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南开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天津市南开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古人赞曰“鸿恩大德,前古未比。”那么,隋朝修建大运河所起的最重大的影响是(  )
A. 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 加强北部边防
C. 加强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D. 巩固隋朝的统一
2.唐太宗在看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的盛况时,情不自禁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与出现这一盛况直接相关的措施是()
A. “焚书坑儒” B. 科举考试 C. 崇文抑武 D. 八股取士
3.唐代社会涌现出一大批天下闻名的女性人物,其中既有女皇帝武则天、女将军平阳公主,又有女官上官婉儿、女诗人薛涛、女道人鱼玄机等,这种现象(  )
A. 反映了科举制度的进步 B. 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成果
C. 得益于社会风气的开放 D. 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局面
4.日本学者本官泰彦在《日中文化交流史》中指出,唐朝300年间,由于学生、学问僧学习和带回的中国文化产物,不断给予日本新的启迪,中国前进,日本也前进。这说明,当时日本的前进主要得益于()
A. 鉴真东渡 B. 遣唐使来华 C. 玄奘西行 D. 张骞通西域
5.抓住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主要手段之一。关键词“907年”“朱温”“后梁建立”反映的主题是(  )
A. “贞观之治” B. 安史之乱 C. 黄巢起义 D. 唐朝灭亡
6.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而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赵匡胤在宋初的变革是其重要原因。宋初的“变革”是指(  )
A. 重文轻武政策 B. 加强中央集权 C. 削弱相权 D. 重视文教
7.“由于双方关系的恶化,宋朝封闭了榷场,西夏人迫切需要的茶与布匹等物资无法获得,要求停战求和、与宋重开互市的愿望日益强烈。”由此可见,榷场的存在()
A. 使民族间长期争战不休 B. 使民族间完全消除隔阂
C. 促进了民族交流和交融 D. 消除了民族间的经济差距
8.北宋时期,政府在南方征收的米谷布帛和专卖收入,经运河运至京师每年达四五百万至一千余万石匹贯,构成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这反映出(  )
A. 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 B. 江南经济地位逐渐提升
C. 南北方耕作技术差距很大 D.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9.建立年号是中原正统王朝的重要标志之一。蒙古自成吉思汗起到元宪宗蒙哥,一直没有建立年号。1260年,忽必烈建立年号“中统”,这反映了忽必烈(  )
A. 延续草原的传统 B. 建立元朝的壮举 C. 统一中国的决心 D. 征服世界的野心
10.李治安提到:行省不是一般地方官府在某地域范围内“画地统民”,而蕴含着由中央派出,代表中央统辖“方面”的意思。这反映了元代(  )
A. 优化边疆治理 B. 削弱行省权力 C. 加强中央集权 D. 强化君主专制
11.某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如图所示资料,反映了(  )
A. 频繁的对外贸易 B. 发达的宋代经济 C. 和睦的民族关系 D. 繁荣的宋元文化
12.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文字批量复制技术的创新,而这种文字复制技术的根本性革命则是出现在宋代。“这种文字复制技术的根本性革命”指的是(  )
A. 造纸术 B. 活字印刷术 C. 火药 D. 指南针
13.秦朝设“三公”,汉代在“外朝”之外设“中朝”,唐朝设三省六部并在门下省置政事堂,宋代在中书门下之外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明朝时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并设立内阁,这种演变反映了( )
A. 地方权力的一步步压缩 B. 丞相逐步位高权重
C. 中央集权的一步步加强 D. 皇权专制步步强化
14.“中国人对海洋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汉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形成;到元朝时,海上贸易空前活跃,它们为明代早期的对外交流奠定了基础,最终产生了世界航海史上更璀璨的奇迹。”材料中的“奇迹”指的是(  )
A. 张骞通西域 B. 玄奘西游 C. 郑和下西洋 D. 鉴真东渡
15.明代一位医药学家常年在各地实地观察、采集各种药物,还收集了大量药方,最终编写出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这位医药学家是(  )
A. 徐光启 B. 李时珍 C. 宋应星 D. 徐霞客
16.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最终失败的原因,有的学者认为是由于清兵力量强大;有的认为是因为大顺军入京后腐败,领导人骄傲自满;有的认为是起义军在战略上存在失误;有的认为是没有及时调整政策,形成满汉地主阶级共同对付起义军。据此可知,关于李自成起义失败原因的认识(  )
A. 只有一种观点是正确合理 B.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 所列观点都没有参考价值 D. 后面学者的观点比前面的可信
