,形象的背后一定有作者站在那里,诗歌中刻画的形象只不过是作者的感情寄托而已。
人物形象
一类指的是诗人塑造的抒情主人公。
一类指的是诗人自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掌握诗歌鉴赏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1.《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词中怎样描写周瑜?(填空)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雄姿英发”是 肖像 描写 ,“羽扇纶巾”是 肖像 描写,“谈笑间” 是神态 描写,通过这些描写刻画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 ( 从容不迫,意气风发, 风流倜傥 ) 的儒将形象。这都是对周瑜形象的 直接 描写 。
“小乔初嫁了”一句是以美女 衬 英雄,更显出周瑜青春年少、风姿洒脱的形象。
这首词刻画了从容不迫,意气风发, 风流倜傥 ,年少有为 的周瑜形象。 词人由周瑜想到了自己被贬黄州、华发早生的境况,两相对比,抒发了对周瑜的敬佩赞美羡慕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悲伤之情 。
2.“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三句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塑造了一个矢志报国、壮志难酬的形象。
怎样塑造的?
用典,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雄心不减当年,渴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的现状。
3、 寻陆鸿渐不遇 (唐)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思是靠近外城。
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作品从哪两个方面刻画这一形象?
塑造了一位寄情山水、不问尘世的隐士形象。
一是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环境描写衬托出其高洁不俗;
二是后两句,写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烘托其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态度和不问世俗的性格特点。
鉴赏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归纳:
1、知人论世,揣摩形象。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
2、从人物描写(肖像、神态、行动、语言、心理、细节等),分析形象。
3、赏析景物(典型意象)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
注意环境(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分析诗中出现典型意象,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4、分析典故,感知人物形象
5、分析他人叙说,感知人物形象。关注反映感情的词语。
人物形象鉴赏之赏析步骤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温庭筠早年才思敏捷,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江淮间。
《菩萨蛮》词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请结合文本与背景材料进行赏析。(填空)
本词塑造了一个 百无聊赖,孤单寂寞 的女子形象。
前四句通过描写女子的 肖像和动作神态 , 直接 地揭示了女子 惆怅倦怠 的心境。
这首词还成功地运用 衬托 。以容貌服饰的美以及鹧鸪双双的景象,反衬 女子独自一人的孤独 。
女主人公无人赏爱的苦闷是作者怀才不遇生活的真实写照,既表达了作者的同情之心,也抒发了自己 壮志未酬 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6分)
答:诗中塑造了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概括形象)诗人只顾追求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结合诗句分析形象)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形象对主旨情感的作用)
答题步骤:
形象+具体分析+意义或情感。
第一步,要在文段的开头点出人物形象特点,描写形象的基本身份(将军、英雄、隐士等)。
第二步,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人物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
第三,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涵的作者情感。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过行人。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①本诗刻画了一个因在客中度节而思念家人的游子的形象。
②“抱膝”二字,活 画出枯坐的神态。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
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还应说着远行人”既说明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也体现了家人对诗人的思念。
巩固练习: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首联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化用了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之句,兄弟二人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此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
常见人物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鉴赏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比如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诗歌中有单个景物形象,有由多个景物形象(意象)组合成的意境。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意,作者的情感;境,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意境指诗歌通过意象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境和意象的关系,简单地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耐人寻味、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中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绘的艺术图景。
月亮(思乡或团圆),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柳:“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红叶(传情之物)“应恨不题红叶、寄相思”。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傲霜斗雪坚守节操),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梧桐(象征悲凉),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乌鸦(衰败荒凉),“枯藤老树昏鸦。”
任务一:分析某一意象的内涵
1.[分析意象含义](2013·江西高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 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问: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特点)
答:“兰”“蕙”“菊”都是美丽、芬芳的花草。
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任务二:某一意象的作用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①,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②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注】 ①乌:乌鸦;②愔愔:寂静无声。
(1)诗中的“乌”和“马” 两个意象有何作用 请简要说明。
答:诗中的“乌”和“马”既是实景,又倾注着诗人的感情:乌鸦暮投林,而诗人却无家可归,疲马尚且夜不眠,人更是如此,“乌”和“马”。一反一正衬托了诗人奔波劳顿、凄风苦雨的人生漂泊之情。
意象的作用
(1)营造氛围、意境。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意境是作者描绘自然景物中景物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目的是让读者 “临其境”或“入其境”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
(2)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
(3)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4)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5)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
任务三:描绘意境、画面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问: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答: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 ,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 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 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作者解官归居的喜悦欢快之情跃然纸上。
常见意境特点
四字术语: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
萧条凄寂、静谧寂静、淡雅朦胧、高远深邃、繁华热闹、清冷幽静、孤寂衰败、寥廓旷远、缠绵婉转。
任务四:情景关系赏析
江行 [宋]严羽
瞑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离家今几宿, 厌听棹歌①声.
