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会写 “毯、藻” 等字,会读并理解 “着落、贮蓄、澄清、空灵” 等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济南冬天 “温晴” 的特点以及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调动多种感官刻画景物的方法,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欣赏济南冬天美景的描写中,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的共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的精神;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操。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文中描写济南冬天景物的段落,体会作者如何运用修辞和多角度描写使景物生动形象,这是学生理解文章的关键,也是教材为达成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的内容,同时参考了课后练习题对景物描写的探究方向。(二)教学难点学生对教材中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以及文章所展现的人文情怀不易理解。文中除写景外,情、景交融,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贯穿全文,还体现了对 “第二故乡” 的眷恋,这是学生较难深入把握的地方,需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其体会。三、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5 分钟)在黑板上写下 “冬天” 二字,简单几笔勾勒出一片雪花的简笔画,随即提出问题:“如果让你来描绘一下你所生活的地方的冬天,你会写些什么呢?是凛冽的寒风、光秃秃的树枝,还是飘舞的雪花?” 等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后,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看看他笔下的济南冬天有着怎样独特的魅力。”(二)讲授新课 —— 初读(8 分钟)自主学习:给学生们 3 分钟时间,让他们自主默读课文,要求圈出生字词,标记自然段序号,同时梳理出文章的大致结构,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用 2 分钟时间,以 PPT 展示本课的生字词,像 “着落(zhuó luò)”“贮蓄(zhù xù)”“澄清(chéng qīng)”“空灵(kōng líng)” 等,强调易错读音、字形及释义,让学生们齐声朗读两遍,加深对生字词的记忆。检查反馈:最后 3 分钟,邀请几位学生朗读课文片段,检查学生是否读得正确、通顺,以及他们在默读过程中对文章结构的初步把握情况,看看他们能否大致说出文章是围绕济南冬天的哪些方面来写的。(三)讲授新课 —— 析读(12 分钟)整体感知(5 分钟)展示问题:“作者所写的济南的冬天有着怎样的特点?从文中找词语回答。” 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述济南冬天特点的词语,如 “温晴”“没有风声”“响晴”“暖和”“安适”“慈善” 等,并板书这些关键词。随后,提问:“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来呈现济南冬天的特点的?” 引导学生思考后回答,如济南四周的小山、雪景、济南的水等,并简单板书这些景物。指定学生朗读文章第一段,思考:“第一段为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特点,采用了什么写法?” 引导学生分析出对比的写法,即与北平相比无风声、与伦敦相比无重雾、与热带相比无毒日,从而突出济南冬天 “温晴” 的特点,并板书 “对比手法”。具体研读(7 分钟)阳光朗照下的山(2 分钟):让学生们默读第 3 段,画出描写小山的句子。提问:“这一圈小山在冬天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 引导学生分析出作者把小山比作小摇篮,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山 “慈善” 的特点,传达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同时,让学生们想象自己身处济南,被这样一圈小山环绕着,感受其中的温暖与安适。薄雪覆盖下的山(3 分钟):让学生们轻声朗读第 4 段,思考:“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妙’ 在何处?” 引导学生从雪后的山景描写中找出答案,如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雪后矮松的美丽外形;“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写出了雪与蓝天相接的壮观景象;“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山坡上雪与草色相间的美感;“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出雪后夕晖的娇美情态。通过这些分析,让学生体会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雪后山景栩栩如生。冬天的水色(2 分钟):让学生们自主阅读第 6 段,然后提问:“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 引导学生抓住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 体现出水的温暖;“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 写出水藻的生机勃勃,反衬出水的温暖;“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则从整体上描绘出水的清亮。通过对这些语句的分析,让学生感受济南冬天水的独特的美。(四)讲授新课 —— 品读(8 分钟)品手法(4 分钟)让学生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请分别举例说明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发言,在黑板上记录关键信息。例如,对于比喻修辞,学生们可能会提到 “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引导总结出这样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雪后矮松的美丽外形;对于拟人修辞,像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引导体会赋予小山人的情态,表现出济南冬天温暖安适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多感官描写的手法,如在描写济南冬天的水时,从视觉(澄清的河水、蓝汪汪的天空)、触觉(不结冰、冒着点儿热气)等角度,使描写更加细腻、立体,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通过对这些手法的品析,让学生们明白作者是如何巧妙运用写作技巧让景物活灵活现的。品情感(4 分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冬天如此美好,你在生活中是否也感受过类似的冬日之美?当时的你有着怎样的心情?” 给予学生 1 - 2 分钟思考时间后,开展小组分享,之后班级交流。随后,抛出问题:“文中除了描写济南冬天的美景外,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 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章情感,如从 “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等语句中感受到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与赞美,以及从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体会到作者对济南的眷恋之情,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也要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好,热爱自己所生活的地方。通过这样由景入情、联系自身的方式,让学生们更深刻地体会文章情感,实现情感共鸣。(五)巩固练习(5 分钟)练习设计:给学生们发放提前准备好的练习题,第一题是词语运用练习,让学生们用 “澄清”“空灵” 等生字词造句,以巩固字词知识,加深对词语含义及用法的理解,计划 2 分钟完成。第二题是仿写句子练习,给出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这个句子,让学生们模仿其修辞手法及描写手法,写一个描写家乡冬天的树木的句子,旨在锻炼学生对文章语言特色的模仿运用能力,给予 3 分钟时间。练习反馈:在学生完成后,随机抽取几位学生的造句和仿写答案进行现场点评,指出用词不当、修辞运用不合理的地方,同时对完成得较好的答案进行表扬展示,以此加深学生对字词运用和写作手法的掌握。(六)归纳小结(2 分钟)引导学生们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先让几位学生发言,说一说自己学到了什么,包括字词积累、文章结构、写作手法以及作者情感等方面。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补充:“这堂课我们一同走进了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温晴之美,感受了那里的小山、雪景和水的独特魅力。我们学习了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多感官描写来刻画景物的方法,体会到了作者字里行间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以及对第二故乡的眷恋。希望大家能像作者一样,善于发现生活中美好,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下身边的点滴。”(七)作业安排(1 分钟)布置以下作业:识字写字: 抄写本课生字词各三遍。阅读培养: 熟读课文,达到能够背诵的程度。写作练习: 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描写家乡冬天的一处景物,要写出景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情感。(八)板书设计济南的冬天老舍济南冬天特点:温晴对比:北平(风声)、伦敦(重雾)、热带(毒日)景物描写:阳光朗照下的山——小摇篮(温暖安适)薄雪覆盖下的山——妙(青黑、银边、花衣、夕晖、秀气)冬天的水色——温暖、澄清、空灵的蓝水晶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情感: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与赞美,对第二故乡的眷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