17.下面是某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之后制作的读书摘要。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元朝时,中央政府首次在该地区建立行政机构;1684年清政府在该地区设府,1885年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这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该地区的管辖。
A. 中原人民与台湾的交往开始于元朝 B.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C. 中国的行省制度起源于近代的清朝 D. 清朝设立统一的边疆地区管理机构
18.清前期,江南许多农民将原种粮食的耕地,改种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原先的副业--纺织业成了人们的主业,优质产品投放于市场。这反映了当时(  )
A. 重农抑商政策改变 B. 人多地少矛盾突出 C.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 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19.清朝政府规定,一切外国进口货物一律由官方特许的“十三行”承销,内地出口货物也由“十三行”代购,进出口货物的价格概由“十三行”决定。外商不得和官府直接交涉,一切命令、文书都由“十三行”转达。这一规定(  )
A. 适应了西方开拓中国市场的需求 B. 放宽民间船只出海贸易的限制
C. 严格约束外商在广州活动与贸易 D. 导致中国迅速落后于西方国家
20.毛泽东曾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既然有阅读能力,不可不读《红楼梦》,不读就不懂中国封建社会。”毛泽东这样说是因为《红楼梦》(  )
A. 描写了700多位形形色色的人物 B. 描绘了贵族府邸大观园内的世俗生活
C. 展现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 D. 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21.17-18世纪,中国的瓷器、漆器和丝绸等产品为了输出欧洲,专门按照欧洲风格制造;欧洲的建筑、园林等装饰造型竞相采用中国题材和模仿中国风格,也融入了欧洲固有的形式。这反映了(  )
A. 中西文明交流融汇 B. 中国打开欧洲市场 C. 中国建筑技术发达 D. 中华文明的先进性
22.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和评判。下面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B. 明朝时从美洲引进了玉米等作物
C. 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
D. 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
23.诗人舒元舆写道:“正当天宝末,抚事坐追惜。仰思圣明帝,贻祸在肘腋……两河连烟尘,二京成瓦砾。”与“二京成瓦砾”相关的史实是()
A. 七国之乱 B. 八王之乱 C. 安史之乱 D. 黄巢起义
24.《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了中国古代独创的造船技术——水密(意为“不透水”)隔仓,中国古代文献也提及过此技术。然而,长期以来该技术却未见于实物。直到1974年,在福建泉州出土了有13个水密隔舱的南宋木船,中国古人这一造船技术上的创新才得以实证。这说明()
A. 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均真实可信 B. 文物考古是实证历史的有力手段
C. 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开始于南宋 D. 泉州是宋朝唯一的海外贸易港口
25.“明朝在开始科考试时,在进士中没有做出兼领地方性的任何规定。结果,代表帝国最富裕和最有文化的地区的南方人和东南方人在早期的考试中占有优势。1397年他们占了进士的全部名额。”材料反映的唯物史观是(  )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D.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明成祖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间开创“永乐盛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去虏之近,制虏之便,莫有如今日者也”,蒙古因素既是明朝迁都北京的真正意图,又是明朝迁都北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定都北京之后,明朝的使命便是以北京为政治中心,将南方的经济重心与北方的政治和军事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全力构建新的“华夷秩序”,真正实现中国的“南北一体化”。
——摘编自田澍《明朝迁都北京与多民族国家治理》
材料二
在发展文化事业方面,明成祖采取了繁荣文化事业的政策。他尊儒纳士,兼用杂流,咏歌写赋…尤其令人称道的是,明成祖组织文人编纂了多种图书,其中最著名的是《永乐大典》。这是我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部类书,由 3000文士历时5年编成,保存了我国15世纪以前大量的文化典籍。它不仅是我国的文化宝库中的珍品,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享有崇高的地位。
——摘编自侯书森《权力史鉴》
材料三
汉唐是明成祖心目中的盛世。在他看来,“万邦无不归顺者,圣人之统也”。正如汉有“张骞凿空”一样,他派郑和数次出使西洋,正是为了实现他“帝王居中,抚驭万国”的雄心。明成祖命郑和“往东南诸国赏赐宣谕”,借以“敦睦邦交”。
——摘编自晁中辰《明朝对外交流》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军事、经济角度分析明朝迁都北京后面临的问题,并归纳迁都对中华民族的意义。
(2) 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成祖繁荣文化事业的措施,并概括《永乐大典》的意义。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并分析其条件。
