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庐江县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试题
第I卷 选择题
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8200-7400年的兴隆洼遗址(位于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出土了磨制石铲、石锄、石刀等农具,遗址周边有人工围沟,围沟内房屋中发现石磨盘、磨棒(用于谷物脱壳)及陶器等。这说明当时此地
A.手工业的分工日趋扩大 B.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确立
C.原始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D.采集渔猎生产方式消失
2、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兵临滇国,滇王投降后“请置吏入朝”,汉朝遂设益州郡并赐滇王印绶。这反映了
A.地方治理模式的创新 B.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发展
C.王国问题的彻底解决 D.西南民族认同中原文化
3、《齐民要术·种谷》记载:“春种欲深,夏种欲浅······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唐代《四时纂要》强调:“稻田宜选低洼处,冬蓄水,春耕耙平。”这两则古代农业技术记载的共同出发点是
A.推广经济作物种植 B.依赖政府水利工程
C.促进了土地私有化 D.因地制宜提高产量
4、北宋时期的交子(纸币)上印有警示文字:“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流转行使。”元代的至元钞同样注明:“伪造者处死,首告者赏银五锭。”这两则材料共同体现了
A.政府对纸币信用实施严格管控 B.商品经济呈现不断发展的态势
C.宋代货币制度比元代更为完善 D.纸币取代金属币成为主流货币
5、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朝于中央设立会同馆,馆中设有译使、通事等官职,专门为四方外族来客提供翻译服务,与此同时,还准许诸国使臣在馆内开展官方贸易。这一机构设置
A.标志着朝贡贸易体系的形成 B.推动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
C.反映传统华夷观念发生转变 D.体现出元政府重视对外交往
6、《清明上河图》自北宋问世后,明清时期出现诸多仿本。原本中写实的商运场景在仿本中逐渐增加了“科举士子过桥”“官宦仪仗出行”等情节,甚至出现将虹桥建筑结构改为江南水阁样式的改动。这反映了
A.画家追求技法创新彰显个性 B.商品经济下市民的文化需求
C.统治者强化艺术的教化功能 D.社会价值观念随时代而变迁
7、江南制造局是洋务运动时期的重要军事企业,其工人工资根据技术水平差异设定:铸铜工人月薪达18.9两,而轮船车间工人仅7两。这体现了江南制造局
A.率先引进了西方的企业制度 B.管理模式的早期现代化尝试
C.照搬了资本主义的雇佣模式 D.洋务企业经营方式发生改变
8、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基本消灭鼠疫、霍乱等传染病,人口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升至1975年的69岁。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 B.医疗卫生体系的制度化建设
C.西方医疗技术的大规模引进 D.医疗资源均衡分配得以实现
9、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行政区划进行了数次调整,部分县改为市辖区或者县级市。如1993年,天长县改为天长市;1996年,设阜阳市,原阜阳县被拆分设立为颍州区、颍东区、颍泉区;一些乡镇成为街道办事处,农村成为社区。这些调整反映了安徽
A.城市化不断发展 B.经济发展速度决定行政区划的调整
C.经济一体化凸显 D.行政区划调整优化了区域资源配置
10、中世纪经院哲学家阿奎那提出:“理智虽由信仰而来,却能以自然理性论证上帝存在。”13世纪巴黎大学的经院学者们通过逻辑推演探讨“上帝能否创造出一块自己搬不动的石头”,将神学命题转化为哲学思辨,实现了从“信仰上帝”转变为“思考上帝”,乃至“批判、质疑上帝”的思维转变。这一现象
A.开启了神学思想世俗化倾向 B.为宗教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C.体现了人文主义的价值追求 D.孕育了近代科学的认知方法
11、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各种圈养的动物,尤其是马、牛和羊,是东半球的一个重要贡献。美洲大陆没有可与之媲美的动物,那里的美洲驼和羊驼价值较小。东半球的谷类植物也很重要······西班牙人是果园爱好者,除了给美洲带来橄榄树和欧洲葡萄树外,还带来了种类繁多的水果。”这表明
A.美洲在物种交流中处于从属地位 B.新航路开辟对美洲以积极影响为主
C.全球物种流动呈现双向互动特征 D.物种交流改变了美洲经济发展模式
12、18世纪中叶之前,美利坚人对荒野和高山景色都漠不关心。然而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民间保护力量和联邦政府的联合推动下,美国在远离城市的荒野之地建立了一系列保留着壮美自然景观的国家公园。这一变化反映了
A.自由主义影响城市建设 B.政府管理职能显著增强
C.社会发展影响价值取向 D.政府政策起决定性作用
13、近年来,随着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在海外的热映,由其衍生的漫画、小说等被译为英、法、西等多种版本,并逐渐进入欧美主流图书市场;某国际汉学院亦将哪吒形象编入《中国神话经典》教材。这表明
