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 年春七年级学业水平监测历史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15 小题,共 30 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A D A C B A C C A B B D C D C16、(1)制度:科举制;(1 分) 创立时期:隋朝或隋炀帝时期;(1 分)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2 分)(2)制度:三省六部制;(1 分) 政策:重文轻武政策(1 分)(3)“改组”: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2 分)(4)基本趋势: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强化;或皇权逐渐加强;或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或相权逐渐削弱。(2 分)17、(1)趋势:649—755 年,人口呈快速上升趋势;从 755 年至 821 年,唐朝人口又呈现下降趋势。(2 分)原因:经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到唐玄宗时,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人口增长迅速;由于安史之乱和之后的长期战乱,生产受到破坏,社会动荡不安,人口急剧减少。(一点 1 分,2 分)(2)突破:早市和夜市进一步发展;宋朝的商业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2 分)(3)高产农作物品种的引进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加快了土地开垦促使耕地面积扩大;耕地面积扩大促进了新作物的推广和人口的再次增长。(任答 2 点,一点 1 分,2 分)(4)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并推广种植;重视水利的兴修;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等。(任答 2 点,一点 1 分,2 分)18、(1)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1 分)作用: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1 分)(2)政权:①辽或金;②金。(2 分)趋势:走向统一。(1 分)(3)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和西藏地区军政事务。澎湖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理,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军政事务。行省制度:行省制度的创立,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民族交融:形成新的民族回回,它是我国回族的前身。统一全国:1279 年,元朝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时期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任选一个,选词 1 分,意义 2 分,言之有理即可)(4)大进典型事例有:玄奘西行;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物产首位;新罗歌舞传到唐朝。(任写一个 1分)大出典型事例:日本遣唐使学习唐朝制度文化,回国后进行大化改新;鉴真东渡;新罗学习唐朝制度、典籍、医学等。(任写一个 1 分){#{QQABLQCEogAoAAIAAAgCAQ14CACQkAACCYoGAEAQIAIACQNABCA=}#}2025 年春七年级学业水平监测历 史 答 题 卡学 校 (先准确书写考号,再填涂考号)班 级姓 名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相应位置,再用 2B 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相应数字处。正确填涂样例:■⒉保持答题卡清洁、完整;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严格按题号所指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分,15小题,共 30分,用 2B铅笔填涂)1.[A] [B] [C] [D] 06.[A] [B] [C] [D] 11.[A] [B] [C] [D]2.[A] [B] [C] [D] 07.[A] [B] [C] [D] 12.[A] [B] [C] [D]3.[A] [B] [C] [D] 08.[A] [B] [C] [D] 13.[A] [B] [C] [D]4.[A] [B] [C] [D] 09.[A] [B] [C] [D] 14.[A] [B] [C] [D]5.[A] [B] [C] [D] 10.[A] [B] [C] [D] 15.[A] [B] [C] [D]二、材料解析题(3个小题,每小题 10分,共 30分)16.(10 分)(1)(2)(3)(4)第 1 页 共 2 页{#{QQABLQCEogAoAAIAAAgCAQ14CACQkAACCYoGAEAQIAIACQNABCA=}#}学校: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密 封 线17.(10 分)(1)(2)(3)(4)18.(10 分)(1)(2)(3)(4)第 2 页 共 2 页{#{QQABLQCEogAoAAIAAAgCAQ14CACQkAACCYoGAEAQIAIACQNABCA=}#}2025 年春七年级学业水平监测历史试题考试时间:60 分钟 分值:60 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15 小题,共 30分)1、隋朝是继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它结束了自西晋灭亡以来 200 多年的分裂局面,开创了隋唐盛世的基本格局。隋朝的建立者是( )A.杨坚 B.杨广 C.李世民 D.李渊2、“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首诗可用于研究( )A.隋朝统一的条件 B.赵州桥的艺术特点C.科举制创立的作用 D.大运河开凿的影响3、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对税制等进行一系列改革。由此可见,“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之一是( )A.统治者的励精图治 B.互相借鉴经验C.优秀人才的辅佐 D.社会的统一安定4、右图所示为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工具,“形似纺车,四周缚以竹筒,依靠水力旋转,转动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昼夜不息,并能把低水引用到高地灌溉”。它的主要用途是( )A. 交通运输 B. 纸张印刷C. 农业生产 D. 陶器制作5、下图是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的画作《步辇图》(局部),其反映了( )A.唐朝加强了对西域的控制 B.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友好交往C.唐朝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D.唐朝对外贸易繁荣6、马球,又称“击鞠”“击球”,起源于中亚波斯。唐朝初年,这项运动传入中原地区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民间百姓,甚至妇女都成为参与者。这可以说明唐朝时期( )A.社会氛围开放兼容并包 B.妇女喜欢体育运动C.男女具有同等社会地位 D.重视体育事业发展7、六胜塔是宋元时期泉州港引领航船的航标塔,其附近的蚶江、石湖在古代为重要外港,渡口繁多,停泊着亚非各国船舶近百艘,这说明当时( )A.城市经济活跃 B.经济重心南移C.海外贸易兴盛 D.造船技术高超第 1 页,共 4 页{#{QQABbQIhwwAwkIZACQa7EUUkCguQsIKTLSomBRAeKAxKyBFABAA=}#}8、阅读书籍可通过章节标题把握内容主旨。与下图中的内容相匹配的主题是( )▲1.官僚政治与体制内改革 2.传统农业的新发展与商业革命3.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 4.经济重心南移的最终完成A. 汉:大一统帝国的巩固与发展 B. 唐:繁荣与开放的世界性帝国C. 宋: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 D. 元:少数民族统一王朝的建立9、“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南宋的契丹人,其社会习俗不断发生变化。通过族际婚姻,契丹人的姓氏、名字发生变迁,甚至服饰、饮食、节日等也逐渐失去其民族特征。”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交融 B.政府引导C.社会繁荣开放 D.经济重心南移10、对联蕴含历史信息。下面对联称赞了一位打败占据台湾 38 年的西方侵略者的民族英雄,台湾同胞尊称他为“开台圣王”。“他”指的是谁( )上联:东海望澎台,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下联:南天留祠宇,雄图虽渺,称名则妇孺皆知A.戚继光 B.郑成功C.林则徐 D.