[注] 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问: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诗中描写了暮色苍茫之时的“残雪” “断雁” “新月”“潮生”这些景致,营造了一种凄迷忧伤的意境(或渲染了一种凄迷忧伤的氛围),表达了漂泊在外的乡愁与孤独寂寞。
任务五:景物描写的作用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潇潇,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问:诗歌首联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诗歌首联描写了诗人秋日早上乘舟在雨中赶路的情形:天刚破晓,船又启航,秋雨霏霏,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树叶。首联通过景物描写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围,为后文抒发羁旅思乡之情做了铺垫。
1、借景物描写点名时令、地点或天气状况等。
杜甫《蜀相》一诗的第二句“锦官城外柏森森”
2、渲染……气氛,营造……氛围,传达……感情。
严武《军城早秋》“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诗的前两句通过对边塞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等景物的描写,描绘了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渲染了边境的紧张气氛,引出下面两句对迎敌部署的描写。
3、烘托人物的性格或心理。
贾岛《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句,以环境的幽静来暗示李凝的隐者身份。
4、结构上的作用
开篇: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奠定情感基调。中间:承上启下,过渡;结尾:照应开头,使结构更完整,以景结情,含蓄蕴藉,回味无穷。
5、起兴、寄情、寓理、显志
任务六:写景特点
帐 夜 ① 吴兆骞
穹帐连山 ② 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 ③ 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著花。
【注】 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 (今黑龙江省宁安市)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着山势。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问:诗歌的颔联是从哪些角度描写边地景物的?请简要分析。
①动静角度:“雁飞”是动景,“白雪”是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景象。
②视听角度:“雁飞”“白草”“雪”“黄榆”是目中所见,“笳”声是耳中所闻,调动听觉和视觉,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③色彩角度:“白”“黄”的色彩点染,写出了边地景色的单调。
写景特点(角度/手法)
1、空间角度:远近、高低、上下。
2、色彩角度。
3、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4、动静角度。
5、正、侧结合。
6、虚实结合。
7、修辞:比喻、拟人……
鉴赏事物形象
一、诗歌的事物形象
物象,指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赋予事物以人格化。从全诗来说,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或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诗人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二、事物形象分类
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追求及对人事的看法,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示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小题。
题小松 李商隐
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
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①柱石功。
为谢西园②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注]①方资:正可用来。②西园:西晋石崇的园林别墅金谷园,当时达官贵人们经常游聚于此。
诗歌中“桃李”和“西园车马客”有怎样的象征意义?诗人对他们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明确:诗人运用象征手法,用“桃李”象征赫一时的权贵,诗人对他们表达出嘲讽挖苦之情;用“西园车马客”象征对权贵趋炎附势之徒,诗人对他们表达了深深的不满。
2.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一些物象由于自身某一特性,在古诗词中具有特定的含义,而成为人类的情感或品格的载体,从而形成具有特定寓意的常见意象,比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熟记这些意象,对理解诗歌的事物形象有极大的帮助。
示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小题。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明确: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极易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这首词的主题是写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形象生动,委婉含蓄。
