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龙的故事 课件(共37张PPT内嵌音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龙的故事 课件(共37张PPT内嵌音视频)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第一单元 龙的传人 第3课
龙的故事
人教版(2024)一年级上册美术课件
目录
01
新课导入
02
新课讲解
03
拓展延伸
新课导入
第一部分
龙的起源
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鱼尾、口角有虎须、额下有珠的形象。
《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
闻一多认为,蛇氏族兼并别的氏族以后,“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氏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lie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而成为后来的龙。
关于龙的起源,在经历了长期的研究和考证,人们终于取得了一个较为一致的共识:
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
龙的传说
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分时登天,秋分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白虎、玄武【龟】)之首,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
古人把龙看成神物、灵物,而且变化无常,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既能深入水底,亦能腾云登天。关于龙的传说,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几乎每一本书都有,而关于龙的传说和神话亦不胜枚举。经典如《易经》,便将龙作了一完整系统的论述,并赋以哲学的含义。八卦中整体用龙来说明的就是乾卦,也是《易经》的第一卦。
除这之外,历朝历代都不断有龙的传说和神话出现,不少以「龙」字命名的地方亦有其龙的传说。上至黄帝的时代,便有黄帝乘龙升天、应龙助黄帝战胜蚩尤的传说;夏禹治水,传说便有神龙以尾巴画地成河道,疏导洪水;汉高祖刘邦,传说便是其母梦见与赤龙交配而怀孕出生。从许多故事和传说中看到人们常把各种美德和优秀的品质都集中到龙的身上。传说中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就是纪念义龙为解人间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条。传说玉龙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义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规条,只有金豆开花才会予以释放。人民因感激玉龙义举而齐集一起炒玉米,因样子像金豆开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错,并释放了玉龙。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亦保留了下来。
(神话传说中的龙王)
龙的精神
古中国龙至今约有八千年的历史。作为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参与者和见证物,中国龙的精神也就是团结凝聚的精神;同时,龙又是水神,普降甘霖、司水理水是龙的天职,因此,龙的精神,也就是造福人类的精神。
进入现代社会后,龙逐渐由神物演变为吉祥物,作为吉祥物,龙有腾飞、振奋、开拓、变化等寓意,因此,龙的精神,也就是奋发开拓的精神。
龙文化的内涵
从三个层次揭示中国龙文化的多重内涵:
 第一层,龙的观念 从中国龙的形象中蕴涵着中国人最为重视的四大观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互主体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
 第二层,龙的理念 在中国龙的形象、龙的观念后面,包含着中国人处理四大主体关系时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追求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阴阳矛盾关系的和谐,多元文化关系的和谐。
 第三层,龙的精神 多元一体、综合创新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这是中国龙形象、龙文化的最深层文化底蕴。王东认为,发掘中国龙文化的深层内涵,有助于解决当代世界的一些文明冲突。
 中国的龙却以东方神秘主义的特有形式,通过复杂多变的艺术造型,蕴涵着中国人、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四具基本观念:
 一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二是仁者爱人的互主体观;三是阴阳交合的发展观(或叫变易观);四是兼容并包的文化观。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世界观,堪称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核心的理念。龙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再加上神秘主义的形式,蕴涵着天人合一的观念。
中西“龙”之争
西方文化中的龙
龙在西方文化中也是常见的。然而,与中华文化大相径庭的是,西方文化中往往把龙视为邪恶势力的象征。
在西方文化中,龙被描述成一种巨型怪兽,形似鳄鱼,身披鳞甲,长有巨爪和翅膀,能游水能飞行,还能喷火,凶猛异常,破坏力极大。正因为如此,西方神话故事中有许多英雄斩杀恶龙的情节。
在圣经故事中,龙是罪恶的化身,人们把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称为“大龙”(the great dragon), 基督圣徒都把杀死龙作为功绩,并且引以为豪。
中国龙 VS 西方龙
从古到今,龙一直作为中国形象的一个代表性标志而为中外所普遍认同。中国人也往往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平添了几分自豪感。
然而,“龙”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龙”的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由此片面而武断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因此,上海市公共关系学会副会长吴友富领衔,重新建构和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这一重要研究已正式被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
考虑到包括“龙”在内的一些中国形象标志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招致误读误解或别有用心的歪曲,吴友富建议,中国国家形象品牌可以在空间上分块,在时间上分段,在顾及历史因素的同时,考虑当代的时代特色,考虑到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不同文化特色与特征,此外,还要有所考虑到民族、宗教信仰和地域文化等因素重新塑造。
龙有可能不再是中国形象的标志,消息一出,立即引来了很多人的关注。
千百年来作为中华民族图腾的龙,难道就要因此被替换了吗?   
思考
世界上数百国家,民族各异,文化差异定是必然现象,因此而产生误解自然无法避免,但我们面对误解不应该简单地投其所好,甚至丢弃自身传承文化。这只能是一种以西方眼光为准绳的自卑表现。何况英文和汉字的翻译不一定对应的十分准确,我们也可以考虑如何翻译中国“龙”,曾经看到网上有人建议根据音译把中国“龙”翻译成新的英文单词“loong”,这也许是一个好方法。无论从文化还是历史,精神或者内涵的角度来看,替换掉中华图腾“龙”都不会是个消除误解的好选择。
  因此,我认为“龙”作为中国的国家象征完全没有去掉的必要。“中国龙”象征着中国人民福泽众生,奋发开拓,勇敢无畏的精神。我们不仅不能为了迎合西方看法而抛弃祖先图腾,反而更应该了解它,尊重它,敬畏它,充分发扬龙的精神,以身为龙的传人而自豪!
我们中华子孙为什么都称龙的传人?
中国人称“龙的传人”,来源于古代的图腾和传说。
新课导入
新课讲解
第二部分
龙是中国人最喜欢的形象,你在哪见过呢?
龙的艺术
民间美术
工艺美术
书法艺术
剪纸艺术
龙的历史
龙纹瓦当(汉代)
赵州桥石栏板上的双龙(隋代)
云龙纹葵花镜 (唐代)
青花龙纹大罐(元代)
金冠 (明代)
龙袍 (清代)
玉猪龙 [新石器时代辽宁省楼物馆藏]
河北博物院藏战国·透雕夔龙黄玉佩
红山玉龙[新石器时代】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青钢爬龙柱形器 [商代]三星堆博物馆藏
请说一说,不同时期的龙有什么特点?
从抽象到具体,逐渐演变。
舞龙
龙风筝
赛龙舟
头部
躯干
龙鳞
肢体部位

尾鳍
龙的形象
拓展延伸
第三部分
龙的种类
想象性的单足神怪动物,是龙的萌芽期。山海经中这样描述:“壮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
夔(kúi)龙
一般把没有生出角的小龙或成长中的龙称为虬龙。故古文献中注释:“有角曰虬,无角曰龙。”
虬(qiú)龙
蛟龙
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磷的龙。相传蛟龙得水即能兴云作雾,腾踔太空。
应龙
有翼的龙称为应龙。《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
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广雅》集里就有“无角曰螭龙”的记述
蟠螭 (pánchī)
鱼化龙
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亦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这种形式我国古代早已有之。
龙为华夏祖,龙是民族魂;
我为龙后代,自有龙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