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评估七年级历史试题(人教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密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0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下面是小明同学在学习《隋朝统一与灭亡》时的部分笔记,据此可知隋朝A.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北朝B.扩大了国家疆域版图广东魏→北齐北魏→西魏→北周(581年)隋C.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宋一→齐→梁陈(589年)D.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南朝封2.唐太宗曾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从中可知唐太宗围A以民为本B.善于纳谏,?C.提倡节俭D.勤于政事芸3.唐朝高僧玄类,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高僧鉴真在天宝年间六次东渡,历经艰辛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共同之处是A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B.都拓展了唐朝的疆域版图C.都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统治D.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荞4.小丽在学习《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后做了如下总结。“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该总结主要描述的是线A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原因B.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C.安史之乱的历史过程D.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危害5.《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50余座…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这一现象说明了宋代A.经济重心的南移B.达官贵人的需要C.城市商业的繁荣D.海外贸易的兴盛CL七年级历史试题(人教版S)第1页(共4页) 扫描全能王创建6.物理学科中的“钟摆理论”是指钟摆总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值在一定范围内作有规律的摆动。李洪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借用“钟摆理论”绘制了如下示意图来归纳中国古代文官与武将的权力转换。钟摆在10世纪中后期向右摆动的原因是由于A,北宋推行崇文抑武方针B.唐朝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权力C,朗朝在各州府设置通判武将文官D.元朝取消节度使收税权7、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水平领先,南方人口量和增长速度方面都超过了北方,社会经济长期稳定,政府的财政收入和粮食供应都依靠江南地区。这主要说明A.江南地区的自然条件优越B.江南地区交通便利C.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南宋政府鼓励商业发展8.《三字经》是中国传统教育启蒙读物。其中“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所体现的时代特征是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9.元朝规定: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这体现了行省制度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使地方官员丧失权力C.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D.不利于管辖辽阔疆域10.《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依据材料可知,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拓展对外贸易,获取巨额利润B.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联系C.征服异域,扩展明朝统治区域D.寻找失踪的明惠帝11.郑成功曾写过一首诗“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主要目的是A.驱逐荷兰殖民者,恢复祖国领土完整B.进行海外贸易,发展经济C.建立抗清基地,延续明朝统治D,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民族融合12.某同学在写历史论文时,搜集了《雅克萨之战》《驻藏大臣的设立》《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等历史文章,据此推断他的论文题目是A民族之间的战争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C.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D.民族政权的并立七年级历史试题(人教版S)第2页(共4页)扫描全能王创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