27.农为天下本。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神农教耕生谷,以致利。
——《管子》卷二十神农耕而作陶。
——《太平御览》卷八百三十三材料二:
材料三:清代中期人口、耕地面积统计表
年份 人口数量(亿) 耕地面积(万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年 1.84 735.22 4.00
1768年 2.08 741.45 3.56
1784年 2.86 760.57 2.66
1812年 3.34 788.93 2.36
——摘编自戴逸《简明清史》材料四:假如在普通的时代,(明清时期)这种秩序和持久或许可看做是件幸事。但是,这些世纪却是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的世纪……中国不仅看起来,而且事实上也是相对静止的、落后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传说中神农氏的贡献。这些传说是否有科学根据?请以考古发现举一例说明。
(2) 材料二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农耕场景,请指出其耕作方式的相同之处。本组材料对研究古代农业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请以图2为例加以说明。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清代中期农业发展的状况,并指出隐含的问题。
(4) 再次分析材料二,找出证明材料四观点的证据。你认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相对静止的、落后的”根源是什么?
28.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佳句,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
(1) 材料一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分别属于王国维所说的哪种文学形式?
材料二:元代对中国艺术最主要的贡献是戏曲,元代戏曲家将诗词与歌舞、戏剧相结合,创造了一种类似于歌剧的新剧种。
——摘编自阿尔伯特 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剧种”的文学表现形式和特点。元朝最优秀的“新剧种”作家是谁?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材料三:1790年,为给清高宗弘历祝寿,从扬州征调了以著名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徽班入京,成为徽班进京的开始。此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班相继进京。在演出过程中,六班逐步合并成为著名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
(3)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发展进入到一个更为繁荣的时期,内容丰富、雅俗共赏。四大徽班进京后形成了我国的“国粹”,它是哪一剧种?该剧种初步形成于哪一时期?
1.【答案】C
2.【答案】B
3.【答案】C
4.【答案】B
5.【答案】D
6.【答案】B
7.【答案】C
8.【答案】B
9.【答案】C
10.【答案】C
11.【答案】D
12.【答案】B
13.【答案】D
14.【答案】C
15.【答案】B
16.【答案】B
17.【答案】B
18.【答案】D
19.【答案】C
20.【答案】D
21.【答案】A
22.【答案】D
23.【答案】C
24.【答案】B
25.【答案】B
26.【答案】【小题1】问题:军事上面临北方蒙古政权的威胁;经济上北方经济不如南方,迁都后面临经济压力。意义:迁都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迁都有利于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小题2】措施:尊儒纳士,兼用杂流;咏歌写赋;组织文人编纂了多种图书。意义:是我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部类书;保存了我国15世纪以前大量的文化典籍;是我国的文化宝库中的珍品;在世界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小题3】政治目的:宣扬国威,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条件: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统治者支持;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进步
27.【答案】【小题1】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教人们交换物品;有科学根据;西安半坡、河南仰韶等遗址发现的大量彩陶,如尖底瓶、陶罐等,充分证明当时已有较高的制陶技术。
【小题2】都使用牛耕;图2反映了魏晋时期胡人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开始农耕生活。
【小题3】人口迅速增长,人均耕地面积(亩)逐渐下降;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过度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小题4】图3清《耕织图》反映的是牛耕;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落伍于世界发展进程。
28.【答案】【小题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之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之词
【小题2】文学表现形式:元曲(杂剧)。特点:将诗词与歌舞、戏剧相结合。最优秀作家: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
【小题3】剧种:京剧,初步形成于:道光年间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