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龙华区中小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卷高二语文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补(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2024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王峰教授团队发布了百万字人工智能小说《天命使徒》,引发了学术界对于人工智能文学的热议。现代技术革新令人振奋的同时,总是免不了与伦理忧思相生相伴,毕竟就“人机关系”而言,我们希冀的是机器为人所用,绝非反过来受其辖制。事实上,随着人工智能文学的兴起,人们对文学作品“作者已死”的焦虑与日俱增,构成人类社会基石的身份认同受到了严峻挑战。一是文化身份认同。语言能力被视为“人化”的关键标志,而文学是对语言文字进行高度智性化和诗性化加工的产物。尽管人工智能写作已提供了不少便捷,能够自如地创作、阅读、传播、阐释文学作品仍是文明人类的高阶文化身份凭证。从语言文字到文学,其文化身份认同属性呈递增之势。人工智能若是全面掌握文学能力,旁落的不仅仅是人类主体性的权威,还有文化身份的认同。二是法律身份认同。人工智能文学作品不得不面临“谁是作者”这个悬疑。前期的语料学习、提示词输入,以及后期的情节校正等工作均需大量人力介入方能完成,远非大语言模型的一力之功。当前,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问题已引发了法律伦理领域的持续论争,文学研究者在人工智能是否有资格被授予“作家身份”这个问题上相对“保守”和“警惕”。毕竟著作权直接关乎文学作品的原创性,原创性对于文学这个行当的意义非比寻常,而人工智能文学创作不可能完全规避仿冒、抄袭等“为文之大忌”。三是职业身份认同。即便暂时悬置法理层面的审查,作品原创性的模糊也足以让文学从业者难堪。如果机器人从“拟主体”跃升为“文学家”,曾经的“文学家”将被卷入的“失业危机”绝不局限于物质层面,还包括心理层面,这也是职业身份认同的隐性向度。一方面,既然人工智能的学习和产出效率迅猛,文学研究与实践中的传统范式是否还有留存的必要?另一方面,如若作为文科龙头之一的“文学”在人工智能的挤压下尚且发发可危,似乎更加佐证了“人文”在“科技”面前的孱弱无力。高二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