三、鉴赏事物形象的“两方面”和“三步骤”
(一)两方面
1.借相关语句或关键词来分析物象。事物的形象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通过相关诗句来表现,有时通过关键词来突出。因此,在分析时一定要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2.要由表及里把物的含义挖掘出来。任何一首诗作,其目的不是咏物本身,而是为了表达某种感情。因此,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赏析的重点和难点。
(二)四步骤
1.概括物象表层特点(自然属性):提炼体现物象描写特征(形态、色泽、特征、生长环境等)的词语,来概括事物的外在特点。
2.分析物象内涵:找出“物”与“人”品格的连接点,结合诗句分析,挖掘物象的内在品质、精神。
3.点出物象意义(社会属性):依据物象内涵,注意联系诗人的经历或相关背景,点明诗人借助物象所抒发的感情或表现的寓意。
关注表现手法。惯用托物言志、比喻、象征、拟人、对比、反衬等手法。描写事物形象时,除正面描写之外,还惯用侧面描写(环境衬托)手法。
示例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小题。
添字采桑子·芭蕉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注】这是李清照南渡之初的作品。
请简要概括上片中芭蕉树的形象特点。
明确:上片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间接地写出了它树干的高大、枝叶的繁茂、树冠的伸展四垂;接着,词人将描写范围缩小到芭蕉树的细部——蕉叶和蕉心:蕉心卷着,蕉叶舒展着,这一卷一舒,像是含情脉脉,相依相恋,情意无限深挚绵长,表现了她对中原故国、家乡故土的绵绵不断的思念和怀恋。
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小题。
野菊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野菊不会作骚人的干粮让他来充饥,更不会和其它菊花一样在重阳开放。
B.野菊生于野外无人欣赏却不以为意,因为正是这样的环境让它有了幽色。
C.诗人傍晚时分与朋友相逢于半山,便折菊相送,他的此种行为含有深意。
D.在诗人的笔下,野菊也有思想有感情,这样写能更好地借菊花表达感情。
C “诗人傍晚时分与朋友相逢于半山……”错误,从诗中来看,“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意思是“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相逢”的对象不是朋友,而是野菊。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小题。
野菊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2.颔联描写了野菊怎样的形象?请加以分析。
(1)野菊生长在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
香。(4)
(2)野菊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其内心的高洁。(1)
(3)作者通过野菊表达了作者自身虽不被赏识,但坚守高洁,自得其乐的思想。(1)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①
李贺
其一
箨落②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其二
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
【注】①本组诗写于李贺任奉礼郎以病辞归昌谷时。②箨(tuò)落:笋壳落掉。
1.下列对两首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箨落”句写笋壳落掉后,新竹很快地长高了,翠绿柔润,仿佛是用刀削开的碧玉。
B.“露压”句看似写竹容颜愁惨,实则移情于物,写人的悲怨,物我相契、情景交融。
C.两诗均是托物言志之作,取材于日常生活,有《诗经》遗韵,深得“赋比兴”三味。
D.两诗都把普通意象写出了奇特之处,迥异于传统咏竹,表现出李贺奇谲冷峭的诗风。
C.“深得‘赋比兴’三味”错误,只有比兴,没有赋。赋是铺陈排比、铺陈直叙,即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而本诗非常含蓄,用比兴言志抒情,而非用赋。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①
李贺
其一
箨落②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其二
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
【注】①本组诗写于李贺任奉礼郎以病辞归昌谷时。②箨(tuò)落:笋壳落掉。
2.竹是古诗常见意象,寄托着诗人情志。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中竹寄寓的形象。
①《其一》在“竹”中寄寓了自信(自傲、自豪)于自身品性才华,不甘心于埋没园泥之中,有凌云之志的诗人形象。(2)新竹天性高洁、有龙凤之质,若能容它恣意生长,必当直冲云霄、脱却尘泥。(1)
②《其二》在“竹”中寄寓了空有满腹才华却无人赏识,僻处乡里,内心哀伤忧郁,幽深怨愤的诗人形象。(2)诗人在竹子上题写楚辞,是因为从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屈原,但竹子无情,不能理解自己的苦恨,如同自己无人赏识,僻处乡里。在竹上的积露下滴,实则是诗人哀痛的泪滴。(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