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与朱元思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共3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与朱元思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共32张PPT)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吴均
与朱元思书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文章,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从观察角度、感官调动、写景方法等方面,品味景物描写,体会文章清新流丽的语言特点。
3.分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中作者寄予的情感,感受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
与 朱元思 书
吴均
是“给予”的意思 吴均的朋友 书信
文题意为作者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
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书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是一篇山水小品文。
解 题
吴均,(469-520年),字叔庠(xiáng),吴兴故鄣人(现在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
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清新,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深受沈约的称赞。其文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
走进作者
1.书,即书信,是应用文体的一种。又称尺牍、尺素、尺翰、简札、书简、书函等。
2.骈体文,又称骈俪文体。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特有的一种文体。主要特点是:
①语言对仗。句式结构,要求平行对仗,即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词语要求相互对偶,即词性也要相互对称。
②四、六句式。即每句主要有四字或六字两式,其他句式较少,且在文中只起辅助作用。
③讲究音韵平仄。
④极端化的用典、藻饰,造成许多末流作品的空洞华丽。
文体知识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piǎo
miǎo
yīnɡ
línɡ
zhuàn
yuān

lún

jiā
初步感知
自由默读课文,并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5分钟)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全,都
adj-v,消散,散净
同样的颜色
乘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跟、随。东西,n-v,向东向西。