A.文化交流国际化弥合了文化分歧 B.中华文化对外影响力获得提升
C.“科教兴国”战略取得了显著成就 D.经济全球化加深各国文化依存
14、下图是公元前3000年一前1000年印欧人迁徙示意图。印欧人迁徙过程中,在小亚细亚地区形成的重要文明是
A.古希腊文明 B.古罗马文明 C.赫梯文明 D.阿拉伯文明
15、在19世纪的阿尔及利亚,法国建立了大量的法语学校,并且鼓励当地人与法国人通婚,以促进文化的融合。在法属印度支那,法国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进行研究和记录,同时传播天主教,修建教堂和学校。此举旨在
A.推动殖民地教育近代化 B.服务于殖民统治的需要
C.促进跨种族的文化融合 D.保存当地传统文化特质
16、21世纪以来,西方极端民族主义势力迅速扩张,他们将移民涌入视为对本国文化的冲击,主张通过排斥全球化来保护本土文化,并在政治选举和国家文化生活中,与认同全球化及多元化的群体形成激烈竞争。这说明
A.全球化进程遭遇严重阻碍 B.不同文化理念的冲突加剧
C.西方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 D.移民改变了各国文化传统
第II卷 非选择题
(本题共3小题,其中第17题25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共计52分。)
17、粮食安全是国家治理的根基所在,是维系国计民生、筑牢社会稳定的战略基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5分)
材料一 自秦朝以来,历代王朝都建立粮库,对粮荒和灾荒大都制定了救济和赈济政策。唐宋时期,形成了体系健全的救荒救灾的仓储制度。历代政府一方面发挥政府在粮食流通中的干预作用,另一方面,还发挥自由贸易在调节粮食余缺方面的作用。明清两朝,玉米、甘薯、土豆从国外引进,更加丰富了粮食品种。但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主要是由于封建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生产技术和劳动生产率长期以来没有很大提高,同时耕地面积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增长也很有限,因此长期以来农业生产的发展相当缓慢。竺可桢先生在《历史上气候之变迁》一文中介绍,自公元1世纪至19世纪,中国发生旱灾1013次,水灾658次。由于土地掌握在少数地主、官僚手里,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便出现大面积的饥荒。而在社会动乱时期,不但正常的经济建设难以进行,农业生产的社会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在宋代以前,人口的增长始终保持在5000-9000万之间,但从公元1100年以后至公元1840年间,人口却翻了将近四番。
-摘编自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粮食供给严重依赖进口,粮食安全无法保障。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组织专家制定《中国米麦自给计划》。1935年,组建全国稻麦改进所负责具体实施,但构建粮食安全体系的任务没能完成。事实表明,粮食安全的实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稻麦技术领域的单骑突进是远远不够的,它既有赖于“三农”事业及其他社会革新事业的同步跟进,亦需要一个健康稳定的国内环境作为依托。
-郑宇等《民国粮食安全体系构建机制》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国内粮食市场保持供应充足、运行平稳的良好态势。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小麦、稻谷两大口粮品种实现百分之百自给。粮食库存充裕,高于17%-18%的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涵盖中央储备、地方储备、社会储备的多层次、全方位粮食储备体系。京津沪渝等36个大中城市主城区成品粮储备保障能力在15天以上。
-摘自新华社《守住管好“天下粮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影响中国古代粮食安全的因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构建粮食安全体系失败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认识。(7分)
18.(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同一个村庄包含几个庄园的情况下,各庄园领主和佃农们共同组成村民会议······北安普敦郡的哈尔斯通······一次村民会议,竟然决定了一个村庄(含6个庄园)今后一个世纪的工作规划。几乎所有庄园法庭的决议文件,都以“经整个村庄共同体一致同意”,或者“经领主和全体习惯佃农、自由佃农一致同意”等为开场白,标榜权威性。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中世纪乡村组织双重结构论》
材料二 1835年颁布的市政法案是有关英国地方政府结构的第一次立法,标志着英国现代地方政府体制的初步形成。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央政府完全改组了地方政府体制。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某些服务的最低标准作出规定,通过提供财政援助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随着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英国地方政府的功能不断变化,地方政府成为投送公共服务的最首要机构。
