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古埃及人对神的敬畏来源于原始社会对自然力的崇拜,埃及法老一向宣称自己就是太阳神(拉之神)的化身,后来又信仰阿蒙神便成为了阿蒙神的代言。王国的国王既是国家领导者也是国家最高级祭司。由此可知,古代埃及()A.教会凌驾于王权之上B.借鉴融合东西方文明C.王权与神权的相统一D.初步具备了国家形态2.西塞罗在谈及雅典民主政治时认为:人民是浑浑噩噩的,民主制给他们过多的自由,必然会使他们变得盲目、任性、放纵、蔑视法律、不服从任何统治者。西塞罗意在说明()A.雅典民主政治缺乏合理程序B.直接民主制易导致权力滥用C.代议制可维护多数人的利益D.雅典公民参政的积极性高涨3.据史料记载,印加人在美洲地区实行土地、矿藏和牲群的国家所有制,强制信奉官方的太阳教,仔细编制供征税和征兵用的人口调查表,废黜地方世袭酋长,强迫居民到新地方定居以同化被征服民族。这些记载说明印加帝国()A.迈入高度成熟的封建社会B.维系了国家的长治久安C.具有国家集权主义的色彩D.文明程度超越其他地区4.阿拉伯人认为,拥有丰富的学识是一个穆斯林最为荣耀的装饰。在阿巴斯王朝,各地广建数千座清真寺学校,学习内容扩展到圣训、伊斯兰教法、语言学、演说等。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回国后孜孜不倦地编辑许多典籍。当时阿拉伯国家的这些现象()A.说明了阿拉伯是人文精神的发源地B.直接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转型C.促使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D.对文化的繁荣具有推动作用5.16世纪,英国自上而下地推行宗教改革,规定英国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拥有任免教职和决定教义的大权;教会不再从属于罗马教皇,但天主教的教义、制度和仪式仍然不变,未经国王同意,教会无权召开宗教会议,更不许任意修改和制定教规。英国的这一改革()A.使人们获得灵魂得救自主权B.为民族国家发展创造了条件C.废除了天主教基本教义教规D.体现出世俗王权已取代教权6.中世纪大学中重要的组织机构是学院,按学科划分一般有四个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其中,文学院是一种预备性质的机构,为进入其他三个学院做准备,神学院则是地位最高的学院。这说明中世纪()A.欧洲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B.新式教育解放了民众的思想C.大学教育渗透了神学的性质D.西欧的大学延续了古典思想7.分析下表可知,当时的荷兰()1602年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阿姆斯特丹办公室开始出售自己的股票,并成为世界上第一家证券交易所1609年 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世界上第一个可以进行股票交易的证券交易所1609年 荷兰的威瑟尔银行成立,奠定了现代中央银行基础模式A.成为北欧的“海上马车夫”B.具备了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性质C.开创了现代商业经营模式D.开启了全球性商贸联系的先河8.拉斐尔擅长画圣母像,他笔下的圣母不再是过去宗教画中那种呆板、神秘的圣母,而是美丽温柔和充满母爱的世俗女性,但圣母的眼神却略显哀愁,似乎预感到基督坎坷悲惨的命运。据此可知,拉斐尔的圣母像作品()A.折射出对教皇权威的否定B.以悲剧为主要表现形式C.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气息D.注重唤醒女性主体意识9.伏尔泰曾经因为对培根、洛克、牛顿等人学说与思想的宣传,而被国内一些批评者嘲讽为“崇英狂”。对此,伏尔泰愤然回应道,成百上千的人在大声疾呼,斥责崇英狂,倘若这些演说者想把像英国人那样研究、观察和思考的愿望说成一种犯罪,那就大错特错了。这反映出法国当时()A.理性主义尚未成为社会的共识B.宗教束缚阻碍了近代科学形成C.已经是近代欧洲启蒙运动中心D.自然科学的传播危及封建统治10.1875年法国宪法规定:参众两院共同行使创议并制定法律之权,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提案;宪法赋予总统极大的行政权力,同时对总统行使权力作了一定的限制,规定了责任内阁制的基本原则。上述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践行天赋人权思想B.协调并规范权力运行C.发挥议会辅政功能D.推动法国的制度变革11.18世纪80年代初,美国一些州可自主决定征收的关税额,也可对外州的产品课税;一些没有外贸港口的州通过邻州港口进出口商品必须支付租税。由此可推知,当时美国()A.南北方间的矛盾日益尖锐B.国内统一市场发展水平有限C.联邦制权力结构存在缺陷D.各州缺乏基本的经济自治权12.美国学者斯文·贝克特在《棉花帝国》中指出,棉的资本主义化彻底改变了棉花的命运,讲述了一个“由欧洲主导的棉花帝国兴衰的故事”。这一“故事”反映了()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B.欧洲出现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C.欧洲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D.欧美国家的工业化具有同步性13.在英国克朗普敦,中等水平的纺织工,每天工作十个半小时,每星期收入从1814年的13先令9便士下降到1833年的4先令6便士,而用于衣食方面的开支也从10先令1又1/2便士相应地下降到2先令9便士。