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7小题,共54分。
1.如表为某同学的部分历史课堂笔记,其中空缺部分应填的是(  )
时间、地点 1949年、北平
会议主题 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法律文件
A. 《中国土地法大纲》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反分裂国家法》 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阿尔巴尼亚《人民之声》报曾发表社论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仅对中国人民是最伟大的胜利,而且对全体爱好和平的人类来说也是最伟大的胜利。材料旨在说明新中国的成立(  )
A. 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 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C. 标志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D.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
3.“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而且开辟了百万农奴翻身解放的道路。”材料评述的是(  )
A. 新中国的成立 B. 西藏和平解放 C. 抗美援朝胜利 D. 香港澳门回归
4.如图是1952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二周年纪念邮票,下列口号能反映其中画面信息的是(  )
A. 人民支持强后盾 B. 战士英勇彰国威 C. 中朝并肩终胜利 D. 正确领导指方向
5.观察如图,相关变化得益于(  )
A. 国家独立、土地改革 B. 社会主义宪法制定
C. 消灭剥削、实现公有 D.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6.有史学家认为:中国现代史的研究,应“少泡图书馆,多找普通的中国人交谈,他们每个人的嘴边都有一部生动的中国史”。据此推知(  )
A. 丰富的口述材料对历史的解释更为多元
B. 相对口述史料,文献、实物史料几乎没有价值
C. 图书馆收藏中国现代史的文献不多
D. 普通中国人的认识更为客观、公正
7.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施的区域是(  )
A. 全国 B. 老解放区 C. 部分民族地区 D. 新解放区
8.1954年6月,我国宪法草案被译成蒙、藏、维吾尔、朝鲜等民族文字。在将近3个月的时间里,全国约1.5亿人参加讨论,提出118万多条意见和问题。这体现了我国(  )
A. 人民积极参与民主政治建设 B. 实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 D.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备
9.据统计,1949年之前,中国77%的工业总产值集中在沿海地区,而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中国的“156项重点工程”中有55%的投资和75%的新厂房集中建设在内陆地区。这种变化反映了“一五”计划对中国的影响在于(  )
A. 重点发展重工业 B. 优化了工业布局 C. 促进了中苏友好 D. 推动了经济发展
10.数据图表作为具象化的历史见证,能直观展现特定时代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下列图表是1956年底的中国情况,它反映的是(  )
A. 一五计划的彻底成功 B.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 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D. 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11.邓稼先为验证核弹参数,带领成员用计算尺,甚至算盘,夜以继日进行推算,并成功计算出正确参数;王进喜受伤后继续工作,并用身体搅拌泥浆,保住了钻机和油井。这共同反映的时代精神是(  )
A. 救亡图存 B. 舍己为人 C. 艰苦奋斗 D. 保家卫国
12.如图是1952-1965年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对1962-1965年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 五年计划成果显著
C. 国民经济调整的实行 D. 经济建设中心转移
13.把握时代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1956-1976年我国发展的阶段特征表现为(  )
A. 巩固政权,社会过渡 B. 三大改造,社会变革
C. 探索建设,曲折发展 D. 伟大改革,继往开来
14.外国媒体评论:“1978年,是中国年。因为,正是在北京所发生的一切在未来会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的平衡。”以上评论是基于我国(  )
A. 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B. 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独立国家 D. 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标
15.如图为我国某时期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示意图。对该变革解析正确的是(  )
A. 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B. 实行统一经营与统一分配
C. 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D. 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6.1980年代以来,我国服饰面貌簇新:上窄下宽的喇叭裤出现使女性魅力得以直接展现;蛤蟆镜也成了年轻人最初的时尚,时装引领时代新潮流。这反映了(  )
A. 改革开放推动思想解放和审美观念更新 B. 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开展
C. 经济特区设立推动中外服饰文化交流 D. 民众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17.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说明,我国改革开放(  )
A. 重视区域平衡 B. 力争独立自主 C. 坚持循序渐进 D. 注重理论创新
18.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邓小平说“我是人民的儿子”,习近平提出“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由此可见,他们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
A. 追求民族独立 B. 建立新中国 C.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D. 实行改革开放
19.下列哪一思想是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
A. 邓小平理论 B.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 科学发展观 D.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基于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香港巩固了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地位,澳门经济发展水平居全球前列。这表明港澳地区(  )
A. 依托祖国蓬勃发展 B. 依靠人才创新突破 C. 立足本地转型升级 D. 借助交通腾飞跨越
21.针对台湾问题,国务委员王毅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强调:“台湾地区在联合国的唯一称谓就是‘中国台湾省’,台湾从来不是一个国家,过去不是,今后更绝无可能。”从这一言论,我们可以得到的认识是(  )
A. 中国维护统一的坚定意志 B. 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突破
C. 实现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 D. 统一是两岸人民共同夙愿
22.陈毅曾对主持“两弹一星”工作的聂荣臻说:“我这个外交部长的腰杆现在还不太硬,你们把导弹、原子弹搞出来,我的腰杆就硬了。”此话反映出(  )
A. 中国发展核武器是自主而为 B. 国防建设是外交的坚强后盾
C. 外交发展取决于核武器研制 D. 中国研究核武是公开的大事
23.如图是某位同学的课堂笔记,方框内应填写的内容是(  )
A. “求同存异”方针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一国两制”构想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4.某校历史小组以“外交成就”为主题策展,其中一幅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图呈现的是(  )
A.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B. 20世纪60年代的外交
C. 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D. 改革开放后的全方位外交
25.新时代工匠精神包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核心内涵。下列人物发扬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是(  )
