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学业诊断历 史 试 卷(考试时间:下午2:30—3:45)说明: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题 号 一 二 总 分17 18 19 20得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下列表格内。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1.1533年,西班牙殖民者皮萨罗以处决印加皇帝、勒索黄金赎金等手段灭亡印加帝国后,将太阳神殿的黄金器物熔铸为金条运回欧洲,并强迫原住民改信基督教,烧毁印加结绳文字记载。这一系列行为体现了早期殖民活动的特征是A.以技术代差为依托的军事征服 B.暴力掠夺资源并摧毁本土文明C.通过文化同化建立殖民合法性 D.以传染病削弱原住民反抗能力2.列宁指出:“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其中“新阶段”的含义是A.开启了世界性社会主义革命时代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已被打破C.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全球普遍建立D.世界范围内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3.右图是讽刺德国化学家哈伯在一战战场上释放毒气的漫画。该漫画说明了A.工业革命促使协约国获得胜利B.化学武器成为一战主要作战手段C.科技发展加剧了战争的残酷性D.德国的扩军备战导致了一战爆发4.1931年12月10日国联理事会组建李顿调查团,对九一八事变进行调查与调停。但在出台报告书时,调查团中的美国代表麦考益因不想美国介入不同意援引《九国公约》,而法国代表克劳德则因当时日法关系接近而倾向于日本。这反映了A.国际联盟作用受到大国利益限制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已经崩溃C.李顿调查团成为法西斯扩张工具 D.国联“全体一致”原则遭到破坏5.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土地国有化”纲领,但在实际政策中采纳了社会革命党的“土地社会化”主张,即平均分配土地使用权。这一策略的实质是A.放弃无产阶级对土地问题的领导权 B.推动农业集体化以适应工业化要求C.满足农民土地诉求以巩固革命基础 D.否定商品经济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6.据《苏联经济史研究》记载,从1921年秋至1922年秋,苏俄政府将征粮制改为粮食税制。1923年,国家粮食采购量由1920年的600万吨下降至180万吨,私人作坊产值同比增长28%。这反映了苏俄A.有限放开对市场的管制 B.全面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C.严格执行粮食统购统销 D.农轻重比例出现严重失调7.1931年,斯大林在全苏社会主义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布尔什维克应当掌握技术”、“在改造时期,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他号召广大干部、群众要努力学习,最大限度地掌握、精通技术。其目的在于A.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 B.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C.冲破西方国家的科技封锁 D.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8.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甘地和国大党领导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下表是1930年英国向印度出口较1929年变化的情况。这说明季度 向印度出口棉花产品跌幅 棉花产品出口总量跌幅 向印度出口所有产品跌幅 所有出口产品总量跌幅1 11.8% 19.4% 12.9% 10.8%2 39.9% 37.6% 26.5% 20.5%3 66.4% 46.6% 43.6% 25.8%A.英国的殖民体系已经崩溃 B.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有所成效C.印度的工业水平大幅提升 D.全球贸易体系受到严重冲击9.1936年3月7日,德国军队进入莱茵兰,违反《凡尔赛条约》与《洛迦诺公约》规定,但英法两国仅发出谴责声明,未采取军事干预措施。英法这一反应A.削弱了国际安全机制 B.纵容了德国的侵略行径C.导致了条约体系崩溃 D.丧失了国联的主导地位10.1945年1月,法国领导人戴高乐发表声明称:(雅尔塔会议)如果没有法国参加就作出直接或间接关系到法国的政治或经济事务的某些规定……这些决定就是无效的。这反映了A.反法西斯同盟走向破裂 B.英法争夺欧洲霸权激烈C.美苏冷战争取中间地带 D.法国意欲重振大国地位11.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流行文化中出现了超级英雄电影全球热映。以漫威电影为例,其通过工业化生产模式塑造“个人拯救世界”的叙事,并衍生出玩具、游戏等周边产业链。这些现象表明A.科技推动服务业取代传统经济 B.资本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C.福利制度刺激娱乐业消费需求 D.全球化加速文化与价值观输出12.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期间,苏联通过出口石油获得巨额外汇收入,但80年代国际油价暴跌后迅速陷入经济危机。这一现象反映了苏联A.过度依赖军事扩张消耗国家资源 B.体制僵化无法适应国际市场波动C.领导层忽视了与美国的外交博弈 D.官僚特权阶层垄断石油贸易利润13.1991年德国颁布《团结公约》规定,西德纳税人需缴纳收入5.5%的团结税,用于东德基础设施重建和企业改制。至2020年,该税累计征收超1.6万亿欧元,但东德人均GDP仍仅为西部的79%。东德失业率长期高于西部(2010年达12%),且大量企业因技术落后倒闭。德国征收“团结税”反映了A.东西德统一导致了财政负担过重 B.东西德民族认同差异阻碍政治整合C.