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4张PPT)《论语》十二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必修上半部《论语》治天下,十二章句足修身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宋代赵普的典故人物背景:赵普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宰相,虽读书不多,但深谙治国实务。历史记载:据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赵普曾对宋太宗赵光义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论语》)。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核心含义:赵普强调自己仅凭《论语》中的部分思想便能辅佐帝王定国安邦。赵普此言或有自谦成分,但后世将其提炼为“半部《论语》治天下”,突显《论语》的实用价值。第二单元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先秦诸子百家散文4.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礼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5.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庄子》6. *兼爱/《墨子》儒家君子 仁者爱人道家隐者 山高水长墨家侠士 兼爱众生单元学习主题传统文化 · 先秦诸子散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论道,为的是推行各自的思想主张。儒家讲求入世,施行仁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儒家弟子孜孜追求的人生理想。道家讲究出世,在老子和庄子的作品中,虽然流露出的是一种超脱,但是剥开表象,隐藏其中的是他们对生命莫大的挚爱。墨家所崇尚的是平等、博爱、大度、奋进、竞争、节俭,他们守纪律,注重自然科学,这让我们体会到了他们对生命意义的尊重。1.立教开宗,紫气东来三万里;著书传道,函关初度五千言。2.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3.由仁居义,传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知言养气,充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4.尚贤心系文明史,反战思萦亿兆民。5.天地本逍遥哉,齐万物以鲲鹏化;死生诚虚诞矣,系一瓢而江海游。请说出下列对联所赞颂的先秦圣贤,并解说判断依据。老子孔子孟子墨子庄子梳理常识作品 作者 体裁《论语》 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语录体《礼记》 西汉礼学家戴圣 散文《孟子》 孟子(战国时邹人)和他的弟子 语录体《老子》 老子(春秋末期楚国人) 散文《庄子》 庄周(战国时期宋国)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 散文《墨子》 墨子(春秋战国之际)及其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 语录体出身551没落贵族三岁丧父前504年任鲁国司空前500年任鲁国大司寇前496年周游列国十四年,困厄陈蔡:孔子与弟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如丧家之犬前483年返鲁从教,整理文献前482年颜回逝世前480年子路逝世前479年病逝,葬于泗水前483年孔鲤逝世孔子生平宣传任务一:孔子信息与《论语》简介《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春秋末,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①主张礼治。②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③主张克己复礼。④伦理思想上,主张仁。⑤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⑥品德上,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1)安:安逸 (2)敏:勤勉,勤劳敏捷。(3)就:靠近、看齐、到…去。 (4)有道:指有道德的人。(5)正:形作动,匡正、端正。 (6)可谓:可以说。(7)也已:句末助词,了。 (8)而①:表并列。而②:表顺承。第一章《学而》子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孔子说:“君子不求吃得饱,不求住得安定,对做事敏捷迅速,说话谨慎小心,向有道德的人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好学的人了。”君子“好学”具体要做到哪几条 每条的侧重点是什么 给我们什么启发 重在实践锻炼重在虚心请教就有道而正焉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重在排除干扰第一条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第二条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第三条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君子应轻物质重精神,实践锻炼,虚心请教子日:“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第二章《八佾》①而:表假设,如果 ②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③如…何:固定句式,怎样…呢? “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④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注释】①季氏:季孙氏,鲁国大夫。②八佾: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季氏应该用四佾。③忍:忍心,狠心。【翻译】孔子谈到季孙氏说:“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狠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来呢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抒情感,促和谐分等级,讲秩序礼乐仁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相辅相成外在表现外在表现内在核心“礼”“乐”各自有何作用?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乐”的关系的?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第三章《里仁》①朝、夕:名作状,在早上、在晚上。②道:学问、人生哲理、真理。③闻道:知道、懂得真理。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真理”具有怎样的态度?“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你在这一章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第四章《里仁》①喻:通晓,知晓,懂得,明白。②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此处可以不译。③小人:指品德低下的人。运用对偶、对比的手法强调了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在“义利观”上应该有什么不同?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第五章《里仁》①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②齐:形作动,看齐。③内:名作状,在心里。④自省:宾前,省自这句话反映出孔子的什么思想 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已,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是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靠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已哪些地方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已。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第六章《雍也》①质:质朴。②文:文饰。野:粗野、鄙俗③史:虚浮不实。④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文:质:合乎“礼”的外在表现(如衣着装饰、谈吐举止等文化修养)内在的品质(质朴、朴素的本性,内心的仁德)“质胜文则野”: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虚伪、浮夸对立统一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子曰: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到死才停止,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第七章《泰伯》①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②而:表并列。③以为:把…作为。④已:停止古文字“弘”字从弓、从口,弓亦声,本义指发弓的声音,引申义为大,扩充,广大。子日:“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是我自己要坚持的。”第八章《子罕》①未成一篑: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篑,盛土的竹筐。②止,吾止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③平地:填平洼地。 ④覆:倾倒。