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A.政府社会保障支出大幅削减B.资本原始积累进程的血腥C.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社会问题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缩小14.马克思在1870年9月说:“法国工人阶级正处于极困难的境地。在目前的危机中,当敌人几乎已经在敲巴黎城门的时候,一切推翻新政府的企图都将是绝望的蠢举。”马克思意在说明()A.普法战争法国失败的必然性B.无产阶级革命的时机尚未成熟C.巴黎公社失败教训需要总结D.空想社会主义难以解决现实问题15.1755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在《自然法典》中阐述了一个原理:“私有制是万恶之源”;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宣称:“共产党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部分学者()A.重视解决社会民生问题B.肯定了无产阶级在历史中的进步作用C.追求实现共产主义社会D.已经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根源16.下图为德国油画家阿道夫·冯·门采尔的作品《钢铁厂》(1872~1875)。他以客观、真切、生动、朴实、大场面的表现手法,通过描绘地狱般恶劣的工厂环境,深刻地揭示了德国工业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的真实内幕。这一油画可用来研究()A.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背景B.世界市场基本形成C.马克思主义的诞生D.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西欧城市数量在1100年至1300年间增加了10倍......城市非常需要劳动力,其以各种方式和封建领主争夺农民,甚至给农奴赎金来吸引他们流入城市,而农奴或佃农因谚语所说“城市空气使人自由”,也乐于改变生活方式。至1300年,西欧的旧庄园制已变为有名无实、苟延残喘的空虚骨架......城市涌现了新兴市民阶级,在西欧中世纪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权和政治统治权结为一体的条件下,这些市民阶级以赎买或武力方式从封建领主那里获得不同程度的自治权,建立了有不同程度自治权的城市共和国或自治市,成立由工商寡头、新贵族控制的独立政府,制定自己的宪章和行政管理制度。一摘编自姚介厚李鹏程杨深《西欧文明》材料二唐代至明清,江南地区有很多新城市兴起,在数量上和商业繁荣的程度上渐渐都超过了北方。明清时期的苏州、南京、杭州、松江等城市的繁荣,不仅因为它们是该地区的政治中心,也因为这些城市的手工业(如纺织业等)及其附近地区的农业非常发达。临近运河和长江沿岸的山东临清、济宁,江苏的淮安、扬州,湖北的汉口,江西的九江等地方成为附近货物的集散地......明朝和清朝在淮安、济宁、扬州等地驻扎有总督或巡抚这样的大官,对外贸易港口也派驻有专职的管理机构,如唐宋的市舶司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与明清城市的区别,并说明明清城市发展特征形成的原因。(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文艺复兴是一个法文词,意为“再生”。在文艺复兴时期,根据一种新的历史观念,产生了“现代”与“古代”的概念,两者为一个生活方式迥然不同的、被恰如其分地称为中世纪的漫长时期所隔开。......从前,所谓的理想是崇尚清心寡欲,在一定程度上鄙弃尘世烦恼。此时,珍惜的倒是尘世生活了。从前,贫穷备受尊敬,至少在基督教教义上是如此。此时,对正当财富的赞颂声不绝于耳。这种尊重人类活动的新观念使得社会和个人都发生了变化。如果说人文主义者因此而发起一个崇古运动,那是由于他们看到其中有与自己相仿的精神。他们感到有一种与他们自己时代有关的东西。-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xxx与思想“再生”自行拟定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分析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实运用准确,史论结合。)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在1560年左右,一艘西班牙货船将美洲的马铃薯运回国。而马铃薯在西班牙多数时候是由于品相难看被人当成是“球菌”,除了将马铃薯提供给远航少食的水手和作为牲畜的饲料外,人们拒绝食用马铃薯。在当时的欧洲文化体系中,土豆属于茄属植物一类,会导致麻风病,因此高傲的欧洲人拒绝食用这种属于未开化、被征服种族的食物。而在英国,由于女王的厨师不幸误将马铃薯的块茎扔掉而烹饪了含有毒素的叶子,导致宴会人员身体不适,女王下令禁止食用马铃薯。马铃薯在欧洲乃至全世界普及很大程度上要感谢德国人,因为18世纪中叶德国发生瘟疫,马铃薯价值凸显。自此,马铃薯在接下来的几十年的时间里逐渐传播到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荷兰以及英国,成为欧洲国家全体民众的主食。它改善了整个欧洲国民的身体素质,使他们在180年间,人口增加了17倍之多,但单一的马铃薯种植也为后来1845~1848年的爱尔兰大饥荒埋下隐患。-摘编自孙可歆《马铃薯在欧洲的传播及其历史社会影响》材料二明清之际,随着玉米、番薯、马铃薯等环境适应力强的美洲高产作物被引进中国,使过去那些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砂砾瘠土和高岗山坡成为宜农土地。