两德经济体制差异带来的后遗症 D.两德统一后经济整合引发社会动荡14.1993年《曼谷宣言》首次提出“亚洲价值观”,强调亚洲国家应基于自身文化传统选择发展道路。马哈蒂尔与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共同倡导该理念,主张亚洲文化重视集体主义、家庭伦理和社会稳定,与西方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形成对比。亚洲价值观的提出反映了A.文化与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诉求 B.冷战思维延续的意识形态对立C.全球政治多极化格局正式形成 D.区域集团建立推动经济全球化15.2023年阿拉伯国家吸引外资同比增长28%,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其中沙特、阿联酋在新能源、人工智能领域的外资占比提升至35%。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阿拉伯国家A.充分利用石油经济强大吸金能力 B.效仿西方国家的传统工业化路径C.以政策引导推动经济多元化转型 D.通过战争扩张获取外部资本投资16.2025年,在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上,多国代表围绕“全球产业链重构”展开讨论。中国代表提出“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反对以‘国家安全’为名的技术封锁”,巴西代表呼吁“建立包容性国际规则以保障发展中国家利益”,欧盟则强调“通过多边机制协调全球供应链韧性”。这些主张体现了A.新型区域集团化加速应对全球化进程 B.逆全球化浪潮推动下的保护主义回潮C.国家间技术竞争主导国际关系新格局 D.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合作发展诉求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 利比里亚位于西非大西洋沿岸,19世纪初成为美国殖民运动的产物。1816年,美国成立“美国殖民协会”,以“慈善”名义将自由黑人遣返非洲。1822年,首批移民在梅苏拉多角建立殖民区,1847年宣布独立,建立利比里亚共和国。该国宪法效仿美国,但政权长期被美裔利比里亚人垄断,占人口3.4%的美裔控制全国60.4%的财富。美裔利比里亚人完全继承和保持从美国移民时期带来的文化和习惯,他们操讲英语,信仰基督教,不同当地黑人通婚,自成一个独立的美裔利比里亚人社会集团。美国通过半官方组织与宗教团体推动殖民,1847年后仍以“保护者”自居。20世纪初,美国排挤英国势力,控制利比里亚金融、橡胶和铁矿业。费尔斯通公司获100万英亩租让权,橡胶产量占全球第三;美国资本主导的铁矿业年产2000万吨,出口占利比里亚70%收入。利比里亚货币与美元挂钩,海关和财政由美国人掌控。利比里亚早期边防军和近代的武装部队,长期以来一直由美国装备和训练。在历史上,美国曾多次派遣军舰协同利比里亚边防军残酷镇压利比里亚人民的反抗斗争和武装起义。1980年军事政变推翻美裔政权,新政府试图摆脱美国控制,但面临经济困境。美国以援助为筹码施压,恢复经济和军事支持,包括7450万美元援助及联合军演。冷战背景下,利比里亚一度转向苏联,但最终因内外压力回归亲西方立场。该国独立后始终未能摆脱外部势力干涉,经济命脉与政治稳定深受大国博弈影响。———节选自李起陵《利比里亚和美国关系的历史演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利比里亚殖民统治的主要措施。(6分)(2)根据材料中利比里亚独立后面临的困境,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兴独立国家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二战结束后,美国基于冷战战略需求,通过《投降后初期美国对日方针》(1945年9月)和《投降后初期对盟国最高司令官占领及管理日本的基本指令》(1945年11月)确立了对日改造纲领。日本战败后经济崩溃、社会矛盾激化,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成为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亟需通过土地改革瓦解旧秩序。 日本原拟保留天皇权威并沿用旧宪法框架,但因改革力度不足被盟军驳回,最终由美国主导制定以和平主义为核心的新宪法。麦克阿瑟认为,日本军国主义的根源在于天皇制、军部和封建土地制度,必须通过政治民主化、经济非军事化和社会结构重组实现彻底改造。———周维宏《战后日本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与扭曲》材料二 战后日本政治改革以“非军事化”和“民主化”为核心,但存在显著矛盾:政治制度重构方面,废除天皇专制,确立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取消贵族院,建立两院制国会;推行地方自治,司法独立。经济基础变革则通过解散财阀、农地改革切断军国主义经济基础,同时颁布《教育基本法》普及民主教育。然而,改革保留天皇象征地位,未彻底清算军国主义思想;依赖美国安全保障形成“吉田路线”经济优先战略;改革不彻底性导致右翼势力长期存在,为历史修正主义埋下隐患。美国对日本战犯处理不彻底,天皇未受审判,财阀体系未被根除,这些问题至今影响日本的历史认知。————武寅《从宪法角度看日本战后政治改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日本改革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战后改革的内容并简析其影响。(10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世界博览会是由主权国家主办,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以促进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交流和发展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奥林匹克”。下表为20世纪以来历届世博会(部分)的主题。