-摘编自孙宏伟《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西欧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地方自治体制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9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来自亚洲腹地的原始游牧民族蒙古人,对世界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征服的规模无与伦比······亚洲和大部分欧洲的政治组织都变换了。许多地区的人民被灭绝或四散,永远改变了其种族特征。世界主要宗教的分布和力量也发生了变化。横越欧亚大陆的道路由一个政权所控制,旅行变得安全了。在中断了一千年之后,欧洲人又能进入亚洲和远东了。
-[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主编,毛昭晰等译《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
结合材料,围绕“战争与世界历史”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庐江县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历史试卷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B D A D D B B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C A C B C B B
17.(25分)
(1)措施:制定了救济和赈济政策;建立并逐步完善的国家仓储体系;实现政府干预与自由贸易相结合的 政策;丰富粮食品种(引进高产作物)。(任三点6分)。影响因素: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自然灾害;战乱与社会动荡;人口急剧增加;封建土地私有制;生产力发展相对停滞。(任三点6分)。
(2)原因:仅侧重稻麦技术的改进,缺乏配套措施改革;没有改变封建生产关系(封建土地所有制);日本侵华战争的破坏,社会动荡。(6分)
(3)认识:粮食安全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关系到国计民生,必须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需要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大力提升科技发展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力;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坚持自给自足,开展国际合作;建立完善的国家仓储体系。(言之有理即可,一点2分,任四点7分)
18.(15分)
(1)特点:形成了庄园与村庄双重管理体制;村民参与公共事务;具有强烈的集体意识;重视法律权威;社会发展相对缓慢和封闭。(任三点6分)
(2)新变化:突出立法管理;中央对地方治理的干预加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强。(6分)原因: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日益完善;自由主义思想的盛行提供了理论依据。(3分)
19.(12分)示例:
论题:战争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阐述:战争常被视作破坏与毁灭的代名词,但其作为人类社会的伴生现象,在历史进程中客观推动了文明发展。
亚历山大东征对文明发展的影响极为深远。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军队在亚历山大率领下东进,征服区域从希腊延伸至印度河流域。随着军事扩张,希腊文化大规模传入东方,与当地文明深度融合,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希腊化文明。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希腊与埃及文化在此交融共生,催生出丰硕的文明成果:欧几里得完成经典著作《几何原本》,阿基米德在力学与几何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这场东征打破了东西方文明长期隔绝的状态,推动了不同文明的深度交流与融合,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
13 世纪初,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发动的三次西征,将势力范围扩展到中亚、西亚和东欧等地。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四大发明借助西征的路径传入西方--造纸术与印刷术为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撑,火药改变了欧洲的军事格局,指南针则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与此同时,波斯、阿拉伯文化与东方文化也在交流中实现了深度交融。尽管西征伴随着破坏与灾难,但它客观上搭建了文明交流的桥梁,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蒙古西征与亚历山大东征的历史事实表明,战争能够打破地域文化的壁垒,加速不同文明的交融与创新。回望历史,我们应当以史为鉴,在当下更应倡导以和平方式推动文明进步,让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实现共生共荣。(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