孔子用比喻和对比,说明做事不可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本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本章采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个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做成任何一件大事,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除了有明确的目标以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只有自已坚持下去,才能积土成山,最终达到成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留下终身遗憾。其咎在己进亦在己子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孔子说:“聪明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第九章《子罕》①知:同智。古字形从“口”为形,“矢”为声。“知”的本义指晓得、了解、识别。引申做使动用,表示使知道。又作名词用,指知识、知觉。引申指人的认识能力、智慧,此义后写作“智”。“知”又由掌握知识引申为主管。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他明达事理,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令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智者”为何“不惑”,“仁者”为何“不忧”,“勇者”为何“不惧”?请谈谈你的看法。“知仁勇”是君子的三种美德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顏渊》)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第十章《颜渊》克已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一日:一旦。归:称赞,称许。 目:条目,细则。 事:实践,从事。“克己”:克制自己的欲望,自觉地约束自己。(内、知)“复礼”:践行礼仪,一切言行要纳于礼。(外、行)如何理解“克己复礼”内涵?如何才能做到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条目,最关键是前两条。要管住嘴和手,先关注眼睛和耳朵。要知止,凡是与我无关的,不看不听。按今天的话讲,就是要有边界感,懂得知止。《颜渊》篇中“克己复礼为仁”的“克”字含义,与下列哪项相同?( )A. “克勤克俭”中的“克”B. “攻无不克”中的“克”C. “克期完成”中的“克”D. “克己奉公”中的“克”答案:D。此处“克”意为“约束”,与“克己奉公”同义。A:能够(“克”作助动词,表示“能”)B:战胜、攻破(如“攻克”)C:严格限定(“克期”指约定或严定期限)D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孔子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生实践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第十一章《卫灵公》一言:一个字。言,字。行:实践。其:概,表示推测、估计。恕:原谅,宽容;推己及人,以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⑤于:介词,可以翻译成“给”。这也是孔子对践行仁的原则的表述:恕道。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它是“仁”的内涵之一,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人活于世,要学会相互理解,要设身处地地看待问题,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有多替别人考虑,别人才会把你的事情放在心上。只有这样做了,人际关系才会和谐。“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关系,这段话与孔子的“仁”又有何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贡问孔子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生实践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第十二章《阳货》①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何莫:为什么不。 ②夫:那③兴:激发人的感情 ④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⑤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⑥怨:讽刺时政⑦迩:近 ⑧事:通“侍”,侍奉。如何理解和评价孔子所说的《诗》可“兴,观,群,怨”?“兴”:《诗经》能够激发人们的广泛联想,能影响人们的心灵调动其内在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关雎》)“观”:《诗经》可以帮助人们观察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诗经》可以帮助人们沟通交流,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怨”:《诗经》可以帮助人们抒发对苛政的怨愤和讥刺。(《硕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孔子很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价值。运用反问和排比的手法,详细而全面,语气更强。10.克己复礼,非礼勿言......非礼勿听——自我约束11.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爱之心君子之德修身养性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义轻利6.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表里如一3.朝闻道,夕死可矣——追求真理8.止,吾止也;进,吾往也——锲而不舍12.学《诗》 兴、观、群、怨——养德增智2.人而不仁,如礼何 如乐何——重视仁德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自我反省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勇于担当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仁、勇1.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情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谨言慎行栏目编排参考《论语》十二章君子人格(第4、5、6、7、9章)君子之学(第1、3、8、12章)君子与“仁”(第2、10、11章)2.内容初探,概括十二则的主要内容及核心概念。章节 主要内容 核心概念 论证方法1234君子抵制物欲等,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君子好学道理论证仁、礼、乐的相互关联,有了仁才能去谈礼、乐仁、礼、乐道理论证执着追求道义好学道理论证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小人对比论证章节 主要内容 核心概念 论证方法5678向他人学习,见贤思齐的重要性好学对比论证文与质要有效配合,方能成为君子君子道理论证士人远大志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勇气仁道理论证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都是因为自己好学比喻论证章节 主要内容 核心概念 论证方法9101112明确“克已复礼”的重要性,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仁、礼道/举例论证“恕”的解读恕举例论证“诗”的作用兴、观、群、怨举例论证具有智、仁、勇这三种品质,成为真正的君子、智、仁、勇比喻论证今天为什么要读《论语》?《论语》是知识体系《论语》是价值体系《论语》是文化体系基础教育教材的价值今天为什么要读《论语》?《论语》包含丰富的、密集的、精练的、非常纯粹的文化知识,文化含量非常高。一本《论语》五百则,一万六千字,有一百多个成语,几百则终生可以引用的格言,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论语》是知识体系读《论语》能让人心智成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他人和环境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今天为什么要读《论语》?《论语》是价值体系《论语》,是一部关于理想的书,是一部帮助我们建立信仰的书。《论语》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生是理想的人生。人活在现实世界里,但是现实的世界只是“实然的”世界,人追求的是“应然的”世界。读《论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系统,更重要的是价值系统,学会做价值判断,提升价值判断能力,成熟心智,明辨是非,懂得善恶美丑,一生进退有依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今天为什么要读《论语》?《论语》是文化体系一个民族的教育,一定要让这个民族的孩子有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然后才有民族的凝聚力。中国为什么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没有中断过历史的民族?因为有文化认同感。历史是否中断,看文化的认同有没有中断。国家幅员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地理环境、物产资源差距极大,为什么能够保持长久的统一?这就是文化凝聚的力量。中国几千年维护国家统一的最伟大、最恒久的力量,不是秦朝的军队,而是那些在乡村拿着一本线装《论语》,带领学生们朗读“子曰学而时习之”的私塾老秀才。今天为什么要读《论语》?思想家梁漱溟:孔子的《论语》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生活。国学大师南怀瑾说:《论语》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全球读经教育首倡者王财贵教授:只要一个人把任何一本经典读一百遍,他必能从经典中提升其为学的能力,必定能从经典中领悟其为人处世之道,必定能变化其气质,开阔其胸襟,启发其智慧,并且这一百遍经典必将影响其一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