年份 举办地 主题 年份 举办地 主题1933 美国芝加哥 一个世纪的进步 2000 德国汉诺威 人类、自然、科技1935 比利时布鲁塞尔 通过竞争获取和平 2005 日本爱知 自然的睿智1939 美国纽约 明日新世界 2010 中国上海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1958 比利时布鲁塞尔 科学、文明和人 2015 意大利米兰 滋养地球,生命能源1967 加拿大蒙特利尔 人类与世界 2021 阿联酋迪拜 沟通思想,创造未来1970 日本大阪 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2025 日本大阪 构建未来社会,想象明日生活1992 西班牙塞维利亚 发现的时代请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现代史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完整,逻辑清晰)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世界博览会是由主权国家主办,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以促进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交流和发展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奥林匹克”。下表为20世纪以来历届世博会(部分)的主题。年份 举办地 主题 年份 举办地 主题1933 美国芝加哥 一个世纪的进步 2000 德国汉诺威 人类、自然、科技1935 比利时布鲁塞尔 通过竞争获取和平 2005 日本爱知 自然的睿智1939 美国纽约 明日新世界 2010 中国上海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1958 比利时布鲁塞尔 科学、文明和人 2015 意大利米兰 滋养地球,生命能源1967 加拿大蒙特利尔 人类与世界 2021 阿联酋迪拜 沟通思想,创造未来1970 日本大阪 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2025 日本大阪 构建未来社会,想象明日生活1992 西班牙塞维利亚 发现的时代请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现代史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完整,逻辑清晰)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学业诊断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D C A C A D B A D B B C A C 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 (14分)(1)建立傀儡政权,进行政治操控;控制金融、橡胶和铁矿业,进行经济掠夺;派军镇压反抗,进行军事控制;移植英语、基督教文化,进行文化渗透。(6分,每点 2 分,任答 3点即可)(2)经济结构单一;受制于大国资本,难以实现自主现代化;民主化进程缓慢;外部势力干涉内政(大国博弈影响);贫富分化;种族对立。(8分,每点2分,任答4点即可)18. (16分)(1)日本战败后经济崩溃、社会矛盾激化,改革需求迫切;日本原政治体制保留封建残余;美国出于冷战战略需求,巩固亚太反共阵营;反法西斯盟国要求消除军国主义威胁,强化非军事化目标。(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2)内容:移植西方民主制度,确立地方自治;解散财阀,实行农地改革;颁布《教育基本法》,普及民主教育。(4分,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影响:积极:促进经济迅速发展;推动民主政治发展;改善国际关系。(3分,每点 2分,任答2点给3分)消极:保留军国主义残余,影响地区稳定;历史问题未彻底清算,影响和周边国家关系;严重依赖美国,自主性受限。(3分,每点2分,任答2点给3分)19. (10分)(1)利用文化产品对外输出;教育与学术渗透;文化机构组织布局。(4分,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2)削弱苏联青年对国家制度的认同(造成思想混乱);暴露苏联政治经济体制问题;助推苏联政治改革;加剧美苏双方的对抗;强化西方文化在国际上的优势地位。(6分,每点 2分,任答3点即可)20. (12分)评分标准:(1)论题(0-2分):所拟论题符合材料信息,表述明确,2分;所拟论题不符合材料信息,或无论题,0分。(2)阐述(0-8分):有两个以上史实,逻辑严谨,论证充分,得8分;有两个以上史实,逻辑较严谨,论证较充分,得6分;有一个史实,逻辑较严谨,论证较充分,得4分;有一个史实,逻辑不严谨,论证欠充分,得2分;无史实,得0分。(3)结论(0-2分):结论明确、恰当、有拓展、有升华,2分;无结论或者结论不准确,0分。示例:论题:世博会主题反映了人类社会对时代问题的关注。阐述:世博会作为“文明的镜子”,其主题演变映射当下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或者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共性的问题。20世纪30年代的主题,既反映了前一个阶段人类对技术进步的推崇与工业文明的竞争,又体现了美国刺透经济危机阴霾的自信。50 年代至90年代,世博会主题反映了二战后人类对和平、人性、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及冷战格局下,人类关于科技竞赛的反思。进入21世纪,世博会主题中城市发展、探索未来等内容,反映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联系紧密,文化多元交融,城市化进程加速,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关注城市生活体现人类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总之,历届世博会主题反映了人类社会从追求科技进步到关注和平、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趋势,体现人类从单边主义向多元共治的转型与对共同挑战的应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