A. 荣宗敬、张謇 B. 邱少云、黄继光 C. 焦裕禄、雷锋 D. 袁隆平、屠呦呦
26.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 1949年10月1日,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典礼
B. 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C.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 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
27.以下是近三年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部分成就,其主题是(  )
2023年,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取得新成果;
2024年,“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2025年,国产大飞机C919投入商业运营;
A.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B.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C. 交通运输网络日益完善 D. 国防科技实力稳步提升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4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深圳大事记
1980年,与港商合作建设中国第一个商品房小区
1981年,深圳与港商合作建设的国际商业大厦在全国试行“工程招标承包制”
1982年,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开业,这是中国引进的第一家外资银行
1983年,发行了中国第一张股票“深保安”,深圳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诞生
1987年,“招商银行”在蛇口挂牌,这是中国第一家企业自办的商业银行日前,华为、腾讯、平安保险、比亚迪……进入世界500强
——摘编自《深圳传:未来的世界之城》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深圳经济特区在中国对外开放中的地位。
(2) 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至少两个信息,说明深圳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 1954年冬入秦岭以来,施工环境之恶劣超乎预想……秦岭段岩层多为风化片岩与破碎花岗岩,隧道掘进时塌方频发。观音山隧道施工中,每推进一米需清理塌方石渣十余吨,岩层裂隙中涌水不断,工人需在冰冷刺骨的水中连续作业数小时。……冬季气温低至零下20摄氏度,寒风裹挟雪粒灌入隧道,铁镐与钢钎冻结难以握持;夏季暴雨引发山洪,嘉陵江水位暴涨,冲毁临时便桥十余次,施工物资中断最长达半月。
——摘编自《中国铁路建设档案汇编 第一卷》
材料二新中国铁路发展大事记(部分)
时间(年) 大事记
1978-1990 1988年宝成铁路全线电气化改造完成(中国首条电气化铁路)
1991-2000 1997年第一次铁路大提速(京沪、京广线时速140公里)
2000年青藏铁路一期(西宁一格尔木)通车
2001-2008 2003年秦沈客运专线通车(中国高铁试验起点)
2008年京津城际高铁开通(中国首条高铁)
2008-2015 2011年京沪高铁通车(世界最长高铁线)
2013年中欧班列正式开行(“一带一路”标志)
2016-2020 2011年京沪高铁通车(世界最长高铁线)
2013年中欧班列正式开行(“一带一路”标志)
2021-2023 2022年中老铁路通车(首条跨境电气化铁路)
2023年CR450动车组试验(时速450公里)
——以上内容摘编自《中国铁路史》《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白皮书》等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修建宝成铁路不利的自然因素。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铁路发展的特点。
(3)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新中国铁路发展的经验。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族人口遍布全国各地,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在某个民族聚居的地区,也有其他民族居住。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没有一个县或者市的人口是由单一民族构成的。
——《地理》八年级上册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并写出新中国根据这一特点所制定的相关制度。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民族政策(部分)
时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民族政策
1952年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作了全面规定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1999年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定,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2015年 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在学前教育阶段基本普及两年双语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普及双语教育
2017年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部署实施边境地区就地就近脱贫专项行动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民族地区实施的措施,并简述这些措施实施的意义。
(3) 综合上述材料,得出一个历史认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展板】邮票里的发展史
(1) 呈现人类过往历史的方式是多元的,请写出除邮票外的一种呈现方式。
(2) 请你从材料中选出两张邮票(只需填写序号),结合其反映的史实,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论述。(要求:价值观正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答案】D
2.【答案】D
3.【答案】B
4.【答案】A
5.【答案】A
6.【答案】A
7.【答案】D
8.【答案】A
9.【答案】B
10.【答案】B
11.【答案】C
12.【答案】C
13.【答案】C
14.【答案】A
15.【答案】D
16.【答案】A
17.【答案】C
18.【答案】C
19.【答案】D
20.【答案】A
21.【答案】A
22.【答案】B
23.【答案】B
24.【答案】D
25.【答案】D
26.【答案】D
27.【答案】A
28.【答案】【小题1】深圳是中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它在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为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积累了宝贵经验
【小题2】深圳经济特区在城市建设和工程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率先引入市场机制,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建设模式,为国内城市建设和工程管理改革提供了借鉴
29.【答案】【小题1】地质条件复杂;气候恶劣
【小题2】技术不断进步;里程和速度不断提升;国际化发展;阶段性发展
【小题3】克服自然困难,坚持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政策支持;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国际合作与开放
30.【答案】【小题1】汉族人口遍布全国各地,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小题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行动等。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推动了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结合进步等
【小题3】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要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坚决维护祖国统一
31.【答案】【小题1】史书、文物、遗址、影像资料等
【小题2】观点:中国积极融入世界。
论述: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积极与世界交流的重要一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在世界经济和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两张邮票反映的史实体现了中国在不同时期积极与世界互动,不断融入世界的历程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