表示约数,“左右”
独一无二的,绝妙的。
译文:没有一丝风,烟雾也都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乘着小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随意向东向西飘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
疏通文意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浅青色
一眼看下去,毫无障碍。形容江水清澈透明。
译文:江水都是浅青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一望到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形作名,急流的水。
“甚于箭”,比箭还快。甚;超过
动作名,飞奔的马。
译文: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汹涌的大浪就像飞奔的骏马。
疏通文意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
负:凭借
上:向上,名作动
轩:往高处伸展
邈:往远处伸展
轩邈,形作动
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形成千百座山峰。
译文:夹着江水的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群山互相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
疏通文意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冲击,撞击
拟声词,形容水声清越
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译文: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清越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
长久不断地叫。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停止
译文:蝉长久不断地鸣着,猿持续不断地啼叫着。
疏通文意
发出
尽,停止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至,到达
使动用法,使……平静,平息。
名利之心。
筹划,治理。
国家大事
看到
通“返”,返回
横斜的树枝
名作状,在上边
互相掩映
译文: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雄奇的)山峰,也会平息名利之心;那些治理国家大事、忙于俗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交错遮蔽,挡住了天空,即使在白天,也像傍晚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疏通文意
v使用用法,使......平静,平息。
(1)通假字
①蝉则千转不穷(“转”同“啭”,文中指蝉鸣)
②窥谷忘反(“反”同“返”,返回)
文言归纳
(2)古今异义
①一百许里
古义:表示约数。
今义:称赞;允许;或许。
②蝉则千转不穷
古义:止,息。
今义:生活贫困,缺少钱财。
③鸢飞戾天者
古义:至、到达。
今义:罪过;乖张。
④经纶世务者
古义:筹划、治理。
今义:比喻规划、管理国家大事的才能。
文言归纳
(3)一词多义
①一百许里(数词,一百或十个十)
②猿则百叫无绝(数词,极言其多)
①直视无碍(动词,没有)
②猿则百叫无绝(副词,不)
① 负势竞上(方位n-v向上)
②横柯上蔽(方位n-状在上面)
文言归纳
①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表示约数)
②从今若许闲乘月(许可,容许)
③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答应)
④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⑤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处所、地方
(3)一词多义
①从流飘荡(跟、随)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学习)
③从口入《桃花源记》(自)
④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听从,顺从)
⑤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向)
文言归纳
(3)一词多义
①蝉则千转不穷(止、息)
②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adj,穷尽)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穷困)
④欲穷其林《桃花源记》(v,尽,穷尽)
文言归纳
(4)词类活用
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东或向西)
②负势竞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③横柯上蔽(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④猛浪若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骏马)
⑤风烟俱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散、散净)
⑥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轩”,往高处伸展;“邈”,往远处伸展)
⑦望峰息心(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息,平息)
文言归纳
点明游览行程中山水总特征的一句话是什么?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作用:内容上总述对“一百许里”山水的总体印象,结构上统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深入研读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试着分析第1段是如何总绘富春江美景的?
勾画富春江的全貌,景色浑然一体。“风烟俱净”写出天空的清朗明净,“天山共色”写出山之高耸。游富春江的总体感受
写出了江流随山形而曲折变化,肆意飘荡的情形,写出了乘船的轻松、惬意。
结构上,统领全篇,全文都是围绕“奇”和“异”这两个字来写的。
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美景的赞叹之情。
写景
叙事
抒情
深入研读
请朗读第2段,水之“异”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水之清澈
水之湍急
深入研读
作者主要使用什么手法来写水?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原文 手法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采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既从正面写水的清澈,也用“游鱼细石”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采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汹涌的大浪比喻成飞奔的马,写出了猛浪奔腾的气势。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既写出了江水清澈的静态美,也写出了流水湍急的动态美。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深入研读
作者眼中的山是什么样子的?围绕哪些方面来写,有何特点?结合句子分析。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①本句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并从仰视的角度描绘两岸陡峭入云、争高直上的群山,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②生动地描写了富春江两岸崇山峻岭高耸入云的雄奇美景,突出山之奇。③”“竞”“争”二字赋予静态的山以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和动感。
山之势:高俊秀美
深入研读
作者眼中的山是什么样子的?围绕哪些方面来写,有何特点?结合句子分析。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①从听觉的角度,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山间泉流、鸟啼、蝉
鸣、猿叫的声响,音韵和谐,奏出一支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②用奇山异水引出鸟、蝉、猿的奇声异音,以声音衬托山林之寂静。
山之声:音韵和谐
深入研读
作者眼中的山是什么样子的?围绕哪些方面来写,有何特点?结合句子分析。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①景物色调又发生变化,由动转静,由明亮活跃转为晦暗沉寂:枝密林茂,幽暗不见天日。②这里实际是写光影的变化,显示富春江景物之多变,又是一个奇景。③照应了前面对“寒树”的描写,给山水增加奇异色彩。
山之色:树茂林密
深入研读
作者眼中的山是什么样子的?有何特点?结合句子分析。
奇山
视觉
听觉
视觉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蝉转不穷,猿叫无绝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山之势:高俊秀美
山之声:音韵和谐
山之色:树茂林密
比拟
化静为动
对偶
以动衬静
由动转静
山势高俊秀美、山林幽深静谧、树木茂盛浓密
深入研读
合作探究
再读课文,说一说:文中所写的山水“独绝”在哪里?
这一段山水,山奇水异。山势连绵陡峭,直插云天;山中万物欣荣,天籁动听,光影多变。水静处,清澈透明,千丈见底;水急处,如箭如奔马。
面对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的感慨的?
合作探究
面对这奇山异水,作者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种感慨由景而生,符合我们见到美景时的自然反应,反衬出景物的怡人。同时也①表达了作者鄙弃名利、寄情山水的情感②想要归隐山林、享受美景的愿望,③也可能含有劝慰朱元思放下公务、享受美景之意。
合作探究
说说《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的相同之处。
《答谢谢中书》 《与朱元思书》
结构 句式 写法 情感 总分结构:都是先总说特征,再分写细描,结构清晰。
骈散结合:多用对仗的四字句,偶有一两句散句,骈散相间,使整篇文章读起来精致简洁、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流畅多变。
视角多变,视听结合,动静相映,富有生机情趣。
淡泊名利,寄情山水。
本文从作者行船游江的实感起笔,着力描绘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活力的山水图,抒发了作者厌倦仕途、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主题归纳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厌倦仕途
寄情山水
奇山
异水
千丈见底——水清
急湍甚箭——水急
高山寒树——树奇
负势轩邈——山势
泉流鸟鸣——音韵
横柯疏条——林密
总写 ——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分写
比较异同
本文和《三峡》同是写山水的精美文章,试与《三峡》作比较阅读,从内容和形式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
比较异同
相同之处
内容:写水都提到了水大浪急,写山都突出了山势高峻,其中也都提到了密林、泉水、猿啼……
表达方式:都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突出描写了山水的景色。
表达情感: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欣赏和热爱之情。
不同之处
内容:《三峡》在写景方面突出了四时的变化;写山时,还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
体裁:《三峡》是散文,而《与朱元思书》是骈体文。
写作目的:《三峡》主要是为了客观地介绍地理知识,而《与朱元思书》则突出了对大自然的赞赏,而且写出了作者的内心感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