同一时期受到迅速增长的人口压力,国家政策也开始鼓励人们尽力垦殖。在这二者的双重作用下,失去土地的农民,即“棚民”的活动范围及强度迅速扩展,在一些地区出现了“高阜处所,种植茶树、山薯、杂粮等物。或傍崖为屋,或砌石成蹊,谷口崖腰,人烟相接。”一遇暴雨,土石随流而下,以致“停淤接涨”的景象。-摘编自魏梦菊《明清美洲高产作物引进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美洲作物外传的原因及在欧洲传播受阻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16~17世纪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社会的影响。(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工业化以前,家庭体系以扩展型家庭为主。扩展型家庭体积庞大,成员聚集在一起便于集中人力、物力。在工业革命以后,机器的使用不再需要男人强健的肌力,而更多的是靠妇女和儿童灵活的手指。随着经济逐渐发展,传统大家庭的优势逐渐消失,个人需要越发受到重视。在此基础上,核心家庭数量进一步增加。工业的兴起要求工人随着劳动市场的需求流动,工人因工作的原因经常迁移,没有固定居所,家庭生活的节奏逐渐向工厂的劳动时间靠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家庭观念也逐渐改变,开始倾向于在婚后从大家庭搬出来,自立门户。-摘编自唐思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家庭生活方式观念转变及其原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前后英国家族发生的变化。(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工业革命与英国家庭的关系。(6分)高二历史答案1.C2.B3.C4.D5.B6.C7.C8.C9.A10.B11.B12.A13.C14.B15.D16.A17.(1)影响:进一步瓦解了封建农奴制和庄园制;有利于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从封建割据向中央集权君主制过渡(或城市工商业者发展为市民阶级,成为反封建的政治力量)起了重要作用;促进了近代政治法律制度的形成;对西欧中世纪文明演进有巨大、深远的影响。(6分,答出三点即可)(2)区别:西欧:城市经济独立;政治自治;城市市民自由。明清:城市的行政功能突出;国家操纵城市的经济大权;城市规模大且经济发达。(4分)原因:明清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的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城市经济隶属于封建经济,城市发展受政府控制。(4分)18.示例:论题:时代背景与思想“再生”。(2分)论证:中世纪欧洲,地中海是商业贸易中心,东方的财富吸引着西欧。十四五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地商业和贸易繁荣,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这些城市中,新兴的资产阶级渴望追求财富,追求现世的享乐,而在欧洲处于统治地位的天主教会却宣扬禁欲苦行,要求人们祈求来世幸福。文艺复兴时期,对宗教文化钳制思想不满的知识分子,把世俗的人性与宗教原则结合在一起,宣扬人文主义思想,其实质是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从而适应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时代需要。总之,思想的复兴或“再生”受时代发展潮流的影响,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再生”有助于推动社会的思想解放。(10分)(“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19.(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密切了世界各大陆间的联系;美洲作物具有高产、耐旱、抗寒等优点;统治阶级的倡导。(4分,任答两点即可)受阻原因:马铃薯品相难看;欧洲人对马铃薯不了解;统治者的禁止;欧洲人自视甚高的特性。(4分,任答两点即可)(2)影响:一方面,扩大了耕地面积,缓解了人地矛盾;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加速了人口的增长;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问题;人口过度膨胀,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6分,任答三点即可)20.(1)变化:家庭规模由大缩小;核心家庭数量由少增多;家庭由定居到经常迁移;家庭生活节奏向工厂劳动时间靠拢;家庭中女性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6分,任答三点即可)(2)关系:工业革命的开展冲击了原本家族关系;促使家庭成员自由和独立意识增强;致使工人工作岗位的变动;由于工业革命中机器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女性地位逐步提高,女性经济逐渐独立并降低对男性的依附。(6分,任答三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