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课件 (共25张PPT) 2024-2025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课件 (共25张PPT) 2024-2025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第二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第一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01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重要性:
①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②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P73单元引言)
③法治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P74课题引言)
(2)必要性:
①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②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为什么)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法制 法治
区别 内涵上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以法来管制,指以既定的法律制度来管制。 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除静态的法的规则及其体系之外,还包括动态的立法、司法、行政执法以及守法等活动。
实施上 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 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联系 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律制度。 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法律规范体系
法治实施体系
法治监督体系
法治保障体系
党内法规体系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共同推进
一体建设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①总目标:
②具体内容:
最根本的保证
根本制度基础
根本遵循
行动指南
达成效果
前提
法治体系(总抓手)
贯彻实施
形成
实现
坚持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法律规范体系(基础)
法治实施体系(关键)
法治监督体系(根本)
法治保障体系(标志)
党内法规体系(需要)
有法可依
立法工作及时、系统、针对、有效
科学、民主、依法立法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规范约束公权力
党内监督
国家机关监督
民主监督
司法监督
群众监督
舆论监督
政治保障
组织保障
法治队伍
物质经费
制度保障
中央:党章、准则、条例
+
各领域各层级党内法规制度
重要依据
有力保障
完备
高效
严密
有力
完善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三个依法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
三个法治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四个实现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一个目的
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科学立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严格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公正司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保障,全民守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
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依法执政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依法行政是各级政府活动的基本准则。
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
法治政府是法治国家的主体
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的基础
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
区别 地位 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的基本方式 政府行政的基本准则
主体 全体人民群众 执政党,主要依靠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 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
联系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政是实施依法治国的关键; 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三者统一于法律规范、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全面依法治国对不同主体的要求
依法执政,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
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依法行政
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行政机关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社会和公民
监察委员会
司法机关
立法机关
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
中国共产党
第二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02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原因、要求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原因、要求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因、要求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要求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的要求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人民
主体地位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
3
2
4
5
政治保证
力量源泉
价值追求
精神支撑
实践基础
依法治国的原则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
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2)要求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1)原因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政治保证
知识拓展: 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领导立法 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保证执法 要督促、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政,在法治的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支持司法 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提高司法队伍素质,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要以保证司法公正为目标,逐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形成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为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提供法制保障。
带头守法 要使全党同志尤其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坚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府
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
共产党自身
权力机关
行政机关
司法机关
执政党
②怎么样?(要求)
领导立法
保证执法
支持司法
带头守法
中国
共产党
依宪执政
依法执政
依宪治国
依法治国
党进行立法( ) 党制定法律( )
党严格执法( ) 党公正司法( )
注意: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2)要求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1)原因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力量源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组织与个人角度)
②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护宪法法律有效实施,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国家角度)
(1)原因:
(2)要求:
易错易混点:
(1)适用法律≠立法
平等地适用法律是指守法平等和司法平等,不是指立法平等。
(2)平等≠同样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机会均等,并不是指绝对的平均主义,不是享有同样的权利,也不是履行同样的义务。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价值追求
讨论: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否意味着法律对每个人都一模一样,没有差别?
正确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要反对特权和歧视。没有正当理由给予优待,即为特权;没有正当理由加以限制或增加负担,即为歧视。
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针对特定群体,应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如法律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
特殊的保护
注意:平等
同等、均等、一样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机会均等,并不是指绝对的平均主义,不是享有同样的权利,也不是履行同样的义务。这是因为每个公民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和行为能力等不同。
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2)要求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1)原因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精神支撑
知识拓展:依法治国 VS 以德治国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区别 实施方式不同
发挥作用不同
联系 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后盾
主要靠社会舆论、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等力量来获得实施和维护。
侧重点是保证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侧重点是通过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习惯和规范良好道德行为,约束和制止不道德和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德治对法治的实施具有指导和保障作用,以德治国将更好地推动依法治国进程。
法治为德治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是德治的发展与延伸,法治对德治理念的弘扬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1)原因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实践基础
依法治国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五大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 ——为什么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是什么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要求 ——怎么办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政治保证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主体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价值追求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精神支撑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实践基础
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课堂小结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误区警示
1、法治是人类文明重要成果之一,我们要全面移植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
解析:× 法治是人类文明重要成果之一,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
2、道德是治国之重器,德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解析:×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3、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解析:× 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误区警示
4、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解析:×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解析:×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6、我们要既重视发挥法律的教化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规范作用。
解析:×我们要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