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机密】2025年7月4日前2024一2025学年度(下期)高中学业质量调研抽测高二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3.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第I卷(选择题共45分)注意: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大汶口墓葬的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墓主人手握獐牙勾形器的现象。从墓葬发掘的情况看,手握獐牙器者是少数;并且和其他墓葬相比,有獐牙器的墓葬,随葬品都比较丰富。这说明,大汶口文化A.定居农业开始出现B.通过战争掠夺财富C.阶级分化较为明显D.早期国家已经产生2.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最大特色就是法以礼为灵魂,孔子认为依附于“礼治”的法律只有维护忠、孝、节、义,才具有惩恶扬善的功效,当人情、道德与法律相抵梧时,永恒的人情、道德是不可改变的,可变的只是法律。孔子认为在治国中,“人”的作用远远重于法律,“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下列不符合上述思想的是A.以礼入法B.借助家庭人伦观念C.教化感召D.以法治为治国途径3.《管子·立政》记载:“工事竞于刻镂,女事繁于文章(华丽的色彩和纹样),国之贫也: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这一言论,旨在A,强调手工技术的实用价值B.C.宣扬纺织劳动的实践意义鼓励“男耕女织”D.追求“富国强兵”高二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 扫描全能王创建4,在《战国策》和《汉书》中,古人就提出了“爱国”和“爱国如家”的观点。在古代社会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四位一体的。在人们心目中,君主是国家的象征,君主的忧乐与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国家和君主是一回事。古人的爱国主义A.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理念B.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C,推动早起民主思想形成D.与华夏认同相伴而生5.秦占领楚地迁陵之初,立即实行秦的户爵制度,保留了楚人原有的楚地爵位,同时改以同级秦爵重新登记在册,并据以分配田地资源及赋役。这表明,秦国A.延续楚国的户籍政策B.重视维护商品经济发展C.恢复旧有的等级制度D.努力调和秦楚治理体系6.汉武帝驾崩后,昭帝年幼继位,整个朝廷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权力真空。然而外戚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以主要辅政大臣的身份“抱持幼君掇褓之中,布政施教,海内晏然”,在昭帝朝13年中权倾朝野。这实质上反映了A.大司马大将军成为权力中心B.汉代专制皇权加强C.改变了秦朝以来的政权结构D.开始出现外戚专权7.东汉时期,社会评品之风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据《后汉书·许绍传》载,许绍与其兄许靖咸誉高名,爱好评论乡里人物之曲直,每月更换品题,以致汝南有“月旦评”之风。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缘于A.察举制度的实施B.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C.社会环境的宽松D.九品官人之法的推行8.纵观以下两幅魏晋壁画,解读最合理的是北部内迁少数民族耕耙图北部边境汉人放牧图A.北方走向统一B,民族交融加强C.农业生产恢复D.社会分工扩大高二历史试题第2页(共6页) 扫描全能王创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