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共3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共33张PPT)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新课导入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上一节课,我们随郦道元一起欣赏了三峡美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1.把握思想内容,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重点)
2.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追求美好
事物的执着情怀。(素养)
核心素养
答谢中书书
谢征,曾任中书舍人,中书是官职。
“书”即书信,又叫“尺牍(dú)”“信札(zh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它多用来记事陈情,也可写景、谈论政事、勉励后学等。
回答,回复
解题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茅山)。武帝礼聘不出,但朝迁大事辄就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有
《陶隐居集》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
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社会混乱,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就是作者陶弘景隐居时回复朋友谢中书书信的一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整体感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助词,的
共同赞叹,共同欣赏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疏通文意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季

疏通文意
n-v,辉映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早晨
消散
将要
水中潜游的鱼
坠落
疏通文意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人间
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欣赏、领悟
代词,指这种风景
疏通文意
adj-n,奇丽的景色
四时俱备
古来共谈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古义:称赞 今义:谈话
◆古今异义
字词清单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古义:坠落 今义:萎靡
◆古今异义
字词清单
◆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解衣欲睡
鱼,我所欲也。
副词,将要
名词,欲望、欲念

答谢中书书
军书十二卷
书信,一种文体
文告
想要,打算
喜爱
◆一词多义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重水复疑无路
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兴复汉室《出师表》
再,又
重复,重叠

四时俱备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右备容臭《送东阳马生序》
完备,齐备
详尽
回复,辩解
恢复
挂着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成语积累
呼之欲出 夕日欲颓
自始至终 自康乐以来
将要

万籁俱寂 声色俱厉 四时俱备
全,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形容词用作名词,奇丽的景色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全文围绕那个词展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美
品读课文
2.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山之高
水之净
从静景转入动景
品读课文
3.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将它们组织起来的?
不是杂乱无章的。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仰视、俯看
平远的视角极目远眺
静景
动景
1.作者笔下的山川景色很美,请具体说说美在哪里。
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相映衬。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景象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深入探究
动静相衬之美。一是山水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清流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晓雾将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夕日欲颓为静,沉鳞竞跃为动。
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游鱼跃水。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1)表现手法角度:①由仰视到俯视,由静态到动态,极写山之高、水之净,言简意赅,突出山水映衬之美。
(2)炼字角度:①“入”字,耸入。极力描写山之高耸和巍峨;“见”字,看见。极力描写水之清澈和明净,突出山水映衬之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1)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以“美”点明中心。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1)表现手法角度:①静态描写,以平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葱的林木和翠绿的竹丛,与五彩斑斓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丽的
景象,凸显出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2)炼字角度:①岩壁五色斑斓,着一“交”字,则有目眩神迷之意;
林竹青翠欲滴,用一“俱”字,则现终年常绿之色,呈现出一派绚丽的
景象,凸显出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表现手法角度:①描写静态景物转入描写动态景物。②通过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自然景物的描写,渲染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
(2)炼字角度:①“将”“欲”二字,赋景物以动态。“将”,将要;“乱”,纷乱;形象地写出了晓雾“散”、猿鸟“鸣”的状态,渲染了清晨山林热闹欢跃的气氛;②“竞”,争着,争相,形象写出了水中游鱼争相跃出水面的状态,渲染了傍晚热闹欢快的气氛,使景物极具生命力。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研读课文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含有与谢公比肩之意,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作用:(1)内容上,是作者针对眼前的“山川之美”发出的感慨和展开的议论,突出了山水之景的奇绝,表达了作者期望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2)结构上,总结全文并呼应开头,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艺术独特,意境优美。
陶弘景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饱含感情的语言,再现了江南山水的美丽风光,激起了读者审美的兴致。作者从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和动静相衬之美四个方面泼墨染彩,熔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写作特色
抒情绘景,语言凝练。
这篇小品文只用了68个字,就把大自然的山川、河流、青林、翠竹、晓雾、猿鸣、夕日、沉鳞等景物描写得淋漓尽致。本文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
本文以清俊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的得意之感,以及归隐山林的志趣。
主题思想





总领全文
描绘景色
感慨、议论,总括全文
归隐林泉
沉醉山水
板书设计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高水净
石绚林青
猿鸣鳞竞
古人笔下描写山水风光的诗句
1、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3、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5、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6、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拓展阅读
一、名句默写
(1)高峰入云,__________________。
(2)两岸石壁,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四时俱备。
(4)______________,猿鸟乱鸣;____________,沉鳞竞跃。
(5)在《答谢中书书》中,陶弘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夕阳西下时潜游的鱼儿争先恐后跳出水面的情景。
(6)《答谢中书书》中描写山高水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清流见底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课堂检测
二、统编课下注释
1. 五色交辉 交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四时俱备 四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晓雾将歇 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夕日欲颓 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沉鳞竞跃 沉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消散
指水中潜游的鱼
交相辉映
四季
坠落
课堂检测
6. 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仙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
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课堂检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