邓世昌11、明朝前期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但明朝中后期,出现了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等事件,中外冲突升级。从“友好往来”到“冲突升级”的变化,说明了明朝( )A.外交从开放走向闭关 B.国力由强盛走向衰退C.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 D.抵制西方列强的入侵12、某同学在上历史课时,在笔记上记下了“达赖金印、班禅金印”“驻藏大臣”“金瓶掣签”等关键词,则他学习内容的小课题最有可能是( )A.巩固西北边疆 B.清朝对全国的统治C.军机处的设立 D.清政府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13、清朝对出海贸易的商船装载货物重量有严格限制,甚至规定只准带铁锅一口,每人只准带铁斧一把;船上所有人员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龄、履历、籍贯等;船只预先规定往返日期,每人每日只许带米两升。这说明当时清政府( )A.屈从于列强的侵略 B.禁绝商人出海贸易C.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D.不断开拓海外市场14、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既体现出丰富传统文化如传说、道教思想,又通过 3D 特效技术展现视觉震撼,呈现“传统文化+现代科技”的创作方式。下列历史现象的本质与之最相似的是( )A.唐代敦煌壁画中融合西域绘画技法的“飞天”形象B.宋代活字印刷术推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等佛教经典的传播C.明代《本草纲目》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记录药物形态D.中国国家博物馆已推出“金玉满堂:沈阳故宫典藏清代宫廷展”线上数字展厅15、文学艺术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代表明清文化突出成就的文学艺术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下列反映清代文学艺术成就和特色的是( )A. 《三国演义》和秦腔 B. 《水浒传》和昆曲C. 《红楼梦》和京剧 D. 《西游记》和汉调第 2 页,共 4 页{#{QQABbQIhwwAwkIZACQa7EUUkCguQsIKTLSomBRAeKAxKyBFABAA=}#}二、材料解析题(每题 10 分,共 3 题,共 30 分)16、我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巩固、强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0 分)材料一 中国君主专制就本质而言非常原始,却与一个受过教育的现代官僚队伍(文官)并存。——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材料二 秦汉中央实行丞相制度,秦朝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是百官之首。……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高级官员为相,加强皇权,分散相权,以便建立能为皇帝所控制的中央决策系统的措施。——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 朱元璋发现中书省的丞相和地方行省的权力过大,决心加以改革。期间经历一个过程,……洪武十三年正月,复以谋不轨的罪名,诛杀左丞相胡惟庸,大肆捕杀胡惟庸同党,株连杀戮 3 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1)材料一中中国古代“受过教育的官僚队伍”是通过什么制度形成的?(1 分)这种制度正式创立于何时?(1 分)有何意义?(2 分)(2)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实行什么制度以“加强皇权”?(1 分)为了稳固政权,宋朝又实行什么政策?(1 分)(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材料三中朱元璋进行的“重大改组”是指什么?(2 分)(4)以上材料表明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2 分)17、经济问题就是民生问题,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 分)材料一朝代年份 全国人口数量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 年) 19000000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 年) 41410000唐玄宗天宝元年(742 年) 45310000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 年) 32910000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年) 16900000唐穆宗长庆元年(821 年) 15760000材料二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复又开张。如要闹处去,通晓不觉。——[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梦粱录》卷十三记载南宋首都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材料三 明朝后期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如玉蜀黍(即玉米)、番薯(俗称地瓜),到清代普遍种植于全国各地,高产作物的推广,对于粮食增产有重大影响。清初荒地极多,随处可见,而到康熙末年,则大都被开垦耕种。因而耕地面积由 1645 年的 400 余万顷,增加到 1724 年的 680 余万顷。人口增长第 3 页,共 4 页{#{QQABbQIhwwAwkIZACQa7EUUkCguQsIKTLSomBRAeKAxKyBFABAA=}#}也随之加快,特别是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数量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为 1 亿 7000 万,至嘉庆十七年(1812)增加到 3 亿 6000 万。——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1)依据材料一、指出唐朝从 649 年至 821 年,人口数量呈现什么趋势?(2 分)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这一时期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2 分)(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朝商业发展有何突破?(2 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作物品种、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之间的关系。(2 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进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2 分)18、唐宋元时期,国家在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方面都呈现出大国的气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真心相持,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材料二 下图是两宋时期政权并立示意图材料三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元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以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下面是一学生复习《元朝的建立与统一》一课时写出的关键词。宣政院 澎湖巡检司 北庭都元帅府行省制度 民族交融 统一全国材料四 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其表现在朝鲜和日本的变化。(1)阅读材料一,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指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1 分)依据材料指出这一“成熟办法”的作用?(1 分)(2)请写出材料二中的①、②分别代表的政权?(2 分)依据示意图指出该阶段的历史发展趋势。(1 分)(3)从材料三的关键词中任意选出一个,并说出这个关键词产生的重大意义。(3 分)(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关于唐朝对外开放“大出大进”的史实各一例。(2 分)第 4 页,共 4 页{#{QQABbQIhwwAwkIZACQa7EUUkCguQsIKTLSomBRAeKAxKyBFABA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7年级历史答案.pdf 7年级历史答题卡.pdf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题.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